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的单手训练与双手训练方法

合集下载

扬琴的练琴方法.

扬琴的练琴方法.

扬琴的练琴方法练琴方法在一般学生中似乎认为是很简单得事,只要有琴、有时间,按教师所指定得课程内容(练习曲和乐曲)认真练习就行;但如何能把有限得练琴时间,最大限度地收到高效率得练琴效果,这就要研究总结一套科学练琴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扬琴得练琴方法1、监听、多想、巧练:监听――因为扬琴演奏时得余音较长,各余音之间得混响会降低所奏旋律线得清晰度,所以必须演奏得干净准确才行。

在每一曲练琴之始,演奏者须凭靠自己敏锐得听觉,对其所奏之音进行严格得自然监听,务求所奏出得每个音都做到出音清楚干净准确,稍有不准立即纠正。

多想――当听到自己得演奏有错杂音时,要立即开始思想分析所发生错杂音得原因,即演奏所发生得失误属于偏高或偏低、偏左或偏右,把把失误原因判断准确之后,认真加以纠正。

巧练――练琴时应学会巧练而避免傻练,任何乐曲中其技术难度都是不平衡得,技术难度大需投入练琴时间多,技术难度小所需练琴时间少,练琴之始就须把技术难度大得乐段或乐句挑选出来,以突出练琴重点,分配较多得练琴时间其余部分一般地进行联系即可,此之为巧练,而切忌不分技术难易平均使用练琴时间得傻练。

2、快速乐段须慢练打好技术基础,再逐步加快到演奏速度,以保证快速乐段快而准确,“吐字”清楚,颗粒性强,切勿切勿急于求成一上手就快,这样只有片面得速度,而没有艺术质量。

3、局部细练和整体贯连相结合。

有的学生在练琴时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分乐曲演奏技术得难易,没有练习重点,每遍都是从头到尾整体贯连而练,这种练习方法得有点是能加强对所练乐曲得整体观念,但却不能对技术难度较大之点,与以特殊练习重点攻克;另一种是练琴时一遇到技术难点,便停下来集中多练,这种方法得优点时能把每一技术难点都深加工细磨练地仔细练过,但多属零敲碎打,缺乏对全曲整体贯连得技术性练习和艺术上得领悟,久之则养成一种习惯性“停车”得坏毛病,到舞台上演出时,一遇到原来“停车”细练之处,很容易习惯性地“停车断线”,造成演奏中不应有得中断。

扬琴演奏正确的持竹方法

扬琴演奏正确的持竹方法

扬琴演奏正确的持⽵⽅法扬琴演奏正确的持⽵⽅法扬琴演奏是靠双⼿持⼀副⽵制的琴⽵敲击琴弦完成发⾳的。

如何使这对琴⽵在我们的⼿中稳固⽽⼜灵活的运动,对学习者是⾮常重要的。

基本⼿形呈半握拳状,外实内空,如同⼿中握着⼀枚鸡蛋,⼤指⾃然搁在⾷指外侧,四指合拢。

持⽵时只使⽤⼤指、⾷指、中指,因此也称此种持⽵法为“三指持⽵ ”。

具体握法是:⾸先将琴⽵的五分之⼀处(持⼝)放在⾷指的第⼀指关节靠指尖⼀处,再将⼤指⾃然压在上⾯,中指第⼀指关节靠指根⼀处托于下⽅。

通过三指将琴⽵握稳,再将四、五指⾃然弯曲、收拢,位于⽵尾处。

最后检查整个⼿形是否⾃然收拢,⼿形外侧是否并拢,各个指关节是否僵硬。

注意⼤指与⾷指不要把琴⽵捏的过紧,四、五指也不要紧扣住⽵尾,更不能将琴⽵满把握在⼿中。

正确的⽤⼒感觉如同我们⽇常抓握⼯具。

松弛、灵活⽽⼜不失控制。

琴⽵的使⽤如同我们⼩臂的延伸,因此⼤指应与琴⽵在⼀条直线上,⼤指的指甲盖朝正上⽅。

初握时会感到不适应,但只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三指持⽵。

正确的击弦动作 演奏扬琴的基本动作是⼿腕上下运动敲击琴弦发⾳。

击弦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质量,发⾳质量⼜直接影响演奏效果与⽔平。

所以正确的击弦动作应特别注意。

当前普遍使⽤的击弦法是⼿腕弹动击弦法,这种⽅法是西北师范⼤学郑培东教授从实践中总结的,是⼀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法。

