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19年整理】泸州医学院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2019年整理】泸州医学院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麻醉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学分2 .5 周学时:3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麻醉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麻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其主要介绍与麻醉专业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介绍在麻醉状态下生命活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麻醉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

基本内容:绪论、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与呼吸、麻醉与循环、麻醉与肝脏、麻醉与肾脏、麻醉与内分泌、麻醉与体温、麻醉与妊娠生理、麻醉与老年及小儿生理。

(参考性)教学方式: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1. 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麻醉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人和高等动物功能活动的特征。

2. 意识的概念,意识产生的机制及意识的特性。

疼痛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疼痛的分类及特点,疼痛的测定与评估。

疼痛产生的机制及麻醉镇痛和镇痛机理。

躯体运动概念、分类,掌握麻醉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3. 呼吸器官的解剖生理,肺循环特点。

掌握呼吸道平滑肌、肺血管的神经支配与受体。

掌握麻醉常用药对呼吸道及肺血管的影响。

掌握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常用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指标及意义。

掌握二氧化碳、低氧、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了解麻醉对肺通气的影响及通气方式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影响气体弥散的因素及麻醉对肺气体交换的影响,了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4. 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自主神经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

了解血流动力学基本概念。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因素及调节。

了解麻醉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了解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了解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掌握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与调节。

了解脑循环的特点及脑血流的调节。

5. 了解肝脏的解剖与生理、肝脏功能与评定:储存与滤过血液、分泌胆汁及物质代谢和药物生物转化功能。

掌握麻醉与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麻醉药物的影响及麻醉、手术的影响。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麻醉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麻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麻醉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麻醉过程中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3、熟悉常用麻醉药物的生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了解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5、培养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4学时)1、麻醉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2、麻醉生理学的发展历程;3、麻醉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麻醉与呼吸系统(8学时)1、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呼吸衰竭及其防治;3、围术期呼吸管理。

第三章:麻醉与循环系统(8学时)1、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防治;3、循环系统的调控与维护。

第四章:麻醉与神经生理学(4学时)1、麻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围术期神经系统的保护与治疗;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理机制及防治。

第五章:麻醉与内分泌系统(4学时)1、麻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调控;3、围术期代谢紊乱的防治。

第六章:麻醉与免疫系统(4学时)1、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治疗;3、免疫调节在围术期中的应用。

第七章:特殊病人的麻醉生理学(4学时)1、老年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2、小儿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3、妊娠期妇女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开展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辅导,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辽宁医学院麻醉生理学教案

辽宁医学院麻醉生理学教案

辽宁医学院麻醉生理学教案分期时间兴奋性原因①有效不应期0期~-60mV绝对不应期0期~-55mV 0 完全失活局部反应期-55~-60mV 极低刚开始恢复②相对不应期-60~-80 mV 低部分恢复③超常期-80~-90mV 高大部分恢复2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Rp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2)阈电位(TP)水平上移(Rp-TP距离↑) →兴奋性↓3)离子通道的性状(Na+、Ca2+)3兴奋性与心律失常1 兴奋性的不均一性:⏹易损期:心脏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有一短暂时间,在此时间内应用较强的刺激易引起心肌发生纤维性颤动。

⏹R落入T现象: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内,易引起心室颤动,称为R落入T现象。

⏹心房易损期——QRS波末到ST段开始后20ms⏹心室易损期——T波升支到达顶峰前约30ms内意义⏹电击复律时应避免电刺激落入心室易颤期,即用心电图R波触发并经一定时间延迟放出直流同步电击⏹如病人期前兴奋落入ECG的T波,应紧急处理,避免发生室颤2 APD、ERP:⏹APD代表心肌细胞膜电位复极时间,反映膜的复极化速度。

