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及其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地解析城市空间的边界及其要素组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涵,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组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7)04-0080-05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政治与法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

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STD630065。

[作者简介]陈宇光(1957-),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

善,”[2](P275)

从全球城市化的基本趋势看,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其在地域空间上将不断获得扩展,城市一下子变得庞大起来,并逐步形成许多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巨大城市集聚体。全球范围内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集聚体已经有12个,许多集聚体已经首尾相连,形成了若干个人口高达几千万的城市群,例如包括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在内,世界上已经公认形成了六大城市群。[3](P32)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触角也获得了无限伸展的机会,美国的城市发展就是明证。小汽车的普及使城市沿公路蔓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展和美国式“新镇”的建设,使得大都市区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有资料表明,纽约1960-1985年间人口仅增加8%,而城市区域的增长则达到了65%,芝加哥在1970-1990年间人口增加了4%,但城市区域则扩大了45%,更加明显的例子要数克利夫兰市,在其同期城市人口减少了12%之时,其区域面积则反而扩大了33%。

欧洲的战后复兴推动了巴黎经济的快速成长。法国政府在1964年隆重推出了拉德芳斯。巴黎拉德芳斯在塞纳河的另一侧,距离老城仅两公里。为了加强新老城市的一体化,1972年政府建设了铁路快线RER延伸段至巴黎市中心,仅十分钟就可到达老城,同时,将教育部和设备部迁到拉德芳斯,并启动了新凯旋门等一些列美化公共空间的项目。新区高质量的现代化楼群,租金价格比巴黎旧中央商务区要低15%-20%。现在,巴黎64%的国外公司位于拉德芳斯。总共3600多家公司中,50%都是公司总部,全球营业额高达1520亿欧元。拉德芳斯的成功与伦敦的道克兰相似,即在经济增长期完成城市结构调整,保证了中心区土地的供给,从而完成了巴黎城市的单极中心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

中国在强劲的城市化浪潮推进中成千上万吨钢筋水泥无情地吞噬了大量的耕地和湿地,数年前上海组织了一次摄影比赛,将其中一张题为“上海长高了”看作上海近几年发展的一个标志。浦东的开发,用极低的成本,启动了上海庞大的存量资产,为规模巨大的经济起飞提供了第一动力。浦东开发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拆迁成本极低。浦东的低成本开发,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净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反过来又为重新利用浦西的存量资产创造了条件。上海空间调整的成功,关键在于浦东得天独厚的位置—————其启动点陆家嘴,紧邻上海整个城市的心脏外滩。城市供给的真正瓶颈,是最短缺的中心区位的供给,浦东的建设可以直接扩大中心区位的有效需求,由于中心区规模的成倍扩大,最短缺的土地得到有效供给,上海的地价同其发展速度相比,上升缓慢,这就为依托上海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城市经济剩余。

城市空间的内边界就是各要素的空间范围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往往缺乏公众广泛参与,大多以行政指令取代了实证调研,片面追求外在的形式效果,忽略了公众的整体利益和多元价值取向,对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往往长官一锤定音,缺乏科学论证。城市普遍存在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重视地上建筑安排,马路建设,而对事关城市正常运转的地下轨道交通、管网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城市空间没有得以有效利用,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而不能正常发挥。同时,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向着城市中心不断集聚,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负面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城市生活空间的整合,反思城市居住设计空间结构,从人本主义出发重新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加强大城市空间治理,对于消除阶层之间的矛盾,保证大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城市生活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城市空间由一个个同质人口组成的社区构成。住宅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为不同阶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收入选择居住区位提供了条件。因此,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成熟,人口居住安排会趋于一个稳定的结构,即依据不同的土地价值(地租),相同经济、收入阶层的社会群体会选择有相同价值取向和居住水平的住区。

城市社会空间高贵化与贫困化并置所形成的社会空间两极化是当今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心城区由于旧城改造和房地产机构的推波助澜作用,大面积的旧城区被改造成高层公寓、高档商务写字楼,城市白领和城市富裕阶层大量迁入这一原本由低收入阶层为主的市民居住区,这样就形成以高收入阶层居住为主的新建高档居住区与原有贫困阶层居住的旧城区并置的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关于社会两极化现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谈到广大工人群众,他们的穷困和生活无保障的情况,现在至少和过去一样严重。伦敦的东头是一个日益扩大的泥塘,在失业时期那里充满了无穷的贫困、绝望和饥饿,在有工作做的时候又到处是肉体和精神的堕落。在其它一切在大城市里也是一样,在较小的城市和农业地区

