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所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增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正日益严重化。
下面将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治理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1. 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污染物会渗入土壤,积累并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
农业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的不当处理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2. 水体污染:农业生产中溢出的养分、化学物质和农药等会进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等问题。
农业废水和养殖废水的排放也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3. 大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等挥发性有机物会通过蒸发和风力传播进入大气,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作物的露天燃烧和农业废弃物的焚烧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加强科研创新等措施。
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业生产从源头到终端环节的环保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2. 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和兽药的使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体系,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环保技术、设备和方法,提供环保补贴和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4. 加强科研创新: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科研力度,开展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加强科研创新等综合措施来进行治理。
《2024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范文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
农村地区因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环境污染的危害往往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1. 水污染严重农村地区的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这些污染物严重威胁了农村地区的水源安全,影响了农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2. 空气质量恶化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恶化主要源于农业活动产生的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物,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加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此外,一些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随意丢弃也加剧了土壤污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保护对策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 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
同时,应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管,防止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违法排污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严惩。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简要分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1.农药、化肥污染目前,我国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体系庞大,其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市场上流行的化肥和农药普遍有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有关规定虽严格,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宽松。
许多不合格走私的化肥、农药在市场上出现,进一步恶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形势。
2.养殖污染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养殖污染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养殖场数量多,密度大,饲养方式不科学,废水、废料等排放难以得到妥善处置,污染物浓度高,多种病原体污染食品,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3.土地流转加剧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有些地区,土地流转为了跻身于投资项目中,政府部门更是出台了大量的土地转让政策,但是大量土地流转中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和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
二、治理对策1.加强监管力度为了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化肥、农药、养殖等行业的管理,并对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
对工业污染企业的排放情况应加强监管,重点检查工业企业在水、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减少工业商家对环境的影响。
2.推广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削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政府应大力推广绿色种植、绿色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要立法规定非法使用农药、化肥的行为,彻底治理使用假冒伪劣的农资,如化肥、农药等,同时还要推广有机农产品销售等,促进市场消费从价格消费转向质量消费。
3.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模式转型的一种新型农业。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1. 农药污染: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会通过土壤和水体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
2. 化肥污染:农田施用过量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不仅降低土壤肥力,还污染地下水和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3. 养殖业污染:畜禽养殖业废水和粪便排放带来水体污染和恶臭问题,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和空气环境产生破坏。
4. 农田灌溉污染:农业灌溉过程中,由于水源污染或农药、化肥的滞留,导致农田灌溉水质下降,给土壤和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
治理对策:1. 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如有机农业、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减少农业产生的污染物。
2. 加强农业污染监管:建立健全农业污染监测和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用品的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督力度。
3. 合理施肥和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强对农田肥料的合理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引起的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
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料的生产,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4. 推进农田灌溉水质治理:加大农田灌溉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力度,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建设灌溉水处理设施和农田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田灌溉水质的污染。
5. 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建立农作物-养殖、农作物-蔬菜、农作物-果树等循环系统,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和环境污染。
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任务。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升级与加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越发明显。
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治理对策。
1.水体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虽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2.土壤污染:长期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仅会降低土壤的肥力,还会对土壤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常用的化肥会产生酸、碱、盐等污染物质,对土壤PH值、微量元素等造成破坏;农药首先会诱发土壤酶的失活,并在土壤中积累,进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污染。
3.气体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农业机械工作,放置、燃烧农膜等操作,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的排放。
这些不仅会增加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4.植物生物多样性:随着广泛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对其它植物生态生物的影响产生影响,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应出台更加严厉的立法规定,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升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动乡村民众生态环保文化的落地和扩散。
2.实行耕减肥增政策:通过种植和喂养一些特定植物、动物,使农田得到生态的恢复和修复,建立优良的生态农业模式,达到耕减肥增、收益增加的效果。
3.推广有机农业模式:通过加强土地、施肥等环节的管理,以土改革、节水减排等现代化制度,有效地发展方法,实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土壤污染治理:不断完善农田地质环境监察工作,有必要加强对土壤的监测、监理,并引入先进技术,着手开展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减轻土壤质量的恶化情况。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不可小视的问题。
政府、农民和企业家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一步一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怎样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影响谈起,从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1. 土壤污染随着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一些化学农药和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难以降解,长期富集在土壤中,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生态功能。
大量的畜禽粪便排放也导致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积累,影响了土壤的生态平衡。
2. 水质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农业废水、畜禽经营的污染物排放,导致了水质污染问题的严重。
据统计,中国90%以上的地下水和75%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化肥农药污染,严重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和人类健康。
3. 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的排放都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化肥挥发和农药飘散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以及畜禽粪便的氨气排放,不仅污染了农田周围的空气,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危害。
1.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受到威胁土壤污染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残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生长品质,也威胁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水质污染导致农产品浸泡在受污染的水中生长,也会使农产品带有有害物质。
2.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不仅是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积累下来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农产品带有有害物质,水质受到污染,空气中有毒气体和颗粒物的存在都直接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1. 加大农业节水、节肥、减药力度推广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施肥、施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结构的转变,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农业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随着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全国有近一半的农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是主要的污染物质。
2. 水质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污染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农业排放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径流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等问题,一些农业产业化区域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时有发生。
