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研究
实验研究中双盲对照单盲对照利弊论述

实验研究中双盲对照单盲对照利弊论述在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中,为了获取准确、可靠且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常常会采用各种对照方法。
其中,双盲对照和单盲对照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两种。
然而,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双盲对照双盲对照,顾名思义,就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参与者)双方都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和所接受的干预措施。
这种设计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倚。
首先,对于研究者来说,由于不知道研究对象所属的分组,他们在评估研究结果时就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比如,在评估某种药物的疗效时,如果研究者知道某个患者使用的是新药,可能会不自觉地对其疗效产生更高的期待,从而在评估时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而在双盲对照中,这种主观的影响被有效地排除了。
其次,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正的治疗还是安慰剂,也能够避免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干扰。
例如,如果患者知道自己使用的是被认为“更有效”的药物,可能会因为心理暗示而感觉症状有所改善,即使药物本身并没有直接的生理作用。
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通过双盲设计,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
然而,双盲对照也并非完美无缺。
实施双盲对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要实现真正的双盲,需要在药物的制备、包装和分发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保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例如,为了使安慰剂与真正的药物在外观、口感、气味等方面完全一致,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制作。
其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双盲设计可能难以实现。
比如,某些手术治疗方法很难做到让研究者和患者都不知情。
其三,双盲对照可能会引发一些伦理问题。
例如,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一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不佳,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但由于双盲的限制,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就可能引发伦理争议。
二、单盲对照单盲对照则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所属的分组和接受的干预措施,但研究者清楚。
临床实验中的双盲试验是什么意思?

临床实验中的双盲试验是什么意思?双盲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试验设计,旨在减少主观偏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双盲试验的意义以及其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
一、双盲试验的定义双盲试验是指在进行临床实验时,既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也对实施实验的研究者进行遮蔽,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双盲试验中,实验对象和研究者之间对实际处理进行遮蔽,即实验对象不知道自己接受了哪种处理,研究者也不知道各组实验对象的具体处理。
二、双盲试验的优势1. 降低处理效应干扰:在临床试验中,实验对象对不同的处理可能有不同的期望,从而对结果产生了主观偏见。
通过双盲试验设计,可以降低实验对象的期望对结果的影响,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2. 减轻观察者偏见:研究者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可能受到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观察者偏见。
双盲试验的设计可以减轻这种观察者偏见,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双盲试验可以降低因为主观因素干扰而引起的结果偏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三、双盲试验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1. 新药疗效评价:临床试验中,双盲试验常被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
在试验过程中,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既不告知参与者自己接受了哪种处理,也不告知研究者各组的具体处理方式,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 新疗法效果评估:除了评估新药的疗效外,双盲试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新的治疗方法或疗法。
通过双盲试验设计,可以排除病人和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客观评估新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食品安全评价:双盲试验不仅在药物研究中有广泛应用,还可在食品安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双盲设计,可以减少受试者知道自己摄入了哪种食品的偏见,更加客观地评估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双盲试验是在临床实验中常用的一种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通过降低处理效应干扰、减轻观察者偏见以及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双盲试验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新药疗效、新疗法效果以及食品安全性。
临床研究中的双盲对照试验

临床研究中的双盲对照试验双盲对照试验(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设计,旨在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对双盲对照试验的定义、优势、操作步骤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论述。
一、定义双盲对照试验是指在临床研究中,既对研究人员(包括观察者、实验操作人员)也对受试者进行掩盖处理,使双方都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治疗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从而避免主观心理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二、优势1. 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双盲设计使得实验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受试者的态度和行为不受到预设的干预,能够更加客观地记录和评估数据。
2. 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现双方的不知情,可以减少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 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双盲对照试验可以减少对病人的潜在伤害,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三、操作步骤1. 随机分组:在双盲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将参与试验的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确保每位受试者的分组结果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2. 标记编码:对参与试验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进行编码,并将其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但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透露真实含义。
3. 实施治疗: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进行处理,注意保持隐瞒状态,确保每个受试者得到相同的研究条件和过程。
4. 数据收集:在试验结束后,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四、注意事项1. 信息保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妥善保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应信息,确保试验的隐瞒性和客观性。
2. 研究计划和伦理审查:在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前,需明确研究计划,确保符合伦理审查的要求,并取得相关的伦理批准。
3. 受试者知情:受试者参与试验前,应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流程和可能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知情同意的有效性。