中情况也是这样。”

[2](P275)

城市中心区的高地租与高房价使城市中心的原中低收入的居民很少能够返回原拆迁地,而高房价产生的“过滤”作用使城市其他地区的一批高收入者迅速在新建的高档住宅区内集聚。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则居住着贫困的底层阶层。由于居住空间的“社会标签”作用,职业、收入等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必然在城市空间上显现。

因此,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就出现了西方学者所说的城市“分化”、“碎化”和“双城”化趋势。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行业精英居住在以围墙、保安等杜绝外人自由进入的封闭型社区,也称为防卫型社区,形成城市空间的一极;另一方面,城市低收入的底层阶层则居住在城市破旧的平房、棚户,或者是外来流动人口内聚形成的移民社区,形成城市社会空间底层的另一极。

作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的结合地带,城乡结合部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居住形态呈现多元化态势。这里既有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城市中只能从事简单、不稳定、临时性、无保障和非熟练工种的低收入工作的进城农民工居住的棚屋区和简屋,也有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私营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等精英阶层居住的高雅别致、价格不菲的别墅区、“高尚”社区。此外,城市近郊作为城市最为主要的居住建设基地,还是中档商品房、动拆迁房、被征地农民安置房等的主要分布地。因此,城乡结合部呈现大城市多种社区并置的多元化居住空间形态。

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特大城市正在经历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同时并进的复合过程。这种城市社会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同时重构,使得许多社会问题在城市空间集聚。由于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以及外来人口流高强度汇聚于市郊新建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导致这些地区原本的社区被打破,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出现断裂,引发了许多城市社会问题,社区重构任重道远。随着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这种城乡差异正逐步在大城市空间集聚和显现。它一方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住房质量差异。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住房上的两极分化,便成为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空间显现的表征。根据浦东新区“五普”资料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居住方面上存在很大差距。从人均住房面积看,流动人口家庭户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1.4平方米,而浦东户籍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为27.1平方米,两者相差了约10平方米。流动人口住房内无厨房的占了45.7%,户籍人口仅为3.0%。流动人口使用抽水式厕所的比重不高,只为25.2%,户籍人口为89.3%。流动人口住房无洗澡设备的也很普遍,占76.9%,户籍人口则为17.2%

在当代中国大城市正生活着一群规模庞大,由城市下岗工人、失业者、部分离退休工人、进城的大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以及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失去土地并失业的农民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城市社会边缘人群。由于收入的低下和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往往成为遭受制度性排斥的边缘群体。在居住空间上,他们也呈现出边缘化特征。大城市中心城区旧房改造的加速,一方面压缩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进程。市场、制度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了他们的贫困化和居住空间边缘化。

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巨大演变,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说,它使得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原则,提高了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它也会产生许多负社会效应。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是居住隔离。目前我国大城市正逐渐形成不同阶层居住在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异状况,这种居住分异和隔离,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拉大,形成彼此的社会隔离。这一方面使富人和穷人之间形成各自交往的网络,造成社会分层和断裂;另一方面这种区隔的出现使得贫困阶层逐渐远离主流社会,容易出现贫困固化和社会阶层的对立。此外,贫困家庭的大规模集中,不仅带来高密度、设施匮乏等环境问题,也引发了犯罪率增高、失业等社会问题。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化,将可能导致这种地区更难以吸引开发机会和投资活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显现的不和谐“音符”。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认为城市生态空间和城市贫困循环流之间有内在联系,这种相互作用加剧了城市空间分异的负效应。在当前中国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贫富阶层居住分异和隔离所形成的城市“冷点”和“热点”社会空间极化现象,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不利于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另一个较为严重的事实要数空间剥夺。权力阶层对于城市空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城市空间剥夺”现象。人文区位学派认为城市社会有两种主要引起竞争的稀缺资源,即经济商品和地理空间位置。围绕这两种资源所发展的竞争和适应过程,构成了人类在城市的动态关系。权力群体控制城市增长的证据,导致了“被操纵城市”假说的形成。它认为城市形态是精英利益团体和社会权力进行联盟并有意识操纵的结果。哈维认为绝大多数城市政治行为仅仅是对再分配的隐含机制的利用和控制的争夺与讨价还价。最值得关注的是,由这些行为而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对城市居民成本和效益的再分配,而这种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显然有利于城市权势阶层。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剥夺主要体现在:低收入群体居住边缘化、旧城改造强制拆迁、高收入群体对城市滨水、绿地等公共空间进行“后花园式”圈地以及农民土地低价被征用等方面。

