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
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者:赵忠雪潘虹来源:《家长》2024年第01期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多种学科间的教学方法,探索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元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素养。
为此,文章首先从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和意义出发,阐述了跨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后,结合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提供借鉴和思考。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
而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跨学科教学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通过整合知识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英语阅读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和意义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超越学科界限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教育模式。
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联结与整合,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呈现出知识割裂、学科孤岛的现象,学生难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
而跨学科教学则能够打破这种局限,促进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初中英语阅读跨学科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養和跨学科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初中英语阅读跨学科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等。
通过英语阅读跨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还能够感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论文: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体现其特有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论文: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体现其特有价值[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应特别重视通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专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与其他语文学习任务群相比,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宽了学习领域,突出真实社会生活里的语文学习;更加重视专题性学习,突出综合运用语文以及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突出交流合作、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
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无论主题内容还是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应该考虑语文跨学科学习特有的价值,从语文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出发,“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特别应该重视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一、让学生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语文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有机会超越学科局限,多层面多角度观察世界,认识完整的真实的世界,发展学生观察、认识、表达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课标安排有两类主题活动,值得我们重视。
1日常生活类主题一是从认识身边的世界开始。
从学生真实的、日常的生活出发,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学习兴趣,自然适切地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逐步丰富他们的生活。
小学一年级新生认识校园、认识校园场所和标牌,就是生活的需要。
语用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语用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新兴学科,语用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重视,随着语用学研究的逐步深化,它已经突破了语言学范围的局限,逐渐与心理学、社会学、外语教学与学习、社会文化和性别等建立了密切联系,语用学已发展成一个多领域、多视角的交叉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用学的发展史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为其理论的日臻完善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现状前景展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81 引言语用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最先提出“语用学”这一概念的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他提出符号学理论三分法,即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侧重于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间的关系。
直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杂志》正式在荷兰创刊并发表,语用学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然而与语言学的其他领域相比,语用学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对语用学的定义和其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现状综述2.1 国外语用学研究现状下面主要通过近年来三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来阐述当代语用学的发展程度和趋势。
2007年7月8日至13日在瑞典的歌德堡大学举行了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围绕“计算语用学”展开,主要探讨语言使用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的联系,通过建立语用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关联,利用国际互联网搜集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的语料,以此开创一种新型的语料分析方法,拓展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和升级。
2009年7月12日至17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举办了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围绕“多元性、语境、结构”展开讨论,其内容不仅涵盖对指示语、指称、礼貌问题及“面子”原则等传统议题的深化,也提出了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向和新领域,主要包括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语境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语用学研究对象由单句向语篇延伸的趋势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doc