此法不同于⼀般所说的腕指击弦法,它简化了⼿指的动作,只依靠⼿腕的弹动击弦。

动作分三步:预备动作时,持⽵⼿腕竖起,以琴⽵垂直于地⾯为准,我们称这个动作为“起”;接着⼿腕以直线的轨迹向正下⽅缓慢转动,我们称为“落”;接触到琴弦后,再以相同的轨迹向正上⽅缓慢转动,停在预备动作位置,我们称之为“回”;待“起—落—回”这⼀连续动作练熟之后就可以将中间环节的“落”改为“弹”,即⼿腕带动琴⽵快速下落击弦,当触到琴弦的⼀刹那发⼒,并靠琴弦与琴⽵头的反弹⼒回到原位。

这个连贯动作“起—弹—回”的⼒度安排应是放松—⽤⼒—放松。

扬琴百科知识

扬琴百科知识

扬琴百科知识扬琴百科知识一、扬琴的制作方法扬琴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富有表现力。

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者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扬琴在构造、形制、音色等方面逐步得到发展,先后制造出各种类型的改良扬琴,目前常用的扬琴是北京402扬琴。

扬琴木质体的作用和制作方法扬琴的共呜箱是由外框、前后复板、弦轴板、弦钉板、面板、底板、音梁组成的。

音是通过琴竹击打琴弦产生振动,并通过琴码、音梁将其振动传送到琴身上,使面板和琴身的内腔空气随之振动而产生共呜,共呜箱的作用就是扩大音量,丰富音色(见图一)。

1.外框的制作外框是共呜箱的一个主要结构部,它直接关系到扬琴的寿命和音色。

它不但要受到一千公斤以上的拉力,而且还要受到一百多公斤的压力。

因此在制作中,不但需要适当的木材,而且必须要有科学的制作方法。

它的工艺大致经过材料选择、木材干燥、备料、绘制样板、开榫头,以及制作音梁和音孔等过程(见图二)。

以上两道工序完工后,先检验前后复板的弧度是否正确,水平弧度是否一样,前后复板是否在一条水平线上。

如果弧度过平、过大,会直接影响音色,或给演奏带耒困难。

两面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琴身会出现不平正,四只角的角度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水平斜度不一样,开榫头时会增加麻烦,甚至全部报废。

在制作榫头时,规格尺寸误差为正、负0.5mm,需要非常精确、细致(见图三)。

外框合拢时更要细心,榫头过大,琴框不牢固;榫头过小容易折断,甚至前后复板迸裂,前功尽弃。

2.音梁和面板音梁是振动的传导体,并支撑面板,它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一般用白松或红木松制成。

安装时,音粱与面板结合要紧密,位置和音孔的大小也要适当(见图十三)。

较多应用的是孔音式音梁,它是在一根木料中开若干个园孔制成。

为了使琴身承受一定压力,制作中每一根音梁应有3—5mm弧度,孔与孔之间均等(见图四)。

面板是扬琴最主要的发音体,对音色的好坏和音量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木料用干燥的泡桐、白松均可,但以泡桐为佳。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第一节扬琴演奏手形扬琴演奏正确手形,是半握拳状的手型,是从握拳状手形到半握拳状手形的过渡,演奏手形呈虚拳空心,并要求手指自然弯曲,手指关节自然突出。

对手指的具体位置要求是食指中指大拇指呈三足鼎立,无名指和小指给予辅助力量。

练习要求:1、握拳练习;2、半握拳练习第二节扬琴琴竹1、扬琴琴竹说扬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因而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

