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加坡雨水收集及利用探析

新加坡雨水收集及利用探析

137社科研究文_洪菊华 曾繁忱新加坡雨水收集及利用探析摘要: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算上填海造地也只有700多km 2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在短短50余年时间中取得令全球瞩目的建设成效,其在雨水收集与利用方面也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作者通过对新加坡的考察学习,总结新加坡在雨水收集与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与方法,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水;资源;收集;利用新加坡是个严重缺乏淡水的国家,受岛国地质条件限制,新加坡严禁开采地下水,以防止地面沉降,所以,大部分淡水进口自马来西亚,历史上马来西亚经常以此要挟新加坡,两国因此纷争不断。

然而,因其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在2400mm 左右,平均每天下一场雨,而且瞬时雨量特别大,很容易形成内涝,这也造成了缺水与多雨的矛盾。

智慧的新加坡人却将雨水作为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加以收集与利用,不仅科学合理的解决了资源问题,对于新加坡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加坡的水资源战略新加坡缺水的严峻现实使其探索出了水缺乏条件下水资源利用的途径,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自给自足能力,新加坡谋划“维持可持续性的水供”新策略。

2002年,国家长期水供策略拟定,新加坡人形象的称之为“四大水喉”。

“四大水喉”即淡化海水、新生水、国内集水区和外来供水。

其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新加坡非常重视的,城市中的各种雨水收集,就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收集雨水、输送至蓄水池,蓄水池储存雨水净化,既解决内涝又储存淡水,一举两得。

这是新加坡解决洪水问题、变废为宝的秘诀之一。

到2011年蓄水面积占整个陆地面积的2/3。

同时新加坡也在进行海水淡化,使其成为解决今后有可能停止靠马来西亚供水后的途径之一。

新加坡还通过立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为雨水收集与利用保驾护航。

二、新加坡雨水收集与利用的途径新加坡人均水资源拥有水量世界倒数第二,现在其国内用水需通过从马来西亚进口来供给。

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协会 ”
技术手段
颁布《雨水利用设
施标 准 》, 对 雨 水 水质进行分类 ,通 过径流收集 、传输
与贮存 、过滤与处
理等技术措施 ,实 施雨水的利用
实施 城 市 雨 水 资 源管 理 和 雨 水 径 流污 染 控 制 最 佳 管理方案 ,强调非 工程 的 生 态 技 术 的开发和应用
以多功能 调蓄设施 为特色
CHEN G J iang, XU Q i2xin, YAN G Kai, L IU Lan2lan, FAN Q un2jie
(D epa rtm en t of Environm en ta l S cience, East Ch ina N orm a l U n iversity, S hangha i 200062, Ch ina) Abstract: B 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m anagement system s of Germany, USA and Japan, four insp irations to set up Chinese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m a2 nagem ent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functions of rainwater resource were drawn. The first is to establish nationw ide law and rule to guarantee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second is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to p romote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2 tion;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econom 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means to motivate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2 zation;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uniform specialized functional management departm ent to standardize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 words: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 rainwater utilization; m anagement system

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案例分析

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案例分析

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是指对城市内雨水、废水进行排放、处理和管理的整体过程,它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借鉴和分析国际经验,探讨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案例。

首先,我们将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城市的经验,来提升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的水平。

例如,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城市,它面临着严重的排水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新加坡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造,建设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排水设施。

其中包括蓄洪区、地下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

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排水的效率,还有效地减少水灾的发生。

同时,新加坡还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工程,将排水设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城市的共生发展。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是荷兰的排水管理服务。

作为全球排水设施管理领域的领军者,荷兰以其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综合管理机制而闻名。

荷兰利用先进的防洪系统,包括抗风堤坝、水闸和泵站等,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和农田不受洪水侵袭。

此外,荷兰还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水循环和水体净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荷兰的成功经验表明,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洪涝、排水和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还应该关注国内一些城市的成功案例。

