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

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

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

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

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

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wyy9909| 2007-12-11 09: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

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在古代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作“相地如相人”。

如《玄女青囊海角经》曰“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将主一出,则群兵必随。

”“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

”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中常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

”(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

在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

《履园丛话》说:“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

天地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

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亦有五官、五脏。

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

地分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间的先后,年、月、日、时辰,周期性地气血流汪,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以交流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天地与初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元气在宇宙天地间回荡,气在人体中聚合,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与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是指宏村在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智慧。

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宏村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村在城市规划方面展现出了智慧。

宏村的规划布局紧凑有序,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古代社区。

宏村的建筑群落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片区,即“南邻”和“北辖”,各有不同的特点。

南堂、南湖、南横、南士、南捣、南抱等以“南”起名的古民居多集中在“南邻”一带,而北厅、北字、北门、北楼、北府、北驿等以“北”起名的古民居多集中在“北辖”一带。

宏村的规划同时考虑了水系的布局,水道蜿蜒穿插于村庄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水乡特色。

这种紧凑有序的规划布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体现出了古代建筑规划的智慧。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宏村的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如人们常说的“皮革上马褂,木头作结构”。

这种建筑结构不仅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还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气和保温等特性。

宏村的建筑多以“一进三连五天井”为基本单元,内部空间相互交错,错落有致。

这种设计方式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增加采光和通风效果。

宏村的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的布局和高低错落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景观。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表现在水利工程方面。

宏村古代建筑利用水资源的智慧被称为“灵璧流水制式”。

宏村的屋顶多倾斜,屋檐长出远离房屋,形成了一种很大的檐片,将雨水引导到院落里的水井和水池中。

宏村的道路和居民楼的地面也多以石板铺设,利于雨水渗透。

这种水利工程设计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防止水患的发生,同时可以收集雨水,滋润农田,提供居民生活用水,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灵活运用。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体现在其规划、建筑设计和水利工程方面。

宏村的古建筑群落紧凑有序,道路纵横交错,水系布局巧妙;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设计灵活多变;水利工程善于利用雨水,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

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

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

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Thoughtofancient"spongecity":experiencesofapplyingwater-adaptivel andscape//ChenYiyong,YuKongjianAbstract:"Spongecity"isregardedasanew approachtodealwith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underthepr ocessoffasturbanizationatpresent.Inancienttimes,wehaveaccumulatedvalu ableexperiencesofbuildingadaptivelandscapesintheprocessofwaterresourc esmanagementoveralongperiodoftimeandfightingagainstvariouswaterdisast ers,suchasselectionofsiteofsettlem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citie sandformationofcities.Thisapproachhasreflectedthethoughtof"spongecity "tha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signofcitylandscape.Researchandstudie sonadaptivelandscapeinancientcitiesbyacademicfieldbothhomeandabroadin recentdecadesareintroduced,amongwhichthestudyresultsfromtheMiddleEast, AncientGreece,AncientRomeandancientmayancivilizationareplentyandmosto fthestudiesfocusonwaterdiversionandstorageworks.Thecontentsandtypeofa daptivelandscapeareaffectedbyprecipitationandlandscapecharacters.Thek eyareasofcurrentstudieshavetransformedfromsinglefactorssuchasfloodcon trolordroughtreliefintocomprehensiveresearchincludingexaminingcomplexstructureandcomplicatedfunctionsofwaterlandscape.Alongwithdevelopment ofmoderntechnology,howtoimprovetheor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 racticehasbecomeakeysubjectformodernlandscapedesign,facingtheincreasi nglydegradationofwaterenvironmentandecosystemandthefactofheritagesofw aterlandscapeinancientcitieshavebeendamagedanddisappearedwitheachpass ingday.Keywords:spongecity;wateradaptivelandscape;dryarea;wetarea;anc ientcity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23(2015)17-0019-04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

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

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

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

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

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

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

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 在这里,我想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城市生态系统,看看中国显着们是怎样思考并践行的。

并且反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统中的思想对今天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人民也饱受洪水、暴雨侵扰,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

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

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

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的很多智慧值得学习。

(一)依势而建纵观中国传统聚落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出于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原因,均质单一的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都不是理想的聚居场所。

聚落分布往往显示出“边缘效应”的特征,而背山面水的临水高地往往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地点,这不仅遵循了“水用足”和“沟防省”的实用主义规划理念,同时,也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相吻合,即背倚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水质清晰,流汇于面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