它有三大体系,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但是,在国外,扬琴所使用的敲击工具和中国扬琴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是一种类似勺子形状的木质琴槌,它在质料制作上、尺寸长短上、厚薄软硬上、琴弦粗细上、装饰图案上,各国均异,音色接近于钢琴的音色。

在我国,扬琴经过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再创造,更新、改革、替代,已从形制上、音色上、演奏上、技巧上、流派上,大不同于外国扬琴,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

尤其是在演奏工具上,使用一付竹子制作,有弹性、韧性、灵巧的工具,称谓琴竹,来作为中国扬琴的激发体、演奏工具,其击奏发音清澈透亮、浑厚圆润、华丽典雅,极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对琴竹的称谓,在我国各地,叫法不尽相同,在我国出版的扬琴著作、发表的扬琴论文中,称谓也不统一。

所以,有叫琴键、琴笕、琴扦、琴签、琴槌,也有叫键子、飞子、击片、扬子等。

但从扬琴教学规范的角度来说,叫琴竹比较恰当确切,这也是大家倾向,比较赞同的统称。

琴竹的使用,早在清代,一七五一年,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一书中,下卷就有记载。

“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书中所说的“铜丝琴”,是指未改革的传统小扬琴,使用铜丝为琴弦而得名;“削竹扣之”是指击弦工具已改革采用竹制的琴竹;“铮铮琮琮”是指中国扬琴使用琴竹演奏而发出的美妙的旋律和音色。

2、扬琴琴竹部位名称琴竹分三部分:竹头部分、颤动部分、持竹部分第三节扬琴持竹(手指持琴竹的位置)扬琴持竹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1、二指持竹:食指、大拇指持竹,民间持竹方法,虽灵活,但不宜控制;2、三指持竹:食指、中指、大拇指持竹,常用持竹方法,宜控制,又灵活,但不宜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会,逐渐掌握。

中国扬琴的演奏技巧、地方风格和要求

中国扬琴的演奏技巧、地方风格和要求

中国扬琴的地方风格扬琴的地方风格是由各种地方民族音乐、戏曲、地方曲艺等形式发展而来,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与流派。

比如:广东音乐、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江南丝竹、东北皮影调、云南扬琴、安徽扬琴、新疆十二木卡姆扬琴等等有几十种之多。

现在全国扬琴学科中较为熟知的有以下几种。

“四川扬琴”四川扬琴远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在四川地区流行起来,形式为扬琴自弹自唱,首尾加上四川扬琴曲牌。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等;四川扬琴的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闹台》、《南庆宫》等。

其演奏特点为“浪竹”和“咭噜音”技法,以粗犷有力、刚劲浑厚并表现“武曲”著称。

“广东音乐”扬琴至明代传入中国后,最早流行于沿海进入广东一带。

此乐器这所以能够在今天与高胡等乐器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确实因为它较早的能扎根在广东音乐这一民间形式之中,对广东音乐特色的建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严老烈、丘鹤筹、吕文成、陈俊英、陈德钜、方汉等。

主要作品是:《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银河会》、《雨打芭蕉》等。

主要演奏技法是“弹轮”、“衬音”、“手闭音”。

其音乐特点为:轻快、活泼、流畅、淡雅、明亮为主。

充分表现出扬琴所具有的华丽、灵巧的特点。

“丝竹扬琴”江南丝竹扬琴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

多与竹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配合演奏,特点之一为丝竹齐鸣,不过于突出某个乐器。

代表人物有:任晦初、张志翔、俞越亭、项祖华、钱方平等人。

主要作品是:《行街》、《欢乐歌》、《中花六板》等八大名曲。

大多以淡雅细腻来表现江南的山清水秀、春来江水及水绿如兰的意境。

演奏技法上以齐竹、衬音、颤音、弹轮、长轮、装饰音在以加花、变奏、填空来表现出江南清秀美丽的艺术效果。

“东北扬琴”东北扬琴是以演奏东北地区的小型地方皮影戏曲调而形成的,也是皮影戏表演形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

