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书法艺术鉴赏

合集下载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

汉代简牍是书法的基因库秦汉魏晋时期的简牍,自上世纪初以来被不断发现,以其庞大的数量,多样的书体,成为与“汉碑” 并峙的两座艺术高峰,世人第一次看到汉代的毛笔书写,中国的书法史从此改写。

百年中,众多书家从简牍特别是汉代简牍中汲取养分,并以此对简牍书法艺术进行创作实践。

这其中有王世镗、于右任、王蘧常、启功等著名书家。

近年来,不少书法人把关注力投向简牍。

在汉简当中有一些书法珍品,可以作为今人临习的法帖。

比如居延汉简、连云港尹湾汉简·神乌傅、敦煌马圈湾汉简、武威汉简。

本文为大家分享这四种汉代简牍,一起来了解当时的书风和用笔特点。

01、居延汉简居延汉简历经三次科学发掘,出土简牍数量众多,书体丰富,其中以隶书和章草极具代表性。

隶书以部分《甲渠候官文书》、《相利善剑》为代表。

草书代表作是《永元器物簿》。

02、武威汉简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

武威汉简大约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初年,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03、连云港尹湾汉简·神乌傅《神乌傅》竹简,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俗赋,文风浪漫。

此赋的书法价值堪称一绝,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字字若行云流水,又蕴含古朴凝重。

04、敦煌马圈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代简牍,1979年出土于甘肃敦煌西北95千米处的汉代烽燧遗址。

共1217枚。

内容涉及玉门关及其边塞防御、屯兵屯田、民族关系以及西汉后期到王莽时期汉新王朝同西域的关系。

简牍书法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快速书写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书写风格,而且促进了文字和书体的演变,因此,简牍书法极具学习和研究价值。

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

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

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

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众的普通者所为。

也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频繁,最为普遍广泛的书写形式。

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体应时代演化而分派,书风顺潮流而易变异。

与官方铭刻体相比,简牍书法在日常应用中,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

再如东汉时期某些碑石,也都是一些无名书家的手迹,这些来自民间和下层千百万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永恒的生命力。

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越显示出它艺术的可贵。

汉简书法的书写意兴最为流露,最为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笔姿横生奇态。

加之汉简竖长的简形,竖写的顺序,偏扁的字形,趋横的字势,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

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的《甘谷汉简》,风格秀逸飘洒,笔画左撇右波,字形宽扁趋横,是分书气息。

其中“元”字真是奇笔。

“年”字的横画末笔的竖弯处,就竖笔余力向右顺势铺毫,展出一个很长的捺画,逆入起笔,平出回锋,末一横之波磔,姿态婉妙,势刚力柔,“蚕头燕尾”,兴味绵长。

捺画的夸张,长竖的放纵,即是意兴,亦是匠心。

每行各为气势,又互为照应;这一行此外字形如小,那一行彼外字形必大;此行生波磔书,彼行发竖笔直下,错落参差,极露灵性。

章法启行草,布白比汉印,细读起来很有兴味。

也正是以其活泼而浪漫的笔法,形成了汉简书法妩媚天然,生机蓬勃的风采神韵。

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的搭配和变化的艺术,它的艺术美是通过线条的错综变化表达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的材料、工具对书法艺术效果的产生关系极大。

简牍书体的形式,是与它的书写工具密切相关,用具有弹性的毛笔写在硬性狭长的竹木条上,这是汉简书法成功的基本保证。

先看两汉人所作的笔。

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一支毛笔来看,笔头的蕊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面用一层较软的黄褐色毛,显而易见这样的笔基本上达到了毛笔的四德,即为尖、圆、齐、健。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居延汉简》1。

简牍中的真、草、隶、篆洋洋大观,笔致精妙,质朴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汉简,是我国书法遗产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武威医药木牍。

