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风险案例

合集下载

券商营业部优秀两融展业案例范文

券商营业部优秀两融展业案例范文

券商营业部优秀两融展业案例范文一、开设专门的两融展业团队某券商营业部为了提升两融业务的展业效果,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经验丰富的团队组成的两融展业小组。

该小组成员包括业务经理、风险控制专员和客户经理等,他们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两融展业工作。

该小组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两融业务的相关规定和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两融服务。

二、定期开展两融业务讲座该券商营业部定期组织两融业务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知名投资人进行授课,向客户普及两融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

通过讲座,客户可以了解到两融业务的风险和机会,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同时,讲座还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客户能够更好地了解两融业务,解答疑惑,增进信任感。

三、推出个性化的两融产品该券商营业部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的两融产品。

这些产品既包括低风险、稳健型的两融产品,也包括高风险、高收益型的两融产品。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满足自身的投资需求。

此举不仅增加了客户的选择空间,也提高了客户对两融业务的参与意愿。

四、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该券商营业部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两融业务的风险。

他们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制定相应的授信额度和融资比例。

同时,他们还定期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交易行为,防范潜在风险。

五、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该券商营业部注重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通过电话、微信和线下等多种渠道,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

同时,他们还定期组织线下活动,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这些举措,他们不仅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也增加了客户对两融业务的信任度。

六、注重客户教育与培训该券商营业部注重客户教育与培训,通过举办投资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客户的投资理财能力。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

蒙牛融资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

失业的牛根生决定自己创业!凑集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坎,几个人跑遍全国、东拼西凑了900万元,于1999年8月18日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

900万元相对于创业者心中的宏大目标实在太寒酸了,但牛根生们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的市场渠道。

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

过了这道坎蒙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了,它的销售收入开始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

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产量由初期的5万吨增至2003年的90万吨。

根据AC尼尔森在中国24个省份的调查,2004年1月蒙牛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0.6%(以销售额计)。

有种笑谈:资本是狗,你追它追不上,它追你跑不掉。

当初牛根生为凑900万元历尽了千辛万苦。

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时国内握有数亿资本的投资人不在少数,而蒙牛却是被顶级国际投资人相中的。

今天看来摩根们选择投资目标的功夫令人佩服,他们不愧是最精明的“猎狗”。

牛根生当然没有跑,2002年10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点评:用自己的钱滋养自己的梦常有些人拿着一项技术甚至仅仅是点子来寻求资金开创他们的事业。

这其实非常的困难,简单地说难在三个方面:技术或点子的可行性以及创业者的执行能力尚未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投资人的利益缺乏有效保障;投资人与创业团队难以就剩余索取权分配达成共识。

所以不论中外,创业者都是靠自己及亲朋好友的积蓄起步的。

世界500强中的许多企业都是自掏腰包从自家车库里做起来的。

两个项目融资的案例

两个项目融资的案例

工程管理092 学号:2案例一:三峡工程项目融资案例分析一、项目基本情况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是中国跨世纪的一项巨大工程,到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时,所需的动态资金共计2034亿元人民币,由于三峡工程耗资巨大,我国政府采取对未来资金流动进行预测的方法,对资金需求实行动态管理,三峡工程静态投资按1993年5月国内价格水平总额为900。

9亿元。

考虑到物价上涨、贷款利息等因素,到2005年工程的动态投资为1468亿元。

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项:一是三峡工程资金,二是葛洲坝电厂利润,三是三峡电厂从 2003年开始发电的利润。

这三项是国家对三峡工程的动态投入,可解决工程的大部分资金。

到2005年底,三峡电站装机10台,当年发电收入加上三峡资金和葛洲坝电厂利润,可满足工程移民资金需要并出现盈余。

从2006年开始,三峡工程有能力逐步偿还银行贷款。

到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共需要动态投资2039亿元。

二、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三、项目投资结构三峡工程建设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一套投资管理方法,进而发展为三峡工程的投资管理模式。