⏹ERP代表心肌细胞兴奋性恢复过程,反映膜的在除极化能力。

⏹APD和ERP的长短变化常呈平行关系。

(二)自律性(20分钟)1概念衡量指标:自动兴奋频率2 自律性产生基础—4期自动去极化⏹临床表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兴奋折返)→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兴奋折返)→室颤⏹治疗:破坏形成条件①打断折返通路(射频消融)②抑制或增快传导(变单阻为双阻或消除单阻)③延长不应期(奎尼丁、异搏定)三、麻醉与心律失常(15分钟)(一)自主神经平衡失调精神紧张手术创伤交感神经(+)麻醉操作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失血等心律失常肝、胆、胃肠手术刺激、牵拉眼科手术、压迫眼球迷走神经(+)(二)电解质紊乱(三)麻醉用药小结(5分钟)思考题或作用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简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麻醉状态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对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麻醉的安全与有效。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麻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熟悉麻醉期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变化及调节。

了解麻醉与体温、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麻醉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麻醉中出现的生理问题。

具备观察和评估麻醉患者生理功能变化的能力,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职业责任感,提高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麻醉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2、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等的影响。

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分期及各期的生理表现。

局部麻醉药对神经传导的阻滞作用及机制。

麻醉对意识、疼痛感知、认知功能等的影响。

3、麻醉与心血管系统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作用,如对心肌收缩力、心率、血管张力等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心血管反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麻醉期间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4、麻醉与呼吸系统麻醉药对呼吸中枢、呼吸肌功能和肺通气的影响。

麻醉期间肺换气功能的变化,包括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影响。

麻醉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包括气道通畅的维持、呼吸功能的监测等。

常见的麻醉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肺不张、肺水肿等的原因、表现和处理。

5、麻醉与消化系统麻醉药对胃肠道蠕动、分泌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麻醉药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药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药理学教学大纲前言参考学时 36 理论24 实验12麻醉药理学主要阐明麻醉实践过程中应用各种药物的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的体内转运和转化规律,毒副反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药物配伍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验为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麻醉药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基本规律,掌握临床麻醉常用药物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基本知识及合理用药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⑴掌握麻醉药及有关药物的作用规律,药物作用的基本概念;⑵掌握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及芬太尼等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特性,药物的分类、阿片受体分型,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的作用特点;⑶掌握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局部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熟悉骨骼肌松弛药的分类及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胆碱酯酶的作用特点;⑷熟悉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钙通道阻滞药、控制性降压药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⑸了解血容量扩充剂的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

我们采用高等医药院校本科制麻醉学专业《麻醉药理学》教材。

全书共11章,教学时数为36学时。

为防止与普通药理学内容重复,第一、二、三、八、九章仅讲授部分内容。

本大纲主要供麻醉学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使用。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掌握静脉给药及吸入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教学内容]1、静脉给药药物的药动学:房室模型、细胞膜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药物的消除、药物的时量关系、静脉推注药代动力学分析、静脉滴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2、静脉给药药物的药效学3、吸入给药药物的药动学:吸入麻醉药的摄取及分布,吸入麻醉药的消除。

4、吸入麻醉药的药效学5、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目的要求]掌握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异丙嗪等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原理及用途。

麻醉学教学大纲

麻醉学教学大纲

麻醉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章麻醉学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麻醉学的基本概念;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任务。

2、了解麻醉学的课程特点、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麻醉学的基本任务及麻醉学的课程特点。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目的要求】1、熟悉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的目的及麻醉前检查的基本内容。

2、掌握麻醉前病情分类方法(ASA分级);麻醉前准备;特殊病情的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及常用药物。

3、熟悉麻醉方案制定的原则。

4、了解麻醉器械和麻醉药品的准备。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麻醉前病情评估的内容及麻醉前检诊的基本内容和病情估计的ASA分类法。

介绍各器官系统的检诊(呼吸系统、必血管系统、肝脏和肾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水和电解质)。

重点介绍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及常用的药物。

介绍麻醉方案制定的原则。

一般介绍麻醉器械和麻醉药品的准备。

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干(丛)阻滞的基本概念。

熟悉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2、熟悉颈丛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常用局麻药及其主要并发症。