代表人物有:赵殿学、王沂甫、宿英等人。

主要代表作品是:《苏武牧羊》、《汩罗江》、《翻身五更》、《东北风主题随想曲》等。

《衬音、加花、坐音》讲解与训练

《衬音、加花、坐音》讲解与训练

项目九扬琴衬音、加花、坐音演奏技能
单项技能训练:
扬琴衬音、加花、坐音技能
“衬音”是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常用的装饰技巧,在广东扬琴、江南丝竹扬琴的许多乐曲中都可以见到,它利用同音八度的跳跃,使在延续状态下的一个音变得更丰富多彩。

击弦时注意右手打开小臂动作上抬,并保持琴竹击弦的角度与八度琴码平行,不要斜向击弦。

练习时注意要运竹均衡,左、右竹的音色要保持一致。

“加花”是在原曲调旋律中,加入经过音、辅助音、插入音、衬音等,从而达到装饰变奏的效果,使旋律更加华丽、生动。

加花是我国民间音乐中一种用于修饰的常见手法,它使简单的旋律有了变化,上下跳动的十六分音符,轻快活泼,增强了音乐的抑扬顿挫。

练习时注意掌握好断句的分寸,在乐句的起始处带呼吸并加重音头。

“坐音”又称助音,是扬琴传统演奏技法之一,是衬音的另一种形式。

它以某一个单纯固定的音交织在旋律中。

具体做法是用一只手演奏旋律,另一只手将旋律的骨干音相对固定持续地插入到旋律中,使旋律富于变化。

坐音有多种:如左坐音、右坐音、单坐音、双坐音、三坐音、高位坐音、低位坐音及交叉坐音等。

演奏时坐音要弱奏以突出旋律;要注意音位的准确,注意琴码、琴竹的准确位置,以保证获得最佳音色。

附:《衬音、加花、坐音练习》谱例。

论扬琴基本演奏技法的训练技巧

论扬琴基本演奏技法的训练技巧

论扬琴基本演奏技法的训练技巧作者:张婧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基本演奏技法是器乐演奏艺术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乐。

就扬琴而言,扬琴的基本演奏技法就是锻炼手腕的灵活主动性与手指的配合以及两手力度速度的协调性。

【关键词】扬琴;基本演奏技法;训练技巧【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基本演奏技法决定着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所以训练基本演奏技法对学习器乐演奏非常之重要。

扬琴属于弹拨类乐器,所以它的基本演奏技法为击弦。

在击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些运用得较多的演奏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音、八度齐竹、轮音、音阶等。

这些基本的演奏技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演奏曲目打基础,只有基础打牢,演奏出来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与人产生共鸣,打动人。

在练习基本演奏技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自己的击弦,击弦时要保持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手的控制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松、灵活、快速、准确、细致。

我们还需要用到一个辅助性的工具—节拍器。

节拍器是音乐的法律,它能够清楚具体量化地告诉你,你的节奏稳不稳定,你现在的击弦速度是多少等等。

有效地运用节拍器能帮助我们在稳定节奏的基础上练好技法。

接下來就是一些针对各种击弦演奏技法的基础练习:一、单音在开始演奏前,先规范演奏姿势,肩膀自然放松下沉,然后收肘关节,使得手臂自然下垂,贴近身体,手臂与身体间有能过一个手掌的距离,最后是要注意垂直感,保持手的筋络顺直,坐姿身体面向高音琴码,脚要放松,左脚前右脚后,重心平衡,身体前倾五度,肚脐与最低位琴码保持一个琴笕的距离。

在持笕时,要注意大拇指跟琴笕保持一条直线,笕头与琴弦也保持垂直,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开始演奏。

演奏时要注意两手呈内八,击打同一击弦点,击弦点的位置大概离琴码2.5厘米左右。

单音击弦是扬琴演奏最基本的技术环节。

演奏时要注意两快一松的演奏要领,在保证力度的前提下,两手注意下笕快、回弹快、回弹时手放松。

[资料]扬琴初级教程

[资料]扬琴初级教程

[资料]扬琴初级教程学前寄语扬琴,一个看似复杂却很容易上手的多弦打击乐器。

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由于它的外形独特,声音清脆空旷,演奏大气、奔放,更是调动了很多对扬琴演奏艺术非常热爱的朋友们的浓厚兴趣。

