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讲解

(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与肿瘤耐药性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种广泛 分布的二聚酶,它可以单独或与谷胱甘肽一起 参与许多环境毒素的代谢、解毒。
大量研究证明GSTs可代谢抗癌药物。如L苯丙氨酸氮芥可被哺乳类细胞液和微粒体中的 GSTs转变为单和双谷胱甘肽合成物; Mmitozantrone在微粒体中的GSTs作用下可 被GSH结合。这些抗癌药物经GSTs代谢后对 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也就是说癌细胞对化 疗药物的耐受力增加。
人恶性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 药(nature resistance )和获得性耐药 (acquired resistance);根据耐药谱又分为 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 ,PDR) 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 MDR)。PDR只对诱导的原药产生耐药,面 对其它药物不产生产交叉耐药;MDR是由一 种药物诱发,但同时又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 机制迥异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以上的研究结果说明GSTs与肿瘤耐药性之 间的密切关系。GSTs和其它药物代谢酶一样, 可被多种物质诱导。当长期使用抗癌化疗药物 时,癌细胞中的GSTs水平就会提高,这种诱 导作用有利于癌细胞“解毒”化疗药物,最终 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这也是癌细胞适应环境的 一种表现。
(四)可能与肿瘤耐药有关的其 它因素
癌旁正常组织GST-π表达 胃癌组织GST-π表达
另外,很多研究提示,GSTs与肿瘤耐药性 有密切关系。例如,对阿霉素产生耐药性的 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的GSTs活性要比药物 敏感细胞株高45倍,在人类肿瘤组织中也可见 到GSTs活性增高的现象。测定早期癌症手术 标本肿瘤组织中的GSTs活性,发现其明显高 于通过活检得到的非恶性组织中的GSTs的活 性。
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耐药性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耐药性机制引言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一大健康问题,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巨大威胁。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肿瘤的治疗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耐药性,即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降低或完全失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耐药性机制。
一、遗传性耐药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导致抗肿瘤药物治疗耐药性形成的一个主要机制。
在患者接受化学治疗时,某些癌细胞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使得它们对特定抗癌药物失去敏感性。
比如,乳腺癌患者常见的HER2阳性转移癌,在使用赫赛汀进行靶向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激酶结构域的突变,使得药物对HER2蛋白产生失去作用的影响。
1.2 基因放大除了基因突变外,肿瘤细胞中某些重要的抗癌基因也可能发生放大。
这种基因放大能够增加该基因表达,从而提供更多的靶点供抗肿瘤药物作用。
比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往往存在HER2基因的放大现象,这意味着更多的受体可以与抗癌药物结合,从而导致治疗耐药性的发展。
1.3 药物转运通道异常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许多跨膜转运蛋白质,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细胞内外间的分布、代谢和泵出来调节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ABCB1 (MDR1/P-gp)是一种常见的跨膜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该蛋白后会导致许多结构不同、机制各异的化学类似物降低对该类药物的敏感性,最终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二、非遗传性耐药2.1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除了遗传因素外,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也对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许多细胞类型,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治疗过程中这些细胞可能分泌一系列因子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并改变其药理学特性,从而减轻抗肿瘤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2.2 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它通过永久性关闭基因转录来参与肿瘤发生和进展。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启动子甲基化可以影响到一些依赖于该基因转录产物敏感性而发挥作用的抗癌药物。
探究肿瘤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和耐药性机制

探究肿瘤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和耐药性机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与逆转策略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与逆转策略一、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化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给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了解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机制,探讨逆转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机制1. 细胞内膜通道的改变细胞内膜通道的改变是导致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化疗药物通常通过细胞膜通道进入细胞内,而当膜通道发生改变时,化疗药物的进入会受到影响,降低了药物的疗效。
