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_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作者:邹雨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谭载喜2004年所著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历史时期为节点,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这六个时间段为出发点论述了西方翻译的发展史。
此书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从古到今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
本文将从内容概要、整体特点和部分局限性这三方面对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进行评述。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西方翻译史;述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1一、内容概要第一章“绪论”可视为此书的概要总结。
本章介绍了西方翻译史在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这六个时间段里的发展概况,以及提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文艺学和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的。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介绍了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西方翻译发展的概况。
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圣经》的早期翻译;2)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
谭载喜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对古代时期西方翻译史发展概况的论述,并着重介绍了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和昆体良等古代西方翻译家,以及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翻译主张与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这一阶段首次被提出。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主要记录了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截止这一时间段中西方翻译发展的概况。
中世纪西方翻译的发展主要由三大历史标记构成:1)翻译家波伊提乌及其翻译观点(初期);2)托莱多“翻译院”(中期);3)各国的民族语翻译(末期)。
因此,谭载喜在本章中依次论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标记。
依据这三个标记,谭载喜也总结归纳出三个对应的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发展的特征:1)初期,西方翻译依旧以拉丁语翻译为主;2)中期,西方众多译者汇集托莱多,形成了翻译阿拉伯著作的高潮,同时一些东方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引进;3)整个中世纪时期都能见到民族语翻译的身影,但直到末期,民族语翻译发展才达到顶峰。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本书第一章“绪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中六次翻译高潮及其性质与特点。
本书接下来的五章所依循的时间顺序与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大致相仿。
而后,作者又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线路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文艺学路线是一条古老的线,从古代戏曲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
这条线强调尊重译文表达习惯,讲究文本的风格和文学性,也特别要求译者的文学才华。
语言学理论翻译线关注的核心却是语言,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这种对等文本。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围绕着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间《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和拉丁语翻译而作。
该时期的翻译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古希腊文学翻译和第二阶段的宗教翻译。
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虽然有诸如直译派、活译派、折中派对翻译理论问题发表的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作者也指出整个古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其实不系统,也没有出现专家或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截取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这段历史时期,以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学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这三大标记为框架探讨了该时期西方的翻译状况。
在中世纪,拉丁语翻译不再局限于宗教文献,东方文学被翻译并介绍到西方,阿拉伯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发展。
然而作者指出在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盛况。
文艺复兴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家们不断发现新的文学领域,挖掘新的文化遗产,将新的思想移植到本土。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路德为代表的德国翻译,以阿米欧、多雷为代表的法国翻译和以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和查普曼为代表的英国翻译。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王永梅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谭载喜教授编撰的<西方翻译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与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2004年,谭载喜教授对该书进行增订,用大量篇幅对当代翻译理论进行扩充,由原书中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新至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更能反映出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更具参考价值.
【总页数】1页(P36)
【作者】王永梅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西方翻译史的文化演进——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J], 陈芳
2.读《必须建立翻译学》--兼与谭载喜教授商榷 [J], 李田心
3.试论翻译的民族性——读谭载喜《翻译学》 [J], 黄滔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重读西方翻译史——基于《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书[J], 林燕
5.辨言责实止于至善——读《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 [J], 熊宣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第二部分西方翻译史概论同中国一样,西方翻译实践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作为沟通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
