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_冷俊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_冷俊
第 43 卷第 8 期 2014 年 8 月
当代化工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Vol.43,No.8 August,2014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
冷 俊,潘 一,李东胜,李晓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要:三次采油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化学驱油则是三次采油的主攻技术。化学驱油是向地层中
聚合物驱是指在注入水中加人可溶的高分子聚
合物,以增加水相黏度,同时降低水相渗透率,改
善油水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
采收率目的的方法[12]。聚合物驱核心是增大油水流
度比,通过降低注入水的流度即提高驱替相的黏度
得以实现。聚合物驱也通过平面绕流作用和纵向调
剖作用扩大波及体积[13]。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动态
在注入聚合物的过程中发生窜流,保证注聚驱油的
效果。
1.3 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驱是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产
化工
2014 年 8 月
生吸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原油的极限动剪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
>阴阳两性型[19,20]。研究表明,当含水率低于 70% 时,
总体来说,碱驱虽然提高洗油效率,但会对地
层造成伤害。碱使 pH 升高,加剧微粒运移伤害地
层。碱与储层岩石接触,发生多种物理化学反应,
不仅消耗大量碱,而且使黏土膨胀,严重时生成碱
垢,直接影响储层渗透率、注水井吸水能力以及油
井产能[11]。另外,碱使乳化原油脱水困难,当代驱
油当向无碱方向发展。
1.2 聚合物驱的应用
注入质量分数为 0.2%表面活性剂效果较好。当表面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等常规的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现场,并对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最后对表面活性剂驱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耐温抗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引言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三次采油的简介在世纪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

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

随着渗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

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

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一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二、三次采油的分类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

油藏开发中化学驱油剂的设计与应用

油藏开发中化学驱油剂的设计与应用

油藏开发中化学驱油剂的设计与应用石油是世界各国能源的重要来源,油藏开发传统上主要采取物理方法,如自然压力和增强采油技术,但这些方法效果在不断减弱,如今已大量运用化学驱油技术来提高油井产量。

化学驱油剂是一种能够改变油藏岩石、水和油之间相互作用、提高储层渗透性和油若干可动性的物质,在人工注入钻井中作为一种注入液进行使用。

化学驱油剂一般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油田杀菌剂等,在化学驱油中,表面活性剂是其核心组件。

表面活性剂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广泛应用于化油池和油藏开发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剂的设计和应用也在不断改变和提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制造天然界的表面活性剂,比如通过微生物发酵到达有机化合物、油类和生物柴油生产环境清洁剂和工业洗剂的领域。

现代化学驱油剂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采油效率,而且能够防止环境污染,物理方法则不能达到此效果。

比如传统的采油方法可能残留很多油,在加热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能量浪费,而化学驱油则能够提高油井产量并减少油井残留的油的数量。

当然,化学驱油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驱油剂的造价问题,制造成本过高会限制其广泛应用,使其只能局限于一些高油价的地区。

二是由于驱油剂和油以及岩石的反应机制复杂,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条件下,驱油剂难以发挥特定的效果。

三是在化学驱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在使用化学驱油剂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和控制其成本,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化学驱油技术是地下油藏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化学驱油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以满足全球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与化学驱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与化学驱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

油田采油中的水驱与化学驱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中国石油与天然气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侯市作业区3陕西省榆林市1宁夏银川2陕西省延安市37190001 75000127100003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油田采油中的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水驱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并提高采收率。

然而,水驱存在一些限制,如水与油的不相溶性以及水的相对低粘度。

为克服这些问题,化学驱技术应运而生。

化学驱技术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等,它们通过改变油水界面张力和流体黏度来提高采收率。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评价了其效果。

结果表明,化学驱技术相比水驱技术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但其应用受到成本和环境因素的限制。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化学驱技术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田采油、水驱、化学驱、效果评价、增产技术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油田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在采油过程中,水驱和化学驱技术作为常用的增产手段备受关注。

