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现状

合集下载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发展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的前景,并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概述。

城市发展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古巴比伦、尼尼微等。

这些城市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灌溉系统和农田耕作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城市社会。

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制约。

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改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罗马帝国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宏伟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帝国扩张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革命将城市从农业中心转变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民和工人来到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

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城市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城市继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

例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世界大都市。

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发展的演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和商业核心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现代城市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前景概述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概述:1.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苏州以前和现在的变化作文

苏州以前和现在的变化作文

苏州以前和现在的变化作文English:Suzhou, known for its classical gardens, canals, and silk industry,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years. In the past, Suzhou was a thriving trade center, with a long history of silk production and export. The city was also renowned for its beautiful gardens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Suzhou has experienced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city has s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modern infrastructure, and a booming tech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historic districts are still well-preserved, but they are now surrounded by a bustling metropolis. The once tranquil canals are now intertwined with a network of highways and bridges, connecting Suzhou to neighboring 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Hangzhou.中文翻译: 苏州以其古典园林、运河和丝绸产业而闻名,经历了多年的重大变化。

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城市规划做得是否恰当,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问题;对策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城市各种功能安排、各个利益集团需求的综合平衡作用。

城市规划的活动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将各个部门的利益整合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

在城市建设和实施管理层面,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施加的作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控制作用:对妨碍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

2、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规划确立的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

3、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矛盾进行调节,实质上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4、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上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

二、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居住问题,而土地资源的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不合理利用主要有:(1)城市规划无序外延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和规模过大,占用大量农田耕地,土地利用浪费严重。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江汉大学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江汉大学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江汉大学第一章测试1.城市相比较乡村,最本质的差别在于()。

参考答案:人口密度不同2.导致城市出现的常见说法包括()。

参考答案:防御说;社会分工说;集市说3.文明的标志主要包括()。

参考答案: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4.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答案:对5.下列哪个选项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城市6.城市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明的结晶。

()参考答案:对7.城市居民点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些产业的出现()。

参考答案:手工业;商业8.乡村居民点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些产业的出现()。

参考答案:畜牧业;种植业9.城市的“城”指城垣等各类防御设施,主要是代表来城市的军事防御职能。

()参考答案:对10.城市的“市”指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主要是代表了城市的经济职能。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夏朝偃师二里头城址位于()。

参考答案: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2.商朝时期的城市遗址有()。

参考答案:安阳殷墟;武汉盘龙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3.西周时期城市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分封诸侯4.西周王朝国都是()。

参考答案:丰镐5.《周礼》的编著者是()。

参考答案:周公旦6.下列关于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论述错误的是()。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规模普遍较大。

;形成二级城邑网。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7.先秦时期等级最高的颜色是()。

参考答案:红色8.“野涂以为都经涂”的“都”对应的贵族等级是()。

参考答案:卿大夫9.淹城一共有几道护城河()。

参考答案:310.下列城市中临河而建的是()。

参考答案:齐临淄城;燕下都;鲁曲阜城;赵邯郸城第三章测试1.“七王之乱”发生于()。

西汉2.东汉洛阳城不同于西汉长安城:其宫殿区没有与其他设施杂处,已有了明确唯一的宫城。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ppt课件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ppt课件

作用: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 凝聚宗族、管理教化、农业生产
村落——人类最早的家
家,上面是“宀”(mián), 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 “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 下,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 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 居生活的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先民居住形式改 变的根本动力。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
A.秦都咸阳 C.宋代东京
B.唐都长安 D.明代苏州
一、发展轨迹——民众居所的历史与变化
3.城市的产生 西方古代城市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中世纪时的佛罗伦萨
一、发展轨迹——民众居所的历史与变化
3.城市的产生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 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 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 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新课程标准:了解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出现和发展状况, 了解世界不同民居出现的原因和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品读诗文,感悟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代 邵雍《山村咏怀》 村落
2、古邑临河水,昏鸦噪县门。四方争集市,三户自成村。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在城市人口有限的时候,民主制度还可以实行,担当城市扩大,人 口增加以后,随之而来的是不负责任、效益差,利益分散,对政治漠不 关心。这些为政治独裁者开辟了一条道路。随着权力的集中,产生了官 僚政治和官僚主义。
商业城市规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长的大街。车辆交通便捷将带动经济的 整体发展。然而在19世纪时,为交通街道而牺牲居民区的事情比比皆是。然而这 仍然无法满足一些大城市的交通流量。于是民众呼吁发展公共交通。随着公共交 通的出现,城市规模大小不再受步行距离的限制,城市扩大的步伐加快了。然而 不幸的是公共交通也成为了投机商追求利润的目标,开始被城市其他部分的利润 法则所支配。
图17.18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 郊区
郊区的存在说明,维持生命的力量和机构,园艺和耕作,休息和运动, 休养所和隐蔽所是在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这些活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 建制设立的市、镇)。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 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 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刘易斯•芒福德
游动和定居是原始人类生活的两种极端形式。然而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渊源是 使其得以安定、延续的一大重要因素。繁衍基地是人类最早的永久性聚落的雏形。 远古人类为求生存而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便选择水草丰美之地定居下来。人们 为了抵御野兽侵袭围篱设防,捕猎劳作。然而又因为不同劳动能力等级而自行划 分群体。弱势群体势必依赖强者生存,彼此将自己所得与他人的进行交换。这便 是“城市”的雏形。
市政体系
文化教育
历史地位
资源
文化遗产
空间布局
交通网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简述城市的发展史