3. 大气污染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畜禽养殖废气排放和农业机械尾气排放等各种因素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加剧。
1. 非合理施肥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往往不顾施肥时机、用量和品种,盲目施用化肥,导致了农田中污染物质的大量积累。
2. 过量农药使用为了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许多农民过度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3. 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目前我国的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直接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4. 农田水土流失由于土地的匍匐与水质的污染往往是伴随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发生的。
农业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会损害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
农业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土地的肥力和水质,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维护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1. 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能够通过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土壤、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
2. 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发酵等措施,可以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近年来,受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阶段,中国对农村建设已经逐步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采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引导农业经济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使中国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循环发展。
1.2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科学处理农业废弃物,使其能够经过提取过滤等方式处理后继续利用,废弃物经过处理排放后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发展生态农业时,农业种植可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2.1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耕地面积逐渐下降,水资源、能源相对不足,且各个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中国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另外,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无法保障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2生活废弃物污染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
在處理废弃物时,相关部门投入资金和技术不足,导致大量废弃物例如塑料包装、废弃电子产品、电池等不经任何处理排入自然环境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9-01-04T10:32:04.6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杜咏梅1 仇金亮2
[导读]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并针对农业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行政、法律、技术等层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人民政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012306 1;呼和浩特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30 2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并针对农业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行政、法律、技术等层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一、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药污染成为了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大量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国境内的农药使用整体质量已超过13.3万t,这些农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的耕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有超过533.4万hm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淮河及周边地区因农药违规使用引发的污染已经造成了1.7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另外,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也是造成耕地面积退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的农田正在使用污水进行灌溉,这些污水大多是受到违规使用农药的影响。
当前,相比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田污染状况增长了60.0%,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8.7%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在我国公民生活状况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周边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产品购买站,虽然这些购买站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用地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大量农产品交易带来的废物和废水,严重影响了农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响了农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我国农业用地受废水的影响总额超过17.0亿t。
此外,焚烧秸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大量秸秆焚烧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局限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因此,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二、农业污染的成因
2.1粮食安全保障与产业政策
(1)粮食安全保障压力。
粮食安全政策是造成中国农业污染的深层原因。
中国人多地少,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大,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高产,建国以来粮食不断增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的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品色多样的现代农用化学投入品,如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
目前化肥、农药尚无更好的替代品,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及粮食安全,高水平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将不可避免。
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与农业投入相关的农业污染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2)产业支持政策。
国内的一些产业支持政策也导致了化学品使用的增加。
以化肥产业为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政府就以补贴等形式鼓励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的发展。
为了鼓励粮食生产,政府也曾经对农民使用化肥给予相应的补贴。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升,对化肥的需求增加,刺激了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同时化肥进口也逐渐增加。
中国入世以后,国内市场的化肥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民可以更容易地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化肥,这有利于中国农民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但同时也意味着化肥更便宜,农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使用过多的化肥,对环境的压力更大。
2.2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建国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限制农民入城的户籍制度以及长期以来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城市偏向政策,使得中国的二元结构表现得十分突出,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
中国特定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存在,可能是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主要原因有:①城乡割据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②迫于生存压力的农民为过量使用化学品,忽略了农业污染的产生及控制;③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污染的控制难度;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而且使农村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降低;⑤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的环保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2.3农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对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重点源、轻面源”,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整治的财政资金为7000亿元,占GDP的1%,其中2700亿元用于水污染的治理。
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头的控制行动计划投资甚少。
而且,财政对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表现为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严重不协调。
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2.4缺乏对流域环境的综合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水问题日益呈现出流域性特征且不断加重。
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复合型水污染及其在流域内的转移,综合性水资源短缺与饮用水安全、水利水电等工程引发的流域性生态服务功能减低和经济损失,由水旱灾害和污染事件等构成的综合性流域涉水灾害等。
全球变暖的趋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增加了水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中国很多跨行政区的河流上游和下游贫富悬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污染问题纷乱复杂,存在着上下游、干支流、水质水量、各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冲突。
目前对水污染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地方各自为政,政府还没有介入其中并承担起主要流域的管理职责,因此,农业污染控制缺乏流域内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往往是下游控制好了,但上游没有进行有效控制,直接影响了下游的控制效果。
三、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级政
府领导要增强农业环保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起发展生态农业观念和保护农业环境的思想,充分认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积极创建工作机制,在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切实把农业环保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业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分管领导着力抓、主要领导主动抓,在部门内外形成合力,同时要积极联合各有关单位,努力开创农业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3.2加强农业环保立法,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借鉴
国际上成功的控制农业污染的法律法规,由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连贯的、强有力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形成依法保护农业
环境的法律体系,同时加大农业环保执法与监督力度,促进农业环保工作的发展。
3.3加强农业环保科研、监测,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监测工作纳入国家的农业科研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农业环境保护部门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科研、监测工作,重点针对水体、土壤、大气、农产品以及秸秆、粪便、农用塑膜和生活垃圾等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并尽快构建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
把农业环境保护科研工作有机地融于生产实践当中,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利用。
结语
农业环境的改善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工作,深入的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环境改良治理方案,对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食用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君卓.张王慧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景联,李珍珍.环境科学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