2. 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肿瘤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具有高度的耐药性。
这些肿瘤干细胞可以在化疗过程中幸存下来,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3. 细胞凋亡途径的异常细胞凋亡是细胞自我调控的重要途径,而在肿瘤细胞中,由于凋亡途径的异常,导致了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增加,降低了治疗效果。
4. 肿瘤细胞对药物的代谢途径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代谢途径来增强对药物的耐受性,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浓度和疗效。
5.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肿瘤细胞、血管、免疫细胞等。
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了治疗效果。
三、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逆转策略1. 结合化疗药物结合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化疗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对特定药物的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精准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恢复细胞的正常凋亡途径,提高治疗效果。
3. 增加药物浓度增加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高治疗效果。
4. 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5. 肿瘤相关基因的干预通过干预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降低其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细胞内膜通道的改变、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细胞凋亡途径的异常等。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1.靶点变异:一些药物通过结合肿瘤特定的靶点来发挥作用,如靶向
蛋白激酶抑制剂。
然而,肿瘤细胞可能通过突变靶点的基因来产生抗药性。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药物无法结合靶点,或者改变靶点表达的构象,从
而减少药物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机制是肿瘤耐药性最为常见的机制之一
2. 药物转运: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转运蛋白,它们能够将药物从细胞
内转运到细胞外,或者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加药
物外泌通道的表达、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的通道的表达,或者改变药物转运
蛋白的活性来实现耐药性。
例如,P-gp(P-糖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外
排通道,被广泛认为参与肿瘤耐药性的发展。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机体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在肿瘤
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可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改变凋亡路经的活性等多种方式具有耐药性。
例如,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在多种肿瘤中被认为是导致化疗耐药性的
一个重要因素。
4.DNA修复: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如染
色体异常、基因缺失和突变等。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强DNA修复能力来应
对这种基因组不稳定性,而这种增强的DNA修复功能也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肿瘤细胞可通过上调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如PARP1、BRCA1等,来增加DNA修复过程中的效率,从而减少药物所引发的损伤。
总的来说,肿瘤耐药性的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这些
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肿瘤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并促进新的治疗药物
的开发。
抗恶性肿瘤药物药理学

31.抑制微管聚合的 抗癌药物是
A.鬼臼毒素 B.阿糖胞苷 C.长春新碱 D.紫杉醇 E.巯嘌呤
答案
答案
32 . 通 过 嵌 入 DNA 中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 RNA 合 成 的 抗 肿 瘤 药 物是
A.放线菌素D
B.多柔米星
C.羟基脲
D.柔红霉素
E.紫杉醇 答案
33 . 直 接 影 响 DNA 结 构与功能的抗肿瘤药 物是 A.博莱霉素 B.阿糖胞苷 C.丝裂霉素 D.紫杉醇 E.顺铂
A型题
1.阻碍细胞有丝分裂 的抗癌药是
A.阿霉素 B.氟尿嘧啶 C.长春新碱 D.甲氨蝶呤 E.以上都不是
2.烷化剂中易发生出 血性膀胱炎的抗癌药 是
A.氮芥 B.环磷酰胺 C.马利兰 D.长春新碱 E.卡氮芥
答案
答案
3.有细胞周期特异性 的抗肿瘤药物是
A.5-氟尿嘧啶 B.环磷酰胺 C.阿霉素 D.氮芥 E.塞替派
4.抑制二氢叶酸还原 酶的抗肿瘤药是
A.顺铂 B.阿霉素 C.环磷酰胺 D.5-氟尿嘧啶 E.甲氨蝶呤
答案
答案
5.烷化剂中易诱发出 血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A.甲酰溶肉瘤素 B.卡氮芥 C.环磷酰胺 D.苯丁酸氮芥 E.氮芥
6.治疗绒毛膜上皮细 胞癌和恶性葡萄胎疗 效最差的是
A.6-巯基嘌呤 B.喜树碱 C.甲氨蝶呤 D.放线菌素D E.博莱霉素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一节 抗和来源分类
1. 烷化剂 2. 抗代谢物 3. 抗肿瘤抗生素 4. 抗肿瘤植物药 5. 激素 6. 其他类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 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 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6. 其他
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研究方案: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1. 研究目的和背景肿瘤多药耐药性是临床抗癌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限制了许多抗癌药物的疗效。