它不仅可以独奏曲目,而且还可以伴奏,在民乐团中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乐器。

编写本教程的目的在于由浅入深,浅显易懂地讲述扬琴的基本演奏技法,帮助广大扬琴爱好者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本教程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扬琴初级爱好者,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可以弹出自己喜爱的曲目以及深入的扬琴演奏技巧。

我愿和大家共同努力,共创美好的明天。

音乐从这里开始,梦想从这里启航。

李欣姿2009年4月1日基础知识一(扬琴的历史扬琴,亦名“洋琴”,是一件外来乐器,它起源于阿拉伯,波斯等地区,后来流传于世界各国,早在明末清初,随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欧洲国家的传教士把“洋琴”传入中国沿海一带,最早出现在广东,称之为“广东扬琴”它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

二(扬琴各部位名称三(整理与保护要保护好扬琴,必须要做到“四防一净”,即防震、防压、防潮、防晒和保持琴体干净。

四(演奏姿式1.上身正对琴面的中间,稍偏左,琴体不要贴身。

2.两臂自然下垂,周身肌肉放松,两臂不宜张开或夹紧。

3.两手自然向前平伸。

4.下身椅子不要坐满,靠前坐一半即可。

5.双脚呈起步形,一般是左前右后,这样有助于保持身体平衡。

五(琴槌的介绍与使用方法琴槌又名琴竹和竹扦,是扬琴的主要附件,用以击弦或拨弦,共分三个部位,即槌头、槌杆、槌柄。

方法:拇指,食指,中指持槌,无名指及小指自然弯曲,击弦以腕关节为活动中心,中指上拨为辅。

六(手腕操为了防止手腕僵化,有效地进行练习,在练琴前,先把手腕活动开,具体方法是把两手五指张开,指与指互相交叉握成一个空心大拳头,双手互相牵住,然后用小臂带动手腕,像绞拌机那样互相来回运转,待手腕活动开了,再持槌进行练习,这样要比没有经过活动手腕,上来就持槌练琴要舒服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扬琴的单手训练与双手训练方法单手训练是指分声部单手练习;双手训练是指双声部合起来双手演奏。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扬琴的单手训练与双手训练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扬琴的单手训练是指分声部单手练习。

扬琴的双手训练是指双声部合起来双手演奏,它的训练过程是:单手过关后双手合成。

扬琴在练习新乐曲时,如双声部较难,首先必须分声部单手练习,这样两只手先分开单独练习,便于将精力集中在一只手上,这样能练得更精细、效率更高,脑神经更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谱面的形象和音乐形象更鲜明。

扬琴曲中左、右手声部不同,有相对的独立性。

左、右手分开单练,便于更清楚地了解高、低声部的音乐形象,有利于对作品的分析。

而且到了双手合成时,由于脑子里对左、右手的音乐形象鲜明、具体,能更好地安排各声部之间的配合呼应,对于乐曲的处理有很大的好处。

在训练中应注意重视左手训练。

扬琴弹奏,要求左、右手应具有同等的功能。

扬琴主旋律声部一般在左手,而左手通常较弱,所以要多练左手,后练从属声部,这样能较好的培养分手独立活动能力及加深声部的层次概念,以达到左、右手能同样熟练,配合协调。

双手合练的基本要求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左右仍声部清晰鲜明。

在双手合成时,应注意左右手不能各自为互相干扰和抵消。

双手应配合得很默契,让听众得到浑然一体的、统一完美的音乐感受。

在浑然一体的配合中,左、右手又不得有任何的含混不清,既要突出旋律,其它部分要轻一些,但仍应非常清晰鲜明,富有层次感,双手的配合力求做到默契、完美。

一般左手能力较弱些,当双手配合快速弹奏时,定能发现左手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