《现代汉语》(二)参考资料1. 《现代汉语》(修订本),钱乃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王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汉语语法研究》,张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言语交际学》,刘焕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修辞和修辞教学》,中国修辞学会,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会话结构分析》,刘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语篇章语法》,屈承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基础写作》(二)参考资料1. 《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7 月版。
2.《现代写作学:开拓与耕耘》,林可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大学题型写作训练规程》,李白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大学写作教程》,陈妙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新编写作学教程》,陈果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作文论》,叶圣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文章讲话》,夏丏尊、叶绍钧,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基础写作概论》,林可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写作》,谢亚非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提高写作技能》,[美]威廉·W·韦斯特,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
语言学视角下的多语种研究与教学

语言学视角下的多语种研究与教学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具有无尽的魅力和深厚的学术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多语种研究与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探讨多语种研究与教学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多语种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涉及到多个语种的比较、对比和交际等方面。
语言作为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各个语种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多语种研究通过对这些共性和差异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特点,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例如,比较语言学通过对不同语种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语言演化的规律,推测出远古语言的形态和结构。
同时,多语种研究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语言教学是多语种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它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教授不同语种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技巧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语种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以英语教学为例,通过对比英语与母语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和用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进行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环境,顺利进行国际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多语种研究与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在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中,多语种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多语种研究与教学使得学生具备了掌握不同语种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并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多语种研究与教学也促进了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推动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当然,多语种研究与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和难度不同,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是一个难题。
其次,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需要加强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此外,多语种研究与教学还面临着语言政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限制,需要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解决这些问题。
当代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路径及其研究主题

话语分析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
话语分析的社会责任
话语分析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为政策制定、舆论引 导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话语分析的伦理挑战
在话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应尊重个人隐 私和数据安全,避免滥用数据和侵犯个人权益。
加强伦理规范与监管
需要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确保话语分析 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语用学与交际意图分析
言语行为与交际意图
研究说话者如何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交际意图。
会话含义与推理
分析听话者如何理解说话者的会话含义并进行推理。
语用失误与交际障碍
探讨语用失误对交际效果的影响及如何避免。
03
社会学路径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社会语境与话语关系研究
社会语境对话语的影响
社会语境是话语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包括文化、历史、社 会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话语的意义和解释产生重要影 响。
社交媒体话语
探讨社交媒体中的话语特征、互 动方式和传播效果,以及社交媒 体对公共话语的影响。
教育话语分析
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
分析教师话语中的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和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话语 中的学习需求、认知发展和身份构建。
课程与教材话语