三峡工程总投资包括枢纽建筑物总费用、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价差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等六大部分。

根据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三峡工程的造价可以归总为以下三个部分:(1)国家批准的1993年5月的价格,900。

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企业融资法律风险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XX科技决定进行股权融资,引入新的投资者。

二、融资过程2015年,XX科技与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风险投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双方经过多次协商,于2016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协议,风险投资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XX科技10%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协议中还约定了股权回购、公司治理、分红等条款。

三、法律风险1. 股权回购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在特定条件下,XX科技有权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

然而,对于“特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协议中并未明确约定。

这为后续的股权回购纠纷埋下了隐患。

2. 公司治理风险协议中虽然约定了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3. 分红条款不明确协议中约定了公司分红的相关条款,但并未明确分红的具体比例和支付方式。

在实际分红过程中,股东之间可能因分红问题产生纠纷。

四、纠纷发生2018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XX科技的经营状况出现下滑。

公司管理层认为,此时回购风险投资的股权有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然而,风险投资却以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未成就为由,拒绝回购股权。

双方就此产生纠纷。

五、法律解决1. 协商解决在纠纷发生后,XX科技与风险投资进行了多次协商,试图达成和解。

但由于双方对股权回购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协商未果。

2. 仲裁解决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XX科技将风险投资诉至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认为,协议中约定的“特定条件”过于模糊,无法作为股权回购的依据。

因此,仲裁委员会驳回了XX科技的仲裁请求。

金融案例分析

金融案例分析

金融案例分析引言:金融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金融领域中,各种各样的案例不断涌现,从成功的创新到灾难性的失败,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金融案例,探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机遇,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失职。

首先,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积聚。

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大量的次贷被发放出去,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时,很多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次贷债务的违约风险逐渐凸显。

其次,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失职也是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金融机构没有对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相互借贷和拆借市场的松散监管使得风险在系统中快速传播。

监管机构在披露金融市场风险和监管金融机构方面也存在缺陷,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剧了危机的扩散。

通过分析这个金融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来减少风险的暴露。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确保贷款的合理性和还款能力。

最后,监管机构应该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遏制风险蔓延。

案例二:比特币的崛起与泡沫破灭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投资热潮。

然而,比特币市场也经历了几次剧烈的波动和风险暴露。

这个案例展示了金融市场中新兴市场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比特币的崛起与泡沫破灭是一个典型的金融市场周期。

在比特币刚被引入市场时,由于其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投资。

融资诈骗案例

融资诈骗案例

融资诈骗案例【篇一:融资诈骗案例】一个很简单的项目,工厂欲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企业扩张阶段融资。

项目方表示已经接洽了两个投资方,第一个很有实力,但是操作了一半发现自己做不了,实在可惜。

第二个投资方感觉不象真实的。

虽然第一个投资方已经放弃了,项目方还是觉得接洽和操作的过程没有问题,并且已经看过对方的资信证明了。

但这其中还是可以窥见投资方的骗术技巧和疏漏。

尽管资信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投资方有资金实力,但并不代表资金就是他的,很多是抽动款,即幕后有大额资金方提供验资资本,将大额资金注入该投资方银行帐户后,银行可出具资金证明,投资方向项目方出示资金证明的同时,资金已经被返回资金主了,投资方的银行帐户已经是空户。

而这些出资的资金方也很容易找到,地下钱庄、香港某些带有黑社会色彩的财务公司都可以提供这样的资金。

只要分取该投资方行骗收益即可。

属于一种勾结。

这个项目方与该投资方操作的时候,花了13万元进行项目评估,又支付了4万元律师见证费,最后投资方表示可以投资,但是需要银行进行担保,如果项目做亏了,由银行进行风险金赔偿。