深入研究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了解抗癌药物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2.1 细胞系的培养在实验室维护肿瘤细胞株,如肺癌细胞株A549、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和乳腺癌细胞株MCF-7等。
细胞系在无菌条件下采用DMEM或RPMI-1640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37°C和5% CO2下培养。
2.2 建立多药耐药细胞株模型将肿瘤细胞分别暴露在逐步增加剂量的抗癌药物中,观察其耐药性变化,并使用查尔韦斯检验确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达到稳定。
2.3 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作用评价采用MTT法检测各种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抑制能力,计算IC50值,衡量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治疗效果。
2.4 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2.4.1 DNA甲基化分析采用二甲基硫酸钠(DMS)法,测定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或测序法来定量DNA甲基化程度。
2.4.2 组蛋白修饰分析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检测组蛋白修饰在多药耐药细胞中的变化。
可以利用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的2.4.3 表观遗传修饰的抑制与激活使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或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来恢复多药耐药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观察药物作用后,表观遗传修饰的水平是否发生改变。
3. 实验设计3.1 对照组选择敏感细胞株,暴露于低浓度抗癌药物,作为对照组。
3.2 实验组将多药耐药细胞株分为不同处理组,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和时间的药物。
3.3 实验重复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采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采集每个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相应的IC50值,记录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水平。
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肿瘤治疗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化疗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
然而,肿瘤细胞存在耐药性,使得化疗的疗效大打折扣。
因此,探寻肿瘤耐药性发生的机制,并研究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究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
5-Aza-dC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以恢复被抑制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而microRNA-27a则被认为是调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分子。
通过检测将5-Aza-dC和microRNA-27a应用于肿瘤治疗后,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进行评估和比较。
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探究5-Aza-dC和microRNA-27a对肿瘤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发展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同时,深入了解5-Aza-dC和microRNA-27a在治疗肿瘤耐药性方面的作用机制,对于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1. 细胞培养和鉴定:常用的肝癌细胞系人类Hep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对细胞进行观察和鉴定。
2. 5-Aza-dC和microRNA-27a的作用:将不同浓度的5-Aza-dC和microRNA-27a加入培养基中分别对HepG2细胞进行作用。
3. 细胞分析:通过MTT检测法、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评估细胞的细胞增殖率、细胞凋亡率、转录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4. 机制分析:采用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RNA干扰等技术探究5-Aza-dC和microRNA-27a对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信号通路等机制的影响。
研究计划:第一年:细胞培养及鉴定、5-Aza-dC和microRNA-27a的作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型拓扑 异构酶
⒉蛋白激酶C(PKC)多药耐药细胞内PKC含量及
活性均高于相应的敏感细胞。在体外,敏感细 胞经PKC激活剂诱导或转染编码PKC的cDNA后可 变为相应的MDR细胞,提示PKC在MDR的发生、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KC调 节mdrl基因表达和P170磷酸化有关。
蛋白激酶C激活特定基因转录的两种途径
P-糖蛋白结构
P糖蛋白是一种能量依赖性药物排出 泵,也就是说它可以与一些抗肿瘤药物结 合,也有ATP结合位点。P-糖蛋白一旦与 抗肿瘤药物结合,通过ATP提供能量,就 可将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外,使药物在 细胞内浓度不断下降,并使其细胞毒作用 减弱直至散失,出现耐药现象。
P-糖蛋白由mdr基因编码,耐药细胞中mdr 基因扩增,P糖蛋白表达增多,表达程度与耐 药程度成正比。自发性恢复药物敏感性的细胞 不再表达这种糖蛋白。
(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与肿瘤耐药性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种广泛分 布的二聚酶,它可以单独或与谷胱甘肽一起参 与许多环境毒素的代谢、解毒。 大量研究证明GSTs可代谢抗癌药物。如 L-苯丙氨酸氮芥可被哺乳类细胞液和微粒体中 的GSTs转变为单和双谷胱甘肽合成物; Mmitozantrone在微粒体中的GSTs作用下可被 GSH结合。这些抗癌药物经GSTs代谢后对癌细 胞的杀伤作用减弱,也就是说癌细胞对化疗药 物的耐耐药性之 间的密切关系。GSTs和其它药物代谢酶一样, 可被多种物质诱导。当长期使用抗癌化疗药物 时,癌细胞中的GSTs水平就会提高,这种诱导 作用有利于癌细胞“解毒”化疗药物,最终导 致耐药性的产生,这也是癌细胞适应环境的一 种表现。