临床实验中的双盲试验设计

临床实验中的双盲试验设计双盲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设计方法,旨在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双盲试验中,既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也包括接受试验的受试者都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的处理组别,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双盲试验的定义、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一些经典的双盲试验实施案例。
一、双盲试验的定义与重要性双盲试验是指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既实验者也受试者都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处理组别。
这意味着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治疗还是对照,实验者也不知道给予受试者的是治疗还是对照。
这样的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双盲试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效地降低了主观偏见的可能性。
在传统的单盲试验中,只有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治疗还是对照,而实验者则清楚地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会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产生不公平的待遇,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双盲试验消除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其次,双盲试验可有效排除心理效应的干扰。
受试者如果知道自己接受的是治疗,可能会出现自我感觉好转的主观偏见。
类似地,如果实验者知道给予受试者的是治疗,也可能在评价受试者病情改善时存在主观倾向。
双盲试验通过隐藏信息的方式,减少了心理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干扰,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双盲试验设计原则1. 随机分组:为了消除分组偏差,实验对象需要通过随机的方式分配到处理组和对照组。
通过随机分组可以确保在两个组别中的潜在因素分布均匀,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差异,提高实验效力。
2. 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匹配:为了避免潜在的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在选择实验对象时,注意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匹配程度。
通常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疾病严重性等因素进行匹配,以减少因患者特征不同而造成的试验结果偏差。
3. 双盲:实验对象和实验者都需要保持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不知情。
双盲研究的名词解释

双盲研究的名词解释双盲研究,是指在进行医学或心理学研究时,将参与者和研究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服用药物或接受干预,另一组则接受安慰剂或不接受干预,且双方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从而降低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这种方法经常被用来评估新的药物疗效或干预措施的效果。
双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排除主观偏见和干扰因素,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在这种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受真正的药物或干预,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或假型(placebo),同时研究者也不知道哪组是哪组。
双盲设计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能更好地评估药物或干预措施的疗效。
在双盲研究中,随机分组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通过随机分组,可以消除潜在的个体差异和选取偏误,确保两组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
同时,参与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有效地避免了个人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这能够减少期望效应(placebo效应)和研究者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在进行双盲研究时,通常还会使用其他方法来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例如,通过使用对照组,可以将药物或干预组的结果与接受安慰剂或不接受干预的组进行比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疗效。
此外,双盲研究还可以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或随访研究,用于观察长期效果和副作用。
双盲研究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偏见和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
然而,双盲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一些药物或干预措施的特殊性可能使得无法实施双盲设计。
另外,双盲研究可能导致研究者对留在试验中的参与者进行监测,但这可能会引入其他偏差。
总之,双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药物和干预措施的疗效。
通过随机分组和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盲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然而,双盲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遇到一些挑战,需要研究者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
医学研究中的双盲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医学研究中的双盲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双盲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它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倚性和置信度,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双盲试验的定义、设计原则和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
一、双盲试验的定义和原则双盲试验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旨在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倚性和调查人员/研究者的预期结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双盲试验中,被试者不知道他们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是哪种,而研究人员也不知道对照组和实验组哪一组是哪一组。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双盲试验的设计原则包括:1. 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方法将被试者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保证两组的基线情况尽可能相似。
2. 处理分组保密:研究人员要保密被试者的处理分组,以避免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期望影响结果。
3. 测量和评估保密:研究人员需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同时保持这一过程的保密性。
二、双盲试验的常见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双盲试验中的数据分析一般从描述性统计开始。
通过计算每一组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提供对实验结果的概括和比较。
2. 参数估计:对双盲试验的结果进行参数估计是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适当选择的统计模型,估计研究中感兴趣的参数,如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 校正方法:在双盲试验中,有时需要根据被试者基线特征进行校正分析,以消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多元方差分析来校正性别、年龄等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4. 生存分析:生存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疾病生存率、治疗效果等的统计方法。
在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卡帕兰-迈尔法和科西尔-梅尔法等。
5. 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变量对于被试者所属组别的分类能力的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分类函数,判别分析可以预测被试者所属的处理组别。