项目方回所在地后与各银行联络,各银行均不提供此类担保,于是投资方放弃投资,项目方感到可惜而收场。

该投资方利用银行资信证明来博取项目方信任而套取项目评估费和律师见证费,又以银行担保为要求促使项目方无法操作而使投资方安全退出。

项目方不仅缺少融资相关专业知识,连基本的银行系统业务知识都不熟悉,可见他也是仓促融资,盲目求成的心理带来的失败。

其实,这样的事例不为鲜,以前就见过很多项目方被骗了,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还以为问题出现在自身呢。

太多的项目方融资一路,花销不少,是否被骗都不清楚。

这真是可悲的,遗憾的。

(投融资中国网编辑吕帅兴)【篇二:融资诈骗案例】2015融资骗局时有发生,像3m、e租宝、泛亚事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2015年的中国十大融资骗局,以免再次上当受骗。

为大家一一道来。

提高篇:两融操作技巧

提高篇:两融操作技巧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同时结合行业发 展趋势,评估公司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技术面选股
总结词
依据股票的价格走势、量价关系、技术 指标等,判断股票的买卖时机。
VS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股票的历史走势,寻找支撑位、 阻力位、买卖信号等技术指标,以及结合 市场情绪和热点轮动,制定相应的交易策 略。
融资买入案例
融资买入
当投资者预测某只股票价格将上涨时,可以利用融资买入的方式获得额外的资金,从而增 加购买力。例如,某投资者拥有10万元自有资金,通过融资买入,可以再获得10万元融 资,总共可动用20万元购买该股票。
融资买入条件
投资者需要满足证券公司的融资买入条件,如资产规模、信用状况等。同时,投资者需要 向证券公司提交融资买入申请,并按照证券公司的要求进行操作。
融资买入成本
融资买入的成本包括融资利息、交易费用等。投资者需要仔细评估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之 间的关系,以确定是否采用融资买入策略。
融券卖出案例
融券卖出
当投资者预测某只股票价格将下跌时,可以利用融券卖出的方式借入该股票,然后将其在市场上卖出,等到市场价格 下跌时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该股票,最后将股票归还给证券公司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混合交易策略
02
混合交易策略条件
混合交易策略是指同时采用融资买入 和融券卖出的方式进行交易。例如, 当投资者同时看涨某只股票和看空另 一只股票时,可以采用混合交易策略 。
投资者需要同时满足证券公司的融资 买入和融券卖出条件。同时,投资者 需要向证券公司提交混合交易策略申 请,并按照证券公司的要求进行操作 。
02
两融交易的操作流程
开通两融交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户

金融风险案例及分析

金融风险案例及分析

2019/9/17
金融投资
案例1-36 广发银行郑州银基支行180余万元现 金遭持枪歹徒抢劫
案例1-37 32亿元集资大骗局
案例1-38 “女企业家”10年非法集资诈骗6.8亿 元
案例1-39 非法集资13亿,血本无归7亿
案例1-40 广东省恩平市政府前领导人组织非 法集资案
2019/9/17
案例1-30 抵押物品违法,抵押合同无效
2019/9/17
金融投资
案例1-31 已办抵押并经公证,信用社优先受偿仍未 落实
案例1-32 国家机关担保的借款合同无效
案例1-33 主合同无效,贷款担保亦无效
案例1-34 海南省破全国最大骗汇案——骗汇8亿美元
案例1-35 原中国人民银行云浮市分行行长骗汇13亿 元被判10年
金融投资
案例1-54 高速成长的“郑百文”如何变 成ST
案例1-55 “长虹”事件
案例1-56 西安航标操控海鸥基金案
案例1-57 西藏圣地大股东虚假出资,损 害其他股东合法权益
案例1-58 蓝田股份造假材料,虚增资产, 欺骗投资者
案例1-59 广东飞龙诈骗成都联益案
2019/9/17
2019/9/17
金融投资
险公司利益案
案例1-48 异地诈骗保险业务人员
2019/9/17
金融投资
第三部分 证券业风险案例
案例1-49 深圳8.10风波震撼全国 案例1-50 “苏三山”事件 案例1-51 2019年5月“327”国债期货事

