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摘要】: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有一批学者在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讲学,并逐渐形成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团体,他们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其中,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党人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党人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议论官吏,有着积极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东林党人;东林党建立;政治思想;开放言路;惠商恤民,反对矿、税之弊。
东林党建立1368年,朱元璋创立了明朝。
明朝前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
但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变本加厉,人民不断起而反抗,明神宗时期尤甚。
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苛征暴敛日益繁重,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之事被神宗削去官籍,于是回到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
东林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但是,他们的主张却遭到宦官及其附依势力的强烈反对,两者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及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开放言路在《万历疏钞》中,顾宪成、吴亮主张“开言路”,这里所指的言路一开始是指言官的言论之意。
言官,在明代是指给事中以及御史。
在唐宋,给事中属于门下省,明代废除了门下省,作为六部而独立。
因而其权限变得非常大。
东林党(明朝末年官僚政治集团)

东林党(明朝末年官僚政治集团)带你了解东林党5879播放01:02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中文名东林党外文名Donglin Party党派朋党主要成员李三才、左光斗、邹元标、赵南星主要标志东林书院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政治表现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视农民权益主要事件争国本对立党派浙党、楚党、齐党、秦党、阉党产生时间明代晚期领袖顾宪成思想特点专制皇权体制外的政治结盟更多历史背景东林旧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而反抗。
面对政治经济困难,1573年(神宗万历元年),首辅张居正开始进行改革,在澄清吏治、改进税制、增辟财源、兴修水利和整顿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辅是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过去的宰相。
明神宗十岁即位,由张居正辅政;他年长以后,对于张居正专断朝政和限制他追求声色奢侈,感到不堪忍受。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了。
神宗统治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衰败,财政拮据,而苛征暴敛益形繁重,人民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
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洲人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1]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怎么评价东林党在明朝后期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怎么评价东林党在明朝后期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本文导读:东林党的兴起从万历中叶开始,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日益昏庸腐败。
此时,一部分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士大夫已感到大厦将倾的末世危机感,他们怀抱忧国忧时之志,然个人之能力毕竟有限,因而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政治影响力巨大的团体——东林党。
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
翻译为“党派”的“党”字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诸如“派系”、“宗派”或“帮伙”一类的词。
“东林党人”从他们的敌人得到了这个称号。
黄宗羲就曾辩驳说:“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东林党真有名哉! 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
”“东林”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
但事实上,东林核心人物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之前便已名闻遐迩。
一般都把东林之始定在万历二十一年,但也有人认为,东林之始可追溯到万历初年张居正的夺情之争。
万历二十二年,因争国本触犯神宗,及参与会推阁臣王家屏,顾宪成、高攀龙先后被贬斥回乡。
他们潜心学术,崇尚实学,并开始致力于讲学。
至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以及高攀龙、安希范等合力修复东林书院。
此后,在聚众讲学中,他们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言之弊”,提倡“讲”“习”结合的新学风。
他们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种新学风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及在朝廷任职的政治官员(赵南星、李三才、杨涟、左光斗等)。
由此,东林名声大振,而东林书院实际上又成了一个社会舆论中心。
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学术派别的东林学派,又逐渐扩大而形成一个政治派别,被政敌斥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的人员构成与宗旨东林党成员,一般均出身于江南中小地主家庭,其骨干分子大多为罢官废吏,秀才处士。
他们之中有的人后又再度为朝廷启用,但大都宦途坎坷,任期短暂。
由于东林党人多系江南地区的士大夫,他们必然要反映江南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万历末年,江南商品经济已较为发达,江南地区地主与商品经济联系极为紧密。