水驱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而化学驱技术则利用化学物质改变流体特性以提高采收率。

本文旨在探讨水驱和化学驱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分析其应用情况和效果,我们将揭示化学驱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水驱技术在增产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其限制和发展潜力。

这将为未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一水驱技术在油田采油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水驱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在油田采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主要通过注入水来推动原油流动,以提高采收率。

水驱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各种油藏类型和开发阶段,如常规油藏、非常规油藏以及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等。

(一)水驱技术在常规油藏中应用广泛。

常规油藏通常由孔隙和裂缝组成,原油主要以自然驱动力为驱动力。

水驱通过注入水来改变油藏的物理特性,包括增加油藏压力和改变相对渗透率。

通过这种方式,水能够将原油推向井口,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与趋势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与趋势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与趋势摘要:在进行石油开采活动时,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三次采油的化学驱油方法,那么可以明显地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缩短石油采集所需的时间,并减少对油气资源的浪费。

因此,作为一家石油公司,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采油活动的关注,及时采纳并应用三次采油的化学驱油方法,以替代传统的采油方法,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方式1三次采油概念石油工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一次采油,这一时期的岩石膨胀、天然气膨胀与重力等一系列天然能量的使用较为广泛。

其次,二次采油,这一阶段主要是借助注水与注气加强油层压力的方式来提高石油采集效率。

最后,三次采油,主要是利用多种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石油采集效率,主要涉及到气体注入、超声波刺激、化学注入以及微生物注入等多种。

与前两种工艺技术相比,三次采油工艺的应用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其主要是借助注入流体与热量的形式促使原油粘度与地层界面张力等得到改变,以此开展间断式采集,并结合物理措施与化学手段进行开采石油。

2三次采油工艺设备的适应性就结构层面而言,三次采油工艺设备涉及到固定站与撬装配注站两种。

首先,固定站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其中的全部设备都设置在水泥基础上,并将管线铺设于现场地面下方。

其次,撬装配注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内部设备会分单元设置于各野营房内,所有单元之间借助软管线进行连接。

此外,固定站与撬装配注站的不同能够从以下几个层面所展现:(1)撬装配注站建设时间较短。

与固定站对比来讲,撬装配注站的建设时间较短,通常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较为突出:首先,撬装配注站的建设标准并不高,常规情况下水泥橇块与橇装房地基即可,但是固定站建设标准相对较高,通常要建立砖混房与彩钢房。

其次,因为各设备之间并不固定,所以撬装配注站建设能够实现设备调试独立运行,对流程先后顺序进行简化,以此缩短施工时间。

(2)撬装配注站造价成本低。

因为对配置标准并不高,撬装配注站建立所需使用的水泥橇块与橇装房地基的施工成本和固定站砖混房与彩钢房相比也更少,二者之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不同。

研究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事迹材料

研究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事迹材料

研究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事迹材料油田三次采油是指在常规二次采油的基础上,通过注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或其他能量源,进一步提高油井的产油率的一种采油技术。

以下是一个关于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的事迹材料。

事迹一:加强化学驱油技术应用油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后,油井产能逐渐下降,井底储量的排采程度不高。

为此,油田公司决定采用化学驱油技术进行三次采油。

首先,他们针对油井的特点和油层的渗透性,选择了一种适合的驱油剂。

通过实地勘探和实验室测试,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化学驱油剂,该驱油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吸附性能,在注入油层后能够有效地减小油层粘度、降低黏土颗粒的粘结力和降解胺基酸类表面活性剂对油层的抑制作用。

然后,他们进行了小规模试验,通过对比试验,证实了化学驱油技术对提高油井产能具有显著效果。

在大规模应用化学驱油技术之前,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包括注入量、注入周期和注入方式等。

然后,他们在一些产能较低的油井上进行了试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发现驱油剂能够在油层中产生较好的驱替效果,提高油井的产能。