《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
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
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
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
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述评

摘 要 :谭载喜先生的 《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以史为线,对西方翻译发展史进行了综合论述,意义重大。本文
从 框架结 构、整体 特 色, 以及不 足之处 三个方 面对 此书进行论述 ,借 此给 予他 人 以启迪 。
二 、本 书特 色
( 一 )以史为线 ,脉 络分 明
《 简 史》 最 显著 的特 点 之一 是依 据 西方 历 史分 期 ,分 别介 绍古 代翻译 、 中世纪翻 译 、文艺 复兴时 期翻 译 ,近 代 翻译 和现 、 当代 翻译 ;本 书在探 讨翻 译发展 史和翻 译理 论
2 0 1 3 : 3 2 ) 。 第 三 章为 “ 中 世纪 翻译 ” ,介 绍 了西 方 中世 纪翻 译 史
一
时期 的翻译理 论研 究构成 了西方翻译史上 的又一重要时 期。 第六章为 “ 现 、 当代 翻 译 ” ,首 先概 述 了现、 当代 翻 译概貌 ,接 着按 照地域 分别 介绍 了 中欧 、英 国、美 国、法 国 、德 国 、低 地 国家及 以色 列的翻 译理论 ,并 特别介 绍 了 苏联翻 译研 究中 的文 艺学派 和语 言学派 。
关键 词 :《 西方翻译 简史 》 ;述评 ;启迪
一
、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发展 ,这 一时期 的翻 译理 论取 得长足 的发 展。作者 认为 虽
谭载喜 《 西方 翻 译 简史 》 初版 于 1 9 9 1 年 由商务 印书 然 西方 近代翻 译不 如文 艺复 兴时期 浩大 ,但 所译题 材 不仅 馆 出版 。 自出版 以来 ,《 简 史 》一 书 受 到 了翻译 学 界 的重 涉 及古 典而 且其广 度 比文艺复 兴时 期有过 之而 无不及 ,该 视 和 欢 迎 ,并 于 2 0 0 0年重 印。最 近在 教 育 部研 究生 工 作
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 ·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 ·视角 ·课题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Perception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㲘䊹㻓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谭载喜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1(中译翻译文库•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ISBN 978-7-5001-3382-7Ⅰ.①翻… Ⅱ.①谭… Ⅲ.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②翻译-研究-研究生-教材 Ⅳ.①H0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5964号出版发行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地 址 /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电 话 / (010) 68357328 68359287 68359376 68359303 68359719邮 编 / 100044传 真 / (010) 68357870电子邮箱 / book@网 址 / http: // 出版策划/张高里策划编辑/林国夫责任编辑/袁仁辉特约编审/谢天振 胡安江排 版 / 竹页图文印 刷 /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 / 新华书店规 格/700×960毫米1/16印 张/23.5版 次/2012年11月第一版印 次/2012年11月第一次ISBN 978-7-5001-3382-7定价:4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目 录出版说明xiii 代序——为纪念奈达而作xiv第一章对翻译与翻译学的认知3第一节翻译认知的三个层面3第二节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分6第三节新时期翻译学的发展标志9第二章对翻译本质绝对属性与相对属性的认知12第一节翻译转换的绝对与相对12第二节翻译对等的绝对与相对15第三节翻译属性的第三形态特质19第三章对翻译策略、方法与单位的认知21第一节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21第二节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多元性22第三节立足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认知24第四章对翻译(科)学引发争议的认知26第一节关于翻译学争议的缘起26第二节对译学否定论之否定27第三节翻译学之“名”、“实”辨证35第五章对译学发展的再认知40第一节翻译与译学发展方向再思40第二节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备条件41第一篇 本质认知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与任务43第六章 翻译的原型理论视角49第一节 原型理论与翻译范畴属性 49第二节 翻译原型51第三节 几个基本翻译问题的阐释54第七章 翻译的模糊语言学视角57第一节 模糊语言与文学 57第二节 模糊语言与翻译 59第三节 几个焦点话题60第八章 翻译的语篇语言学视角64第一节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还是句子?65第二节 不同目标读者:必须还是毋须作出不同目标语篇? 72第三节 翻译的基础: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77第九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上)81第一节 翻译比喻的内涵、外延与分类 82第二节 翻译比喻的常见语境与文化蕴涵 89第三节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93第十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下)96第一节 翻译比喻与译者比喻 96第二节 体认译者身份 101第三节 解码译者比喻104第十一章 翻译素质与能力研究109第一节 “翻译培训”与“翻译教育” 110第二节 翻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育理念 113第三节 素质培育与翻译能力114第十二章 翻译原则与方法研究:以英文译学词典的中译为例119第一节 译学词典翻译与引进的意义119第二篇 理论视角第三篇 研究范围与翻译教学、课题举隅㚠 㔝第二节译学词典翻译原则与方法的确定 120第三节译学词典翻译的“十字方针”121第十三章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研究127第一节本土化语境下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中国元素 127第二节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知识功用 134第三节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特性 139第十四章香港翻译教育与教学研究142第一节香港高校翻译学位课程概述 142第二节教育理念与模式: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 147第十五章翻译研究方法与课题举隅156第一节基本研究方法 156第二节如何开发新课题 162附录一:谭载喜近年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译学英语论文精选 2081.1 Metaphors on Translation 2081.2 Towards a Whole-Person Translator Education Approach in TranslationTeaching on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mes 2261.3 The “Chineseness” vs. “Non-Chineseness” of ChineseTranslation Theory: An Ethnoconvergent Perspective 2511.4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as Perceived through Metaphors 276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 295附录三:谭载喜简介及主要学术活动 302参考文献一(正文部分) 309参考文献二(附录部分) 321出版说明本书是拙著《翻译学》于2000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笔者在新时期对翻译与翻译研究问题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成果。
