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府兵制与兵募新探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即由地方官府调集本地人民组成军队来维持地方安全和国家安全。
府兵制的缺陷在于,军队数量不足、武器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募兵制。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唐朝时期,人口和国土都不断扩张,需要更多的兵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只能调集本地人民,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国家需要。
而募兵制则可以吸收更广泛的人才,增加军队数量,提高战斗力。
募兵制可以带来更好的训练和装备。
府兵制下,由于数量有限,训练和装备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招募、选拔,筛选出优秀的士兵,提供更好的训练和装备,从而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募兵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掌握着军队的调配和指挥权,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对中央的不服从。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中央招募和统一调配,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指挥,从而增强中央集权。
募兵制也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
府兵制下,由于只能调集本地人民,军队中的士兵往往缺乏多样性和专业性。
而募兵制可以吸收来自各地、各行业的人才,从而使军队中的人才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更
有利于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和环境。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募兵制可以解决府兵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优化人才配置。
这一转变为唐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的军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大唐为何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大唐为何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府兵制,是源自于鲜卑部落的一种生产还有战斗结合的军制,和后世明朝卫所制度,还有清朝八旗军制类似,于汉朝屯田军也差别不大!本质就是生产和战斗为一体的军户制度。
关于府兵制最早的文献记录来自于《魏书》“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意思也很简单,就是由政府给予军户生产资料还有生产工具和土地,这是给他们的待遇,而相对应的责任则是为国作战!算是均田制授田的主要方式!所以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相辅相成存在的一种特殊时期兵制!而他们的军制规模在唐朝也有明确规定,如唐朝府兵是以折冲府为单位,一个折冲府兵员从800-1200人不等,集合大军按照折冲府军队数量想加在综合之后算出兵力!可是这样的军制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养兵基本不费国家什么钱,军队管理更方便,不会产生拥兵自重现象。
坏处也很明显,因为属于半雇佣制度,所以军队训练也好,配合作战也好,都受限于折冲府的关系而联系不够紧密,组织度低下!因此,协同作战、将领引领士气这两个问题是府兵制下作战胜负的关键难题。
府兵制其实是鲜卑部落化军制从游牧变为农耕方式的时代产物。
而其最流行的时期,就是隋唐时期。
原因也很简单,那时候北方混乱,战局不断,有大片无主土地可以供府兵制的经济基础均田制分配!于是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府兵制组建的军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因为有土地可分,有战功可拿,府兵们觉的有奔头!唐朝前期,唐帝国不断开疆扩土就是这种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于初唐而言,府兵制应该是最划算的募兵制度,国家不用出钱仅仅将无主的土地给予军户就可以维持庞大的军队,并且这个军队战斗力还杠杠的,因为他们受到国家恩惠感恩戴德,这是其一!其二吗,跟着战斗有军功,有军功又有新田地,这是现实利益!于是无数府兵在听闻唐朝要作战或者远征时候无不兴奋无比,目的还是利益驱使!而这一切在唐王朝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之后,却成为了伪命题!原本的府兵制受益者,最早的府兵成了地主阶级,他们的战斗激情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减少,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武勇!后进的府兵则因为农田的减少,没有了新的动力。
漫谈唐玄宗为何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漫髓玄宗为何顏兵制为募兵制〇佚名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 制。
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 分组成。
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 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 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 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
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 大部分都需要自备刀枪剑戟,盔甲战马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 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 募,也叫征人。
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 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 敌。
