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第一篇: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
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
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
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通过增加建筑物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海绵城市概念强调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与自然的冲突,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海绵城市构建遵循几条基本原则,包括能源效率原则,垃圾利用原则,水资源管理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海绵城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益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让城市成为更自然、更宜居的地方,改善空气质量,帮助减缓洪水和热岛效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保护城市的土地,使社区更有序,更安全,更有效,更具吸引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改善,整个社会福祉的提高,减缓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加强国家对资源的管理。
总之,海绵城市概念表明,城市建设应以预防为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建设,改善自然条件,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城市海绵建设经济效益评估

城市海绵建设经济效益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成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海绵建设应运而生。
城市海绵建设是一种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以自然化、集约化、低影响为特点的城市发展新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海绵建设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估。
一、城市海绵建设的定义和特点城市海绵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雨水与城市运作相结合,形成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模式。
城市海绵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吸水储水、减少径流的形式,达到治理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目的,从而实现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韧性等目标。
城市海绵建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和重复利用。
城市海绵系统能够收集、存储、净化和利用雨水,达到节水效果,同时降低城市排水压力和水污染。
二是实现了自然化和固碳减排。
城市海绵系统能够重现自然地形和生态系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也能够帮助固碳减排。
三是与城市其他系统协同配合。
城市海绵系统能够与城市自然环境、排水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等其他城市系统协同配合。
从而实现城市多元化、协调性强,并且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城市的需求。
二、城市海绵建设的经济意义城市海绵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
城市海绵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也能够从经济角度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1. 提高城市经济质量城市海绵建设能够实现雨洪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节约原来抛冷的雨水资源,从而提高城市的经济质量。
例如建设一个城市水面面积为25%的海绵系统,可以省去100万吨的年水处理成本,每年为城市节约近1亿元的水费用。
2. 增加城市特色产业城市海绵系统所需的种植、养护、管理等基础工作,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能够增加城市特色产业的数量。
比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生态绿化技术和新型防护材料,从而带来了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探讨系统治理思维下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经验

探讨系统治理思维下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经验摘要: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是注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在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中,关键经验包括雨水收集利用、透水铺装材料的选择、植物配置与生境营造、耕地和绿地结合,以及社区参与与教育。
这些经验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海绵型公园绿地通过创造多功能的绿地空间,能够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改善洪涝风险,同时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
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成功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管理知识。
这些经验不仅使城市更加宜居,还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系统治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是一种前卫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创造具有多功能性的绿地空间,海绵型公园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还能有效收集、利用和处理雨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提供宜人的休闲活动场所。
其核心理念是将城市转变为一个“海绵”,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同时增强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社区参与,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与自然亲近、享受生态红利的机会,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正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创新范式。
一、综合规划综合规划是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纳入整体规划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综合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径流情况。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公园绿地位置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水文条件[1]。
气候特点:考虑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降雨量、季节性变化和频率等。
这有助于确定合理的绿地设计和排水系统,以应对不同季节和降雨事件下的水文挑战。
对海绵城市的几点思考

对海绵城市的几点思考摘要:2018年五月的几场暴雨,将本就火热的海绵城市这个热点话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镇江、厦门在特大暴雨的袭击下,再现了“市区看海”的场景,这令普通大众难免质疑与评论:说好的海绵城市呢?说好的永远告别看海呢?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分析了大众对海绵城市认识的几个误区,列举了我国当前海绵城市设计存在的几点问题,并简述了海绵城市的几点设计方法。
希望能对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城市系统综合规划;有机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具有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的特点。
在进行城市水资源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改善我国城市水资源的情况。