在新疆特里斯,有一座神奇的城市叫八卦城,这座城的中心花园呈现为太极的“阴阳”图形,并且向外辐射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

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

并且,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

其一心居中、轴轴递进、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的放射性格局, 与周边的山势水势巧妙结合, 符合古典的勘舆理论, 呈放射状圆形, 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 路路相通、街街相连, 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丈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

特克斯县城的选址, 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

[3]它按照勘察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查原则、水质分析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等, 特克斯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为千分之六。

特克斯人借天工之利,修建明渠,既可引水美化城市,又可用于排水防止内涝。

依次在特克斯河流域进行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使特克斯坐北朝南, 背靠乌孙山( 龙山、玄武),前迎特克斯河( 水龙), 特克斯河南岸的“阿特恰比斯’,( 哈萨克语意为赛马场) 是一个高高的平台, 土地肥沃、水草茂盛、地域开阔, 与群山相连形成一字形的书案山。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

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

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设“福寿沟”,赣州最大的贡献是发明水窗、能在汛賺止江水倒灌。

[4]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呈现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水水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

(二)透水铺装与现代化工业文明大量使用沥青铺设板油路面不同,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使用透水材料,并进行透水铺装。

沥青铺设板油路面渗水性能差,遇到大雨暴雨不能短时间内吸纳,只能借助于排水管道系统,很容易形成大雨满城的状况。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城市中看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面积铺设透水地面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采用的防洪措施,在我国历史上,较早时期就出现了透水铺地的做法。

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铺装大都具有透水性。

比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古园林的多处地面都具有透水性。

故宫的室外场地多用与土壤相通的砖石铺设而成,这些砖石之间的缝隙大。

一旦下雨,砖石之间的隙缝便可将雨水直接吸收入地。

在典型的园林路面铺装结构中,面层一般利用坚固耐磨的砖石材料以承受荷载和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基层一般用碎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筑成,并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度,面层通常用图案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拼接铺装,既达到了美观的目的又能使地面具有透水性。

[4]几十年来,紫禁城内大量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

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院内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

透水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雨水宣泄以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例,前三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

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

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

((四)雨水渗透利用北海公园内的明代团城高出地面十多米,在其上面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

原因就在于整个团城的建筑中大量运用青砖铺设着一条条留有缝隙的透水网络,青砖的下部用谷壳和贝壳渣拌着土壤作为垫层,从而使整个网络具有很强的透气和吸水性。

下雨时,雨水可以全部通过砖面和砖缝渗入土壤中,为团城上的树木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5]团城并没有北京古建筑中常见的排水明沟,也没有像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处城墙一样,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而是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良好节水、存水效果。

团城每块地砖的四周立面,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砖呈倒梯形,砖与砖之间也并无灰浆粘合,为古树创造了良好的根部透气和接受降雨的条件。

砖铺装后形成了一道道高10厘米、底宽2厘米左右、断面成三角形的空的通道,而且纵横交叉。

通道的上端透过砖与砖之间的狭窄缝隙与地面相通,雨水和空气很容易进到通道中来。

砖的下面有一层很厚的灰土与砖黏结,既能承载和稳定上面的砖块又能很好地使土壤透水透气。

灰土下是黑色的肥沃土,内含兽骨、螺壳等物,为古树供应养料。

专家测定,这些砖烧制年代最早为公元1411年(明永乐年间),最晚为公元1821年(清道光年间)。

实验证实,这种设计确能起到“城外雨水四溢,城上全盘吸收”的效果。

(六)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水为生命之源,及时有效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雨水,在洪涝灾害的时候防患未然,在干旱的时候及时反馈利用,这些机制、原理不仅对中国古代先民具有重要生存意义,对现代民众的生存生态化、可持续化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也非常符合“海绵城市”的现代生态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消纳、减速与适应,强调“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与常规的水利工程和雨洪管理策略的集中快排、严防死守等工程策略完全相反。

消纳、减速与适应构成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将当代生态防洪理念与中国本土智慧相结合,系统解决洪涝问题。

中国古代雨水利用、城市防洪排涝、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让自然水系与城市水系有机融合,这些哲学智慧和雨水利用技术必将对未来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1.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4-7.2.张毅川,王江萍.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对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的启示[J].资源与环境,2015(10):1220-1225.3.李颖超.特里斯八卦城,新疆人文地理[J].2015(1):1-84.relica.中国一千年前的海绵城市[J].房地产导刊,2015(9):56.5.魏泽崧,汪霞.我国古代雨水利用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华中建筑,2016(5):132-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