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 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 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
《唐 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 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
”'《新唐书•百官 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 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 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大户、豪强之间 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 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 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 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 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 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曰益 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 役。
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 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 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 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 鲜。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军队体制编制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
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
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诸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
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
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
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
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oo里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
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附:唐代兵制的变迁(上)

附:唐代兵制的变迁(上)在这首诗,涉及到唐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即兵制。
初唐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兵役制度。
凡是成年男性都按规定受田,并按规定服兵役。
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
在乡为家,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这种制度从西魏开始实行,最初由西魏宇文泰所建。
唐因隋制,即府兵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开府各领一军。
士兵从将军之姓。
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表明府兵属皇帝禁军,不隶柱国。
同时,府兵免其课役,其家属编入军籍,不属州、县。
隋初军府改名骠骑府,有时亦置与骠骑府并行的车骑府。
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唐初曾一度恢复骠骑、车扬府旧称。
贞观十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
折冲府大都根据军府的所在地,各自为名,即每一个军府上加以所在的地名。
唐初折冲府的府兵编制,十人为一火,火有火长,五十人为一队,队有队正,一百人为一旅,旅有旅帅,二百人为一团,团有校尉,后改成三百人为一团,团有校尉。
习骑射的为骑兵,骑兵团的校尉,称为越骑校尉,其余都是步兵,步兵团的校尉,称为步兵校尉。
府兵大都要是从均田户中选拔充任的。
府兵本人能够免纳租庸调,可其家属还是要征徭的。
府兵每三年挑选一次,称为“拣点”。
拣点的原则性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拣点之法,财匀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匀,先取多丁”。
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和上番赴役途中所需粮食均须自备,如果府兵没有备齐的话,还要受到处罚,我们在读《木兰诗》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确实是当时的实录。
因为府兵能够分配到足够多的份地——均田,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因此能以优良的武装,出现在战场之上。
府兵入伍之后,他们的军籍属于折冲府,他们的户籍和垦田计帐,仍属于州县,他们平时务农,农闲练兵,即所谓全民皆兵,生产工具就是战斗工具,生活就是战斗,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遇到战争时,由朝廷命将帅统率出征,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使将帅不得专兵府兵制任务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到京城宿卫,多由距京城较近的关内、河南、河东诸道府兵担任,这几道府兵兵额占全国府兵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其职责除宿卫宫禁外,还充当诸王府,各官府及京城警卫巡察等治安之责。
唐代是如何征兵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府兵制和募兵制