历史趣谈宋石男 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石男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导语: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
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
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
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小东林党之称的复社,二者均为当时影响力最巨之“士人共同体”,其成员也有渊源相承之势。
通常学者研究晚明党社,主要集中在其党争情势、组织架构、人员生平,间及其言论行为对当时后世之影响,本文只想集矢一点,那就是晚明党社实质上乃是一种士人对中央集权的反动,也可称之分权运动。
朋友与党
若论东林党人,不可绕过朋党之论说,这是关涉到其正当性与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也可从中观察到东林党人的分权要旨。
东林中人论朋党,首要标的即是破除“党”之原罪。
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卸任后,在家乡设“思党亭”。
有人质疑他,因为“党”在当时绝对是敏感词,不无罪恶气息。
赵就回答说,孔子虽称“群而不党”,却也称“吾党小子”,而且在血缘中有父党、母党、妻党,在地缘上也有乡党。
党的本身,并不就是恶,换言之,结党并非有原罪。
赵的辩说并不孤单。
譬如钱一本就为结党辩护说:“后世小人,动以党字倾君子倾人国,不过小人成群而欲君子孤立耳”;高攀龙也指出,正因君子惟恐小人之目为朋党,而疏其党以避小人,才导致亡国。
因此,“君子之党盛,而小人之党散。
天下之治,治于君子之党,而非论于党之有无也”。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历史】东林党和三党及阉党之争:亡国的明朝政治斗争

【明朝历史】东林党和三党及阉党之争:亡国的明朝政治斗争在万历“争国本”事件中,和万历帝抗争得最强硬的那批名儒士大夫们,后来大多成了赫赫有名的东林党人,并且多是其中的中坚分子。
这“东林党”在明季政治格局中,乃是不可不书的重要一笔。
关于东林党形成的时间,一直有两说,一说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说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两说的年份差距比较大。
其实这两说都有各自的道理,区别只在于看以什么标准来区分而已。
事实上东林党成为一个政治团体雏形,确实始自万历二十二年,但其大本营“东林书院”落成却在万历三十二年,因此这两说其实都没错,都可以说得通。
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癸巳京察”发生后,被革职还乡的大儒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与其弟顾允成开始修复始于宋代的东林书院,和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名士在那里讲学,并于“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支持他们的部分当地士绅、朝野政治人物及周边城市的乡土势力,也逐渐聚集在一起,其中以江南士人为多,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以东林书院诸人为核心的松散型政治集团,这当然会引起其他政治权利集团的注意和攻击,即《明史》所谓之“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东林书院正式落成,宣布以《白鹿洞学规》为章程,其中有“四要二惑九益九损”等条款,并定下每月大会之期,此时东林势力可以算正式大成。
当时东林党人的主要对手,是万历帝身边的宦官们以及朝中的齐、楚、浙诸党,又由于到了天启时期这三党成员大多已依附于大宦官魏忠贤,所以有时这三党也会被直接划入广义的“阉党”体系。
相对而言,东林党人初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是要求政治清明,致力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他们的成分构成也比较复杂,综合了在野、在朝的知识分子及部分地主、工商业者,因此得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遭到了和万历有近水楼台之便的内阁及宦官势力的猛烈狙击。
试论东林党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
,
,
,
。
一
,
者 的 看 法 与 这种 认 识 并行不 悖 读儒 家经 典 以 天下 为 己 任 的 士 东 林 书 院落 成 容 道
。
东 林党 人 属 于 官 僚 阶 层 是 毫无 疑 义 的 士 大夫 艳 道件 时 者
, ,
,
同 时 他们 又 是一批 饱
,
便使 他们得 以 在 社会 完成 了 士 人作 为 精英 群 体 的 存 在
。
某 些 关 键 性 的 调 节 和 整 合功 能
。
,
依 赖 于 统一 帝 国 的 理 想 的 维持 ; 面
,
财 与官 僚行 政机构 密 切 相 关
然而 在 另 一 方
`
’
他们 的 特 殊 地 位
。 ”
,
也 使 之 能够 同 时对 统 治 者 和 民 众 中 的 主 导 阶 层的 政 治 取 向 和 政 治 活动
。
他有 琪
,
信
`
澳
修 身齐 家洽 国 平 天 人 留 下了
”
但 是他 f 1 的 活 动 未能 改 变 研 代 行 将 灭 亡 的 厄 运 {
, 卜
只 是给 后
党人
碎后 勒 遗 文
关 键词
的启 迪 东林 党
对宪成
, ,
高于 晚 明 东 林党 人的 讨论
在晚明 政 洽生 活 的 作 用 史 使 命的 间 题
时不 忘
“
” 。
人 生 只 有一 个 念 头最 可 畏
“
此个 念 头 即是天 理
“ ,
它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在晚明政治中的影响

新教师教学综合论坛东林党在晚明政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拥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为学思想,对晚明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林党的研究在过去一直是学界的焦点,但是从历来的学术观点看,学界对东林党的问题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
这一些分歧非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且还对晚明的政治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如何深入地对东林党进行研究,仍然是未来晚明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正是居于这样的出发点,从东林党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方面来探究东林党在晚明政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东林党形成(一)东林党形成的时代背景晚明东林党的形成具有时代背景,一方面是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的产生,导致了一系列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东林党产生于江南地区,这一带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于是当今学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那时候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东林党早期的人员都集中在今江苏省无锡的太湖北岸,时人称之为“吴中”地区。