从主客体各自的规定性、独立性及其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讲,我们可以将城市空间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城市的主体是人,人既是城市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的消费者,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的要素。人类创造城市的过程是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个客体就是包括了环境、土地、水、能源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城市空间要素的存在方式讲,也可将其分为物质要素和

文化要素两大类。其中物质要素就包括环境、土地、水、能源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文化要素主要表现为城市文脉所孕育出来的城市精神、历史人文风貌、许多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代人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历史传承记载着并向世人叙述着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并使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获得超越,当代人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则为城市空间编织着追忆历史、构筑美好未来的文化之网,从而使城市空间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四维空间特质,引导人们超越物化的城市空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是各不相同的。纵观其历史的演进过程,大致发生着文化要素不断被物质要素所挤兑,而文化要素则不断变换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时隐时现,若暗若明。而在物质要素充斥历史舞台的时候,正好表明人类社会已处于物欲横流、欲壑难填之颠,物质要素频频告罄,根源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一再扩展,非但没有给城市人口带来空间的满足感,相反则开启了新的更多的人流的“开关”,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开始紊乱,人们在城市愈来愈变得无所适从,时常感到压抑而又无奈。制约大城市容纳能力的条件是土地和水资源。关于土地资源,人口密度,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区及交通规划、建设状况。如果在就业和居住方面都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点状城市带,大部分人口都在各点上实现居住和工作合一的情况,这样的城市人口总容量肯定会高。如果形成摊大饼式的城市分布,而且出现大量居住和工作分离的情况,上下班城市交通就会拥挤、瘫痪,会成为城市的最大问题。

城市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是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集聚地和扩散中心,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与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料,才能保持其稳定有序的状态。城市通过其自身聚集与扩散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平衡的状态中发展。由于城市有着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极大的优越性,因而对人口的流动尤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过度的开发,一方面可耕地正被慢慢蚕食,另一方面垃圾和有毒物质的积累数量急剧增长,人类原有的基本需要——

—质量好的空气和水、健康的食物和好的居住环境,正在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中愈来愈难以获得满足。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人类的无节制行为,致使环境不堪承受。作为人类文明综合标志的城市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随着工业化的提速,城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持续承载力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现象,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无节制性,肆意改变自然地形与地表构造,破坏植被与水文环

境,造成水土流失等而加剧了洪涝灾害;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空间的无序膨胀,乡村的空间要素还来不及得到优化就被城市的疯狂占领而受到挤压;(2)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从资源到产品和废物。其间大量的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被利用,而以三废的形式输出,不仅资源利用效率低,同时还污染了环境,不能象一般自然生态系统那样,一个环节的代谢废物,就是另一个环节的原料,物质可以得到分层多级利用;(3)城市超负荷的承载带来大量热能释放,改变了大气下垫面状态,形成“城市热岛”,同时伴随着比周围要低得多的相对湿度,形成“城市干岛”等不利的城市气候环境;(4)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土壤结构和水文地质状态引起城市地面下沉;(5)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地面水和地下水大量污染,导致水源水质恶化,造成城市水质性缺水。有资料表明,20世纪末世界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却用着世界75%以上的资源。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口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有人认为,人类目前所面临诸如土壤、植被遭到破坏、空气受到污染、淡水遭遇威胁、气候变化异常、能源浪费、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圈平衡被打破、出现臭氧层空洞等严酷的现实问题,无不与城市的过度扩展有关。[4](P75)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日前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报告认为,全球气温正在加速上升,超出了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因。在21世纪,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或超出目前水平,气候变暖和气候系统变化将“极有可能”超过20世纪的水平。假如能源结构为化石燃料密集型,21世纪最后10年的气温将比20世纪同期高出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0.26-0.59米,而平衡地采用化石燃料和新能源,或放弃使用化石燃料将减缓这一趋势。如果经济结构更大程度转向服务业和信息业,减少物质密集型行业,并采用能源利用率高的清洁技术,气候变暖趋势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不难看出,城市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城市生态问题。[5](P23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其环境承载力不平衡是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源。因此,解决城市生态系统失调必须从改善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着手,而构建人文生态型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的基本立足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好而理想的城市理解和期待已从感性的形象悦目、功能齐备、生活富裕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解读和体悟“和谐城市”,即携手共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苏州城市性质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城市空间架构以生态平衡为先导,紧紧把牢历史文化名城之文脉,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形态,将市区划分为中心分区、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相城区等五个组团,组团间以绿化地带隔离,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又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古城居中,东园、西区构成“一体两翼”,南区为风景区,北区为交通走廊,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步将苏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富有个性的现代城市。古城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持其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则在传承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组团间功能定位错落有致,既发挥其各自的历史优势,又各尽其能,开创新的发展空间。中心分区是城市政治、经济、商业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和市级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中心,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工业园区位于城市东部,以高科技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体,以医药、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加工工业等为主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工业园区,并以金鸡湖为中心有计划地规划成片的现代居住区域,同时兼具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和城市运行的职能。苏州新区位于城市西部,以机械、轻工、丝绸、电子等为主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工业布局主要分布于新区南北两侧。吴中区以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并重发展为原则,工业主要分布于南侧,西南、西部则以自然山水生态旅游为主体,相城区以交通走廊、休闲、居住为主体。

