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吴普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4(人教A 版)第三章3.1.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内容,教学安排是1课时。

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

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后续内容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用到的工具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数量积坐标表示”。都属于刚刚学过的基础知识,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由于使用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来推导公式,而向量夹角范围是[0,]π,这与两角差αβ-的围并不一致,还要分类计论,这是由使用的推导工具造成的。分类计论是学生的弱项,客观上也成为学习本节的不利因素,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并能够初步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联系与化归思想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搞清向量夹角的范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角的关系变得形象直观,容易找到αβ-与向量的夹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2k αβθπ-+=,从而降代难度,化解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转化与化归的方法来惯穿各个环节。

2.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直观上打开突破口,

探究归纳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六、教学用具分析

几何画板课件 1

2

=

,32=)6030?-=

cos60cos30-呢?(显然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导

(0,)αβπ-∈时

如图,(cos ,sin ),(cos OB OA ββα==cos cos sin sin OA OB αβαβ•=+ 又OA OB •=||||cos()OA OB αβ-=cos(∴cos()αβ-=cos cos sin sin αβαβ+2.当(0,)αβπ-∉时

思考:上面图中向量,OB OA 的夹角是怎样的?,范围是怎样的?β-,且αβ-(0,)π∈)正与向量夹角的范围相符,所以我们自OA OB •=||||cos(OA OB α(0,)π呢? 探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将OA 旋转 到下图的位置,显然此时αβ-已经不是

,OB OA 的夹角,在[0,2]π范围内, 是向量夹角的补角θ+()αβ-=2k π

此时,OA OB •=||||cos OA OB θcos()αβ-=cos cos sin αβα+综上,对任意角,αβ都有

cos()αβ-=cos α

cos15的值()cos15cos 4530=-,()cos15cos 6045=-

怎样求sin 75︒的值?

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 ⎝是第三象限角,

cos35cos10cos55+的值.

cos()αβ+=?

.选作:参照教材,并上网查找两角差余弦公式的其它推导方式计说明

教学的最高的目标,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处理得通俗易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多种证明方法,在教材改革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同的偿试。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往往是上位的,它直接决定了问题处理起来的难易程度。本书采用的“向量数量积”的方式,是较简单的一种方式,而难点也由此产生,要根据向量夹角的范围来进行分类讨论,为了降低难点,我大胆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方式,而没有上来就分类讨论,化解了难点。另外,教材中还绍了从三角函数线的角度进行证明的一种思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取舍,作为课外探究内容,同时也丰富了评价的层次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