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合集下载

基于JBI模式的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JBI模式的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基于JBI 模式的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邱楚杰,周淑玫,范文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 ,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 )模式的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

对照组(n =40)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 =40)联合应用基于JBI 模式的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焦虑、抑郁、压力)、创伤应激反应(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 ICNSS )评分。

结果 两组护理前情绪状态、创伤应激反应和ICN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观察组护理后抑郁、焦虑、压力、创伤应激反应和ICNSS 评分分别为(7.32±1.16)分、(7.44±1.32)分、(11.52±1.12)分、(26.84±4.60)分和(16.84±2.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77、10.431、14.431、17.752、11.606,P 均<0.05);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血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高于同组护理前,动脉二氧化碳水平低于同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基于JBI 模式的循证护理可缓解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负面情绪,可减少创伤应激反应,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对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价值观察

对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价值观察

对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价值观察发布时间:2021-09-01T16:13:49.5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作者:李秀[导读] 目的:优质护理对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分析。

李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邮编 650032【摘要】目的:优质护理对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3月-2019年2月),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于对照组,优质护理应用于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试验前后的心理状态、胸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的焦虑、抑郁和胸痛评分均高于观察组,且护理满意度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效(P<0.05)。

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且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减少胸痛程度,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多发人群已逐渐扩散至青壮年群体,严重损害国民身心健康和国家发展。

临床上常建议患者优先选择经皮动脉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术,并积极纠正心律失常,但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只能选择保守治疗[1]。

针对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临床护理也同等重要。

有研究指出,采用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信心,也大大增加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式对多种内科疾病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

本研究主要分析优质护理对改善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行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例),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55~75岁,平均(61.23±4.78)岁。

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韩成成【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17【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心功能; 护理满意度【作者】韩成成【作者单位】武警烟台特勤疗养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脏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都会有心律失常的情况[1],严重还会造成患者死亡,临床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配合护理干预措施[2-3],以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此,该文就针对该院2015年8 月—2016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8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4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讨,对患者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计算机表法,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 例,素有患者均知晓该次研究,且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中男19 例,女23 例,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31 岁,中位年龄(35.85±2.16)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8 例,高中学历16 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 例;研究组中男21 例,女21 例,最大年龄47 岁,最小年龄32 岁,中位年龄(38.12±1.67)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5 例,高中学历14 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3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以此防止休克,保证病房环境卫生,及时通风,叮嘱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适当活动。

研究组加用循证护理,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将护士长定位组长,选择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组员,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待考核后可上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具体措施、对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效果评价进行探讨,总结循证护理在这类患者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研究认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也存在某些限制,如依从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循证护理的理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患者、效果评价、临床效果、局限性、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

通过对循证护理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具体措施、影响以及临床效果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揭示循证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护理方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通过对循证护理的局限性进行剖析,能够深入认识目前护理水平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未来研究展望,可以揭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个案护理

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个案护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972020年 第28期病史介绍患者,女性,7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2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入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在我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

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

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我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

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

意识清,体型稍胖,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腹平软,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 导联ST 段抬高,宽而深的Q 波,T 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 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 升高,AST 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功能Ⅳ级2、原发性高血压3、糖尿病4、高脂血症治疗要点入院后立即置于CCU 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2周后无明显胸闷气闭,无胸痛心悸,CK-MB,AST 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医嘱与出院。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饮食护理。

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

预防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预防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2 0 1 3年 3月第 1 1卷 第 7期
理 组的平均住 院时 间 ( 1 7 . 2 9 士2 . 0 0 )d 相 比明显较低 ,平均 住院费用 循证护理 组 ( 5 1 7 1 . 8 7 ±6 1 2 . 7 1 )元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 组 ( 6 9 1 5 . 0 1 ± 6 4 0 . 2 1 )元 ,循证护理 组的平均 卧床时 间 ( 2 . 9 2 士0 . 6 9 )d 较常规护理
C h e mi s t r y , 2 0 0 1 , 4 3 ( 1 ) : 4 5 1 - 4 5 2 .
[ 6 ] 包 艳, 钟美容, 张丽群 , 等. 循证 护 理在 急 性 心肌 梗 死 患者 经 皮 冠 状 动 脉腔 内成 形 术 及 支 架术 后 的 应 用 [ J 】 . 中国 实 用 护 理杂 志,
情 况与医生沟通 进而制定 出更适合患者 的护理方案 。循证护理拥有 以
[ 4 ] 黄桂 传, 李平 . 绿 色通 道护 理 路径 在基 层 医 院急性 心肌 梗 死病 人
中的应 用进 展 [ J ] . 广 西 医学 , 2 0 1 0 , 3 2 ( 6 ) : 7 2 7 — 7 2 9 .
[ 5 】 S c h w a r t z b a u e r G , R o b b i n s J . T h e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g e n e P T E N c a n r e g u l a t e c a n d i a c h y p e r t r o p h y a n d s u r v i v a l [ J ] . J B i o l o g i c a l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7 - 0 3 3 1 - 0 2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患病人数较多的疾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因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常易促使机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凶险性极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大约有75%心肌梗死患者常易并发心律失常,且有研究显示[3-4],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1h内病死率高达50%,故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非常必要。

目前较多医院护理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以常规护理模式为主,但上述护理模式的措施以基础护理措施为主,缺乏针对性,患者或家属护理满意度不高,故有必要寻求其他的护理模式。

循证护理属于常用护理模式,其强调对患者开展有效、科学的措施,且需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及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最优护理方案[5],为探究上述模式的可行性,该院对2018年3月—2019年9月4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4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实验组(21例)。

实验组21例患者DOI:10.16662/ki.1674-0742.2020.34.132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张娜龙岩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该院4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21例,应用循证护理)。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5.24%)高于对照组(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0,P<0.05);实验组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心电监测护理的方式,对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60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以及心电监测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卧床时间、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心电监测护理的方式,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测护理;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诊断当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急剧缺血以及缺氧导致心肌缺氧性坏死疾病,患者临床疾病的表现特征主要以胸骨后阵发性疼痛为主,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濒死的感受,并且极易出现恶性室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如果患者没有及时的接受治疗,那么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6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28例,患者的年龄为52~82岁,(66.36±9.85)岁为患者的平均年龄,患者病程为1~6年,(3.59±2.26)年为患者的平均病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3例、27例,患者的年龄为52~83岁,(66.96±9.52)岁为患者的平均年龄,患者病程为1~6年,(3.85±2.46)年为患者的平均病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时间(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