观照苏州城市空间格局,在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既要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路网河道格局基本不变,又要保持三横三直加一环的骨干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同时要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古建筑、传统风貌地段及历史街区。在城市空间规划中,要凸现苏州风景旅游和城市绿化的传统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一步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不断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住宅建设、商业、农贸市场投入和建设的力度,把苏州建设成为乐于创业、最适于人居的栖息之地——

—家园城市。因此,以生态和文明的互渗为未来城市空间架构之大尺度,积极创造生态文明型城市,必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发展的智慧选择。[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2]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A].马恩选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75.

[3]周游.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唐晓岚.未来城市[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殷京生.绿色城市[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澍)

TheEssentialsofUrbanSpaceanditsStructure

Abstract:Chinaisinaperiodofspeedyurbanization.Therapidgrowthoftheurbaneconomyandthepopulationexplosionhaveexertedanunprecedentedspacethreatupontheresources,eco-environmentandinfrastructureofthecity.Withsignificantchangesintheessentialsofurbanspaceaswellasitsstructure,ananalysisoftheimplicationsofthecity'sspatialboundary,thecompositionofitsessentialsanditsrelationwiththeenvironment,andascientificprojectionofthedevelopingtrendofurbanspatialstructureinthefutureinamulti-valueorientedbackground,willbehelpfultoorganizecity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intoachannelofhealthy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ization;urbanspatialstructure;compositionofessentials

CHENYuguang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 Word版含答案.pdf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农业用地 D.商业用地 【解析】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答案】 B 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住宅区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解析】高级住宅区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答案】 A 读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利润因素,零售业的最佳区位是( )。 A.M B.N C.P D.Q 【解析】N点付租前利润与地租的差值最大,零售业布局在这里可获得较高利润,故B 选项正确。M点位于市中心,适宜布局中心商务区;P点付租前利润小于地租,零售业在此布局不能获得利润;Q点付租前利润为零,不适合布局零售业。 【答案】 B 4.近一二十年来,在一些特大城市边缘形成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其主要原因有( )。 ①市区边缘地租低②市区边缘人流量大③市中心停车困难④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市中心人流量大,交通拥挤,停车困难;而市区边缘地租水平相对较低,适宜布局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解析】商业区是城市中单位面积地租最高的功能区,而该区域地租指数较低,只能是该区域人口流通量较多的缘故。 【答案】 C 6.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解析】住宅区地租指数越高,说明该地住宅租金高或人口流通量较少,则该区域为高级住宅区。图中显示该城市西南方向住宅区地租指数较高且范围较大,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综合题 7.读某城市的横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F中:代表中心商务区的代号是,代表工业区的代号是,代表低级住宅区的代号是,代表高级住宅区的代号是。 (2)①类用地的建筑高度与距离中心商务区远近的关系一般是,主要原因是。 (3)②类用地多分布在高楼的底层,主要原因是 。 (4)③类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纷纷被迫向市区外缘迁移,主要原因是 。

人教版必修2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 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设计 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创设情景,导其深入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 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 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 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 了解基 本概念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归 纳能力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 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 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 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 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 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联系。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问 题,发现 规律的 能力