案例1-52 “琼民源”事件 案例1-53 “红光”事件
2019/9/17
金融投资
第二部分 保险业风险案例
案例1-41 为骗保险 烧死母亲 案例1-42 亿元保险单下的特大焚尸骗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资融券业务重大风险案例之一蒋先生的疯狂“电影”案例摘要:上海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客户蒋先生,于2008年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于2014年11月12日(上证指数2494点)开立融资融券信用业务账户,同时转入折合300万市值的自有资金及证券作为担保物开展融资业务。

适逢牛市启动,行情一路上扬,蒋先生投资经验丰富,善于捕捉市场热点,高抛低吸,快进快出,财富得到迅速积累。

随着财富的不断增长,蒋先生逐渐不满足于现有的杠杆水平,他不顾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的多次风险提示,盲目崇信自身的操作能力,偏执的追求杠杆最大化,先后向证券公司申请调增授信额度7次,将授信额度从最初的300万陆续调整至2400万,同时申请将23只标的股票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50%的最低水平,这些调整的标的券多属于高溢价、高市盈率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调整后,蒋先生的杠杆比例已几乎达到1:2的水平。

高杠杆加行情配合确实在短期内进一步提升了蒋先生财富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4月30日(上证指数4441点),其自有资产已达到1200万左右,而此时蒋先生的自信心也达到了巅峰。

进入2015年5月后,蒋先生极力看好后市,认为上证指数在冲击2007年历史最高6124点之前,不会有大幅下跌的风险,同时认为自身前期持股过于分散,抑制了财富增长速度,决定改变操作风格,选定一只股票长期持有。

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蒋先生选中了上海电力,于是蒋先生开始调整自己的持仓,他以几乎全部1200余万自有资金和融资借入的2300余万资金(总计3500余万的资金),陆续建仓上海电力130万股,5月下旬,蒋先生建仓完毕,买入成本约合27元左右。

此时蒋先生持仓仅有一只上海电力,品种单一,集中度极高,之后蒋先生不再操作。

由于持仓集中度高和维持担保比例较低,证券公司曾多次向蒋先生提示账户风险,但蒋先生对证券公司服务人员表现出厌烦情绪,拒绝与服务人员沟通,并多次拒接服务人员电话。

5 月26日,蒋先生账户总资产达到4400万,其自有资产达到2100万,财富达到峰值,之后,上海电力股价开始进入下行趋势,蒋先生资产开始缩水。

6 月18日,蒋先生账户维持担保比例突破150%的警戒线,证券公司再次提示蒋先生关注账户情况,适当补充担保物或卖出部分股票,但蒋先生置若罔闻,坚信自身选股能力,认为股价即将上涨。

6月26日,上证指数大跌334点,上海电力跌停,蒋先生跌破130%的平仓线,证券公司紧急通知蒋先生在2个交易日内补充担保物或卖出股票,将维持担保比例追加至150%以上,否则将会被强制平仓,但此时蒋先生已无额外的资金或证券用于追加保证金,同时蒋先生内心仍不愿减仓。

次一交易日(6月29日),上海电力继续跌停,蒋先生维持担保比例跌至113%,证券公司再次紧急通知蒋先生减仓以提升维持担保比例,且通知蒋先生如果其维持担保比例在股市开盘期间跌破110%,就不会再给蒋先生时间去追加担保物,账户将会直接在盘中被强制平仓。

6月30日开盘后,上海电力股价迅速下跌,蒋先生维持担保比例很快跌破110%,证券公司立即启动强制平仓程序,此时蒋先生想自行减仓,但无奈账户已处于平仓状态,他已无法操作账户。

