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府兵制的破坏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即由地方官府调集本地人民组成军队来维持地方安全和国家安全。
府兵制的缺陷在于,军队数量不足、武器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募兵制。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唐朝时期,人口和国土都不断扩张,需要更多的兵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只能调集本地人民,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国家需要。
而募兵制则可以吸收更广泛的人才,增加军队数量,提高战斗力。
募兵制可以带来更好的训练和装备。
府兵制下,由于数量有限,训练和装备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招募、选拔,筛选出优秀的士兵,提供更好的训练和装备,从而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募兵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掌握着军队的调配和指挥权,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对中央的不服从。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中央招募和统一调配,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指挥,从而增强中央集权。
募兵制也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
府兵制下,由于只能调集本地人民,军队中的士兵往往缺乏多样性和专业性。
而募兵制可以吸收来自各地、各行业的人才,从而使军队中的人才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更
有利于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和环境。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募兵制可以解决府兵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优化人才配置。
这一转变为唐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的军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漫谈唐玄宗为何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漫髓玄宗为何顏兵制为募兵制〇佚名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 制。
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 分组成。
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 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 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 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
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 大部分都需要自备刀枪剑戟,盔甲战马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 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 募,也叫征人。
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 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 敌。
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 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 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
《唐 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 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
”'《新唐书•百官 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 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 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大户、豪强之间 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 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 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 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 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 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曰益 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 役。
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 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 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 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 鲜。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军队体制编制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
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
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诸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
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
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
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
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oo里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
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历史趣谈唐朝带的府兵制度 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带的府兵制度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导语: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李靖等名将们的功劳之外,唐军的战斗力强大也是不可小视的原因。
而唐军强大的奥秘就在于极佳的府兵制度,但问题出现了,既然府兵制度这么好,那它有为何会被募兵制所取代。
在募兵制达到顶峰之后,又将给唐朝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古代军制的问题很多,府兵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服从朝廷的管理、军队战斗力和财政问题一直是一个矛盾体。
