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化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化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化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被称为三大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肥行业作为一项为农业生产和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却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化肥行业应当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化肥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1.废气排放问题在化肥的生产过程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都需要通过加热煮沸的方式来提取,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尾气,其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酸雾、碱雾、烟雾和有机物等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引起酸雨等严重环境问题。

2.污水排放问题在化肥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氨氮、磷酸盐等有害物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源被污染等问题。

3.固体废弃物问题化肥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其中包括废渣、废渣泥和催化剂等。

这些固体废物如果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

二、化肥生产环保技术解决方案1.废气处理技术针对化肥生产中产生的酸雾、碱雾、烟雾和有机物等有害气体,可以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如脱硝、脱硫、除尘等技术手段,使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污水处理技术针对化肥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氨氮、磷酸盐等有害物质,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保护水资源,减少水体污染。

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化肥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用回收再利用、焚烧和填埋等手段进行处理,实现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化肥行业各企业应加强自身生产管理,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清洁生产,做好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置工作,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环保法规。

同时,加强对行业内的监管,引导和监督企业规范生产行为,确保环保措施得以真正落实。

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农药和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药和化肥在使用过程中会留下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并提出一些防止措施。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会被人们误食,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其中一些农药残留物是致癌物质,比如苯并[a]芘、三氯甲烷等,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一些农药残留物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健康问题。

化肥残留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化肥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大量化肥残留在土壤中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品质。

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会通过水体流失进入河流和湖泊,形成富营养化,引发水体寄生藻类过度生长,对底栖动物和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农药化肥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止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根据实际需要,在科学指导下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循使用剂量和频率的要求,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和化肥。

选择没有或少有毒副作用的农药和化肥,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残留。

3. 严格遵循使用规程。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指导进行,不得超量使用或违规施用。

4. 做好农产品的洗净处理。

在食用农产品之前,应彻底清洗以去除可能残留的农药和化肥。

5. 采用有机耕作和秸秆还田。

有机耕作可以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采用天然肥料和生物防治方式,减少化学侵入。

6. 强化监管和检测力度。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加大对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的检测力度。

农药化肥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只有充分认识到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管措施,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以促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过度和不当使用化肥可能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化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壤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量的化肥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

酸化的土壤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抑制了土壤中许多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不平衡。

大量施用氮、磷、钾等化肥,而忽视了其他微量元素的输入,从而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或过量。

这种不平衡会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需求,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化肥的长期使用还会破坏土壤结构。

化肥不断施用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减少,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

这导致土壤的结构松散,容易发生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

2.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养分的流失。

施用过量的化肥,其中一部分养分会随着水流迅速流失至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其次,化肥的使用会产生氮、磷等营养盐的残留。

残留的化肥会通过径流或渗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过度施用化肥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化肥施用过程中,氮肥会转化为氨气并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氨的气味,给周围环境带来不适。

此外,氨气还会参与大气氮的循环,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过多积累,从而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3.解决方案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施肥计划,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

其次,倡导有机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合成肥料,注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养分循环,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警惕硝硫基复合肥的潜在危害: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与环境健康

警惕硝硫基复合肥的潜在危害: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与环境健康

标题:警惕硝硫基复合肥的潜在危害: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与环境健康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的使用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不合理的化肥使用可能导致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硝硫基复合肥可能存在的危害,并提出科学施肥的建议,以保障农业生产和环境健康。

硝硫基复合肥的危害1.土壤酸化:硝硫基复合肥中含有硫元素,过量施用会增加土壤的酸度,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

2.水体污染:硝硫基复合肥中的硫元素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氧化转化为硫酸盐,过多的硫酸盐会溶解于水中,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硫酸盐含量升高,造成水体污染。

3.植物生长受阻:硫元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毒害作用,过量施用硫元素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土壤微生物失调:硫元素的过量施用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降低土壤的自净能力。

科学施肥建议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避免过量施用硝硫基复合肥。

2.轮作休闲:采用轮作休闲制度,适时停耕休闲,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有机肥与化肥结合: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结合的施肥模式,既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4.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土壤和水体进行监测,评估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时调整施肥策略,防止环境污染。

结语硝硫基复合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我们应当采取科学施肥措施,减少硝硫基复合肥的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

化肥过量使用的环境污染及防治作者:朱明慧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4期朱明慧在农业的发展中,由于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化肥利用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降低化肥使用过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质量。