例如,中国广州市通过启动“十五”期间的市区排水工程建设,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城市的内涝问题。

广州市利用先进的排水系统,如地下渠道、地下雨水花园等,显著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并缓解了因暴雨引发的水灾。

此外,广州市还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雨水花园等生态工程,实现了城市生态与排水设施的有机结合。

尽管国际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以为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我们也要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雨水资源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

雨水资源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9月雨水资源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刘 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摘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随处可见水泥铺设的道路,大面积不透水铺装材质不合理的使用,使城市天然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内涝问题越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另外,对于以对雨水进行吸纳和利用为初衷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来说,雨水资源能否有效被利用,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雨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92;TV2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9-0066-01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

大量的工业用地占用了绿化用地,天然的水循环不断地遭到破坏。

城市地面径流下渗量不断减少,城市缺水严重。

城市遇雨季时下渗量不足,导致路面积水严重,内涝问题加重。

“海绵城市”建设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发展。

1 雨水资源利用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是将城市建设得像海绵一样,可以在雨洪期吸纳、储蓄水资源,在枯水期将水资源“挤出”用来缓解旱情。

从我国季风气候的大前提现状来看,气候与降水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导致雨水资源很难保留来进一步地合理利用。

有效的雨水资源利用不仅可以进一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也可以使水污染得到进一步的控制。

进一步削减雨水峰期的地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

同时,储藏部分雨水资源,补给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进一步恢复自然生态的水循环系统。

因此,良好的雨水资源利用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当今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

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2 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案例分析2.1 英国由于气候以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限制,高强度的降雨引发城市内涝,传统的排雨系统,尽可能地疏通雨水避免大量的地面径流对城市交通带来更多的影响,却忽视了水循环的重要性,因而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内涝问题,而且进一步加大了下游发生洪水的风险,而在这一过程中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浪费。

可持续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构建的美国经验

可持续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构建的美国经验

丨2018年第5期·97·可持续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构建的美国经验黄金良1*,王思齐2,卢豪良1(1.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厦门 361011;2.美国环保署,美国华盛顿DC 20004)【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开始涌现。

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当下中国城市内涝及相关环境问题。

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海绵城市相关构建思路,重点阐述了美国可持续雨水管理经验与守护水资源上的实际做法,并给出了美国雨水管理实例,以期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城市内涝;雨水管理;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674-6252(2018)05-0097-0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68/ki.1674-6252.2018.05.097中国政府自2013年起提出构建海绵城市的理念并由中央财政支持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的构建被视为增进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举措,其做法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等基础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的构建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

在水资源的管理上,美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早在1899年美国就颁布了“Refuse Act of 1899”,规定除了得到陆军部的许可,任何垃圾废物都不得投入水体。

1972年联邦《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 CWA )颁布后,定点排放水体的许可证审核权被转到联邦环境保护署用来执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NPDES )各项净水的工作。

陆军工兵署(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仍继续执行CWA 404许可证之审核与发放并同时负责湿地、河流、湖泊、近海等水体的管理。

在《清洁水法》中,几乎所有的水体(包括地表径流)都被视为国家的资产而被称为Wa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

国外雨水利用新理念及其对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启示

国外雨水利用新理念及其对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启示

国外雨水利用新理念及其对我国雨水利用工程的启示作者:白旭佳韩大为李亚楠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缺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后果的日益突显,寻求新的水与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传统的“让雨水尽快排放”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雨水排放模式的新思考。

在这些方面,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在树立新的雨水排放理念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中图分类号:TV213;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200-01引言长期以来,我国雨水设计存在理念落后、对雨水资源的认识不足、设计标准偏低、忽视雨水入渗与调蓄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调整传统雨水尽快排除的观念,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措施,以达到减少洪涝灾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实现“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排除与利用模式。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几十年,并且有相关的规范和工程实例,充分地证明了该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1 雨水利用问题的提出背景1.1 水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显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容乐观,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同时由于多数城市采用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导致今年城市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雨水难以入渗地下。