证券公司在当日以跌停价18.02的价格将蒋先生130万股上海电力全部强行卖出,清仓了结蒋先生所有债务。

此次强制平仓所得资金总计2342万,其中的2325万用于偿还蒋先生的融资负债及融资利息,而蒋先生自有资金仅剩17万。

从最辉煌时期的2100万到最终的17万,融资融券对于蒋先生而言,仿佛就是一场疯狂的电影,只是票价也太昂贵了……风险揭示:通过蒋先生的案例我们可以吸取以下教训:第一,随着自有资产不断增值,更要提高风险意识,一味的提高授信额度、调低保证金比例、加大杠杆系数,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自有资产很可能出现难以承受的损失。

第二,分散投资有利于分散风险,单只股票的持仓集中度过高,股票急跌时,资产缩水极快,风险程度极高。

第三,要熟悉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相关知识,充分了解融资融券业务规则及制度,特别是强制平仓。

融资融券业务不同于普通账户交易,如果遇到股价暴跌行情,导致维持担保比例直线下降,很有可能会进行强制平仓,而强制平仓程序启动后,账户就无法由自己控制,强制平仓的原则是以最优于成交的价格将证券迅速卖出,也就是卖出价格可能会低于当时的成交价。

此外,当维持担保比例很低、账户被紧急平仓时,证券公司不会再考虑卖出后的维持担保比例情况,而会选择全部清仓了结负债的方式,进而给您带来更大的损失。

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融资融券账户临近或进入证券公司的平仓处置程序,保持较高的维持担保比例水平可以有效规避强制平仓的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重大风险案例之二倒在黎明前的王先生案例摘要:王先生是北京某证券公司的一位新股民,属于稳健型投资者。

2015年3月,在一次证券公司组织的投资报告会中,王先生了解到了融资融券业务,而且发现自己具备业务开通条件,于是王先生很快就向证券公司申请开通了信用账户。

开通融资融券业务后,由于对业务规则还不是特别了解,且自身性格谨慎,所以王先生并没有急于交易,直到2015年6月中旬,A股市场开始出现单边下跌行情,王先生感觉抄底的机会来了。

2015年6月18日,王先生以24.80元的价格融资买入数源科技(000909)1万股,然而事与愿违,受A股市场整体拖累,数源科技接连跌停,王先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6 月30日,数源科技出现反转,由跌停直线上涨,王先生见此走势再次加仓,以16.70元的价格继续融资买入1万股。

但之后情况越来越糟糕,A股市场出现“踩踏”事件,数源科技持续跌停,王先生的此次抄底再次失败。

7 月3日,数源科技股价跌至12.29元,王先生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例跌破150%的警戒线。

证券公司提示王先生关注账户情况,及时追加担保物,并同时向王先生再次揭示了维持担保比例低于平仓线后涉及的账户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由于对维持担保比例和强制平仓的概念不太了解,王先生紧急翻阅了《融资融券业务合同》,对维持担保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强制平仓的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理论知识是苍白的,王先生自身计算的维持担保比例由于没有考虑利息负债等原因,与其实际维持担保比例并不相符。

7月6日,王先生维持担保比例跌破130%的平仓线,证券公司紧急通知王先生于7月8日16:00前追加担保物,将维持担保比例提升至150%以上,否则将被强制平仓。

王先生当即表示自己维保比例未低于130%,不认可证券公司的通知结果,交流中王先生情绪激动,直接挂断证券公司电话。

7月7日、8日,王先生虽强烈关注自身账户情况,但拒接证券公司服务人员的风险提示电话,并对证券公司发送的多封电子邮件、多条短线和微信提示不予理睬。

王先生主观认为自己账户的维持担保比例没有达到强制平仓的条件,且在没有取得到自己同意的前提下,证券公司没有权利强制平仓。

此外,王先生内心中也认为,在当前持续下行的行情下,强制平仓也许是正确的选择。

7月9日早晨,证券公司根据与王先生签订的《融资融券业务合同》的约定,在集合竞价阶段对王先生账户进行了强制平仓,平仓后王先生的自有资产几乎损失殆尽,更让王先生难以接受的是,7月9日股市行情出现反转,数源科技在当日涨停,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也是连续涨停。