放开了对将领的控制,那军队的忠诚度就成了问题。
但是如果对部队进行过分的约束,那战斗力就又成了问题。
同时为了供养军队,朝廷还必须承担巨大的财政支出。
在东汉末年,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放开了对军队的控制。
结果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但是如果对军队的约束过分严格,那就对的战斗力就很值得怀疑,就像后来的宋朝一样。
所以在南北朝的后期,北方开始推行府兵制度。
这套制度几乎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府兵制的出发点在于一个折冲区内的平民不用在缴纳赋税,但是有战事时,需要自备武器和军粮出征。
这就同时解决了兵员和财政的问题,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为了防止将领们扶植私人势力,每当爆发战争,朝廷总是临时派遣一名将领统帅几个折冲区的士兵出战。
士兵和将领之间互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私人势力的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战斗力问题,由于士兵们基本上都相互认识,更有利于在战场上的配合。
隋唐两朝均沿用了这一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及形成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及形成第⼀阶段:恢复隋朝府兵制,废除总管改都督制李渊称帝后,沿⽤隋朝⼀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
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也各开府领兵。
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
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
特别是次⼦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
地⽅⾏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都督制,统⼗州以上的设⼤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其时设⼤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41个。
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长史⼀⼈及录事、参军等员属。
都督主要负责地⽅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属关系。
第⼆阶段:唐太宗强化中央府兵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基本定型和成熟。
唐太宗即位后,进⼀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属于⼗⼆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中府1000⼈,下府800⼈。
府兵的编制是10⼈为⽕,⽕设⽕长;50⼈为队,队设队正;100⼈为旅,旅设旅帅;200⼈为团,团设校尉。
府兵的任务是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
⾄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武周建⽴卫府直⾪折冲府体制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武则天时期,为加强中原军府,曾设置若⼲特等府,以武则天时期,为加强中原军府,曾设置若⼲特等府,以300⼈为⼀团。
折冲府直⾪于所属上级卫府。
府兵的调遣、征发权在皇帝⼿中,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
如有战事,朝廷临时点将,率领从各地征发的府兵出征。
浅谈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浅谈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作者:潘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01期摘要: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府兵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府制度实行及其实行以前,封建皇朝多采用征发、简点的办法来补充兵源府兵制度破坏以后,多较多采用招募的办法了,这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演变。
作为封建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兵,是与当时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与当时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关键词:隋唐;府兵制;代兴1 隋朝兵制1.1隋初兵制概况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从而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大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
杨坚取代北周之初,为维持稳定,更好地控制军队,采取了一下措施。
其一,恢复旧性。
将西魏宇文泰为相时赠给军官和兵士的鲜卑姓全部恢复为本性,军人也不再随从将领的姓氏,杨坚自己也废用普六茹氏,恢复杨姓。
这一措施的本质在于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迹,提高汉族地位。
其二,利用宗族。
隋代府兵带有宗族和部曲的特点,蒲州有所谓“宗团骠骑”之称,宗团骠骑,乃特种府兵,乡兵为乡团,宗兵为宗团,相互有着渊源的关系。
宗团本属地方势力,在杨隋皇朝统治下自然成为中央集权的有力支柱。
其三,整顿乡兵。
将私家部曲收编为国家军队。
1.2 府兵编入民户的重大改革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年(590年)颁布了关于军人编入户贯的诏令。
“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寓县瓜分,役车威动,未逞休息。
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互为注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联甚憨之。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1]这是府兵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作者:杨开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经过隋朝时的改革,到唐朝初年,得到巩固和完善,达到极盛。
至唐朝中叶,因均田制的破坏而走向崩溃。
其间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是我国古代兵制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寓兵于农”的兵役性质和“重首轻足”的布局对封建王朝的强盛起着积极作用。
它的形成、完善以及废止均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府兵制;形成;完善;结束一、府兵制的雏形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
府兵由设立的军事组织单位兵府而得名。
兵府中的将佐称为“府官”、军士称“府兵”。
府兵制创设于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大统年间。
西魏宇文泰模仿《周官》之制,于大统八年,实行了中原征兵制与鲜卑部落兵制相结合的“府兵制”。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军府,建立新式军制。
“全国设军府近百个,府由郎将主管;百个军府分属于二十四军,军设军将;每二军又属于一大将军;每二大将军又属于一柱国大将军。
全国凡置八柱国大将军,但直接领兵者为六柱国大将军。