在“资源型缺水”的同时,由于雨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所引发的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随着雨水排放总量的增加和径流冲刷作用的增大,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城市水体,加剧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加剧了“水质型缺水”严重性。

传统的排水系统将大量城区雨水直接排放,会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及整个流域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水文循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甚至危及城市饮用水源。

1.2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洪涝灾害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未利用土地被逐步开发为道路、住宅、商业区和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

为了有效治理水污染,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并从中汲取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的经验美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与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相关立法的制定以及公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1. 立法和政策措施美国通过《清洁水法案》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限制。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局等机构来监督和管理水污染治理工作。

2. 水体修复与保护美国注重对污染源的治理,并且采用了一系列的水体修复措施,如造湿地、沿海保护带的建设,以及退耕还湿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

二、荷兰的经验荷兰位于欧洲的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区,水资源宝贵且脆弱。

荷兰对于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方面。

1. 水资源管理荷兰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机构,加强了对水质和水量的监测和管理。

此外,荷兰还注重提高农业和城市排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防洪措施由于地势低洼,荷兰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峻的洪灾威胁。

为了应对洪水,荷兰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如建设堤坝、开辟洪水容量区等,有效保护了土地和人民的安全。

三、日本的经验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水资源的管理与治理成为其长期以来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民间社会,形成了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1. 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日本采取了严格的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政策,建立了全面监测和管理水资源的体系,并推动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减少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2. 河流和湖泊改善日本积极注重对河流和湖泊的治理和生态修复。

通过改善河道和湖泊的水质,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水体的功能。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水污染治理,我国应该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和责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

美英澳3国雨水管理系统比较与启示

美英澳3国雨水管理系统比较与启示
A bstract:In recent years,it is obvious that m any citie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severe f loods and water shortages,a— long with the growing urbanization and increased impervious area in cities.W ith the release of“Technology Guidance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in China,and how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rainwater resources becom es more impor tant. The UK , the USA and Australia have substantially im— proved their stormwater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tormwater management m easures in the 3 countries,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non— engineering measures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descr ibed the condition f or the application of cer tain storm water m anagement measures. K ey w ords: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s,engineering measures,policy and regulation,the USA ,the UK ,Austral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 Vo1.32 No.1 水资源保护 WA r】 R RES0URCES PR0TECT10N 2016年1月 

Jan.2016 

DOI:10.3880/j.issn.1004—6933.2016.01.006 

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廖朝轩 ,高爱国 ,黄恩浩 (1.台湾海洋大学河海工程学系,台湾基隆20224;2.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 102) 摘要:介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讨论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管理 之间的关系,认为可借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 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理念和技术,以及一些雨水管理法规与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地进 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雨水管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933(2016)01—0042—04 

Enlightenment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LIAW Chaohsien ,GAO Aiguo ,HUANG Enhao (1.Deparment ofHarbor&River Engineering,Taiwan Ocean University,Keelung 20224,China; 2.College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 102,China;)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i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introduced,an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s analyz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nd rain water management was discussed.Based on that,ideals an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water sensitivity urban design(WSUD)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GIC)from Japan,U.S.,Australi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ome rainwater management laws and inspira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transform the city drainage system and construct rainwa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helping promo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China. 

Key words:sponge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water sensitivity urban design(WSUD);rainwater management;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GIC). 

1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Kahn教授¨ 在2010年 出版了《气候城市》一书,探讨未来气候变暖过程 中,城市如何健康发展。Kahn特别提出“城市竞争” 的概念,即城市之间为了健康发展,将推行各种政策 和措施,以改善环境与设施,让城市更为宜居和更具 吸引力。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关键是能否提出在 气候变化背景下本地区应对极端气候灾难的策略。 水资源不足和污水治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发展中面 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 人城,使得本已缺水的城市更难以为继。资源型缺 水和水质型缺水的交互作用,使原来的生态平衡被 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状态,水成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建成的建筑相当 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 J。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城市的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城市正演变为钢筋 水泥筑成的“硬壳城市”,雨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 用,给民众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灾难,城市水循环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6050) 作者简介:廖朝轩(1955一),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雨水利用、暴雨径流管理及水利经济研究。E-mail:chliaw@ms41.hinet.net 通信作者:高爱国,教授。E—mail:aggao@xml1.edu.cn 