3、熟悉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及其适应证和并发症。

4、熟悉坐骨神经阻滞的阻滞方法和适应症。

【教学内容】重点介绍神经干(丛)阻滞麻醉的基本概念、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常用局麻醉药。

介绍颈丛神经阻滞的适应证、常用局麻药及主要并发症。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的适应证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般介绍坐骨神经阻滞的方法及适应证。

第四章椎管内阻滞麻醉【目的要求】1、熟悉椎管内麻醉的基本概念。

2、熟悉椎管内解剖与麻醉生理。

3、掌握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脊髓麻醉的操作方法,掌握脊髓麻醉平面的检查与调节;熟悉脊髓麻醉常用药物及其麻醉管理;掌握脊髓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4、掌握硬膜外隙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硬膜外隙麻醉的操作方法,掌握判断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隙的方法;了解硬膜外隙麻醉常用药物;掌熟悉硬膜外麻醉的管理;掌握硬脊膜外麻醉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生理学 Physiology of Anaesthesia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活动规律影响的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主要介绍与麻醉专业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并介绍在麻醉状态下生命活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与呼吸、麻醉与循环、麻醉与肝脏、麻醉与肾脏、麻醉与内分泌、麻醉与体温、麻醉与妊娠生理、麻醉与老年、小儿共十章内容。

由于麻醉生理学是在生理学之后讲授,它的任务己无需生理学所要求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着重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麻醉学临床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为毕业后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医疗、科研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多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为了更好地阐明麻醉生理学的理论问题,为学习临床麻醉学打好基础,授课中应密切联系临床。

麻醉生理学所列课程内容并不要求都在课堂讲授,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

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五年制]课程基本要求》,结合临床麻醉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组织麻醉生理学教学活动以及对授课和学习水平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18,其中理论课18学时,总学分1学分。

适用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使用教材《麻醉生理学》第2版(谭秀娟,罗自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Clinical Anesthesia》(Paul G. Barash, Bruce F. Cullen, Robert K. Stoelting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TEXTBOOK OF PHYSIOLOGY》(第一版,双语教材,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麻醉药理学》(戴体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Drug benefits and risks》(international textbook ofclinical pharmacology,Chris J. van Boxtel, Budiono Santoso, I. Ralph Edward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麻醉生理学教学设计

麻醉生理学教学设计

麻醉生理学教学设计本文旨在设计一份麻醉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涉及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该教学设计适用于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的理解,了解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麻醉过程中和术后生理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能够评估患者麻醉深度和麻醉风险,并了解应对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和应急措施。

二、教学内容•麻醉药物类别、作用机制与分类•麻醉深度的测量方法和临床应用•麻醉后反应及应对措施•麻醉监护的方法和仪器,常见问题与处理•麻醉合并症的发生率、症状及应对措施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为20学时,其中6学时为理论授课,14学时为实验教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部分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将传授麻醉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为学生提供相关实例以巩固学习成果和学生对题目的认识。

教师还将组织小组讨论,以鼓励学生交换想法、提出问题和分享解决方案。

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部分将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

学生将分成小组,在实验室中学习麻醉监护仪的使用和应用,包括麻醉深度监测和患者生理参数的监测等。

学生将人工呼吸器、氧气、能够模拟各种生理参数的生理学试验设备、心电图仪器等设备,即模拟麻醉过程并尝试模拟各种麻醉合并症的应对措施。

四、教学评价为了确保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教师将进行以下教学评价:1. 成绩评定针对理论授课,学生将在课程结尾时进行笔试考试,以测试他们对麻醉生理学的理解程度。

而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同时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总结分析他们的实验数据和心得。

2. 参与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问题提出和解决方案的提供情况进行评估,并将参与度作为成绩的一项基础分数。

五、总结本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的理解,适合各种医学专业学生学习。

本教学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生理学 Physiology of Anaesthesia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活动规律影响的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主要介绍与麻醉专业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并介绍在麻醉状态下生命活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与呼吸、麻醉与循环、麻醉与肝脏、麻醉与肾脏、麻醉与内分泌、麻醉与体温、麻醉与妊娠生理、麻醉与老年、小儿共十章内容。