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规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城市设计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上述分类方法,对于城市设计要素的界定和划分已带有体系化特征,但仍然存在把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构成要素对应和等同化的倾向,从而往往把本质上应该属于某一个城市设计要素体系的内容划分到其他的体系中去,造成研究对象的含混。 综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划分土地使用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景观体系,是符合城市形态要素系统构成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的,有助于把城市构成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相关要素互相联系,从而进行整体性和体系化的研究。 二、城市设计要素的构成 1、土地使用体系。 1)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 团式、条带 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 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 利用和功能 分区 1 城市土地 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 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 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 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 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练习题 有答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破碎的城市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山区或丘陵地区 C.内陆地区 D.湿润的气候区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功能用地 B.住宅区功能用地 C.工业区功能用地 D.文化区功能用地 3.以下城市形态类型属于团块状的是() A.兰州 B.西安 C.华盛顿 D.重庆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收入高低 C.知名度 D.种族和宗教 5.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①不同的功能活动②城市环境的优劣③距离市中心远近④交通便捷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A.城市居民区的边缘地带 B.城市的边缘地带 C.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D.工业区的中心部位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B.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有关,与自然环境无关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D.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现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务区而是重要行政区 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3.关于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A.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 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 C.城市不论大小,城市中都有文化区、行政区 D.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4.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 5.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6.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B.经济因素的影响 C.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地理因素的影响 7.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图2-1),最合理的是() 图2-1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 1教材第 27 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 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 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 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 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 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 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 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青岛市城市商 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3、“中心商务区”: 出示纽约的―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 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中心地理论 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导人该理论,并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最后归纳出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 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小结:略 练习: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提纲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1 .区位 2 .自然地理区位 3 .人文地理区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 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系列练习02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厦门一中2014届高三地理系列练习028(城市内部结构) 班级姓名座号完成时间 1.下图为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理由: 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分 区,正确的是() A.A—高级住宅区 B.D—低级住宅 C.C—中心商务区 D.B—批发区与轻工业区 理由: 3.E功能区的优势条件是() A.靠近商务中心区B.周围是风景区C.地势低平D.远离工业区 理由:

4. 右图是我国华北某城镇信息,字母代表以城 市为中心的土地功能分区,包括有工业区、 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 区。表示商业以及花卉与乳牛区的是 () A. a和e B. a和d C. b和d D. b和c 理由: 5. 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交通、环保等因 素,在右图中,印染厂、水果批发市场、豪华 宾馆应依次选择在() A. ①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⑤④ D. ①②⑤ 理由: 6. 对下图中M、N、P、Q四处房价及原因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 M处房价偏高,环境优美 B. N处房价偏低,距市中心远 C. P处房价高,靠近河流 D. Q处房价低,靠近铁路 理由:

高雄矿产资源匮乏,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读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7~8题。 7. 对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商业区高度集中,缩小了服务范围 B. 住宅区远离海岸,避免了海洋污染 C. 工业区相对集中,方便了企业联系 D. 文教区过于分散,降低了服务功能 理由: 8. 高雄的石化工业最适宜布局在图中的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理由: 读欧洲西部中纬度某虚拟城市体系及主城地租等值线分布图,a、b、c数值依次递减,完成9~10题。 9. 关于该城市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工业区位于最大风频风向的下风向 B. P点的地租低于b值 C. P点可能是低级住宅区 D. 城市功能分区最有可能呈扇形分布 理由: 10. 关于该城市两卫星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卫星城的环境质量更好 B. 减轻了主城的污染 C. 分散了主城的职能,阻碍主城的发展 D. 增大了主城的交通压力 理由: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完成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平整的城市分布在 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区地区D.湿润的气候区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 A.金融贸易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出口加工区3.以下城市形态类型属于条带状的是 A.兰州B.合肥C.重庆D.华盛顿 4.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功能用地B.住宅区功能用地 C.工业区功能用地D.文化区功能用地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种族和宗教B.知名度C.收入高低D.经济因素6.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D.工业区、教育区、行政区 7.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B.地理因素的影响 C.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D.经济因素的影响 8.下列对城市功能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有一定的空间 B.同一功能区只有和种功能 C.商业区与住宅区是有鲜明界线 D.根据主要职能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9.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10.下列有关多核心模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心商务区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B.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 C.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有核心点 D.中级和高级住宅区向低级住宅区的另一侧发展 11.同心圆、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②都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③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④低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13.城市商业区分布的特点是 A.大多呈集团式分布于某一街区 B.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C.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 D.大多呈不固定分布 14.在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 A.旧城商务中心B.新城商务中心 C.城市几何中心D.城市交通的焦点 15.下列地区中,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的是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城市空间结构共4 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一节,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了聚落,而城市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对城市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发展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影响,因此本单元是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延续。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同样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共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五个主要内容。其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内部空间结构有关联性,都是将城市看作一个面,分析内部特点;而区位分析、中心地理论都是将城市看做点分析其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 第一课时,城市区位分析。由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开始讲解,由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深入,不同等级的城市(辛集、石家庄、北京)都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三个案例得出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举一反三,列举区位因素相同的其他城市、雄安新区的区位条件。 第二课时,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由土地利用开始,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对应的城市功能,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读大、中、小三类城市土地利用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讲解做铺垫。城市空间结构,读图,结合阅读材料思考西方三种模式的主要形态与形成原因。 第三课时,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中心地理论。通过购物活动感知中心地等级。通过模型解读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 1.通过辛集、石家庄、北京、城市介绍与区域地图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2.通过对石家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城市功能分区。 3.通过阅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三类城市土地利用图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 4.通过模型解读区域内城市分布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综合思维 1.从多角度对比城乡差异。