”府兵另设户籍,不入一般户籍,免除租调及其他力役,但出兵时需自带部分衣甲兵器,由此可见,只有相对富裕的农民才能担任府兵。
“府兵最初来源六镇鲜卑,后来不断扩大征募范围,依资产所分九等户中六等以上户”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
以充府兵,扩征到中小地主。
又“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汉人)半为兵矣。
”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军士为侍官,直辖于皇帝,削弱了开府将军的权力。
二、隋朝兵制的重大改革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在中央设十二卫统领府兵,十二卫直辖于皇帝。
军府统一改称鹰扬府、由品位较低的军官充任长官,军将的地位和实权都有所下降。
隋代军府名称的统一和地位的确立,是府兵组织系统的重大变更。
隋朝对兵役制度也做了重要改变。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
从唐代人口的变化和唐代制度谈府兵制的破产

物资府 兵个人 自备 的资财 主要 是随七 事及粮食 ,七 事应指 服 、
被、 资、 物、 张箭 、 鞍具 、 器仗等七 件事物 。在唐人 口大量增加 的基 础 上, 府兵还要承担如此多的 自备物资。唐朝从建 立到政权 的巩 同, 武功基本 上没有停 止过 , 府兵哪 有时问去耕 种 , 就那授 田不
六 十 , 【 _ = = 1 四千 八 百 九 t万 九 干 八 百 。’ t 】 从 上述 材料 可 以 看 出 ,
唐初 到天宝年 问 , 人 口呈成倍增 加的现象 , 在 这其 中 , 我 们不 能 否认唐初 的一些政策作用 , 是对社会稳定 、 生产发 展起 了积极作 用 。但是 , 这其 中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 , 虽然 , 大量人 口的增加有 利于政府财政—— 人头税 的增加 。但是 , 人民的租拥调 负担 并没 有减轻 , 在 大量人 口增加的 同时 , 而土地却没 有增加 , 尤 其是 政 府手 中的土地在 以前授 田的基础 之上在不断 减少 ,更就有 可能 出现在有 限的土地 内授 田的严重 不足 ,实际 卜 人 民的负担却 史
一
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开元二 十年载 : 其 年户部计 户七百八 十六
万 一 千 二 百 三 十六 ’ , 口四 千 五 百 四 十 三 万一 千二 百 六 十 五 。天宝
元年 载 : 其 年天下郡 府三百六 十二 , 县一千五百 二十八 , 乡一万 六千八百二十九 ,户部进计 帐今 年管户八 百五 十二万五千七百
施本 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实施的前期 它符合 了历 史和社会的要求 , 但是后期他 实施的基 础和环境发 生 了变化 , 导致府无兵可供 的
局 面 。人 口的 大 量 增加 , 制度的不符实际, 它 只 能破 产 。 它 不仅 欺 骗 了唐 人 民 , 也 导致 唐 政 府 不 得 不 另寻 出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代府兵制的破坏
作者:杨恒林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
摘要:府兵制是唐代的主要兵制之一,经隋至唐初期而日益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唐中后期,府兵制开始遭到破坏。
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兵源枯竭,使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至此,府兵制名存实亡。
关键词:唐代;府兵制;均田制;折冲府
府兵制度在太宗时期盛极时期,但高宗、武后在位后,便开始出现衰败的征兆,“自高宗、武后时,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1]。
至玄宗统治时代,创建将近二百年的府兵制遭到了破坏,为募兵制取代。
一、府兵制的消亡
唐代在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当政后,政局发动荡不安,直到开元元年(713年)才初步稳定下来。
在朝廷内部,皇权和相权,宰相与将权之间矛盾激烈,统治并不稳定。
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变化都比较显著,均田制、租庸调制开始遭到破坏。
1.均田制的破坏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源是均田农民。
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可勉强维持;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无力自备军粮、衣粮,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2.封建统治的不稳
府兵制度,从其点兵标准、军府地域分布、番第规定以及内外宿卫的布署等方面来看,十分严密。
然而封建国家的任何制度,总是充满矛盾的。
就府兵制度本身来讲,它是以官品、勋阶和多占田地等政策来吸引一般地主并且欺骗农民当兵,可是授勋多了,官品与田地都要受到制约,勋阶的效用也就大大降低了。
[2]
3.农民逃避兵役
农民逃避兵役,在武则天当政以前就已经发生,并且不仅是在府兵中,而是在所有军队中普遍发生;武则天当政以后,这种现象更趋于严重。
因为富人不愿当兵,一则此前富豪“争欲从军”的风气消失了,封建统治秩序也削弱了,不能不影响到农民的投募,二则兵役负担都落在农民身上,加重了农民的苦难,也加深了社会阶级矛盾。
[3]农民首先以逃亡方式反抗兵
役,继而激起暴动;而农民的逃亡和暴动,又与富人的隐没丁口、田产交错在一起,使府兵的简点遭到破坏。
4.战事频繁
唐王朝长期对外用兵,战事频繁,防线延长,兵役繁重。
原来规定戍边和出征的士兵,是三年一轮换,后来,由于唐朝不断在边境用兵,战事频繁,士兵久戍不归。
宿卫京师者也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
[4]而到唐代后期,召幕府兵也十分困难,从而使府兵制崩溃、瓦解。
5.富户规避兵役
富人规避兵役使府兵的简点标准不能实行;府兵有的是被雇来的,其实也就是将点兵变为募兵。
原来府兵的简点,不仅有固定的标准,而且在执行上,法令也规定得很严格,如“拣点卫士,取舍不平,失一人杖七十”;“诸诈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故自伤残者,徒一年半”;此外还有禁止逃亡,假名等条文。
但无论怎样严格,富人与宦官勾结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5]如果拣点标准不能维持,兵员的补充就会发生困难;而且兵员成分的改变,兵员给养、训练以及番第等都会受到影响。
府兵制原来规定着府兵自备资粮、戎器,也规定着简兵的一定资财标准。
当富户尚且乐于从军事时,府兵制的实行也就比较顺利;而当富户规避兵役时,负担便都落在农民身上,农民负担不了,加紧反抗,在简点之前流亡,被点以后逃走,便成为反抗的最普遍形式。
[6]这正是府兵制难以维持的关键。
二、结语
由于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使人民视兵役为畏途。
为了避役,农民逃亡到未设军府的州县,或自残手足,导致番上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兵源枯竭,使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至此,府兵制名存实亡。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6
[2]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4
[3] 王仲荤.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73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6
[5]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69-75
[6] 熊伟.唐府兵制中央军府机构设置及沿革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2(3): 83-87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 73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