(四)可能与肿瘤耐药有关的其 它因素
⒈拓扑异构酶Ⅱ拓扑异构酶是DNA复制时必需的
酶,它在染色体解旋时催化DNA断裂和重新连 接,拓扑异构酶是许多DNA插入和非插入药物 作用的靶点,拓扑异构酶Ⅱ在数量和功能上的 改变可能是产生细胞耐药的机制。已经发现在 几种缺乏P-糖蛋白表达的耐药细胞中,拓扑异 构酶Ⅱ活性降低。另外,在P-糖蛋白大量表达、 对阿霉素耐药的L1210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Ⅱ 介导的DNA断裂减少。
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DR)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 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 同的抗肿瘤药物也具有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 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和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 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 耐药性的一种。
MDR的产生机制
除之前四种耐药性产生机制外,还有以 下几种机制。
(二)P-糖蛋白与多药耐药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多药耐药,与多药耐药有关 的分子是P-糖蛋白。 1976年,Juliano等首先在耐药有中国仓鼠卵 巢(CHO)细胞中发现一种分子量约为 1.7×105的膜糖蛋白,在敏感细胞中却不存在。 以后,研究者陆续在不同来源的多药耐药细胞 中发现这种糖蛋白,其分子量在 1.3×105~1.8×105之间,主要集中在 1.5×105~1.8×105之间。
肿瘤耐药性的机制
概述 肿瘤耐药性的
产生机制 多药耐药性
概述
目前,许多肿瘤常规化疗效果差,预后不 良是困扰临床的重要难题,而肿瘤多药耐药性 (MDR)则是肿瘤化疗失败的关键因素。经治 疗后,残存的肿瘤干细胞耐药性形成,常导致 对某些药物治疗敏感性降低,并引起肿瘤复发 甚至转移,因此MDR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 热点。
国内研究人员也检测了52例人直肠癌组织 中的MRP及LRP表达。研究表明,MRP或LRP表达 阳性率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 MRP表达阳性者术后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 MRP可能是判断人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对 直肠癌患者综合治疗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2)肺耐药蛋白(LRP)LRP引起MDR的 机制为:LRP阻止以胞核为效应点的药物转运 到胞浆中;将进入胞浆的药物转运到运输囊泡 中,隔绝药物作用,并以胞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从而产生耐药。LRP并非只存在于肺部肿瘤中, 它广泛分布于正常组织,具有组织特异性,在 直肠癌、白血病、卵巢癌等组织中均有较高的 表达,尤其在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的上皮组织 中表达较高。已有的研究表明,LRP在直肠癌 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
一般来说,对一 种抗肿瘤药物产生抗 药性后,对非同类型 药物仍敏感;然而还 有一些癌细胞对一种 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 性,同时对其他非同 类药物也产生抗药性, 即多药耐药性 (multipledrugresi stance,MDR)。
耐药产生的机 制很多,研究较多的 是p-糖蛋白参与的耐 药。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MRP也是一 种跨膜糖蛋白,已知MRP1增高是引起MDR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一系列的 分子跨膜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它也是一种ATP 依赖泵,能将带负电荷的药物分子逆浓度泵出 到细胞外,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导致肿瘤耐 药的发生。
还可通过改变细胞浆及细胞器的pH值,使 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靶位点时浓度减少,产生 肿瘤耐药,并直接参与肿瘤的转移。MRP的表 达与细胞周期中S期的变化相关。 国外研究人员认为,在获得性MDR产 生机制中,MRP的过度表达发生较早,而P-gP 表达在后。Filipits等检测了30例大肠癌石蜡 组织切片中的MRP表达,证明MRP强阳性表达与 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无关。
人恶性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 耐药(nature resistance )和获得性耐药 (acquired resistance);根据耐药谱又分 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 , 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 MDR)。PDR只对诱导的原药产生耐药,面对其 它药物不产生产交叉耐药;MDR是由一种药物 诱发,但同时又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迥 异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癌旁正常组织GST-π 表达
胃癌组织GST-π表达
另外,很多研究提示,GSTs与肿瘤耐药性 有密切关系。例如,对阿霉素产生耐药性的 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的GSTs活性要比药物敏 感细胞株高45倍,在人类肿瘤组织中也可见到 GSTs活性增高的现象。测定早期癌症手术标本 肿瘤组织中的GSTs活性,发现其明显高于通过 活检得到的非恶性组织中的GSTs的活性。
(一)DNA修复能力的增强与耐药的关系 DNA是传统的化疗药品烷化剂和铂类 化合物的作用靶点,这些药物的细胞毒性 与DNA损伤有关。 DNA损伤的一个修复机制是切除修复, 切除修复需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 连接酶等的参与。
DNA的切除修复
当DNA损伤修复时,这些酶的合成增加。 用同样剂量的顺铂处理耐药细胞株2780cp的敏 感细胞株A2780,耐药细胞中DNA修复合成的增 加是敏感细胞的3倍,顺铂处理后4小时,两种 细胞修复合成都达到最高水平,而耐药细胞持 续升高直到48小时。 另外,把人的切除修复基因ERcc-1导入切 除修复缺陷的CHO细胞,可以使这种细胞恢复 切除修复的能力,并可增加其对顺铂的耐药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