(完整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根据教学内容此“标准”可理解为:①该“标准”强调了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②“运用实例分析和解释”,既强调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即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强调了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设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化的基础知识,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教学设想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首先,本节课采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并逐层展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和特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城市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②以平罗县城城市功能分区为例,激发学生观察、调查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分别调查居住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布位置、主要功能区的区位。 [教学过程]

室内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内容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家庭居室装修也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而室内设计对家庭居室装修有着总领和引导的作用。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应对现代人类生活环境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我们看待西方现代城市化社会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功能化、巨大化和情报化。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功能化:高速、高效率的现代城市生活以大量使用汽车为特征。汽车社会的出现,在城市中夺走了人们的步行空间,养活了人的活动机会,没有给人们提供有限的步行环境和悠闲的活动交流机会。 巨大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与发展,占据了城市中一个又一个巨大空间,也扩大了建筑与人的尺度差。高大的楼群使人们感到窒息、压抑。当前的弥补办法是在高层建筑群之间整修开设广场和休息区段,以及设置人际交流服务设施等等,以期减轻压抑感,窒息感,提供有限的人的活动空间。 情报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情报传递即时、快速,城市信息传递装置的发达,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既紧张又必要。情报信息装置破坏环境,造成对人的视觉污染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难题之一。在城市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的情况下,尽管不少大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广告宣传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置有种种规定和限制,但仍挡不住危害日益严重的视觉污染的泛滥。 随着生活方式向着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我国也应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创造具有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对室内的生活质量的关注,其实也是建立在我国住宅产业改革的基础之上,住宅产业的发展,对室内的构成和制作技术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对室内的规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居住的状况的变化与对居住多样化的要求,在目前为止,属于比较矛盾的供求关系。住宅产业本身所期望的是把高度工业化的技术引进住宅生产中,然而实际上住宅却不能象汽车生产那样进行高批量化。住宅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介于手工作业与工业化生产之间,取其两者的伏点而综合发展。 每个地方有其固有的文化,建造符合其环境和地区文化的高质量住宅,需要创造提供优质住宅配件集合体的系统,这也有利于发展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 基于这种思维方法的住宅配件随着性能逐渐改良,种类增多,包括完整的一户住宅所需的大型配件在内,形成完整的内部装修系统。近年来的“居住空间产业”经过了上述的历程,综合吸取了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要求而发展起来。 住宅正逐渐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所谓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居住空间的功能性。由于居住空间的功能性是由室内部分所左右的,因此室内的充实自然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 如何理解室内与建筑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当作“外衣”,室内则是“内衣”既与人的肌肤直接接触,又在“外衣”与肌体之间充分发挥着服饰的功能,因此,内衣“ ”比起“外衣”来需要更加细微的设计。换而言之,室内设计乃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使使用者心情愉快,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具体到现代室内设计,则尖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究与思考: 第一、现代室内设计审美意识的重心应从建筑空间转向时空环境(三度空间+时间=四度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参与与体验。 第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应从形式美感转向文化意识,从过去的为装饰而装饰或一般地创造气氛提高到对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创造。 第三、现代室内设计强调关系学与整体把握。室内环境设计是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应是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第四、现代室内设计的创造手法为“一切皆为我用”。室内设计师又是艺术家,应当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调动和使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