唐代是如何征兵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府兵制和募兵制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唐代的税收,主要包括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法和均田制崩坏后实行的两税法。
事实上,唐代兵制的演变也与均田制息息相关,今天这篇文章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唐代由府兵、兵募制度向募兵制的转变过程。
1. 府兵制府兵制源自西魏时期,经过北周及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到唐初时,随着均田制的发展,府兵制也逐渐完备,政府先分配给百姓土地(均田制)、建立户籍,再从编户百姓中按照财产相近则取其身体强壮者、身体素质接近则取其富裕者、财力、体力均接近则取家中多子者的原则征发府兵(太宗时十二丁中征一人),用于上番(指各地府兵轮流守卫京师)、镇戍(戍边)或者征战。
府兵的户籍仍归州县管理,平时耕种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需要服役时再离开州县(免其个人租庸调,但府兵需要自备口粮器械),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在对府兵的管理上,唐初时沿用了隋朝的十二卫制度,即朝廷在中央设十二卫以统领府兵(唐高宗时改为南衙十六卫,前十二卫统领府兵,后四卫管理禁军、负责皇帝仪仗等),是为府兵制的上层军事管理机构,在地方上则于各州县设立折冲府,是为府兵制的基层管理组织,负责组织府兵训练,协调府兵服役等具体事务,到开元年间,全国各地的折冲府已达634个,府兵总数达68万余人。
除此之外,由东宫执掌的队伍——东宫十率(前六率统领府兵,后四率负责东宫禁卫等)也统领一部分府兵,只是东宫所统领的府兵不过十几个军府,与十六卫所统领的府兵相比兵力悬殊。
唐初时,府兵服役是定时轮换的(镇戍一般三年一轮换),立功者还可授予勋官或者勋田,因而不论平民子弟或是富人官僚子弟,都积极响应征召,兵源充足;府兵自行筹措粮草装备,又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军费支出,开元年间的六十八万余府兵,每年军费支出也不过数百万贯,与天宝年间实施募兵制后数千万贯的军费对比明显。
另外,当朝廷有军事作战任务之时,由皇帝指派将领(行军大总管)统帅府兵开往前线作战,战事结束后,府兵回到家乡、将领则回到朝堂,是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实现了兵将分离,从而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解析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府兵制的特点与作用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解析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府兵制的特点与作用府兵制自创立初期不断改善,发展到后期似乎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甚至还暴露出种种弊端。
府兵制停废于唐朝,那么唐代府兵制是怎样的呢?《唐代府兵制度兴衰研究》唐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施行的,均田制是基础。
府兵是从分到田地的农民中征集,且规定分到国家田地的农民每年需要有一个月的服兵役时间,这期间所有的兵粮得自备。
这项举措不仅巩固封建统治,而且也提高中央集权。
唐代府兵制沿用隋朝,只是在某些细微处作修改,比如改屯卫为威卫、改侍卫东宫的率府为左右卫等。
唐初的时候还曾恢复骠骑,贞观年间外府和内府都被改名。
内府侍卫一般从二品到五品的府兵子孙中选拔,外府比内府的选拔要求低很多,一般从六品以下府兵子孙及农民中选拔。
不管怎样,选拔的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从人口多的家庭中选拔。
有些时候也会从官僚子弟和地主中选拔府兵,不过主要还是从分到田地的农民中选择府兵。
唐代府兵制发展的非常成熟,不过当土地逐渐被吞并和流失的时候,就出现了难以管理的局面。
均田制得不到较好的实施,府兵制必将崩溃。
唐代府兵制在发生战争时暴露出它的弊端,国家虽然免除了课役,但是参战时用的军装、武器和粮食得自备,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唐代府兵制数量不一,多的时候达六百多府且规定严格,农民不能随便走出军府所在地团的地界。
府兵制的建立者府兵制的建立者是宇文泰,他是第二个司马懿,是又一个权臣,他的儿子在他死后成功夺帝位。
宇文泰是府兵制的建立者,西魏的逐渐强大与他有关,那么府兵制的建立者宇文泰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图为宇文泰的画像宇文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部族几经被别的大部落吞并,他转投西魏,然后通过不断的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虽然是个丞相,但他是西魏实际的掌权者。
宇文泰是不断地与高欢的大军打仗才占有一席之地。
那个时候的西魏形势严峻,宇文泰实际掌握的军队不过几万而已。
再加上人口贫瘠,西魏急于改革。
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是什么募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那么你了解唐朝的募兵制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募兵制是在唐代逐渐代替了府兵制而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军事组织制度,有关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
首先,唐朝实行寡兵制的原因之一是募兵制与土地问题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土地问题一直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在国家财政方面与土地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间接的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从而使得募兵制的实行获得了百姓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有效地治理关于土地兼并后对国家中军事力量的速度,使得国家政治稳定。
其次,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还包括从隋朝吸取经验。
隋朝时期主要采用的是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府兵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即府兵在平时就在土地耕种充当农民,而农闲时才开始训练,作战时则跟着军队出兵打仗。