在整个过程中,油田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保持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了对油藏性质和驱油机理的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油田的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

事迹二:注水驱油技术应用油田位于中东地区,油井产能逐年下降。

由于油井所在的油层是非常厚的砂岩油层,能量消耗大,使用传统的油藏压力无法实现高效的驱油效果。

为此,油田公司决定采用注水驱油技术进行三次采油。

首先,他们通过对油井的动态性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一种适合的注水方式,并设计出了相应的注水设备。

然后,他们对地下水进行净化处理,以确保注入油层的水质符合要求。

在应用注水驱油技术之前,他们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注水方案,包括注入量、注入策略和注入井网的布置等。

然后,他们在油田的不同区块上进行了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注水方案。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化学剂来改善油藏物理和化学条件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本文通过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应用前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田开发成为了研究重点。

然而,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油田开发的需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方法,因其在提高采收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开采成本、延长油田寿命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

1化学驱油技术的优缺点1.1优点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从而增加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适用范围广,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油藏,如低渗透油藏、高粘度油藏等。

操作简便,化学驱油技术的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

1.2缺点成本较高,化学驱油技术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成本较高。

环境污染,化学驱油技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效果不稳定,不同类型的油藏对不同的化学药剂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化学驱油技术的效果不稳定。

2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2.1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作用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改变油藏中油与岩石表面的相互作用,使油从孔隙中脱附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油技术的作用机理首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是影响油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动的重要因素。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使油在孔隙中分布更均匀,且更容易流动。

其次,改变岩石表面电性质,岩石表面的电性质决定了油在孔隙中的吸附和脱附。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电解质等化学物质来改变岩石表面的电性质,从而使油更容易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再次,溶解油,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溶解剂等化学物质来溶解油,使其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 6 ,配位数低 ( . ) 孔隙度 自上而下逐 . .. ) 0 0 O2 ,
从投产开始 ,水淹、水窜就是威胁油藏稳产 的主要问题 , 水井投注时 6%的注水井井 口注入 7 压力为 0 a MP 。注水后平均水窜速度 2 6 /,示 . md 8 踪剂证实最大水推速度 2 9 8 /, 8. m d 裂缝与基质渗 6
2 0
新疆化工
21 0 0年第 2期
化学驱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 莉萍
( 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 。阜康 8 1 1 ) 3 5 1

要: 针对火烧山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 在总结历年调剖堵水工作的基础上, 进行 了调剖工作的进一步 探索。通过室内实验 筛选 出适应油藏的冻胶配方, 确定出现场施工方案。从室内研究分析和现 场施 工效果 可看 出 , 该技 术可提 高裂缝 性砂 岩油 藏的注入 水波及 系数 和水驱 可采储 量 。收到 了
( .5 ) 0 7 ,地饱 压差 小 ( . MP ,原 油 的溶解 9 2O 2 a)
含油层 系为 二叠 系平 地泉组 的 中下 部 , 自上
而下分为四个油层组 , —H H 4 Hl 3和 3H 分别是 . 具扇三角洲和小型河流三角洲特点。岩性主要为 中砂岩、细砂岩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
5 4 x 0t 4 3 14