汉简书法都是汉人的墨迹,从墨迹中更能领略到汉代书法家的书法气息。

墨迹在书法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

较之于刻石,墨迹更能真实反映原作者的书法意趣。

《甘谷汉简》。

在汉简中,可以直接欣赏到距今二千年左右的汉人手书墨迹。

普通条件的人也可看到影印的汉简墨迹,结体之天成,笔法之执著,墨色之燥润,行笔之疾涩,乃至气度和神韵,皆跃然简上。

《银雀山汉简》。

汉简大多是用于函札记事,多非经意之作,又是笔墨真迹,因而可以明显地看到用笔迅疾酣畅、流利奔放而又古朴。

《武威汉简》1。

汉简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书法的各种流派。

我国书法发展到汉代已开始出现真、草、隶、篆各体。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简在书体上真、草、隶、篆四体是齐备的。

《阜阳汉简》。

出现篆书字体的简书,主要是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简和武威简,已接近秦隶,比起小篆来要草率、纵意得多,因而也可以把这种篆书称为“草篆”。

《居延汉简》3。

简书中的隶书,字形呈正方、长方、扁方的都有,不拘一格,笔画肥、瘦、刚、柔相济,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端,最为茂美,已为我国隶书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甘谷汉简》2。

简书中的草书,主要指章草,然而今草痕迹已不鲜见,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整字的结构和笔画已出现浓厚的今草意味。

《居延汉简》2。

简牍书法所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既合乎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规律,又突破了文字书写的固定格式。

表现出来的气息古雅、质朴、天趣盎然。

《武威汉简》2。

随着简牍的大量出土和对简牍书法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简书的艺术性将逐渐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重视。

简牍书法艺术终将在我国书坛大放光彩。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简牍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珍贵的书法墨迹。

20世纪简牍的出土可谓空前,出土的数万枚汉简中,主要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甘谷汉简等。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欣赏汉简牍书法藝術述略二十世紀是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許多前人未見的古代遺跡浮出地面、重見天日,極大地影響了今天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二十世紀初,被稱爲世紀三大考古發現的殷墟甲骨、敦煌寫經、西北漢簡陸續面世,人們開始對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和文字源流等各個方面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

就我國古代文字與書寫而言,人們真切認識到,在魏晉以降紙張普及使用之前,曾是一段長達數千年的簡牘帛的書寫時代,簡牘上的墨跡,讓我們看到秦漢及以前真實的文字樣式及書寫狀態,這些實物也讓今人對我國早期的主要書寫載體——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以及文字内容和書寫方式都有了直觀的了解。

二十世紀是簡牘驚人大發現的時代,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内的多個省份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

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安徽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入藏。

截止目前我國發現簡牘總數超過32萬餘枚。

簡牘内容除了涉及眾多典籍文獻外,還涵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農業、軍事、文化、地理和法律等諸多領域,爲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史等各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新的一手資料。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古代典籍得以傳世,民族傳統和文化得以繼承弘揚,竹木簡牘作爲承載體功不可沒。

其實,簡牘的使用早在上古書籍裏就有記載,《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甲骨文中的“冊”就是簡牘用兩道編繩聯起來的形式,而“典”則是雙手奉冊之形。

也就是說,至晚在商代竹木簡牘已作爲主要書寫載體在日常書寫中使用,另外也說明,甲骨文只是在當時王室貴族占卜等活動中使用,而日常實用書寫則主要用簡牘等物。

汉代的简牍帛书

汉代的简牍帛书

释文:华 商尉史周 育当为
君牛不相 当杀廿
予恩己决 恩不十月 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 牛车出入薄
建始二年十月尽三年 九月吏受府记
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 之入关致籍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 礼分算书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 对会入官夹
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
西汉中晚期,隶书臻于全面成熟,蚕头雁 尾、逆入平出的隶书典型华饰风格和笔法 特征开始普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居延汉简的发现
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 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 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 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
殷墟甲骨文、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遗书和居延
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 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西汉时3期新的莽《居、延东汉汉简-代丞相表御作史品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
《居延误死马驹册》是由隶书 向草书过渡时期,飘逸书风的 典型代表。
东汉武威医药木牍
武威医药木牍写 于东汉早期。此 木牍是医家记录 医药验证,字多 粗率,属章草, 书体凝练宽疏, 运笔随心所欲自 在畅达,呈现天 真烂熳的情趣。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公元95年)
1930年出土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
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近百年来,地下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给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汉唐碑拓所不可比拟的原始墨迹和崭新范本。