府兵同时拥有着士兵与农民双重的身份,并没有军事职业化的特点,反而更具民兵属性,即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唐王朝在实行募兵制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唐王朝对士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唐朝开始着手军事组织,即具有精良的设备,专业化的水准的正规军。
募兵制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被唐朝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寡兵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以及维护自身的统治。
募兵制与卫所制的联系募兵制与卫所制都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向社会的征集士兵的一种制度,虽然两者的目的相同,即使百姓积极的参军,从而扩大政府的军队。
但是募兵制与卫所制在促使百姓参军时所采取的手段并不相同。
募兵制指的是政府以雇佣的方式招募士兵,其在唐朝的实行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由国家进行雇佣的方式招兵,对其待遇是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这不仅减轻了农民沉重的赋税压力,更加节省了府兵来回奔走的物资消耗,对国家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其存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募兵制中士兵更加专业化,成为了一种职业,而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容易形成军阀割据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前期府兵制与兵募新探陈嘉礼唐代的武功强盛,府兵制是重要的因素,唐代衰微之时,其原因亦是府兵制度的松弛。
一众治史的前辈对唐代兵制已有不同方面和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1]然而,不少教科书对府兵制度的解释却混淆不清,有说府兵兵力强盛,乃对外武功之主力。
但考府兵制的原则,乃宿卫京师为主,加上府兵有寓兵于农的特性,战斗力有多大能打胜对外战争?本文欲考府兵制在传统说法上的问题,并论证唐初对外战争与府兵及兵募的关系。
府兵制度,乃指西魏、北周、隋、唐的一种兵制,在隋代灭亡时,府兵组织也随之解体。
李渊、李世民据太原一带时,虽然控制部份地区的军府,但起兵时就临时召募一万人,进军途中又招降和收编不少军队,共达二十万。
[2]李渊得国后,初置十二军,乃承袭隋制。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载高祖武德二年云:秋七月,初置十二军,分关内道诸府以隶焉。
皆取天星为名(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范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以车骑府统之。
每军将、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
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
[3]十二军是唐代最基本的军队,也是唐室基本禁卫的部队。
及至唐太宗登位,需要进一步中央集权,政权的巩固有赖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府兵制进入全盛时期。
太宗于贞观十年(636年),确定军府专名为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各地,军人不脱离乡土及其本业和家庭生活。
[4]府兵制的卫士基本是农民,平时务农,遇有战事出征,这似乎是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
府兵出外征伐,朝廷临时命将帅指挥,任务完成将领还朝,府兵归府,[5]照理上府兵是兵农合一。
学术界对府兵制是否兵农合一,说法不一。
以《邺侯家传》、《资治通鉴》、《新唐书》为资料的,认为府兵为兵农合一制。
[6]以《北史》者为资料的,则认为府兵乃兵农分离制。
但至少可以肯定,唐代时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
唐代户籍中有以下资料:[7]1.户主郭玄昉年五十六岁,白丁,下下户,课户见输2.妻李年五十岁,丁妻3.男思宗年二十二岁,卫士4.男思楚年一十七岁,中男5.女伏力年一十九岁,中女6.女无上年九岁,小女7.女小小年一十四岁,小女8.女娘娘,年九岁,小女9.廿亩永业10.二十亩永业已受11.合应受田二顷一亩12.一顷八十一亩未受从上可知,户主郭玄昉之子思宗身为卫士,即府兵;而此户应受田二顷一亩,即二百一亩。
再考《新唐书·食货志》的授田制度: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
[8]此户户主郭玄昉五十六岁,白丁,即丁男,其子思宗当府兵时二十二岁,亦是丁男,两位丁男应受田二百亩,郭思宗本身又可受田一百亩,证明唐代府兵是兵农合一之制。
[9]再举一例说明:[10]1.户主杨法子年三十八岁,卫士,下下户,课户见不输2.母,王年七十三岁,寡3.一十四亩永业4.一十五亩已受5.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一亩居住园宅杨法子本身是卫士,也是丁男,即属府兵,应受田一百亩。
其母寡应受田三十亩,园宅一亩,总计就是一百三十一亩。
府兵本质是兵农合一,但实行时如何做到所谓的「寓兵于农」?丁男一身兼兵及农二业,假设没有战事,一年四季就只有在农闲之时,亦当在农历十月中,集中于折冲府进行军事战争训练,至翌年正月,农家再度修整田亩,则返回本乡。
府兵只有集中在冬季时的三个月进行训练,府兵的军事能力可以有多强?三个月府兵之间相聚于折冲府,卫士彼此能有多大的团结?府兵制本身的任务是如何?主要是宿卫和出征作战。
《新唐书·兵志》对府兵制有以下的描述: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11]府兵制度的特点是内重外轻,没有战事的时候在田野耕作。
轮番上值的,亦只是宿卫京师,四方有事才出征,这说明了府兵制主要是宿卫京师,出征并非主要任务。
盖关中一带,文化较高,人民体质不及边疆强壮,故府兵以防御为主。
[12]折冲都尉和果毅都无调兵之权,只负责练兵。
出外征战时,由朝廷命统帅指挥,任务完毕将归于朝,兵归于府,府兵就只能对国家效忠,不会长期受将军控制,更不会有私人军队的情况出现。
府兵既要宿卫,又要作战,作用会有多大呢?府兵制兵额是有限,能够用于出征的数量不会太多。
府兵从二十一岁到五十九岁,都在兵籍上,本身免除租庸调和杂徭。
府兵数量过多的话,就会影响政府收入。
「若次男以上,并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13]」因此,府兵的兵额必须控制。
[14]对外战争和防边,往往还得用临时性募行的兵募。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征高丽一役,所用的兵种就包括了兵募: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