42· 和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j。在过去3年中,我国有 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60余个城市单次内涝 时间超过12h,水深大于0.5m,北京、济南等城市的 严重内涝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发生 。 为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城市内涝隐患,杜绝市内 “看海”现象,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 海绵城市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10月,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 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L5]。2015 年1月,启动了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常德、 南宁等16个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9 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 快海绵城市建设,首批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额超过 3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城 市建设和改造的重头戏,一场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和水循环的建设热潮已经掀起。 2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管理 为了克服伴随城市发展、城市地表径流量大幅 增加而引发的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污染 加剧等问题,我国政府吸取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 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LID)雨水系统的理念由小 区推广到整个城市,将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和恢复 被破坏的水生态与推行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建设 海绵城市,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系统 J。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切实可行的建 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自然途 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或再造。许多城市已进行了 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这项工作 在我国历时短,对海绵城市建设内涵及外延掌握并 不到位,而且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建设内容仍在不断 发展、创新和完善中。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的城市水资 源利用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早,他们提出的“低影响 开发技术”、“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 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以 为我国提供很好的借鉴。笔者拟通过分析海绵城市 与雨水管理之间的关系,参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欧洲各国城市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雨水管理措施,提 出降低城市排水系统负荷和伴随城市开发出现的相 关影响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造成暴雨频发,以及快速发展的城市 化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兼 顾水循环的持续性雨水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海绵城 市的建设指标涵括了雨水径流和非点源污染物的控 制、雨水资源利用、洪峰流量控制等,目标是实现健 全的水文循环、健康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城市景观 等。掌握这些指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建设城市雨 水综合管理体系,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剖。 所谓持续性雨水管理,是指城市雨水管理中,通过屋 顶绿化、透水性铺面及草沟等方法,抑制雨水排放, 延滞流速,促进雨水渗透和蒸发,恢复因城市化而丧 失的自然水循环 J。雨水管理设施储存及渗透的 评估项目、功能和效益见表1。 

3 国外雨水管理的理念与技术介绍 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通过统筹处理降水、地表水、 3.1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技术 地下水和人工给排水,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区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 的积存、渗透、净化和利用,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 最初关注的焦点是非点源污染源的削减与控制。美 利用环节,从而实现城市和水生态环境的完美结 国1987年修订了《联邦清洁水法案》,公布了《清洁 合 。海绵城市是一个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 水法案的修正案》,制订了非点源污染源控制的条 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渗、滞、蓄、净、用、排” 款,将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要求纳入国家污染排放 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时代的战略性转变, 许可制度。1997年通过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 其核心就是雨水的有效管理。 案》(Feder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Amendment.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 FWPCA),首次将BMP理念纳入立法层次。2003年 发挥所在城市、社区的主导作用,运用成熟的技术进 将BMP目标扩大为涵盖雨洪控制、土壤冲蚀控制及 表1 雨水管理设施储存及渗透的评估项目、功能及效益 评估项目 功能及效益 治水及防灾 水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系统保护 环境舒适度 

抑制雨水排放、削减高峰流量、减轻河流和雨水下水道负担、防止水涝、降低水害风险、削减管渠维护费用 用于消防用水、环境景观用水、杂用水、庭院及道路的洒水,缓和自来水紧张局面、节水、活用水资源 确保河流基流量、地下水补充及抑制地面下陷、泉水保存及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恢复、对绿地的水分补给、缓 和城市热岛现象、减轻非点源污染负荷、削减合流式下水道负荷、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微气象、水质保护 

创造亲水空间(小溪、景观池、群落环境等)、形成城市景观、提升娱乐功能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