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六、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部优-导学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是“秋词”,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词、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背诵默写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主题《秋词》。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感知:教师首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词语讲解: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包括背诵默写《秋词(其一)》,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和通假字。
3. 理解诗歌中的实词虚词,掌握诗歌的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哲理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秋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景色变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秋天是怎样的季节?”以此激发学生对秋天话题的兴趣,为学习《秋词(其一)》做好铺垫。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述刘禹锡参与政治革新运动的经历,以及他被贬后的乐观态度,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
3. 诗歌主题,引发思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通常怎样看待秋天?”引导学生回顾传统观念中秋天的悲凉形象。
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激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秋日胜春朝”的见解,为深入学习诗歌主题做准备。
4.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秋词(其一)》,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组织学生跟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为后续的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打下基础。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韵律感受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秋词(其一)》,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出示:心头上的秋天(打一字)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文人墨客提到秋总是满怀愁绪。
请看(出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是惆怅、无奈之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思念之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离别之愁。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从不人云亦云,他总是独辟蹊径,他就是刘禹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二、诵读,感知秋意1、学生结合屏显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2、明体裁,结合体裁特点读准节奏。
3、点名朗读,其它同学点评。
4、学生结合关键词注释,译读诗文。
小组合作一人一句,再全班展示。
三、品读,感受秋气1、提问:哪句诗直接点明作者对秋天的看法?属于什么表达方式?2、从古至今,迁客骚人“逢秋悲寂寥”,诗人刘禹锡却直言“秋日胜春朝”,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3、归纳:对比——乐观4、提问:诗人为什么觉得“秋日胜春朝”?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景色吗?(提示:运用想象,多用形容词。
)5、议一议:“晴空一鹤排云上”中哪个词你觉得用得最妙?四、美读,感受秋韵1、晴空万里,凌云白鹤,那是多有诗意的秋天呀。
作者用极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让人读来不由对秋天心向往之,原来秋天不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更不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而是秋高气爽,诗情满怀。
秋天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老师收集了一些秋天的美图,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拿上你的笔,仿照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一句诗。
提示:格式自由,突出秋的美即可。
2、看来你们也是一个个潜伏的小诗人,和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
如此充满自信豪情的诗句是诗人在什么时候写成的呢?请看背景介绍:写作背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绝句的主旨,体会其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遭谪时,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秋天的叶子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展示预习时候查到的资料,展示后,教师加以强调记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
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四、初读诗歌解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教师指导:前一句可读低沉,后三句逐句高昂。
3.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体会诗境。
4.再读诗歌,读出情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五、合作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六、体会情感诗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默写检测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板书设计秋词刘禹锡赞秋乐观豁达奋发进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举例: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4)诗词背景与文化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秋词(其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朗读与感悟:通过正确朗读《秋词(其一)》,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平仄和语气,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诗词意境的理解: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描写,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理解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意境。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诗词背景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突破方法: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分析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些手法。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我的讲解,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掌握不牢。我打算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强巩固。
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都进行得非常热烈。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口语训练和展示环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秋词(其一)》,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能够翻译并解释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 学会运用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艺术魅力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秋词(其一)》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对比古今对秋天的不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新思维。
2.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景色宜人的时候。
你们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象吗?(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教师适时补充秋天的自然特征,如落叶、金黄的稻谷等。
2. 介绍诗人及背景(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他被誉为“诗豪”,与白居易齐名。
(2)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特别是他被贬朗州后,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 引入课文,激发思考(1)展示《秋词(其一)》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刘禹锡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的?4.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邀请几名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给予即时的反馈和指导。
5. 初步解析,理解意象(1)挑选几个关键词句,如“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讨论这些词句如何反映出诗人对秋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以及与古人悲秋情绪的对比。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语音指导我们来一起朗读《秋词(其一)》。
同学们要注意,这首诗的朗读要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将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仿写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作品仍然显得较为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不够开放,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因此,我将在下次讨论中注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发挥。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秋词(其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秋词(其一)》,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进行表达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词(其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如落叶、收获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在古诗词中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朗读:正确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熟练朗读《秋词(其一)》。
举例:如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强调“秋”与“寂寥”的韵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