[15]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
自莱州泛海趋平坏。
[16]是役唐太宗说是接受了隋炀帝的教训,但更重要的是,府兵在的兵额根本不足。
《资治通鉴》有记载了尉迟敬德的上疏云: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玄感之变。
[17]长安、洛阳的守兵显得不足,可见府兵数量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更令唐室需要兵募来满足当时的战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再出征高丽,主力仍是兵募。
《册府元龟》有以下的记载: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
[18]《旧唐书》则以房玄龄反对这次战争的疏文中可得证明:罢应募之士。
[19]高宗朝的对外战争,包括百济、高丽仍有兵募的情况。
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云: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厚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
洎到西岸,唯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
[20]唐灭百济之后,再图进攻朝鲜。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显庆六年(661年)正月乙卯:于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募得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往平坏带方道行营。
[21]由此可见,唐代前期的军事战争,府兵固然是其中一部份,但兵募亦有其作用。
唐代每逢对外战争,都必须征兵,[22]对外作战就不可能只是府兵。
历来对府兵为唐代军事战斗立下功劳的说法,恐怕过誉。
唐代为何要实行兵募?如前所述,府兵是以宿卫为主,其次才是出征,兵募与府兵不同在于兵募不需要宿卫,它的责任只是应付临时性的征行。
突然性的战争和大规模化令朝廷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动员兵员应付。
府兵在数额有限及宿卫为主的原因上,临时的兵募就可以满足对外战争的兵员需求。
[23]府兵是一种制度,兵募则是临时召募之兵,平时没有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有事征募。
兵募是自愿性质,应募者少,就采用强制手段征发。
[24]兵募的选取原则,在《唐六典》卷五的〈兵部郎中〉中写得十分清楚:凡天下诸州差兵募,取户殷丁多,人才骁勇,选前资官、勋官部分强明堪统摄者,节级权补主帅以领之。
其义生者,别为行伍,不入募人之营。
[25] 很明显,「户殷、丁多、人才骁勇」者是选取原则的关键。
富户首先当兵、多丁,都是为了照顾单丁户在唯一男丁当兵募的情况下,离乡别井会影响农业生产。
身材强壮的去当兵,自然更可理解了。
兵募是取「天下诸州」,说明了兵募的范围比府兵要广,[26]府兵亦不是全国性征兵,由于府兵不会离开乡里,是地着的兵,只是每年上番,才往京师。
在府兵制普遍推行下,设府甚多的的道,许多八等、九等的户,也需要被征发;江南折冲府却寥若晨星。
[27]相反,兵募的征发,实际上包括了唐境所有州府,并就近征发,例如西州戍兵来自陇右道,西南府兵出自剑南道,又或者在特定地区征发,如水军来自江淮,对抗吐蕃入侵,则在关内道、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征发。
[28]这种征发灵活,可视需要而定,而唐代边防重点在西北、东北两面,征募也就此原则就地选取「人才骁勇」之士,盖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陇右道位处边陲,当地人口众多,以所募之士多是胡人,有尚武传统。
[29]事实上,唐初战争,尤其是胜利之役,都有胡人,如征高丽、回纥、突厥等。
[30]战突厥时,曾就有数万回纥兵及十万铁勒兵。
[31]由于兵募不同于府兵,其服役方式,是征行与镇防。
一般情况下,兵募需要直接为某次军事行动而出击,战还即罢,但亦有战争结束后不立即遣还,而由行军转为留镇的;镇防则以防秋为主,是指每年秋季派兵镇守要塞,以防西北少数民族兵马侵犯。
[32]唐代的军事兵制史研究中,学者大多集中府兵而忽略兵募,人们甚至认为唐前期的兵制只有府兵一种,始作俑者的是李繁的《邺侯家传》。
《资治通鉴》、《新唐书》等书,往往把唐代前期的「兵募」改写成「兵」,以致不能与其他兵员来源区别,甚至夸大府兵作用,忽略了兵募。
[33]总结全文,我们发现府兵的任务当以宿卫为主;而府兵短时期的军事训练可以创造出唐代前期的军事成就一说,是应受到质疑的;兵募从中参与战争,得出战争实府兵与兵募二者结合。
我们把唐代前期的对外战争成就纯粹归功府兵是对兵募的不公平,愚竟以为应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之上,重新审视唐代初期对外战争上府兵的功劳与兵募的重要性。
附记:本文是在业师谭劲勤先生的鼓励下完成的。
去年(2008),谭师要我研究唐初对外战争所用府兵的数量,以此证明府兵与对外战争没太大关系,打破传统说法。
我本身不是从事军事兵制史的研究,深知自己才疏学浅,论文漏洞百出,但在谭师的支持和引领下,我竟不识浅陋,抛砖引玉。
在今年(2009)年初,初稿完成后,谭师在多方面作出指点与修正,但因锁事繁多,无瑕整理,至年中才定稿完成。
事实上,本文仍有很多发挥空间,特别是府兵制与均田制的关系,但始终学力尚浅,只待来日再作有关讨论。
按:本文承蒙谭师劲勤指导及修正,仅此致谢。
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1]学界对府兵制度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
在中国学界除陈寅恪发轫外,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谷霁光的《府兵制度考释》【载氏着:《谷霁光史学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卷,页1-287。
】、唐长孺的《唐书兵制笺正》【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及数篇论文最为深入,讨论面最广。
岑氏认为唐承隋制,府兵统帅权为十二卫和太子卫率,但其著作自1957年出版至今,时日已久,资料与见解有必要再补述。
谷氏则主张西魏、北周是府兵形成期,论定了府兵制是一种以汉代封建制为主、鲜卑部族为辅的具有新的特点的兵制,揭示了唐代府兵制对宋代兵制的影响,又校正了府名、地域。
唐长孺的《唐书兵制笺正》自文书印证卫士需承担上番宿卫和征镇防戍任务,将兵志整理笺正。
日本学界方面,贺泽保规的《府兵制の研究──府兵兵士とその社会》【东京:同朋舍,1999年】,可说是精辟之作,由贺泽保规的整理中可知,滨口重国的〈府兵制度より新兵制ヘ〉【载氏着:《秦汉隋唐の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页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