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某一方面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得其在该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因为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方面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有着重要影响。
1. 马太效应的概念和起源马太效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凯马兹在1960年代提出的。
他在研究社会学问题时发现,某些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们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一现象被凯马兹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一概念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太福音25:29)。
这一句话出自耶稣向门徒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该故事阐述了一个性格吝啬的仆人因为害怕失去所掌管的财产而将财产藏起来,而另一个仆人则因为勇敢投资使得财产增加了一倍,主人因此将原本被仆人藏起来的财产交给了投资得当的仆人。
这一故事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2. 马太效应的典型表现马太效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典型表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表现:(1)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由于富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优质教育和资源丰富的社会关系,因而他们在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时更加容易,而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则更加难以获得资源和机会,使得其在社会中的贫困状态更加困难摆脱。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1. 马太效应是指在某种不平等的规模增长中,较大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而较小的对象则变得越来越小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新约》中的马太福音25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充足,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马太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丁在1968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发展中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教育学等。
3.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描述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富人愈富,穷人愈贫,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被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贫”的现象。
4. 在生物学中,马太效应被用来描述种裙中的个体数量不平等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是种裙中的少数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剩余的个体则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源。
5. 马太效应还可以在教育领域找到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忽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进一步下滑。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应用于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2.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中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比较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等。
4.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这些方法在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新的药物和改良农作物品种,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马太效应在世界中的表现 概述及解释说明

马太效应在世界中的表现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马太效应在世界中的表现”。
马太效应是指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弱者不断失去资源和机会,而富者则不断积累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的现象。
这个效应得名于耶稣时代的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其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目标和结构。
第二部分概述了马太效应的定义、来源与起源以及其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性。
接下来三个部分(第三至五部分)将详细讨论马太效应在经济、教育、科技创新和文化领域中的表现。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了马太效应在世界中的表现,并提出了缓解该效应可能带来问题和挑战以及相关建议和措施。
1.3 目的:通过本文对马太效应在不同领域中表现的研究和阐述,我们旨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呼吁各方关注和解决由此产生的不平等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促进公众对于马太效应相关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2. 马太效应概述:2.1 马太效应的定义: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鈕(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提出。
该效应来源于《圣经·新约》中耶稣对马太的一句话:“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描述了一种累积性的不平等现象,即先富者更容易获得成功并积累财富,而贫穷者则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走出困境。
2.2 马太效应的来源与起源:马太效应可以在许多领域中观察到,并且具有普遍存在性。
它起源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机会差异以及人际交往网络等因素造成的悬殊情况。
在经济领域中,初始财富和资本积累能力差异导致富人越来越富,贫穷者则更难摆脱困境。
在教育领域中,富裕地区的学校和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机会不均,弱势群体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或“成功者更成功”,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个体会因为其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其领先地位,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体则会因为缺乏资源和机会而进一步落后的现象。
这一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包括经济、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具体了解马太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经济领域的案例。
在市场经济中,那些已经拥有一定财富和资源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投资和融资的机会,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反,那些贫困的人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很难获得投资和融资的支持,导致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体现了马太效应的存在。
其次,教育领域也是马太效应的典型体现。
在教育资源分配中,那些来自优质学校、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而那些来自贫困家庭、学校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他们在学业上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体现了马太效应的存在。
此外,在职业发展领域,马太效应也同样存在。
那些已经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优质的职业机会和晋升机会,从而取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相反,那些缺乏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的人则很难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使他们在职业上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职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加剧了社会的职业不平等现象,体现了马太效应的存在。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体现,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教育和职业发展领域。
这种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指在某一领域中,优势者会因其优势而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而劣势者则会因其劣势而不断失去资源和优势的现象。
这一效应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和机会,比如奖学金、学术交流等,这些机会又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会因缺乏奖励和机会而陷入学习困境,导致劣势不断加剧。
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中并不少见,正是马太效应的典型体现。
其次,我们来看经济领域。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企业往往会因其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
而小企业由于缺乏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往往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劣势不断加剧,最终被市场淘汰。
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也是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再者,我们来看社会资源分配领域。
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富人由于其财富优势和社会关系,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比如更好的医疗资源、更好的教育资源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而贫困人群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往往会陷入贫困循环,劣势不断加剧。
这种现象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也是马太效应的典型体现。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面对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劣势者陷入不可逆的劣势循环。
只有通过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通过对马太效应典型案例的介绍,能够增进大家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公平与正义的共同追求。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马太效应是一个涉及个体或组织在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现象,在不同领域都有体现。
它源自数学家罗伯特·K·马太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功者往往会得到更多资源和机会,而不成功者则很难逆转局面。
