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保安族民歌、舞蹈综述

摘要: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积石山自治县最为集中,人口约八千。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汉语。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小调”、“酒曲”和“号子”,五类,其中“花儿”居首位。而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保安族民间为数不多的原生态舞蹈,由于原生态环境的逐渐散失,目前正面临自然消亡的边缘。如何加以传承保护使之不被湮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保安族;民歌;“花儿”;宴席曲;酒曲;小调。保安族:形成:民间舞蹈:风格特点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积石山自治县最为集中,人口约八千。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汉语。

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小调”、“酒曲”和“号子”五类,其中“花儿”居首位。

花儿

“花儿”的曲调叫“令”,保安族独特脚‘令’嘴为“保安令”产花儿”在保安族宗教信仰中是严禁歌唱的,但它却是保安族民问音乐中生命力最强、流行最广的一类。保安族群众为了抒怀寄情,冒着风险躲到距离村庄很远的山里去唱,因此,保安澎‘花儿”就不象其他民族卸花儿”那样高亢、僚亮、刚健、激越,而是低回、深沉、婉转和柔美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弯弯多、拖音长、唱得低”。当然,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受到藏族民歌的影响有关。这种特点从保安淤花儿”的调式、调性、旋法、节奏等诸音乐要素中都能体现出来。保安食‘花儿”的音区较低,约在b一e之间,多为五声羽调式,其次是商调式,而徽调式和宫调式则较少。在节奏方面,保安族“花儿”有别于一般“花儿”的是:突出了前短后长即后一个音是前一个音的两倍或更长时值的节奏特征,从而加强了“拖音长”的感觉。

宴席曲

“宴席曲”是临夏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欢聚作乐的场合,主要是举行婚礼、设宴欢庆的席前之地所演唱的歌曲。它也是保安族民间歌曲中相当重要的一大类别。由于能够在村庄、院落、屋内公开演唱,不加禁令,故又被称为“家曲”,与只能在山间野外演唱的花儿竞相媲美。

保安族群众的宴庆活动与周围几个少数民族如回、本乡和撒拉等族大同小异,一般都是既歌又舞,以歌为主,在一曲和另一曲之间,往往穿插“打掉”,也叫“打搅”,即由一人出场,边走边演唱一首即兴编词而富有说唱性的特定曲调,内容大都是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诙谐风趣,幽默滑稽,为整个场面增添无比欢乐的气氛。

保安族“宴席曲”有着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的“宴席曲”形成强烈对比。如回族“宴席曲”渗透着回族“花儿”的特点,但保安族的“宴席曲”从曲体、节拍、节奏、调式等方面都很像小调。

“宴席曲”的歌词,既有与宴席密切相关(如恭喜之类)的,也有讲述故事或人物等内容的,题材各异。其调式不像保安族“花儿”中那样以“羽调式”占重要地位,而是“商调式”和“徵调式”行盛,并且“徵调式”也不同于“花儿”中的“徵商型”,而突出“宫”、“角”音。衬词、衬字除用在主词中外,曲尾大都使用衬句。

酒曲

保安族的信仰是禁止喝酒的,但实际生活中猜拳喝酒四处可见,并且往往配以优美而激励的歌声,使酒场气氛更浓,情趣骤增,这就是“酒曲”。其歌与附近兄弟少数民族比较近似,亦为“尕老汉”、“十杯酒”和“数螃蟹”等。歌词严谨成套,演唱时必须按照词意规定做出相应的程式动作,一曲唱完紧接猜拳,若歌唱或表演中任何一方出了差错,便立即停止演唱,罚酒一杯,然后重新开始。曲调活泼生动,节奏感强,商、徵、羽几种调式都有。

小调

“小调”是指流行在保安族中无某种固定演唱形式的多段分节歌。传统的小调有《人尖子》、《四季春》、《摇一摇》、《尕撒拉》、《拨兵》等;新小调有《唱起翻身歌》、《春风吹到大河家》等。它们的特点是歌词较长,旋律优美动听,欢快活泼;曲体结构匀称,节奏鲜明,调式仍以羽占优势。“花儿”中的那些音调特征在“小调”中亦有所体现。总之,保安族“小调”充分显示出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号子

保安族的“号子”有“打夯号子”,“拉木号子”、“梿枷号子”和“黄河放筏号子”等。其中以“拉木上坡号子”最有特色,民族风格很浓郁。

人体动作借助音乐的节奏、旋律表现,通过肢体语言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来感召观众融入所表达的意境之中,领悟舞蹈中的情怀。在欣赏舞蹈,欣赏舞姿、舞步律动的同时,亦欣赏它的艺术美、

造型美、情感美、意境美。

一.保安族舞蹈的形成与地区分布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保安族族源、人种特征和生活习惯,一般都认为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同当地的土族、藏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羌族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保安”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保安族笃信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常用汉语言。由于多民族的成因,保安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保安族民间舞蹈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心理特征、经济基础、风俗习惯下融合了多民族的舞蹈元素,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二.保安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保安族舞蹈节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轻盈、刚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跳时,以简单的乐器伴奏,边歌边舞。表现了保安族人民乐观豪迈、热情、开朗的性格和诙谐的情趣。主要舞蹈有《扇子舞》、‘斗来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收割舞)等。

宴席舞是具有代表性的保安族传统民间歌舞,通常在娶亲时表演。遇丰收或其它喜庆日子也常跳。来源于保安族的婚礼习俗。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舞步稳健、潇洒,一般多为对唱、对跳,即兴表演。动作特点是头部有规律、有节奏地摆动。动律是由下颏的左侧向右上侧自然摆动,摆动时节奏性强并有停顿。整个身体的左右摆动较明显,尤其是两胯部分更为突出。腿部屈伸较大,脚落地时有力、稳健,多属邀请动作。手形为半握拳,大拇指伸展,其意为夸赞保安族在气质上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这种手式在保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甚为普遍。保安人在舞蹈时喜欢昂首挺胸,整个动作和情绪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五比舞”是保安族的宴席舞之一。因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而且与回族杂居和通婚,从而形成了具有回族宴席舞特色的保安族宴席舞。舞蹈和音乐基本上与回族宴席舞相近,动作细腻而舒展,在摇头、届伸、尖步的基础上完成。

“斗来”舞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宴席舞之一。“斗来”保安族语,即跳起来的意思。它是保安族婚礼中以庆贺的方式形成的舞蹈,这种民间歌舞只限于在新婚之夜表演,表演者均由村里的能歌喜舞者组成。等到夜幕降临,“斗来”舞的表演者们,首先由东家请吃宴席,席毕,“斗来”舞的组织者说一声“踏郎阿起日飞保安语即:把柴拿来),东家就把整捆的柴拿来燃起,“斗来”舞便围

绕火堆开始了,随着火的燃烧,舞蹈由男子组成,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

保安族另一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是男子扇舞,它成舞于宴席舞之后。男子扇舞是保安族人民利用汉族扭秧歌时用的扇子,在执扇和舞法上创造了许多花样,如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舞时手全把执扇,手腕的抖动非常灵活,并带动整个臂部,摆动时有股韧幼。同时使胯部的扭动,腿部的屈伸,相与呼应。脚下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