临床研究中的双盲试验

临床研究中的双盲试验在临床研究中,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双盲试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盲试验的定义、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双盲试验的定义双盲试验是一种研究设计方法,旨在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倚和主观影响。
在双盲试验中,每个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而且每个组中的参与者以及负责实验操作的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消除实验操作者和参与者对研究结果的偏好或期望,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双盲试验的原理双盲试验的原理基于人类的主观性和研究者的重要性影响实验结果。
在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的预期和期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评估,甚至可能对实验操作进行一些偏向性的调整。
而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和预期也会影响他们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通过使用双盲试验设计,可以有效消除这些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确保评估的客观性。
三、双盲试验的操作流程1. 随机分组:在双盲试验中,参与者需要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两个组别的参与者具有类似的特征,避免潜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盲法掩盖:在双盲试验中,掩盖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以及实验操作者都需要被保持在暗中,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
这可以通过使用编号的标签或药物的防盗包装来实现。
3. 治疗实施:参与者按照实验设计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操作者根据规定的程序给予治疗。
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和操作者不能知道实际接受的是何种治疗。
4.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收集和分析数据。
这一步骤应该由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身份的研究者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
四、双盲试验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双盲试验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降低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减少偏倚和错误结论的产生。
通过控制参与者和操作者的预期和期望,双盲试验可以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药物研发领域,双盲试验被广泛用于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双盲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双盲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双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确保实验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正在接受的处理或药物的信息,从而排除主观偏见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双盲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对研究设计、结果解释和可重复性的影响。
1. 定义和原理双盲实验是一种研究设计,其中实验参与者和研究人员对正在接受的处理或药物的信息一无所知。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接受不同的处理,例如药物或安慰剂。
研究人员也被隔离,以防止他们对参与者的治疗进行任何主观的干预或偏见。
通过这种方式,双盲实验尽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并确保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2. 结果的可靠性双盲实验对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由于实验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处理的身份,他们无法通过主观因素来影响结果。
这意味着结果更加客观,不受研究人员的主观想法或期望的影响。
双盲实验减少了个体差异和其他潜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加可靠和普遍适用的结论。
3. 研究设计的优势双盲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有许多优势。
首先,随机分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减少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例如年龄、性别和基线状态的差异。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变量,并确保结果是由处理引起的差异而不是其他因素。
其次,双盲实验可以减少实验参与者的期望效应和报告偏差。
如果实验参与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特定的处理,他们可能会产生期望效应,即对处理的预期结果产生影响。
双盲实验消除了这种偏差,使正在研究的治疗效果更加真实和客观。
4. 结果解释的可靠性双盲实验对于结果的解释也非常重要。
因为实验参与者和研究人员在试验过程中不知道处理的身份,结果的解释就更加客观和可靠。
研究人员不受到结果的预期或个人观点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地解释结果,并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5. 可重复性和外部效度双盲实验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外部效度。
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要求其他研究人员使用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对研究进行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 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 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 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 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 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 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 坤赞育丸。
药代动力学
关于药代动力学:“应包 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 药代动力学的相关参数, 一般应以人体临床试验结 果为主,如缺乏人体临床 试验结果,可列出非临床 试验结果,并加以说明。 未进行相关研究的,可不 列此项。”中药也不必进 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照顾中药的狗屁逻辑
SFDA为什么宁可放弃药物安全,也要为这一类中 药开绿灯呢?根据《补充规定》,是基于这样的 逻辑:一、这一类药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所以 可靠;二、这一类药目前仍在广泛应用、疗效确 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所以可靠;三、处方 中不含毒性药材或配伍禁忌;四、生产工艺、给 药途径剂量、功能主治等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 所以可靠;五、不用于危重症、孕妇、婴幼儿, 所以放心。这样的逻辑是否》”
双盲研究
某班的备用药箱
看到有人感冒了喝凉茶,然后病就好了, 你认为是喝凉茶治好了感冒么? 你感冒了会吃药吗?为什么? 有一种声称能治疗艾滋病的药,有10个病人 用过后,10个病人病情有好转了,这种药一 定是有效的么?
仅由观察得结论的谬误
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大量的病人。比如,研究者发 现了多喝凉茶的人不容易感冒或者感冒容易康复。 这样一个结果就容易指示人们凉茶是能治感冒的 。 我们从这个研究中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凉茶与不 容易感冒的人之间存在着关联,而不是凉茶导致 了较少的感冒。那些喝凉茶的人可能还存在其它 一些生活习惯,甚至是我们无法知道的某些原因, 而不是单纯的凉茶,导致了较少感冒。 甚至有研 究表明:仅仅大量地喝水,也能降低感冒风险和 及早康复。 单单凭借观察,不能得出治疗效果是否有效。
缺点二 环境有不同
而且,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米饭发生的变化,例 如饭量的多少,环境温度的高低,米饭从冰箱取 出放在室温下的时间长短,密封的程度。如果赞 美组的米饭是在室温较冷的时候取出来赞美几句 就放回冰箱,而谩骂组的米饭是在较炎热的时候 取出来长时间地谩骂,那么后者当然比前者更容 易发臭。所以,要尽量确保三组米饭的其他变量 都相同,例如饭量相同,在同一时间从冰箱取出, 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长短一样,密封程度一样。 唯一的差别只是说话的内容不同,这样发生的变 化才能确定是说话内容的差异引起的。
你相信中药吗?
