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结课论文 5000 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创造学

创造学这门学科是比较有意思的。它涵盖广阔,涉及到天文地理人文等无所不至;同时它似乎又可以独自存在,没有公式,没有代码,甚至没有语言,只要有创新在,创造学就在。有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纵观整个人类文明,星星点点无一不是“创新”孕育的,每一次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每一次人文思想革命,每一次经济发展或政治变迁,都是以创新作为最源泉的动力。

当今社会各大行业无一不渴求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对于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素质尤为可贵。就拿我们比较常见的手机来说,其发展处处体现着创新。我们90后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手机还是极其罕见的,拥有手机并使用手机可以说是一种新奇的现象。后来不知不觉身边的人用上的这种“新奇产品”,虽说当时的手机样式呆板,性能单一,后台服务不尽人意,价格昂贵,不过是手机还是代表着当时的潮流。一批批的工作者努力研发,再加上市场的需求,各种创新理念层出不穷。仅仅几年时间,手机已经是很常见的电子产品。其各方面指标都已经得到很大的乃至于本质上的提升。而后的时间里,手机发展并没有止步。在今天,这种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是最为普遍同时也是需求程度很高的了。手机的迅猛发展令人惊讶,不单单是手机本身的巨变,它的发展还诞生了一个手机产业,壮大了手机市场,更方便的人们的生活。今天,当我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手机打电话、聊天、玩游戏、上网时,有谁会想一想短短的几年之前这些还都是稀罕之物;而几年之前有没有人想到今天手机家族会如此之壮大?造就这一切的,都归结为创新。创新给人类的惊喜是无法言尽的。如今,人们都意识到创新的可贵之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一大标准。据中国所掌握的科技核心技术多少和科技研发等来看,我认为国民的创新能力和一些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代大学生是今后国家的各方面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培养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我们的创新思想是很容易被一些因素影响的。在创造学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我印象很深刻。平面上九个大小相同的圆点按三行三列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阵列,要求用一笔画下来4条直线穿过所有的点。在场的所有同学包括我在内百思不得其解,手中的笔在九个点围成的方格子内左右比划就是得不到答案,甚至有些同学自信满满地说那是画不出来的。不过在公布了答案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有人抗议:题目上没有说可以在方框外面画线啊,不过事实上题目根本没有做任何要求,当然更没有说必须在点

构成的正方形里作画。这个小测试题答案很简单,难就难在我们把自己的思考范围束缚住了。我想,所谓创新犹如此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自己给自己的思维加上了一周圈的围墙。许多事情我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可能颠覆或者打破这种模式,这便束缚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创新不是简单的事情,有时候旧事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诸如日心说的建立付出了流血的代价等等。我想,陈旧的思想或者现已存在的事物对创新是有一定影响的。有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现有的一切而忽略了创新的意识。比如我们在最初用手机时候已经满足于手机打电话的功能,而在打电话的功能基础之上多出了发信息的功能便是一种创新,在此基础上又多出了玩游戏的功能也是一种创新。不过要实现这种创新我们必须认可这种创新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人人都认为手机只是打电话就可以了,别的功能根本不需要,那手机就不会发展至今。

不过话说回来,旧事物的存在是必要的,它为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我们要想做到创新就必须充分了解旧的事物。这种关系看似矛盾,而创新就恰恰是在这种矛盾中寻得突破。知识面窄,闭目塞听的人如何能有创新的想法?在我看来,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就是超越前人,当我们的能力连前人都远远不及的时候,何谈超越?比如我们想在计算机行业里寻求创新,就必须对计算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把其原理完全搞明白,再去寻找不足,进而以自己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武器来研究突破到新的领域。如果第一步都做不到,想要创新就是天方夜谭了。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旧事物有充分了解,说明白了就是如果我们想在某一领域中取得创新,就必须掌握这个领域的深层知识,甚至不止此领域的知识,别的领域也要广泛涉猎,这便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现有的事物,才可以拥有创新的平台。

面对创新,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个世界的外表看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样的,而透过外表所发掘的东西却有所不同。美国管理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炙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是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是打赤脚,怎么可能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推销失败而归;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里的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去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了大财而回。”这是一念之差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是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灰心丧气,不战而败;而另一个却满怀信心,大获全胜。其实这“一念之差”也便是天壤之别。第一个推销员看到眼前光景直接潜意

识里暗示自己非洲人的习惯是不可能改变的;而第二个推销员拥有一双发现新事物的眼睛:非洲人肯定也会有穿鞋的必要,何不去改变他们不穿鞋的习惯?因此我们看待事物时,打破常规往往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人类所固有的惰性也会阻碍我们的创新能力。有时候创新的想法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而我们却随即把它们忽略了。当我们脑袋里面产生一个创新的灵感,往往懒得去继续研究,总认为这种想法是可笑而且无价值的,即使认为是可行的,由于懒惰放弃去继续深化的机会,这样本来是有一个可以创新的机会却白白浪费了。惰性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敌,我们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击败它。

管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的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羊动起来,其他的样也会不假思索的一拥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边缘一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一个松毛虫稍微改变路线就能迟到嘴边的松叶。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有多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如此从众心理固然是可怕的,倘若我们人人都是随波逐流,哪里还有创新可言?创新着所要做的就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随大众,当然这也会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

大众对创新想法的态度也会阻碍创新的发展。对于一种创新想法,其诞生时刻往往是不成熟的,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不成熟的设想,在大众眼中看来便是幼稚不合实际的玩笑。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怨天尤人是肯定没有一点作用的,敢于挑战才是解决的方法。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走自己的路,人别人说去吧。我们姑且不去考证这种思想的对错与否,不过仅仅对与创新者来言,拥有这种挑战的精神是难得可贵的。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当这种事物诞生时候,谁也不敢肯定它是否可以创造奇迹,而被扼杀在摇篮里的确是很可惜的。

面对创新,看起来我们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是这些归结起来,困难还是源于我们自己。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创新这方面应该努力端正自己的思想,努力克服所面对的种种困难,成为一个具备高创新素质的人才不是不可及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