《西方翻译简史》简评

《西方翻译简史》简评
《西方翻译简史》简评
摘要: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以史为线,对西方翻译发展进行了综合概论,意义斐然。
本文通过简评,旨在以此书为本,得到启发。
关键词:西方翻译简史述评启发
《西方翻译简史》(以下简称为《简史》)为我们刻画和描绘了西方浩瀚的翻译历史画卷,涉及范围之广,延续年代之久,包含人物之众,介绍理论之深广,都是前人所未及的。
但是如此纷繁复杂的理论史稿,却下笔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史料翔实,叙述明晰,着实为中国译界一大里程碑。
1. 关于作者及本书
谭载喜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香港浸会大学驻校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
除此以外,谭教授著述丰富,有著,译作12部,论文40余篇。
《简史》为其最重要著述之一,自1991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许多院校均把它作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教学用书或参考书,并于2000年重印。
这次增订版经教育部有关专家学者审定,于2004年被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教材“研究生教学用书”系列。
全书除南木先生作序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整个西方翻译简史进行了简要叙述,给读者以整体印象,后五章分别阐述绪。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doc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西方翻译史,按照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中的划分,可分为古代翻译、中世纪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近代翻译和现代翻译。
而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可遵循这一分期。
一、古代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发韧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l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为标志。
他在这篇演说中声言:“我认为,在翻译时,逐字翻译是不必要的,我所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整体风格及其语言的力量。
因为,我相信,像数硬币一样地向读者一个个地数词,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按照他们的实际重量支付给读者。
”这段话首次对直译和意译进行了区分,并明确提出反对逐字翻译。
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二、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BoetNus,480?-524?)。
他提出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是,纵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末成系统。
在波伊提乌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l7世纪初止。
这一时期是西方各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飞跃期。
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德西德利乌。
伊拉斯摸(DesNerjusErasmus,1466?一1536)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一l546);法国的雅克·阿米欧(JacuesAmyot,1513—1593)和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1509一1546);英国的乔治·查普曼(GeorgeChapman)。
伊拉斯摸认为:(一)翻译必须尊重原作;(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 53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53-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谭载喜 (香港浸会大学 英国语言文学系,香港)摘 要: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译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予以持续的重视。
本文根据作者对拙著《西方翻译简史》的修订扩充和研究所得,对西方译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西方译论本身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对自20世纪中、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西方译论发展状况与前景,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引发对西方译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译论;西方;历史;发展;学科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Thoughts on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Study TAN Zai-xi(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Hong Kong , China ) Abstract: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o mature as a distinct discipline, continued efforts would be both meaningful and necessary in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across cultural border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the stud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been and will remain a subject of immense interest. Assum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s best studied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developed both in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era, and down through all previous centur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Western, will not simply imply differences but, more importantly, could offer insights concerning more innovativ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West; history; development; discipline一 拙著《西方翻译简史》(下称《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
最近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主持下,经专家、学者审定通过,《简史》一书被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从而有机会增订再版。