在研究领域,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在创作园地,简帛书法的艺术创作更是异军突起,空前活跃。

有鉴于此,我们试将中国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简帛书法名篇按时代先后作一次粗线条的巡礼,以期对当今简帛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简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帛书法是起源很早但发现和兴盛得很晚的一种特殊载体的书法。

它相对于甲骨文书法和金文书法来说,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别。

尽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有由简册编连而会意的“典”、“册”等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过简帛的痕迹。

简帛书法的出现,一开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风昌盛的荆楚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民族缘起于祝融部落集团,最早族居于淮水流域之荆(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始有荆楚之名。

至楚穆王时(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进取精神和称雄中原的气概。

至楚庄王时,楚人问鼎中原,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

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

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孕育于这块山川灵秀、巫风浓郁、夷夏杂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

而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系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前876-前842年)铭文,其形体虽与西周金文并无大异,但其构形风格则大异其趣,不仅粗犷恣肆,野气十足,而且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故清人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称:“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

”自此而下,楚系文字从春秋至战国虽经历了从雄肆到秀丽再到圆浑的演变发展,但其中以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婉转灵动、富有装饰性的秀丽型风格一直是楚系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铭》(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盏》(前505-前489年)等。

简帛书法字帖《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

简帛书法字帖《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

内容摘要
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简帛书法的方法和技巧。建议读者从基础笔画开始学习,逐步掌握每个 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建议读者多参考优秀的简帛书法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建议读者 注重实践,多加练习,以加深对简帛书法的理解和掌握。 《简帛书法字帖《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简帛书法的专业字帖,具有很高的 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简帛书法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 涵,掌握其书写规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本书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 考资源之一。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分为四个部分:简帛书法概述、简帛书法字典 正文、简帛书法作品欣赏和附录。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相互关联,结构紧凑,让读 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本书的目录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不仅有对简帛书法的概述,还列举了简 帛书法字典中的所有汉字,每个汉字都附有拼音和释义,同时还有大量的简帛书 法作品欣赏和附录。这些信息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简帛书法,并学习到很多有关 简帛书法的专业知识。
精彩摘录
《简帛书法字帖《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精彩摘录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一本集实用性、艺术性、鉴赏性于一体的字帖,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简帛书法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简帛书法风格。 下面是一些摘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执着的精神,用春天的蚕和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对自己的 事业和理想的坚定追求。在简帛书法中,这句话的书写风格流畅自然,字形优美, 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简帛书法字帖《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告诉我们,这本 书是一本高质量的介绍中国简帛书法的字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通 过对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特点和内容,并深入探讨了简帛书法 的历史、特点和分类等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近百年来,地下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给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汉唐碑拓所不可比拟的原始墨迹和崭新范本。

在研究领域,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在创作园地,简帛书法的艺术创作更是异军突起,空前活跃。

有鉴于此,我们试将中国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简帛书法名篇按时代先后作一次粗线条的巡礼,以期对当今简帛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简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帛书法是起源很早但发现和兴盛得很晚的一种特殊载体的书法。

它相对于甲骨文书法和金文书法来说,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别。

尽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有由简册编连而会意的“典”、“册”等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过简帛的痕迹。

简帛书法的出现,一开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风昌盛的荆楚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民族缘起于祝融部落集团,最早族居于淮水流域之荆(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始有荆楚之名。

至楚穆王时(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进取精神和称雄中原的气概。

至楚庄王时,楚人问鼎中原,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

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

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孕育于这块山川灵秀、巫风浓郁、夷夏杂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

而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系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前876-前842年)铭文,其形体虽与西周金文并无大异,但其构形风格则大异其趣,不仅粗犷恣肆,野气十足,而且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故清人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称:“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

”自此而下,楚系文字从春秋至战国虽经历了从雄肆到秀丽再到圆浑的演变发展,但其中以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婉转灵动、富有装饰性的秀丽型风格一直是楚系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铭》(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盏》(前505-前489年)等。