由于麻醉生理学是在生理学之后讲授,它的任务己无需生理学所要求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着重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麻醉学临床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为毕业后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医疗、科研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多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为了更好地阐明麻醉生理学的理论问题,为学习临床麻醉学打好基础,授课中应密切联系临床。

麻醉生理学所列课程内容并不要求都在课堂讲授,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

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五年制]课程基本要求》,结合临床麻醉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组织麻醉生理学教学活动以及对授课和学习水平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18,其中理论课18学时,总学分1学分。

适用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使用教材《麻醉生理学》第2版(谭秀娟,罗自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Clinical Anesthesia》(Paul G. Barash, Bruce F. Cullen, Robert K. Stoelting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TEXTBOOK OF PHYSIOLOGY》(第一版,双语教材,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麻醉药理学》(戴体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Drug benefits and risks》(international textbook ofclinical pharmacology,Chris J. van Boxtel, Budiono Santoso, I. Ralph Edward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1.掌握手术、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

2.熟悉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3.了解麻醉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内容1.重点阐述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反馈、正反馈、负反馈。

2.详细讲解1)手术对人体功能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产生应激反应,常伴有出血、疼痛、情绪紧张、促进凝血与血栓形成、创伤、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等反应。

2)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麻醉的目的使人体功能处于稳定,从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时使用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和其他手段对病人会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影响。

故施行麻醉前必须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检,以便选择适合于病人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

3.一般介绍麻醉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目标1.掌握意识的概念,疼痛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麻醉镇痛及其镇痛机理;麻醉药物对躯体运动的主要影响;意识产生的机制;意识的特征;麻醉与某些内脏的反射活动。

2.熟悉躯体运动概念、分类,掌握麻醉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3.了解麻醉与神经系统的生物电现象;意识障碍;疼痛产生的机制;疼痛的测定与评估;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检测。

内容1.重点阐述1)意识的概念,产生的机制及特性。

2)疼痛产生机制,麻醉镇痛及其镇痛机理。

3)麻醉深度与反射活动:眨眼反射、眼睑反射、皮肤反射、咽反射、腹膜反射、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2.详细讲解 1)正常意识与意识障碍。

疼痛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局麻药对躯体运动的影响,肌松药对肌肉张力的影响。

3)麻醉与内脏的反射活动:麻醉系统的反射、呼吸系统的反射、呕吐反射、麻醉深浅的判断指征。

3.一般介绍1)神经细胞生物电形成的机制与特点。

2) 躯体运动的概念、分类,肌紧张及其产生机理,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

3)两个信号系统。

学习与记忆。

4)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5)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三章麻醉与呼吸目标1.掌握气道阻力;无效腔和肺通气效率;常用的肺功能评价的指标及其意义;麻醉对肺通气的影响;麻醉常用药对呼吸道及肺血管的影响;血氧的改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变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通气化学性调节;通气方式对机体的影响;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了解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道;肺内液体交换;肺循环;肺的呼吸功能。

内容1.重点阐述1)通气方式对机体的影响。

2)麻醉常用药物对呼吸道及肺血管的影响。

3)麻醉期间高二氧化碳血症:原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4)麻醉期间低二氧化碳血症:原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5)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概念、临床表现。

2.详细讲解 1) 常用的肺功能评价的指标及其意义: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功能余气量、最大通气量和通气储量百分比、最大呼气中期流速、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闭合容量和闭合气量。

2)麻醉对肺通气的影响:①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都是肺通气抑制药、其抑制程度和表现因药物的不同和剂量大小而异。

介绍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麻醉镇痛药、苯二氮卓类对肺通气反应。

②麻醉期间某些因素(体位、呼吸道梗阻、麻醉方法和麻醉装置、低血压)对肺通气的影响。

3)缺氧的分类:低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3.一般介绍1)呼吸道的结构,气道上皮的生理作用。