研究课程和教材中的语言选择、内容呈现和话语风格,以及它们对 学生学习体验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语言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使得话语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 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 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话语分析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语言问题以及语言政策制定 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在构建社会现实、传递意识形 态、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作用,为语言教育、语言规划等提供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当代语言学是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性、理论多样性、实证研究方法和应用导向。
当代语言学具有跨学科性。
语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当代语言学借鉴了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得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例如,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过程。
当代语言学具有理论多样性。
不同学派和理论在当代语言学中并存并进,相互交流和影响。
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功能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此外,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各种理论也在当代语言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理论多样性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第三,当代语言学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当代语言学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语言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这些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语料库研究、问卷调查等。
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当代语言学能够更加客观地描述和解释语言现象,为语言学的理论建设提供实证支持。
当代语言学具有应用导向。
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的探索,也涉及到语言教育、语言治疗、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领域。
当代语言学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领域,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社会语言变异和语言变迁的规律。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转向、数据驱动、多样化和国际化。
当代语言学呈现出认知转向的趋势。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和加工过程,通过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揭示语言的认知基础。
新文科外语专业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形成性评价与引导策略

【教育新探索】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年10月(第10期,总第318期)Oct.,2023(No.10,General No.318)收稿日期:2023-09-07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服务中国国际水电战略的‘新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020016);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新文科背景下‘五业导向’阶梯式外语实践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SWB-05);2023年度河海大学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多元化‘法语+’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B2301919)作者简介:陈思宇(1990-),女,上海人,文学博士,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翻译学、法语语言文学。
新文科外语专业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形成性评价与引导策略陈思宇(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的重要关切。
在新文科所涉学科中,外语专业作为具备一定工具理性的人文学科,有跨专业融合性佳、示范性强、国家社会需求大等特点,尤在“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聚焦新文科外语专业跨学科建设,依据现实需求及国内外现行外语人才能力培养标准,结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及AHP层次分析法,从全员、全程、全方位角度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的一体化评价体系及引导策略,以期为外语专业本科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及评测提供借鉴与支撑。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外语专业;跨学科能力;知识整合;形成性评价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10-0150-05作为“四新”建设重要一环,新文科担负“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等时代任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 汉 语 中 冲 突 性 话 语 的 构 建 模 式 及 其 制 约 机 制 的 语 用 分 析” * 本文是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感谢 “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 ” 的资助 。 0 9 B YY 0 7 0
·7 6 3·
2 0 1 1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参会的中国学 者 共 1 0 余 人。 国 际 语 用 学 研 究 会 秘 书 长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 。 这表明 , 说, 这是中国学者参会最多的一届 ”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意识到参加 国际学术交流 , 进行学术对 话 的 重 要 性 。 下 面 参 照 本 届 会 议 的 大 会 主 题 和 专 题 发言等 , 综述当代语用学研究的学科交叉性 , 意在让读者把握语用学多维性及跨 学科的发展趋势 。 2.语用学的交叉研究主题 长期以来 , 国际语用学研究会 ( 始 终 坚 持 宏 观 的 语 用 学 思 想, 从 社 会、 I P r A) 文化 、 认知等多元视角探究语言与交际 。 第十届国际语用学大会 ( 瑞典哥 2 0 0 7, ( , , 的主 题 是 “ 语 言 数 据、 语料库 及 计 算 语 用 学” 德堡 ) L a n u a e d a t a c o r o r a g g p ) , 强调语用学 研 究 方 法 及 语 料 来 源 的 新 视 角 、 多 r a m a t i c s a n d c o m u t a t i o n a l p g p 角度 。 多数讨论涉及语言与 社 会 、 文 化、 性 别、 话 语/篇 章 之 间 的 关 系 , 以及语用 语用学与心理学 、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 、 语用学与传媒 、 语用学与外 学与语义学 、 。