这一带是典型的江南地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经济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唐宋以来,几乎成为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到了明朝初年,江南一带的田赋产量就占据了全国总量一半,当时东林党的代表人物顾宪成说道:“此地(指江南一带)财赋当天下大半,干系甚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江南一带城市的手工业开始加快发展,民间商业十分繁荣,正所谓“金陵街道,原甚宽广,虽九轨可容,进来省吃简繁,居民日密,稍微侵入官道以为店肆。
”①江南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当时虽然北京、福建、广东、湖广、山西等地也不断开发发展,但是远远不及江南一带,形成了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经济的发达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用,特别是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达会带动思想文化的兴起,经济的发达也会提高该地区在全国范畴的政治地位。
东林党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
(二)东林党形成的动因东林党并不是江南一带独一无二的文人团体,只是由于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后来的历史影响,让人们误以为江南一带好像就一个东林党,其实在东林党之前与同时还有同善会、三元会等社团组织,后来东林党的主要人物高攀龙、叶茂才、刘元珍等都参与其中。
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演变 -------张宪博

人类社会从君主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政治上的显著变革是扩大政治参与。
明末东林党、复社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实践活动,是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必要条件。
因此,同经济上发展与倒退的矛盾相似,晚明时期,政治上也表现为进步与腐败的激烈斗争。
一、从依附到参与的政治文化嬗变1.专制皇权体制外的政治结盟。
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对地方行政和朝政的干预,同善会的倡行,“济世”“救民”的活动,“志在世道”的宗旨,讲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方式,表明东林党不是一个只议论儒学不关切国事民瘼的单纯的学术流派。
由于政治方面的影响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参与,以顾宪成等人为核心的专制皇权体制外的政治集团很快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主张是东林党这一政治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表现出东林党人政治主体意识的增强,从完全依附向独立自主转变,是形成独立政治人格的开始。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传统依附型政治文化构成冲击,其结果将导致政治文化的变迁。
2.反传统的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独裁,是东林党人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
顾宪成主张“散权”,实质是削弱君权;钱一本主张“公天下以选举”辅臣,无疑有了民主的要求。
关于为政的标准,高攀龙认为:“君子为政,不过因民之好恶”,以“君子之所为,直要通得天下才行得”去判定是非;主张“有益于民”,即使有损于国,也须“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刘宗周对崇祯帝说“流寇本朝廷赤子”,并大胆提出皇帝应与大臣分任其咎;又从“重民命”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废掉人主的“私刑”。
东林党人坚决抵制释、道二教对国家政治及学术的消极影响,因此顾宪成等人僻佛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
利玛窦《中国札记》谈到众多东林党人在最初中西交流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出最早的开放意识。
经济方面,东林领袖顾宪成不卑货殖,并认为经济人才不仅能有益于一方,而且能有益于国家的财政。
高攀龙也十分关注商贸问题,认识到国家征收商税是对整个经济的破坏,指出征收商税是“夺民之财”,提出应取消白粮的钞关复税并保护铺行,体现了保护农民利益和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利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1011110112)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
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
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
这就是“东林党”的来历。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手是齐楚浙党。
双方从争国本开始,以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余波,相持不下。
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
”按理说,这是他们治理国政的最佳时机。
然而此时,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
阉党是以魏忠贤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团。
熹宗不喜欢管理朝政,只喜欢木工,经常沉溺于此,不觉厌倦,而魏忠贤总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来让熹宗批阅,而熹宗这时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时间长了,朝中大小事务都由要先请示魏忠贤,魏忠贤也就执掌了朝政大权,被东林排斥的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魏忠贤排斥异己、收罗爪牙、建立了便布各地的特务网络,说了魏忠贤坏话,很容易就招致杀身之祸。
朝中巴结魏忠贤的人也越来越多,魏忠贤也被人称为“九千岁”。
阉党的行为引起了正直官员的痛恨。
杨涟上书陈述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反而被罢官,从此,魏忠贤就对东林人恨之入骨。