简述城市的发展史

简述城市的发展史城市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出现。

随着人类聚居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聚集形成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的出现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转变的产物,也标志着城市的雏形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向农业生产过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古代的文明中,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河谷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古代城市的先驱者。

在这些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古代城市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城市通常是一个中心集权的政治、宗教、军事和商业中心,由统治者或神权贵族领导。

这些城市拥有鳞次栉比的街道、宏伟的宫殿、庙宇和雕塑等建筑,还有繁忙的市场和旺盛的商业活动。

同时,这些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古代希腊和罗马城市的发展更为先进和成熟。

希腊城市国家(城邦)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代表。

它们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文化非常繁荣,给后来的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罗马帝国的城市则更为宏大,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则是城市发展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中世纪欧洲,农业的发展导致人口逐渐增多,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这些城市通常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益。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中心。

15世纪以后,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由于欧洲各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探险和殖民,大量的财富通过城市流入欧洲。

这种财富的积累使得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成为了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

城市也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的中心,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区;另一个办法是 沿大运河建设开敞 空间,让苏州从小桥流
水走向运河时代,最终走 向太湖时代。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 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 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
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 面,只有8.1%的市民 选择经济高速增长, 而有51.1%的市民选 择悠久的历史文化, 18%的人选择优美的 自然环境。老城区的 干将路,则可以改造 成类似于巴黎香榭丽 舍大道、首尔清溪川 大道的林荫大道。
2001年初——至今
• 2001年初一至今:2001年初国 务院批复同意吴县撤县建区苏 州城市空间开始由“一体两翼, 古城居中’的轴向扩展 向’‘五区组团,四角山 水”(五区即北方城南吴中东 城区西新区、中古城,四角自 然山水即东北角的阳澄湖东南 角的独墅湖‘西北角为虎丘至 三角咀鱼塘‘西南角的上方山、 白湖)的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迈 进。
• 块状开始向星状逐渐演变
古代苏州形态示意图
古城之演变
• 已不能打断古城的演进,战后 的大规模修建体现了统治者的 政治军事意图,城市格局规整, 子城建筑雄伟,城市中轴线南 北延伸,建设活动还主要限制 在城墙内进行。 • 新的商业中心区受大运河的吸 引,自发地迁向城市的西北方 向。即阊门地区跃迁在城外, 城市商业中心区以阊门为核心, 沿主河道生长出阊门—枫桥、 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 伸展轴,其指状的布局和密实 的肌理与古城联成一体。
干将路建议改建为林荫大道并西延 模拟图
市域轨道线网规划, 规划建设沪宁、苏嘉、 苏常、苏通和沪锡苏 州段等5条城际轨道铁 路。
高架路导致对城市
交通、景观和功能的 分割,快速路两侧 形态杂乱,风貌参差 大,建筑品质悬殊。
两带三环五楔”结构。“两带”:为大运河两侧公共开敞空间和绿化 带,吴淞江郊野公园带;“三环”:内环为“古城护城河绿化景观带”,
1978年——1994年
• 1978年后,城市的发展步入了 车道城市向外迅速蔓延扩展。 为保护古城发展经济. • 苏州重点向西发展,试图形成 “东城西区”的城市格局。 • 吴县也在1984年开始在城南建 设吴县新区,由此带动苏州城 市空间自西和向南两个方向块 状连片生长
1994——2000年底
• 1994年5月启动的中新苏州川工 业园区带动了苏州城市空间向 东发展, • 自此古城东面的园区和西面的 新区形成了苏州城市空间发展 的两翼, • 加上南面的吴县新区,苏州城 市空间扩展呈现向东、南、西 三个方向块状连片扩展的趋势, 同时出现内向填充,中心城区 范围扩大形式
苏州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 现状
目录
• • • • 一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阶段分析 二、苏州城市历史街区的近现代改造 三、21世纪苏州城市的空间展望 四、城市规划现状
一、苏州城市发展史
公元前514年----明初
• 第 一阶 段 (公元前514年一明初) 苏州在自吴阎间大城后 • 至明初的1800多年时间里,古 城虽几经兴衰几经毁坏重修但 城址、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 形态并无多人变化。期间城市 空间发展非常缓慢,城市设施 都集中在城墙范围内,城市 发展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 城市呈现单一而紧凑的块状形
解放初——70年代末
• 解放初一70年代末:夕此期间 苏州城市空问发展主要体现为 沿河道或马路在古城区内外 兴建了不少企业.多为点状开发, 城市形态仍保持星状。 • 在城市空问结构上,由于由于 • 工厂遍地开花、见缝插针,导 致城市内部功能混杂(工.业和 居住混杂最明显).结构混乱, 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城市基础设 施严重欠债等问题
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 成统一的规划体系。老城区居中,园区、吴中区、高新区、相城区 相对独立,制约了苏州的进一步发展 。 市民心理中心在古城,“小心脏,大身体”,老城超载运转已 经较为严重。空间活力区局限在古城,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其他地区, 没有明显的整体结构,是典型的“巨人的体形,婴幼儿的心脏”。 苏州中心城区各区域还存在项目形态雷同、边界分割、高度区不明 确、色彩难协调、公共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
21 世纪苏州城市空间的展望
• 展 望 21 世纪苏州的城市空间 发展,将随着城市公交专用道 的开辟、市区1,2号轻轨铁路的 修建、环古城“井”字型快速 通道等的建成,古城的交通瓶 颈将被底彻打破,各组团间的 联系将更加便利快捷。 • 组团互相依赖却又相互独立, 共同组成都市苏州。
• 相对而言,园区和新区将发展更快,尤其是园区,因其更接近上海的 区位、更独特的管理经营模式,更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等优势将吸引 城市重心进步向东移动,城市沿沪宁线及苏嘉杭两条轴线带状延伸 的不均衡将更趋明显。 • 苏州,一个交通便利、一个古城、古迹、历史风貌和新城、新景.现 代风情有机融合的、一个多中心的特大园林城市将呼之欲出。
当代苏州历史街区的近现代改造
• 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旧 城区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 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同 时,房地产的空前活跃进一步 推动旧城改造, 由单一的 “ 旧房改造” 转向“ 旧区再 开发”,以实现改造旧区和城 市现代化的多重目的。古城内 展开了由点到线, 由线及面的 更新实践 , 这种探索是谨慎 的、积极的也是局部的。保护 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地改造。 • 由于其原有的交通规划系统为 水陆兼备,为适应现代交通要 求,城市陆路干线要加宽。原 有的小街小巷小河在规划的54 个街坊中依情分片分段处理。 古城中的大量民宅仅部分保持 原貌, 大部分质量差难以保存需彻底改造, 依传统风格,重新设计建造。