本文主要对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和化肥污染防治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在农业发展中,化肥的广泛使用很好的提升农作物产量。

但是在化肥的使用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1、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就会导致农作物不能很好的进行吸收,养分摄入不均衡,各种盐分在土壤中进行积累,致使土壤养分失调,降低农产品品质。

在人们生活中,如果食用过多的盐酸盐超标的蔬菜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对化肥进行合理使用。

2、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在农业生产中,如果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对化肥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农作物倒伏问题发生,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加剧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加剧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在土壤肥料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的时候,就会迁移到周围的土壤中去,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另外如果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过量的化肥渗入到浅层的地下水中,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源,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①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对土壤生物生态链产生影响,导致土壤失去活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无疑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当化肥的使用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下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也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首先,化肥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化肥中的养分,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虽然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但长期大量使用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

比如,过量的氮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同时,过度使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使得土壤变得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

其次,化肥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水体污染。

当雨水冲刷或者灌溉时,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流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会促使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被污染的水体还可能含有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若被人类饮用,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再者,化肥中的化学物质还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氨气等气体,这些气体会挥发到大气中,参与大气化学反应,形成雾霾和酸雨等环境问题。

酸雨不仅会损害农作物和森林植被,还会腐蚀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另外,化肥过度使用对生物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

由于化肥改变了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环境,许多适应原有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

一些有益的昆虫、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土壤的肥力维持、水质净化等,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依赖化肥等外部投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此外,化肥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为了减轻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需求,精准地确定化肥的施用量和施肥时间。

化肥的利弊和环保问题

化肥的利弊和环保问题

化肥的利弊和环保问题化肥,是近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材料,它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帮助提升农作物产量。

同时,化肥也面临着使用过度、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对于化肥的利弊以及如何进行环保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与弊1. 利:提升农作物产量肥料能够为植物供应养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适量使用肥料才能让作物茁壮成长,最终获得高产。

随着肥料品种的增多,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肥料,更能提升农作物的效益。

2. 弊: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污染有些农户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地中的养分过量。

多余的化肥会被土壤吸收,过量的氮肥会转化成硝酸盐,流向地下水、河流导致水污染。

导致土地变得不肥沃,寿命短,不仅影响农作物品质,而且危害人类健康。

3. 利:让土地保持肥力农作物生长需要消耗大量养分,肥料的添加能够更好的补充土壤中养分的流失,让土地保持肥力。

化肥中含有的养分分为慢效和快效性肥料,人工调和不同的含量,能慢慢地释放养分,使土地保持肥力。

4. 弊:农药的残留肥料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成分,长期使用后会引起环动物中毒和食物中毒,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旦出现环境污染,就会涉及到更多人们的利益。

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含有农药成分的肥料进行使用,以遏制农药的残留。

二、环保问题在环境问题的方面,影响环境的因素不仅仅是化肥的使用,还有肥料的生产、包装和运输等环节。

1. 提高肥料生产的环保水平肥料生产过程中,多使用化学原料,会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因此,要提高肥料生产的环保水平,加强管理和监督,控制环境污染,也促进环保的产业链的完善。

2. 减少肥料包装材料的使用肥料生产企业应该减少动植物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如,肥料包装应采用可降解材料,可以起到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并减少污染的输出。

3. 加强肥料运输的环保肥料的运输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

运输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尘埃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作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长期施用化肥不当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化肥中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土壤,容易引起土壤酸碱度的变化,导致土壤的酸碱性失衡。

土壤酸化会降低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壤中的养分难以有效吸收利用。

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减少,进一步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壤硬化、失去通气性,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施用化肥会导致水体污染。

化肥中的营养物质容易随着水流进入水体,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会使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还会被微生物迅速转化为亚硝酸盐和亚磷酸盐,如果过量积累在水体中,会产生毒性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化肥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也可能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施用化肥会导致环境污染。

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如氨气和一氧化二氮等,这些气体会引起大气污染,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化肥的生产和施用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副产物,这些废弃物和副产物的无序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减小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合理施肥是减少负面影响的关键。

农民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地方的降肥水准进行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提高作物的吸肥效果,减少化肥的残留。

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等,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渗漏的可能性,降低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缓解土壤貧瘠问题,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的品质。

有机肥还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留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滥施化肥,过量用肥现象相当普遍,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加大,耕地地力下降,更严重的是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及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从当前农业环境污染的基本现状、施肥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针对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阐述,旨在控制和减少施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肥;环境;危害;防治
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很大作用。