第十一 届 国 际 语 用 学 大 会 语学习及 教 学 等 之 间 的 交 叉 界 面 ( 冉永平 2 0 0 7) ( ( , , 澳大利亚 墨 尔 本 ) 的主题是“ 多 样 性、 语 境 及 结 构” 2 0 0 9, D i v e r s i t c o n t e x t y ) , 则强调研究 选 题 和 研 究 方 法 的 多 样 性 , 以及语言结构研究的界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语用学与 面性及其多种语境制约性 。 本次 第 十 二 届 国 际 语 用 学 大 会 的 主 题 是 “ ( ) , 界面研究 ” 直接凸显了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性 P r a m a t i c s a n d i t s i n t e r f a c e s g 和 交 叉 性 。 多 个 主 旨 报 告 ,如 L a u r e l B r i n t o n 的关于 “ H o w h i s t o r i c a l ” 概述了历史语用 c a n i n f o r m s n c h r o n i c a n d d i a c h r o n i c l i n u i s t i c s r a m a t i c s y g p g 学的发展沿革与研究范围 , 提出了历史语用学的发展 , 以及历史语用学如何从共 并讨论了语法化的语用基础和语用化( 时和历时的角度服务于语言 研 究 , r a - p g ) ; ? Wh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H a n s K a m P r a m a t i c s a f t e r S e m a n t i c s e r e d o p的报告“ g ? ” 讨论了语用学与语义学 、 句法学之间 w e d r a w t h e l i n e a n d h o w d o w e d r a w i t 的界面关系 。 类似信息预示 , 语用学研究要走得更远 , 必须关注跨学科视野下的 相关议题并开展多维研究 。 3.多维视野下的语用学研究 本届会议对传统议题 , 如礼 貌 、 面 子、 言语行为等的讨论多涉及它们在语境 范围 、 研究方法 、 阐释角度等方面的拓展性研究 , 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与多视角 倾向 , 同时热点议题更 体 现 出 语 用 学 研 究 与 相 邻 学 科 之 间 的 交 互 渗 透 与 融 合 。 下面结合部分重点议题 , 讨论其研究特点 。 3. 1 礼貌研究的新进展 作为传统议题 , 礼貌与面子仍是被关注的热点之一 , 很多研究已将它们融入
1.概况 第1 2 0 1 1 年7 月3 日至 8 日 , 2 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 。 与 会代表 约 1 来自世界5 包括国际语用学研究会主席 0 5 0 人, 0 多 个 国 家 及 地 区, 、 国际语用学研究会秘书长 J S a c h i k o I d e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J o u r n a l o P r a m a t i c s f g 、 现任主 编 J o n a t h a n C u l e e r J o u r n a l o P r a m a t i c s 创刊主编之一 H a r t m u t f g p p 、 H a b e r l a n d J o u r n a l o P r a m a t i c s 前 任 主 编 及P r a m a t i c s a n d S o c i e t f g g y 主编 、 、 语用学重要奠基人 J a c o b M e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P r a m a t i c s 主编I s t v a n K e c s k e s g y 礼貌研究著名学者 G 关联理论创始人 S t e h e n L e v i n s o n、 e o f f e r L e e c h、 p y 认知 语 用 学 著 名 学 者 R 语际语用学著名学者 D e i r d r e W i l s o n、 o b n C a r s t o n、 y 、 、 会话研究著名学者 R 认知语义学研究著名学 J u l i a n e H o u s e o b e r t B o b S a n d e r s 、 者K 话语标记语研究代表人物 B a t a r z n a J a s z c z o l t r u c e F r a s e r和 A n d r e a s y J u c k e r等一批有影响的学者 。
·7 6 4·
冉永平 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
更广泛的交际考察范围 , 而不只是单纯涉及 L e e c h 的礼貌原则 、 B r o w n &L e v i n - 礼貌表达的弱化与强化 表 现 及 其 面 子 问 题 、 不 s o n 面子论的分析与应用 。 比如 , 同文化中的礼貌策略观 、 交际失败环境下的跨文化礼貌策略对比 、 特定言语行为 视角下的礼貌表现 , 、 “ 场所 ” 机构性交际 ” 等语境下礼貌与面子的相关问题 。 在礼貌讨论中 , 最具吸 引 力 的 是 G 语用语言礼貌与社交 e o f f r e L e e c h就“ y ( ) 的 发 言, 他总结出 语用礼貌 ” r a m a l i n u i s t i c o l i t e n e s s v s . s o c i o r a m a t i c p g g p p g ( 礼貌研究的两大视角 : 经 典 视 角, 是以 B 1) r o w n &L e v i n s o n、 L e e c h、 L a k o f f等 、 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礼貌观 , 关注 G r i c e A u s t i n和 S e a r l e 等日常语言现象所涉 ( ) 、 及的礼貌问题 ; 后 现 代 视 角, 是以 E 2 e l e n、 W a t t s M i l l s等 新 兴 礼 貌 观 为 基 础 的话语视角 , 更强调语言运 用 中 的 动 态 礼 貌 。 基 于 语 用 语 言 和 社 交 语 用 现 象 之 ( ) 分, 语用语言礼貌 ” 和“ 社交语用礼 r a m a l i n u i s t i c o l i t e n e s s L e e c h 提出了 “ p g g p ( ) , 貌” 它们是 礼 貌 的 两 面 性 。 前 者 独 立 于 语 境 ( s o c i o r a m a t i c c o n o l i t e n e s s - p g p ) , 包括句法 、 词汇 、 语义 、 音系特征等语言选择 , 礼貌表达就是 如 何 使 用 t e x t f r e e - ) , 它们 , 这属于语用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界面 ; 后者依赖语境( 就 c o n t e x t s e n s i t i v e - 是在社会文化语境下因人际距离 、 受益与受损 、 权力与义务 、 群内与群外等语境 因素影响下语言选择的恰当性 , 涉及一定的社会规约 , 这属于语用学与社会文化 之间的界面 。 前者是在后者的 动 态 使 用 中 体 现 的 , 这表明礼貌是语用语言礼貌 语境独立性礼貌 ” 和“ 语 和社交语用礼貌之间的相互匹配问题 。 为此 , L e e c h 用“ ( ) 境依赖性礼貌 ” 替代他以前提出的“ 绝对礼貌” 和“ 相对礼 a b s o l u t e o l i t e n e s s p ) ( ) , 他重 新 审 视 了 礼 貌 原 则 及 其 准 则 , 将它 貌 ”( r e l a t i v e L e e c h 1 9 8 3 o l i t e n e s s p ( ) 。 针对有关礼貌原则的某 们称为 “ 礼貌宏观策略 ” r a n d s t r a t e o f o l i t e n e s s g g y p 些误解 ( 如有人认为礼貌原则的规定性太强, B r o w n &L e v i n s o n则认为礼貌原 , 则涉及太多准则 , 反而使礼貌 缺 少 制 约 ) 准 则 是 描 写 性 的, 而非 L e e c h 回 应 说, 规定性的 ; 准则是对以目标为取 向 的 交 际 行 为 的 一 种 制 约 , 都是特定语境下“ 礼 貌宏观策略 ” 的具体表现 。 、 “ 值得注意的是 , 近年来礼 貌 研 究 开 始 转 向 研 究 “ 不 礼 貌/失 礼 ” 粗 鲁” 及其 如 冲 突 性 话 语、 冒 犯 性 话 语 等 非 和 谐 性 话 语。 以 B 引发的连 锁 现 象 , o u s f i e l d ( ) 、 ) 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推出了一系列新成果 , 涉及 2 0 0 8 C u l e e r( 2 0 0 5, 2 0 1 1 p p 策略性 用 法 、 识 别 与 理 解、 语 用 功 能 等。本 届 会 议 也 出 现 了 不礼貌的语言表现 、 有关日 常 言 语 交 际 、 电 视 节 目、 法 庭 话 语 中 不 礼 貌 现 象 的 共 时 语 用 研 究, 进行了不礼貌 现 象 的 历 时 对 比 分 析 。 这 些 说 明 礼 C u l e e r则以语料库为基础 , p p 存在研究层面与视角切入的多样性 。 貌不是单一的语言使用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