明中叶-—-清末
• 苏州城市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 功能分工如古城东北部是丝织 作坊集中地,所谓“城北半城,
万户机声”.
• 城西北部的阎青门内外地区为 繁华商市,省府两级衙门集中 于城西南肯门一带。同时城市 的空间也已开始突破城墙,沿 城市放射状的河道为伸展轴向 外扩展,犹以间青门外为盛. • 伸展轴间依然为大片农田。此 期间城市空间形态已由
• 方整的城池和居中的宫城奠定 了古代苏州的最早格局,城市 用地由此分为东、西、南、北 四部分,最初的街衢河道受城 门和宫城的控制而形成简单而 不一定规整的方格网状。
鸦片战争后——解放前
• 鸦片战争后一解放前:此期间 城性生产城市沦为纯粹的消费 性城市,城市发展缓慢,在继 续古城空地填充及沿城市放射 状的河道向外指状扩展外城市 西部石路出现了指间填充。 • 城南青肠地因在《马关条约》 后被辟为日租界和西方公其租 界而得到一定的开发,但战后 很决就衰落。
小组成员:王玉宗 杨胜瑞 路彩燕 张振华 谭志勇
二、城市规划现状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十字轴 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南北主轴 以人民路为骨架,东西主轴以干将路为骨架。“五楔渗透”指引导从
乡村和郊野空间向中心城区插入大型郊野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本底
环境的基础。 “多心多点”就是建立三级(市级中心、分片中心和
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 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 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 华街绿带—阳澄湖”。 “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 “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 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
居住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体系。“绿廊相通”是说,苏州大运 河西段及南段、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两侧绿带所围成的都市绿环。
这两个区域都在苏州主城 城区里,目前被大运河阻 隔,虽有狮山大桥、何山 大桥等连接,但联系还是 不够顺畅。总体城市设计 提出,要让这两个区域合 成一个“核”,办法之一
是将干将路西延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