3)肺内神经支配和神经内分泌肽。

4)肺内液体交换。

5)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和代谢;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阻力、增加肺顺应性;稳定肺泡内压;减少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泡积液;)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因素(肺机械扩张、体液因素)。

6)气道阻力:①气道阻力的定义及其分布(鼻腔或口腔50%,声门25%,气管和管径大于2mm气管15%,管径小于2mm气道10%)。

②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气流形式、气流线速度、气道口径。

7)无效腔和肺通气效率: ①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机械无效腔。

②通气效率:定义、意义。

8)氧离曲线: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H和CO的影响、温度的2影响、吸入麻醉药、2,3-二磷酸甘油酸、ATP)。

第四章麻醉与循环目标1.掌握心律失常;心排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泵血功能的神经调节;麻醉对心排出量的影响;动脉血压的调节,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2.熟悉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3.了解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

内容1.重点阐述 1)麻醉与心率失常:自主神经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麻醉用药。

2)麻醉对心排出量的影响:药物本身对心肌直接作用、通过作用于自主神经及影响静脉血管的舒缩活动间接影响心排出量。

3)麻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麻醉药物、神经阻滞、人工通气、体位、失血、温度。

2.详细讲解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与心律失常。

3.一般介绍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2) 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对细胞外液钙离子的依赖性、“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3)心排出量极其影响因素,心力衰竭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

4)心泵功能的神经调节:①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作用。

②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作用。

5)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6)动脉血压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脑缺血反应、其他心血管反射。

②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甲状腺激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7)冠状循环和脑循环。

第五章麻醉与肝脏目标1.掌握肝的主要功能;麻醉与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

2.熟悉肝功能不全病人的麻醉问题。

3.了解肝与胆囊的组织结构;肝功能的评估;肝血流调节和神经支配。

内容1. 重点阐述 1)肝功能不全病人的麻醉问题。

2)麻醉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所有的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局麻药、肌松药)不能引起长期的肝功能异常或肝脏器质性损伤。

2. 详细讲解 1)肝的主要功能:胆红素代谢、蛋白质代谢、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药物生物转化功能、肝的解毒功能。

2)麻醉方法、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肝血流量而影响肝功能;临床麻醉引起肝血流减少的因素。

3.一般介绍1)肝与胆囊的组织结构。

2)肝的血流、调节和神经支配。

3)肝功能的评估。

第六章麻醉与肾脏目标1.掌握麻醉期间肾功能的变化;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2.熟悉肾功能及其评估;肾功能不全的麻醉问题。

3.了解肾血流动力学;肾脏血流量及其调节;肾的生理功能。

内容1. 重点阐述肾功能不全的麻醉问题。

2. 详细讲解麻醉和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①麻醉药对肾功能的影响:通过影响肾小管对钠的主动转运、通过循环功能障碍间接影响肾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管的功能。

②麻醉期间肾功能的变化:椎管内麻醉、低血压、低温、人工通气、缺氧。

③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3.一般介绍 1)肾血流量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2)肾的生理功能:泌尿排泄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内分泌功能。

3)肾功能的评估:血浆清除率、排钠分数的测定、尿的浓缩与稀释实验、血中含氨物质浓度的测定。

第七章麻醉与内分泌目标1.掌握麻醉、手术引起内分泌功能(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的影响。

2.熟悉激素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3.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

内容1.重点阐述麻醉、手术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影响(ACTH,TSH,GH,ADH)。

2.详细讲解麻醉、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①麻醉、手术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影响。

②麻醉、手术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③麻醉、手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④麻醉、手术对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影响。

⑤麻醉、手术对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一般介绍1)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

2)激素的分类(含氮类、类固醇类、胺类、固醇类)及其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调节学说)。

第八章麻醉与体温目标1.掌握麻醉和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

2.熟悉恶性高热及低温生理学。

3.了解术中体温升高和降低的危害。

内容1.重点阐述麻醉和手术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

2.详细讲解恶性高热的概念及病因。

3.一般介绍 1) 术中体温升高和降低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