另外,也要对海绵城市水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情况,也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品质。
虽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设计管理的经验、技术、理念等,都存在着不足,但是探索使城市拥有一个强大的自然、自净化的生态水系统,使海绵系统的水资源进行转化,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之路,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为海绵城市的一名研究者和工程实践者,我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对海绵城市的实践心得和几点思考,希望我的分享可以有益于今后我们对城市水敏性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生态型海绵城市实际上在国外有很多实践,比如美国的低冲击开发(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以及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存储系统等。
现今大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存在这几点误区:首先海绵城市的核心不是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而是通过新观念,新建设理念把我们城市水敏性建设从原来的快排模式发展为海绵城市的“积存,分流,渗透,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过吸收、存蓄、渗透等环节消化掉,降低或减少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逐步解决‘逢雨必涝的城市水系统,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
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白芮;陈建国;胡泽浩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8)004
【摘要】由于城市建设中防洪设施的滞后,城市雨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借鉴各国提出的可持续城市雨洪管理方法(LID、WSUD、SuDS、BGC等)和实践经验,完善我国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总页数】3页(P616-618)
【作者】白芮;陈建国;胡泽浩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4
【相关文献】
1.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J], 史扬
2.国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J], 吴园园;操家顺;薛朝霞;赵昌爽
3.国外雨洪管理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J], 张雯;陈苗苗;辛亚娟
4.国外生态雨洪管理理念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的启示与借鉴 [J], 周昕怡;孙宏扬
5.国外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以日本为例 [J], 石磊;樊瀞琳;柳思勉;张津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到底对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导致雨水迅速流失,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能够使雨水在城市中得到滞留、渗透和储存。
这些储存的雨水可以在需要时用于灌溉、补充地下水,甚至经过处理后作为城市的非饮用水源,从而减轻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保障城市的用水安全。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在暴雨来临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不堪重负,导致城市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雨水吸纳和排放能力。
其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施可以像海绵一样吸纳大量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的排水系统,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迅速排出城市,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
这不仅能够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能减少因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再者,海绵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大量硬化地面和建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色植被和水域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同时,这些绿色空间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气候调节也具有积极作用。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海绵城市中的植被和水体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和蒸发散热,降低城市的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在夏季高温时,这一作用尤为明显,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题策划Plane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Contribution of SITES Sustai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o Sponge City Development岳小洋,邹寒,孑小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201108)摘要:美国的SITES V2评估体系是目前专门针对营造室外可持续场地的认证体系。
随着对SITES V2评估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体系的部分内容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通过介绍SITES V2评估体系的建立原则、目标及评价内容基础,对SITES V2评估体系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及实施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SITES V2,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4X(2019)02-016-04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环境资源、能源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⑴。
中国科学院于1999年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的三大目标,其中包括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回。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应用,可持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建设等。
2005年,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ASLA)联合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伯德约翰逊夫人野花中心(LBJWC)及美国国家植物园(USBG)等11家机构启动了针对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的评估方法研究,并于2009年首次正式发布了SITES V1(可持续场地)版评估体系。
随后历经3年时间,通过在对全国各地160多个试点项目进行评估后,于2014年发布了SITES V2版本,使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推广性更强。
这是目前推广较为成功的关于室外可持续场地的评估体系同。
据统计,目前共计有47个项目取得SITES认证,8个项目取得SITES V2认证。
该评估体系的部分内容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较多共性与差异的地方,值得探讨与借鉴。
1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介绍1.1原则和目标可持续场地旨在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态系统场所。
为满足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的需求,可持续理念应贯穿前期选址、方案设计、项目施工、运营及后期维护的全流程。
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土地设计与开发,SITES V2评估体系提出了十大指导原则。