为此,王先生暴跳如雷,到证券公司“评理”,要求证券公司给自己一个“说法”,并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王先生与证券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证券公司梳理了强制平仓过程中的所有证据,向王先生认真讲解了此次强制平仓的全过程。

起初王先生难以接受,但随着心情的逐渐平复,王先生开始理性的与证券公司交流,并对《融资融券业务合同》、《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揭示书》及相关业务规则进行了重新学习。

经过深入学习,王先生终于彻底了解了维持担保比例和强制平仓的业务规则,认可了证券公司的平仓操作,并对当初没有认真细致的学习业务规则和风险知识懊恼不已。

在踩踏行情中,王先生由于自身错误的抄底决策,导致账户出现大幅亏损,又由于对业务规则的不熟悉,导致错过股价回调、降低亏损的大好机会。

王先生痛苦的熬过了漫漫长夜,却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风险揭示:通过王先生的案例我们可以吸取以下教训:第一,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杠杆作用会加大风险,所以在市场下跌行情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切勿盲目抄底。

第二,要熟悉掌握融资融券业务相关知识,充分了解融资融券业务规则及制度。

不单单要了解其有利之处,更要将其风险熟记于心,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第三,证券公司按照《融资融券合同》约定的方式发出追加保证金和强制平仓的通知后,即视为证券公司已经向客户履行通知义务,如果客户没有按照通知要求追加保证金,在平仓时点来临时,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强制平仓,无需取得客户的同意,客户无权以未收到证券公司发出的通知为由进行抗辩。

融资融券业务重大风险案例之三李女士的糊涂投资案例摘要:李女士是深圳某证券公司的客户,平日里她的投资决策主要来自朋友荐股,李女士对证券市场交易的各类业务知识、潜在风险了解的比较少,也不愿意花心思去学习,认为只要听朋友的会买会卖就可以了。

2015年上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李女士开通了融资融券账户,但是她并不知道融资融券是什么业务,也没兴趣知道,只是听朋友说可以通过借入资金挣更多的钱,所以当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给其详细讲解融资融券业务相关制度、风险和规则时,李女士心不在焉,根本没当一回事。

对李女士而言,最幸运的事情是她在2015年6-7月的A股股灾期间没有参与融资杠杆交易,虽然自己也有一些损失,但相对其他参与融资杠杆交易的朋友,自己的损失就微不足道了。

2015年7月上旬,中国A股市场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大幅下挫后,终于有了止跌回稳的迹象,在一个股民交流群内,有人推荐了京天利,建议在股票拉升时买入,李女士赶紧将京天利加入自选股,并一直留意观察。

7月9日,京天利强势拉升并涨停,李女士欣喜不已,急急忙忙将自己全部自有资金和证券划转入融资融券账户充当担保物,做好了在10日全仓融资杀入抢反弹的准备。

7 月10日开盘后,京天利果然没有让李女士失望,高开急冲涨停,李女士紧急发出融资买入指令,但奇怪的是交易系统提示不允许买入,眼看京天利涨停的李女士是又急又气。

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13日、14日)里,京天利持续涨停,但李女士却始终无法融资买入,错过了大好的买入时机,李女士一气之下来到证券公司讨个说法,要求证券公司进行赔偿。

经过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京天利由于关联关系及相关事项未披露,已被证监会自6月23日起立案调查,且股票存在暂停上市的风险。

由于这个原因,李女士所在的证券公司已经于6月23日起将京天利调出融资融券标的券及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并于当日通过公司网站进行了公示。

然而李女士不但没有标的券的概念,更没有关注证券公司网站去了解最新的标的券和担保券信息的习惯,由于对业务规则的不了解,李女士错过了最佳买入时机,给自己造成了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