春秋时期的楚系金文可以说已是风标独具,自成格局,战国时代,楚系文字更以其大量的简帛墨迹丰富了中国书法史发展演变的资料,其中,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简就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楚简墨迹之一。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该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7000余件,现均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里所说的部分楚简原件也在陈列之中,它们虽然没有曾侯乙编钟那样庞大和引人注目,但在中国书法史中的特殊地位却实在不应该小觑。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共有240余枚。

简长72-75厘米不等,宽1厘米左右,每简的字数27个上下。

内容主要是记载葬仪用的车马与兵甲,是战国时代常见的遣策文字。

在这种特殊的载体上,我们既能感觉到楚系金文的传承,又能领略到楚简文字的神韵。

细观其笔墨运动,可以看到,其用笔大都方起尖收,笔力爽劲而锋利,线条多呈上拱右耸之势,刚劲而富有变化,如横画沉稳上挑下擫,竖画笔立悬针,撇捺露锋而坚挺,字形纵长,笔致跳动而有节奏,具有一种很爽朗遒健的书法风格。

在考古发现的简帛资料中,这是书写时代最早的一批战国楚简。

其具体的书写年代,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镈钟上,有几行铭文可作为它书写的上限依据:“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昜。

楚王酓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昜。

其永持用享。

”据此可知,此镈是楚惠王酓章所作,并于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赠送给曾侯乙的东西。

因此,这批楚简的书写年代也跟该墓的下葬年代一样,可定在公元前433年前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战国时代的书法艺术中,这是第一批独立于当时楚系金文以外的一种原始而珍贵的墨迹。

与此基本同时期的楚系金文的代表有曾侯乙编钟铭文,虽是同墓所出,但由于载体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风格和韵味就完全不一样。

铭文的线条就极婉转流丽之至,粗细一致而柔软飘动,构形则纵势夸张而上紧下松,具有很强的美术字倾向,完全没有简上墨迹的笔墨变化和书法的韵致。

因此,两者虽都是秀美一路的楚系文字,但从书法意味来品鉴,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趣味是楚系金文所完全不同统括和替代的。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楚文化的中心在现在的湖北境内,考古发现的大量楚文化遗存也大都出自湖北。

但有趣的是,最早出土战国简帛的地方不是湖北,而是湖南长沙,而所谓“最早的战国竹书”也不是出自湖北,而是出自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楚墓。

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发掘于1957年,20世纪70年代,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为这批楚简做了释文、注释和摹本,但其正式的发掘报告《信阳楚墓》则在1986年才出版。

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来看,该墓是等级比较高的封君一级的大墓,年代在战国中期。

这在出土“战国竹书”的墓葬中,是很难得的。

因为现在所知战国楚墓中出土所谓“战国竹书”,也就是典籍文献的墓葬多是小墓,如很著名的包山楚墓、郭店楚墓都是如此。

这批楚简共有148片,内容大致可分为已佚古书和遣策两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部分已佚的古书,尽管其出土时已残损得很严重,但经整理后可知,它是抄写在长约45厘米的竹简上,简上有三道编绳系连,每简约写30字。

现存残简最长的约33厘米,可以说是无一完整,因此内容很难解读。

但由于它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发现以前唯一还可读的最早的战国竹书,故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少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早在五六十年代,学者们根据残简中可识的“三代”、“周公”、“君子”以及《诗经》中的个别语句判断,认为这批“战国竹书”应是儒家的典籍。

70年代,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简整理小组在给它作注释的时候,发现简文与《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墨子》佚文相像,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这个发现没有修正原来有关儒家典籍说的认识。

90年代,李学勤先生在《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一文中,对简文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应是《墨子》的佚篇。

2000年8月,李零先生在“简帛研究”网站上发表了《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一文,在李学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简文题篇当以作《申徒狄》更为合适”。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批楚简的名字也就有好几个,一般是根据考古报告来称“信阳楚简”,较准确的定名是“长台关楚简”,如果从内容来称,就或称“《墨子》佚篇”、“《墨子》残简”和“《申徒狄》残简”。

我们这里且按考古报告的习惯,称之为“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而从书法角度来鉴赏的又主要选自“《申徒狄》残简”。