据发达国家统计,化肥对作物的贡献率达30%~50%,我国的研究证明贡献率约为30%。

施肥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环境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过量施肥、单一施肥、偏施氮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业环境污染。

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1.1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1.1.1化肥对大气的污染是因化肥本身易分解挥发及施用方法不合理造成的气态损失。

常用的氮肥如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和硫酸氢铵等铵态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过程中,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氮氧化物气体进入大气中;很大一部分有机、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同时转化成二氧化氮进入大气。

此外,化肥在贮运过程中的分解和风蚀也会造成污染物进入大气。

氨肥分解产生挥发的氨气是一种刺激性气体,会严重刺激人体的眼、鼻、喉及上呼吸道黏膜,可导致气管、支气管发生病变,使人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高浓度的氨也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1.1.2破坏大气臭氧层。

氮肥施入土中后,有一部分可能经过反硝化作用,形成了氮气和氧化亚氮,从土壤中逸散出来,进入大气。

氧化亚氮到达臭氧层后,与臭氧发生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使臭氧减少。

由于臭氧层遭受破坏而不能阻止紫外线透过大气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如使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多等。

1.2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1.2.1增加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

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

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Zn、Ni、Cu、Co和Cr。

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我国目前施用的化肥中,磷肥约占20%,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它含有大量有害元素F和As,同时磷矿石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他重金属,如Cd、Hg、As、F,特别是Cd。

另外,利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三氯乙醛,对作物会造成毒害。

所以对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磷矿石制造的磷肥要慎重使用,以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1.2.2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

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P、K的耗竭,导致硝态氮累积。

硝酸根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根,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同时,硝酸根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

1.2.3促进土壤酸化。

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

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过程相关,当氨态氮肥和许多有机氮肥转变成硝酸盐时,释放出H+,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与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

同时,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

同样酸性土壤施用KCl后,K+会将土壤胶体上的H+、Al3+交换下来,致使土壤溶液中H+、Al3+浓度迅速升高。

此外,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可进行反硝化作用,以氨气、氮气的形式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氨气、氮气可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化成硝酸,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

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壤中最为严重。

土壤酸化后可加速Ca、Mg从耕作层淋溶,从而降低盐基饱和度和土壤肥力。

1.2.4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

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影响,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1.3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1.3.1对地表水的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氮肥、磷肥,会随农田排水进人河流湖泊,水田中施用化肥会随排水直接进入水源;旱田施用过多的氮肥、磷肥,会随人为灌溉和自然界暴雨冲刷造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使地表水中营养物质逐渐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及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
体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生存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导致鱼类死亡,形成的厌氧性环境使好氧性生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厌氧性生物大量增加,改变水体生物种群,从而破坏了水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1.3.2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

主要是化肥施用于农田后,发生解离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一般生成的阴离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这些阴离子因受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和腐殖质的排斥作用而易向下淋失;随着灌溉和自然降雨,这些阴离子随淋失而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

硝氮、亚硝氮的含量是反映地下水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过高则会对人畜直接造成危害,使人类发生病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劣化农作物品质,危及食品链安全
近年来,由于化肥造成农产品内硝酸盐、亚硝酸盐残留,危及人类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统称为硝态氮,硝态氮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主要有2大危害:一是硝酸盐容易还原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可将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输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二是亚硝酸盐与某些有机物结合,形成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的化学物质。

由于肥料带入食品中的硝态氮危及到食物链安全,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3防治措施
3.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

因此,应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调动广大公民参与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积极性。

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

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3.2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

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比
如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

另外,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较丰富的养分,比如稻草含有0.5%~0.7%的氮、0.1%~0.2%的磷、1.5%的钾以及硫和硅等。

因此,推行秸秆还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从发展来看,绿肥、油菜、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前景较好,应加以推广。

3.3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减少化肥的浪费,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值得推广。

3.4施用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

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3.5改进施肥方法
氮肥深施,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

据农业部统计,在保持作物相同产量的情况下,深施节肥的效果显著:氮铵深施可提高利用率31%~32%,尿素可提高5.0%~12.7%,硫铵可提高18.9%~22.5%。

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此外,对于施肥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可采取施用石灰、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

4参考文献
[1] 董海燕,侯纯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98.
[2] 李海峰.土壤化肥污染的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6(10):12.
[3] 李培香.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