9 %。裂缝的发育与岩性有关 ,按裂缝密度排序 ,
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 、中
砂岩、泥岩依次减少 。根据裂缝在储层 中的存在 形态分为充填缝、闭合缝、微裂缝、开启缝和潜
在缝五类 ,以开启缝为主。 油 田具 有 统一 的压 力 系统 ,压 力 系 数 低
透率差异悬殊。
渐增大 ,基质岩渗透率也是 自上而下逐渐变好 ,
不稳定试井曲线计算的有效渗透率则有 自 H 向 2
下逐渐变小的特点 ,见表 l 。 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为分选差的粗歪度型 ,排
21 0 第 2期 0年
新 疆化 工
表 1 火 烧 山油 田地 质参 数
孽 有 空率 地 力( 度 (有( 压 气)层 压力) 1效 P 数和 渗 M 系饱 a P 0 压 M 。 力 a 透 ) ’ l a m
32 聚 合物 冻胶堵 水调 剖机理 . 弱 冻胶 从 注水 井 注入后 ,在近 井地 带 形成 凝
火 烧 山 油 田经 历 了 调 剖 堵 水 初 期 探 索 阶 段 ( 9 9~19 18 9 3年 ) 应调 堵 阶段 ( 94 19 、对 19 9 7
胶体 , 沿着水驱过程中水流通道前进 ( 0 8 %以上 ) 进入大孔道 ,率属中—低 ( 5 %-4 %) 2. - . 。 8 36 储层 内裂缝发育 ,据岩心观察和 F (MI MSF )
东西不对称的背斜构造 ,长 9m,宽 4 k k . m,闭 4
合面积 3 . m ,闭合高度 10 。东翼地层倾角 2 k 4 m 4
2。 0左右 , 西翼为 6左右。 。 油田内部发育有 9 条小 断层 ,最大的为 H16 29井断裂 ,垂直断距约为
HI
H2 H3 H4 1 2 3. 208 . l 5
46 . 85 5 18 9 6 2 6 3 3
74 . l . 15 l 7 5.
19 . l 3 l 2 l .9 4 1 03 .2 18 . 1 0
4 . 37 2 51 l2 6
粘度高 ( . P ・) 8 m a ,原油密度高 ( . 4/  ̄。 9 S 0 8g ) 8 m 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 平均海拔. 4 m。 1 2 0
边 水 不 活 跃 。 油 田水 为 Na O3型 ,矿 化 度 HC l00 /左 右 ,氯 离子含 量 50 m / 0mg1 1 00 gI 。
良好 效果 。
关键词 :裂缝性 油藏 ;调剖 ;冻胶 ;交联 剂 ;效 果
1 地 质概 况
火烧山油 田距乌鲁木齐东北向 2 0m,位于 k 1
准 噶 尔盆地 东部 帐北 隆起 带北 端 ,为一南 北走 向
驱 压 力 和 饱 和 度 中 值 较 高 (排 驱 压 力 05 42 a ,进汞饱 和度较 高 ( 23 - . ) . .MP )  ̄ 6 .%- 88 。 8 %
泥岩 、泥岩 、白云质泥岩薄层及条带。储层 中以
中、细砂岩含油性最好 , 其次为粉砂岩。 储层中孔隙类型较多 , 有粒间孔、溶蚀孔 、
粒 内孔 、晶 间孔 和裂缝 ,主要 孔 隙为次 生的粒 间 溶 孔 和 粒 内 溶 孔 。 孔 隙 喉 道 小 (喉 道 半 径
气油 比低 ( 0 , 5m / ) 体积系数 1 3 , m . 4 地层原油 1
l0 0
l .9 35 1 .0 44 l .7 51
l .0 55
09 l .7 09 .6l 09 4 .5
09 7 .5
l .2 6 1 l .2 24 l .4 3 1
1 .6 34
2 开发历程及存在 问题
21 开发历 程 .
() 4 减少滤失 的方法是使凝胶体系离开井筒 之前就形成足够数量的冻胶。
年) 和区块整体治理阶段 ( 9 8 0 3 ) 经过 19 2 0 年 , 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 ,形成 了针对不同裂缝性储 层类 型的调堵工艺技术。
22 存在 问题 .
渗流阻力 ,迫使后面的注入水绕过高渗区,波及
与 S DT H 测井资料表明: 全区各个层组均有分布。
岩心观察裂缝高度最大为 1. 平均 O 7 以 6 9 m, . m, 5
高角度 ( 大于 8。 直劈缝为主 , 0) 小于 6。 O的只占
5m,其余断层均小于 1m,断裂不起遮挡作用。 0 0
油 田含 油 面积 3 . m ,探 明石 油地 质 储 量 5k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