从文字的构形看,它与曾侯乙墓楚简一样,都是楚系文字中时代偏早的代表字体之一。

但从书法风格来看,两者就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以爽朗遒劲见长,有一种雄强之势;一个则以圆浑厚重取胜,有一种端庄之态。

细察长台关楚简的笔墨构架就可看出,其用笔是那样温厚凝重,线条比较圆浑,没有方起尖收的劲利之态,其横画上扬而下曲,弧形笔画较多,结体比较紧密,构形略趋扁方,字距较大,章法显得空灵潇洒。

整体上显得温雅而厚重,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象。

湖南长沙楚帛书绢帛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很早就见于文献记载,如《墨子·尚贤》:“书之竹帛……传以遗后世子孙。

”《晏子春秋》:“著之于帛,申之于策,通之诸侯。

”但帛书到底是什么形状,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长沙楚帛书的出土才初步揭开这个谜底。

楚帛书出土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楚墓,1942年流入美国,现藏美国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正式发掘清理该墓后,根据所出的陶器形制、组合和泥金版等标尺断定该墓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

楚帛书长仅38.7厘米,幅宽仅47厘米。

它的四角有青、赤、白、黑四色的树枝图像,四边周有文字十二段,每边三段,各段附有一个神的图形,中间有两大段文字,一段八行,一段十三行,方向颠倒,每段文字又各自分为三节,每节末尾都以朱色方框为记。

严格地说,这件帛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而应是一幅按某种特定图式结构抄写,形制特殊、图文并茂的数术类帛图。

故有的学者就指出,帛书乃是根据‘式图’,即六壬式的‘式图’制作的,六壬式是以四分、八分、十二分的图式为主,配以十二神,帛书则以东、南、西、北代表四时,以‘姑’、‘女’、‘ ’、‘臧’四位和青、赤、白、黑四木表示的四维代表‘八位’,十二月代表‘十二度’。

”(见李零《楚帛书与式图》,载《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楚帛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天象、四时、月忌和有关的神话,一般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篇。

甲篇是中间8行的那段文字,主要是讲日月四时形成的神话,其中特别记述了伏羲、女娲、炎帝、祝融、帝、共工等属于南方,尤其是属于楚氏族系统的传说人物,例如伏羲和女娲,帛书开篇即说大熊是伏羲所出,将楚姓的始祖追溯到伏羲,即言楚姓是伏羲的后裔。

次则言女娲乃是楚姓繁衍壮大的始祖之一。

再如炎帝和祝融,帛书言:“炎帝乃命祝融”,炎帝是传说中掌握南方的帝,《潜夫论·五德志》:“炎帝神农氏,代伏羲氏。

”可见炎帝亦和伏羲一样,也是楚姓的始祖之一。

祝融是传说中的南方火正,是炎帝的佐臣,故帛书说他受炎帝之命,率四神下降以安定四极。

乙篇是中间13行的一段文字,也是文字最多的一段,主要是讲天象灾异。

文中特别强调要“敬天顺时”,如果人们对神灵祭祀不敬,乖违天时,上天就会降下凶咎,致使彗星出现,天降暴雨,山崩泉涌,兵祸饥荒,草木无常,生灵涂炭等,而这些也是楚帛书四周十二段月忌文字的理论根据。

丙篇是四周的十二段文字,每一段分别简述一个月内的宜忌,如某月可否出师用兵,某月可否朝会诸侯,某月可否营建居室等等。

每段文字都有题目,经李学勤先生考证,这十二个标题的首字即《尔雅》上所记的十二个月名。

而帛书四周的十二个神图则是十二个月的月神。

帛书四角上的青、赤、白、黑四色的树枝图像则应是指四时之木,而四木则是配合天文上的四维观念,代表着四方。

楚帛书上的文字是楚系文字的代表之一。

从书法角度审视,它与同时期的楚简文字的书写趣味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用笔圆转,特别是横画多取圆弧之态,从而使字形呈扁状而趋于椭圆,其线条多头粗尾细,短促遒劲,完全没有篆书牵引缭绕的意态,倒是颇具古隶的笔意。

其构形紧凑,行款整齐,通篇布局疏密有致,具有楚简所不能比拟的章法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