其主要内容为:不破坏场地周围环境,采用机动预防机制,实施能够带动当地或全球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的设计,保护并恢复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益,创造提供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环境,激发流程的灵动性及活力性以期适应人口和环境的变化,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采用相互协作、诚实可信的沟通方法,实施透明的参与式领导机制,培养环境保护及管理的意识。
SITES V2评估体系的指导原则为可持续土地开发和设计提供了保障,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场地的认证目标⑷。
具体如图1所示。
1.2评价内容SITES V2评估体系适用于开放空间、街道景观及广场、企业园区、住宅区或私人院落、校园及基础设施等类型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场地内可含建筑物或不含建筑物,旦认证范围不含场地内的建筑,除非其组成部分(如绿色屋顶)计入得分。
SITES V2评估体系的评价内容涵盖了场址环境'设计前评估和规划、水系统设计、土壤和植被设计、材料使用选择、人类健康和福利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教育和性能监控及创新或优良表现十大方面内容,共计有18个先决条件和48个得分点,在衡量项目可持续性方面共计200分,另采用创新策略或获得优良表现可争取创新分9分,各项内容及分值分布如图2所示⑷。
Theme Planning@题策划•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缓解自然灾害影响•规划监控和适应性管理K创造再生系统和培养恢复能力2、确保未来资源供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节约或再利用材料资源•节约用水•提升碳汇能力SITE V2四大目标•培养专业实践领导力-采用系统式思考方法•使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支持当地经济和可持续政策3、通过设计、开发和维护实践来转变市场4、増强人类福祉和加强社区联系•重建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改善人类健康•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文化完整性•提供社区参与机会图1SITES V2评估体系的目标Fit**I 1.加址开境13 6.5%2.设计啊泮估和规划3 1.5*2311.5%14、土填旬偿横4020%5-村料透择4120.5%1入矣fit曙和H利设计3015% 17.ALL178"I8.运营和虑护2211%__11 5.5%;10、鋼体或忧喪乘瑕91UM©70¼85分](»分1馆金级135分图2SITES V2评估体系的评价内容及可获评级2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对比研究2014年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该指南着重强调了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在SITES V2评估体系中,针对场地水资源专项设置了评分章节,该章节对场地水环境的修复、水资源节约利用及水生态系统维护等內容均有要求,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的四大考核类别(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有所相近。
通过对比研究,总结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看出,SITES V2评估体系中与海绵城市相关评价条文的关注点相似,且与海绵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相对应。
从相关的评价条文和得分值情况来看,与水安全相关的两个条文均作为先决条件出现,充分证明了水安全的重要地位。
水生态相关的得分项和分值最多,说明水生态对于可持续场地设计的影响更大。
表1SITES V2评估体系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似性内容⑷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内容SITES V2相关内容类别相关指标条文要求分值技术策略水生态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生态岸线恢复3地下水位4城市热岛效应P3.1管理场地内的降水至少保留场地内60%的降水量151通过合理设置透水铺装区、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雨水塘等设施管理场地降水;2减少使用人工非渗透表面,增加使用植被表面和种植区域,用种植结构提供遮阴等C3.3管理超出基线的降水至少保留场地内80%的降水量C3.5设计功能性雨水特性作为美化施设场地内绿色雨水设施面积至少占雨水设施总面积的50%C4.9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非屋面措施面积/0.5+高反射屋面面积/0.75+种植屋面面积/0.5$场址总铺装面积+总屋面面积水环境1水环境质量2城市面源污染控制P1.3保护水生态系统将水生态系统栖息地划为保护区,只允许逬行低影响开发,且面积不超过10%61尽量减少在水生态系统区域的开发,保护湿地及栖息地功能,改善水文状况;2通过化学技术或生物手段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如设置生态驳岸、种植沉水植被等C3.6恢复水生态系统将场地内已退化/破坏的水生态系统的地理范围至少恢复至30%水资源1污水再生利用率2雨水资源利用率3供水管网漏损率P3.2减少景观灌溉用水与基线案例相比,景观灌溉用水量至少降低50%6合理配置植物种植类型,采用如微灌、滴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使用雨水进行灌溉C3.4减少室外用水与基线案例相比,景观灌溉用水量至少降低75%,且景观水体补水100%采用雨水水安全1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2饮用水安全P1.2保护涝原功能将90%的涝原区域划为保护区,只允许进行低影响开发,且面积不超过10%1保持或提升涝原现有储存能力、改善栖息地环境、提升水质;2设置土堤、沉积区、过滤袋、堆肥道及覆盖层等设施,逬而防护施工污染物对水体及环境的有害影响注:表1中P—Prerequisite,C—Credito鈕题策划Theme Planr无论是SITES V2评估体系抑或海绵城市建设,两者均明确提出对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的指标要求,推行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来达到对雨水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同。
同时,两者均提倡保留或恢复水生态系统,通过划定场地内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实现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要求。
同时通过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实现提升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的,维护场地水文功能的稳定性。
3可持续场地认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3.1强调源头导向的节水策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节约水资源的目标是针对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回用。
而SITES V2评估体系中提出的节水除了设置非饮用水源回用外,更重要的是灌溉用水量的降低。
降低用水量与植物类型、需水情况、灌溉方式等因素相关,需要通过用水预算工具(Water Budget Tool)进行评估。
景观灌溉用水量计算步骤分解如下所示,式(1)为步骤1,确定基线案例用水量,式(2)为步骤2,计算允许灌溉用水量,式(3)为步骤3,计算设计灌溉用水量,式(4)为步骤4,可得出灌溉用水降低比例。
Baseline=ET0x c“(1)LWA=0:70xBaseline(2)L WR h=^IDU lq x[(ET o x K l xAxC u(3)Reduce=(Baseline-L WRQIBaseline x100%(4)式中,Baseline—基线案例用水量;ET0——当地的蒸散发速率,英寸/月;4——景观面积,平方英尺;C u——转换系数,计算结果的单位为加仑(美制)/月时取值0.6233;LWA——允许灌溉用水量,加仑(美制)/月;LWR h——设计灌溉用水量,加仑(美制)/月;DU lq——灌溉方式的均匀性;%——景观系数,反应植物需水量;R a——景观植物接收的降水量,一般取月峰值降水量的25%;Reduce—灌溉用水降低比例。
观察并分析式(1)~式(4)中影响景观灌溉用水量的因子,可得出植物类型、植物需水量及雨水资源利用等因素是影响景观灌溉用水量的关键,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最大程度做到景观灌溉节水。
(1)合理设置景观种植植物的比例。
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时,植物需水量从大到小排序为:草坪草〉乔木m灌木M地被植物,因此种植时应尽量少选用草坪草,且应结合景观美化和场地遮阴综合考虑。
(2)选用节水型灌溉方式。
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微灌。
喷洒均匀度及节水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自动控制式滴灌〉固定滴灌〉微灌〉喷灌,相较于传统的地面灌溉,喷灌节水约40%~50%,滴灌比喷灌节水约33.3%,微灌是介于滴灌和喷灌之间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问。
(3)收集雨水作为景观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