增订的重点所在,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书中引文编排格式以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之外,还对全书进行了扩充。
其中修订扩充幅度最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
笔者希望通过修订扩充,能更好地反映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最新面貌。
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至90年代之前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即使在西方,当时也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有关著作和文章并不很多。
自80、90年代以来,译界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尤其在西方,先后出版了里纳[1]、鲁宾逊[2]等人54资料比较丰富的西方翻译理论史书。
这些资料和书籍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
但我们在截然不同的汉语言文化环境里去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对于资料的搜寻、挖掘以及梳理、分析,始终困难重重,而要在这种种艰难之中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勾勒出两千多年波澜壮阔的西方翻译画图,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然而,主要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它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较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予以持续重视,把它推向前进。
二在西方翻译理论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分类,或者说采取何种方式来对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特别是对于现当代西方译论的分类或描述,现在较为流行的一个做法,是按翻译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或思想流派的基本特色,将其划分为翻译的文艺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学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或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科学派、翻译研究派、翻译文化派、翻译目的派、翻译功能派、翻译解构派、多元系统派等等,如奈达[3]、根茨勒[4]、陈德鸿、张南峰[5]等人采用的即是这种方法。
无疑,立足翻译理论和思想的基本特点,以划分流派的方法来描述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自有可取之处。
随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西方翻译理论也开始进入跨越国家民族界限、逐渐趋向共同发展的崭新时期,因而很难把某个翻译思想、某些翻译理论家狭义地划归为某一国家或地区。
例如,低地国家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霍姆斯并非荷兰本国人,而是来自美国;至于在西方翻译研究界受到广泛注意的图里,其生活工作场所则更是在欧美地区以外的以色列。
相反,当某个思想或主张被某人在某地提出来之后,这个思想或主张可能很快得到其他学者的响应和支持,而这些追随者和支持者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对有关思想主张的追随或支持完全是出于思想一致,而非出于来自同一国度或同一地方。
例如,提出“翻译即交际”以及“翻译即科学”主张的奈达是美国人,而赞成并追随这些主张的卡德、威尔斯却是德国人。
因此,如果从思想流派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现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也许更能反映出新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然,以思想流派来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只是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
尤其是从描述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更为传统的方法,是以发展时期和国别为基线的方法。
这个“历时研究”方法的长处之一是,它能对史料作出层次清晰的梳理,便于人们对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译论传统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比较,进而可以较为客观地认识西方译论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另一长处正如南木先生在《简史》代序中所言,它“一方面可以揭示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
举其要者,如由于罗马征战的胜利所产生的优越感,竟视希腊文艺为可以任意‘宰割’的‘战利品’,以至提出‘与原作竞争’即‘超过’原作的主张……等等。
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描述了西方译事本身的分合变迁过程。
如直译与意译之争,折中派继之出现,意译终占上风;由最初以词为翻译单位逐渐依次转变为以句子、话语以至整个作品为翻译单位;由为少数文学家和神学家占领译坛,译事与译论多限于《圣经》和文学作品及其序、跋,发展为一项由千万人参加、内容涉及各个领域的专门职业……等等。
”[6:2]然而,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史的研究,采取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是最佳的途径。
完全以划分思想流派的方法来描述西方译论的发展,可能会模糊翻译理论与促使其发展的特定社会55文化环境的“历时”(纵向)和“共时”(横向)关系,模糊译论发展的历史性、层次性;而如果纯粹采用分时期、分国别的传统方法处理西方译论发展史,那么我们的研究与描述难免不陷入缺乏译论主体连接的泥坑。
要避免诸如此类的不足与弊端,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按国别、按地域来叙述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增加按译学思想流派来讨论的成分。
换言之,在研究和描述西方译论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内部历史联系,又要考虑它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互文”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描绘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面貌来。
三从以上考虑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审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
首先是从历史发展的侧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审视,从而作出如此陈述: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 )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 )的翻译。
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
这样,西塞罗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
继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在中世纪,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在17至19世纪,有巴特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有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有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有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以及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