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后来这5人加上自杀的顾大章被称为“前6君子”)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7人,(史称“后七君子”)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在短短四年后就被宦官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掌握政权的时候坐失良机。
作为当权的群体力量,他们没有赶快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案,又对阉党的丧失警惕,提出了一个“笼络群奄”的错误政策,姑息养奸,试图劝告魏忠贤不要干政,这显然是没有用处的。
面对着日益强大的阉党,他们不用武力做后盾,在阉党步步进逼的时候,一味息事宁人,妥协退让。
所以很快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被阉党轻而易举地消灭,成为千古冤案。
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
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
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到袁崇焕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
从表面上来看,明朝的统治者消灭了一群不安分子,保证了当权者的权位,是统治者的胜利,但是这对王朝而言与其说是凯歌不如说是挽歌,像东林党人这样不惜一己安危,用自己的信念和道义来扶持王朝,挽救世道,最后却被他们所信任和效忠的统治者所屠杀。
一个封建王朝到了靠屠杀忠臣以维持一时的所谓“稳定”时,这个王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走向灭亡与晚明病态的政治分不开的,不论是东林党之争还是阉党当政都走不出这个范畴。
说到晚明的病态政治,人们自会联想到宦官专权,然而宦官专权其实不过是病态政治的种种表现之一。
病态政治的根源在于政体。
明太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集权专制,废除丞相职务,由所谓的“内阁”秉承圣意处理政务。
但内阁的意见“票拟”往往是君主施政的主要依据,因此说“内阁”仍具有一定的权力,只不过它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批红”。
对于勤于政务的君主而言,内阁作为其行政秘书,不难予以驾驭;而一旦君主怠于政事,则内阁的权力便会急剧上升,为权力所诱惑的官员也会为了内阁的执掌权而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内阁首辅要保证其地位,又必须获得那些代行“批红”的权阉的支持,从而形成腐败的官僚——宦官集团,攫取各种政治私利。
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疲软,引发官僚对于权力的争夺,形成政治利益集团,使腐败日益加剧,这是明代一再发作的政治病症,也是一切专制政体难以避免的通病。
对于一个专制君主来说,天下的地土民众都是其家产,而将这份财产经营得当,传与子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官员则如他的管家与仆人,负责管理家业,维持家中的开支用度。
一个善于治家的主人,不仅要选择胜任的仆人,也要密切监督考察,规范其行为操守,还要善于培养仆人们的忠诚度。
明太祖支给官员们难以接受的低廉俸禄,但其严苛的监管与残酷的刑罚遏制了官吏的渎职腐败。
而时至晚明,荒淫贪婪的明神宗、玩乐无度的明熹宗无暇监管,致使整个官场的腐败登峰造极。
隆庆、万历之交明廷推广“一条鞭法”,将诸项赋役归并后折银缴纳,本意在于减化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然而各级官吏为中饱私囊,在正税外滥行科派,臭名昭著的“火耗银”便源于此时,其少则占正税的十之二三,多则达正税的数倍。
百姓艰于完税,不得已或售卖地产,或逃亡他处,或诡寄地产于豪绅名下,极大地刺激了土地兼并,加之明廷动辄滥赏宗室地产,以致催生出一批地跨万顷,田连阡陌的藩王与官僚地主。
与此同时,据顾炎武估计,富甲天下的苏州、松江等地,晚明时9/10的民户沦为无地的佃农。
大量的失产民众与严重的两极分化,体现了晚明社会的空前危机,剧烈的社会动荡迫在眉睫。
而由于东林党人在重新执政后的一系列错误措施,在本来就一孱弱的明朝身上狠狠撒下了一把盐。
政治军事上东林党和阉党反复斗争,用党争取代了国是。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为打倒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两党相互培植人马,打击异已,在对北方军事和内政税收各方面,看问题,做决策,不是对国家是否有利,而是对党派利益是否有保障和增益。
东林党人有执政失误,那要极力保护,以便东山再起,而非东林党的阉党,甚至其它非东林的中立派,如淅党、秦党、楚党等,就是工作再努力,军事上再正确,也要坚决打击至下岗身死。
例如熊廷弼经略辽东,以沉稳为主。
但因为熊是楚党,即使熊在辽东经营的再好,东林党人也千方百计要把他拿掉;而真正丢失辽东广宁重镇的王化贞因为是东林党人,东林党内部一致决策把王的过失推到熊身上,导致熊“传首九边”.明朝最后的统治者崇祯帝是东林子弟,从小接受的也是东林儒生的教育。
崇祯帝上台后,东林党人一举除去阉党,独霸朝纲。
经济上东林党维护代表的是东南地区商人地主的利益,对西北、中原、两广广大农民的利益毫不关心。
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东林领袖顾宪成不卑货殖,并认为经济人才不仅能有益于一方,而且能有益于国家的财政。
另一领袖高攀龙也十分关注商贸问题,认识到国家征收商税是对整个经济的破坏,指出征收商税是“夺民之财”,提出应取消白粮的钞关复税并保护铺行,体现了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利民思想。
高攀龙认为天子不应有私财,而崇祯帝确实是这样做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钱都给了东林官僚和大商人。
在明朝后期,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明代的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
明朝中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税收。
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顺应并代表了江南工商业的利益,忽视了北方和中原农民的利益!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
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资本家中收入收税。
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
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
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
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
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
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
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最后,北方和中原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东林党好不容易抢夺把持到的朝政,也推翻了东林弟子崇祯帝的大明天下。
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