三碗米饭的实验
去年有个“三碗米饭”的民间实验炒得挺 热,实验的主人公马昊是位家住广州的小 学生,实验的内容也颇简单:把三碗米饭 放在冰箱里,每天分别对待——说好话、 骂几句、不理睬。过上几天工夫,被分别 对待的米饭发生了不同的转变:听好话的 不会腐坏,挨骂者变得又黑又臭……
缺点一 样本太少
药理毒理
关于药理毒理:“申请药品注 册时,按规定进行过系统相关 研究的,应列出药理作用和毒 理研究两部分内容:药理作用 是指非临床药理试验结果,应 分别列出与已明确的临床疗效 密切相关的主要药效试验结果。 毒理研究是指非临床安全性试 验结果,应分别列出主要毒理 试验结果。未进行相关研究的, 可不列此项。”相当无语啊! 中药进入临床前居然可以不进 行药理毒理的研究。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雄黄】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 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 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 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 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 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 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 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缺点三 主观偏差
一个可信的科学实验还应该尽量避免主观 偏差。香和臭的差别有时很模糊,容易受 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鉴别实验结果时,如 果你知道面前的这碗饭属于赞美组,就会 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认为它是香的,反之, 如果是谩骂组,就会倾向于认为它是臭的。 要避免主观倾向,就要采取盲法。另外找 一个人做鉴定,在他不知道面前的这碗饭 的分组的情况下,判断它是香还是臭,记 录下来,由知道分组情况的人进行统计。
缺点四 不可重复
科学实验的结果还必须具有可重复性,是 别人能够重复出来的,而不是只有某个人 能够做出来。否则的话,就可能是因为偶 然因素、主观偏差甚至有意造假导致的。
吸烟与肺癌
Hale Waihona Puke 吸烟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极为显著。但一直有人 否认吸烟致癌。烟草公司更以“相关性不能证明 因果关系”为自己辩护,而且这个理由很容易被 法庭接受。 1996年一个关键实验中发现烟草焦油中一种致癌 物被肺上皮细胞吸收后,能引起细胞中的基因发 生突变,而大部分肺癌都与该基因突变有关。 相关性是因果关系的前提,但不等于因果关系。 一个说法越惊人,越需要充分的证据。
【板蓝根】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 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 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 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 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 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请上网自己查“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 【朱砂】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 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 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 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 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 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 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 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 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 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观察偏见
如果医生护士认为他正 在给病人开一些“有效 药”,当他们观察病人 时,他们会观察到某些 改进效果,哪怕是毫无 效果,也能看出效果来。
解决方法:医生和护士 都不知道开的药是真药 还是安慰剂,也不知道 分组情况。
终极方案: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
Fda审批新药
美国的新药审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和 规范的,作为一个公司通常需要花费5亿美 元资金,用 12到15年的时间才能将一个新 药从试验室走入市场。在5000个临床前化合 物中大约只有5个化合物可以进入临床试验 (Clinical Trials),而这5个化合物中只有一 个才能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病人,成为真 正的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关于药物相互作用: “如未进行该项相关 研究,可不列此项, 但注射剂除外,注射 剂必须以‘尚无本品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的信息’来表述。” 这真是奇了怪了,难 道可以不进行这种研 究吗?
临床试验
关于临床试验:“对于2006年7月1日之后批 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如申请药品注 册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行 过临床试验的,应描述该药品临床试验的 概况,包括研究对象、给药方法、主要观 察指标、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等。未按规 定进行过临床试验的,可不列此项。”这 简直令人目瞪口呆!未进行临床试验的, 只要不列此项,一样可以批准用于病人? 不经过临床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如何 保证?申请厂家口说,药监大人盖章就可 以了?
进一步获得有效性资料和鉴定副作用,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获得药物治疗有效性资料。
安全剂量;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效持续时间
生物活性安全性
中截 药至 而通 目 进过 前 入 中 美 国 国 还 的 市 没 新 场 有 药 。 认一 证个 FDA
SFDA文件《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 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2006]283号 /WS01/CL0844/10573_2.html) 中有如下荒谬规定: 关于不良反应:“应当实事求是地详细列出该药 品不良反应。并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 率或症状的系统性列出。尚不清楚有无不良反应的, 可在该项下以‘尚不明确’来表述。”对于“尚不 清楚有无不良反应的”药品,难道不是应该首先去 搞清楚了再来审批吗?写个“尚不明确”就敢于批 准其用于临床,这是赤裸裸的合法草菅人命。所以 我们可以见到无数中药说明书中堂而皇之的写道 “尚不明确”,而中医粉们竟然无耻的解释为“尚 未发现不良反应”。
解决方法:设置对照,找一批患者作为对 照组,证明药物组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 同时患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否真药。
选择偏见
研究者(评定者、监查 员、数据管理员和统计 分析者)很可能下意识 地倾向于把体质好,病 情轻的人分配到药物组。 这样就会制造处药物有 效的假象。 解决方法:把患者随机 地分组。
对医疗效果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最近4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 对于大部分治疗来说,我们 都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A疗法是否真的对B症状有 效?” 通俗地说,就是要排除假药, 尽管有时这些假药对身体并 无损害(但绝大多数是有损 害的)。
“安慰剂”效应
许多疾病是不接受任何有效治疗也会自己 好转或痊愈的。在“我在服药接受治疗” 的心理暗示下,自愈效果会更加显著。 这时吃的药就称作“安慰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