本文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探讨马太效应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被广泛观察到。
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和受人尊敬的机会,从而在学业发展中不断获得成功。
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遭受辅导资源不足、被忽视的情况,从而恶性循环下去。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更容易受到鼓励和赞赏,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表现,从而让他们在学业上更加成功。
2. 职场竞争马太效应在职场竞争中也有明显体现。
经常能看到一些职场精英拥有更多的机会来挑战高薪工作,而那些具有相同或者更好能力却不知名的人则很难获得同等机会。
在职场中,成功带来更多资源和机会,包括关键项目的分配、晋升机会以及更高的薪酬。
这对于那些没有得到成功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一个马太效应的案例是:一家公司在选取管理人员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在领导位置上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有潜力但没有得到机会的员工。
3. 社会资源分配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马太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些研究发现,富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贫困人口则往往被剥夺了更多的机会。
这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都有体现。
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资源匮乏,学生们缺乏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富人往往受益于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住房条件。
这种分配不平等使得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4. 科研领域在科研领域,马太效应同样存在。
著名科学家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关注度和科研机会。
然而,那些没有得到知名度的科学家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推进他们的科研项目。
马太效应的著名例子

马太效应的著名例子闻名案例1从DOS到Windows系统,微软始终把握着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为它积累了巨大的信誉。
绝大多数硬件、软件开发商都不会另搞一套与微软“不兼容”的产品或系统,由于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换句话说,微软可以不必考虑与别人兼容,而别人肯定得考虑和微软兼容。
而影响力不大的产品,即使性能再优秀,也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网络增值的规律是规模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具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收益呈加速增长趋势。
因此,标准化、规模化意味着社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网络时代中全部厂商追求的目标。
电子信息业由于行业较新,很多产品规格尚未标准化。
谁能建立标准规格或者跟对了赢家的规格,谁就是”马太效应”的获利者。
闻名案例2到现在,“娃哈哈”品牌旗下的30多个大众产品均已成为各自系列内的“当红明星”。
娃哈哈的主导产品,如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等多年来产销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
娃哈哈公司饮料总产量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份额的18%,占全国饮料十强企业总量的近40%。
从国际通行标准来说,这样的份额基本上是属于“垄断性占有率”,市场人士称之为娃哈哈的“赢家通吃”现象。
但是,娃哈哈的“垄断地位”,较之电信、金融等行业,不知要难上多少倍。
由于这是一个完全放开的市场——谁都可以做,国际竞争对手特别强大,行业替代品也许多。
而对于娃哈哈而言,难度不仅仅限于此。
1988年,娃哈哈上儿童养分液时,全国已有38种养分液;1996年初,娃哈哈进入瓶装水世界之前,中国有2000余家瓶装水厂虎视眈眈;而1998年上特别可乐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早已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瓜分完毕。
在如此残酷尖锐的竞争中,娃哈哈凭借其良好的产品定位、品牌延长以及销售体系的创新,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设备实力,最终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的现代化生产力量和生产水平,使娃哈哈具有了和国内外企业全面抗衡的强大实力。
在做大以后,娃哈哈时刻不忘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失时机进行了品牌延长,使产品品牌上升为了企业品牌。
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马太效应的生活例子:
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例如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获得更多的奖学金等。
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贴上负面标签,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成绩差距。
2. 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上,有经验和技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和晋升机会,而缺乏经验和技能的人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瓶颈。
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3. 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知名度高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拥有更多的粉丝、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等。
而普通人则可能被忽视或被边缘化,导致他们的社交影响力下降。
4. 健康领域:在健康领域,有钱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而贫困人群则可能面临医疗资源匮乏和健康问题的困扰。
这导致了社会健康差距的扩大。
5. 商业领域:在商业领域,知名品牌和大公司往往能够获得更多
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小公司和新品牌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和
生存困难。
这导致了商业领域的贫富差距和市场垄断。
这些例子只是马太效应在生活中的一部分体现,马太效应的存在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例如,通过教育改革、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措施来提高弱势群体的地位和机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个人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于是夺过他的一千来,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教育中的马太效果主要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其一,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马太效
应。
现在,在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垄断,从立项、评选、经费分配基本由少数专家控制。
尽管某些项目从立题到完成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是,无论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也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冠与首位。
这样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都成了专家的“成果”,使少数专家成了科研寡头。
据说,某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几位知名评委瓜分。
其二,过度投资建设名校。
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
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细胞的过度繁殖必将危及到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丧失却又使癌细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后也必与个体的生命一起消失,连局部的繁荣都将不可得。
城市贵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国家教育经费就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投资在城市里,高考得到特殊照顾的还是他们,相反,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在培养经费上严重受到歧视,在升学、就职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其三,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不平等的待遇。
按照在教育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师生间的感情冷漠,甚至带有某种敌意,学生间的关系也不和谐,越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同学就越不喜欢,在班里受到冷落。
本来学生关系很好的学生,只因为老师表扬的多了,就使这些学生遭到同学的冷待。
这与老师了解情况的片面和评价标准不正确有关。
消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
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
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等等。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
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
教育中
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反“马太效应”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承担起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
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反“马太效应”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从鼓励所有受教育者,调动和促使所有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设立相应的奖项,如既要有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同时也应该设立年度进步奖等,为后进生并具有更广阔跃进空间的学生创造条件,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用来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是按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为此经费的使用也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反“马太效应”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对好的学生过于“偏心眼”,相反,要更多地照顾后进学生,给他们以帮助和温暖。
在教育管理上,要追求“大面积丰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要知道,尖子学生的成长,是以学生的总体水平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
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
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
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
二是民主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
“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以反“马太效应”的正确教育观,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