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巨变与开发新秩序——建国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巨变与开发新秩序——建国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的数次重大变化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
区域经济问题是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演化与变迁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中国特色。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迎来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沧桑巨变。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展望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全国一盘棋下的区域均衡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分布格局大致为:北部与西部地区占46%,东南地区占54%。
新中国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格局。
为改变失衡的经济国土,中央政府本着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在工业布局上向广大内陆地区倾斜,原先真正“一穷二白”的中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生产力在全国各地的相对平衡布局。
二、区域经济格局大洗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
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先天内在地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建设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改革大潮对中国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就的区域经济格局进行了革命性大洗牌,沿海与内地之间相对平衡发展的区域大格局得以快速调整。
三、快速发展中的区域失衡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标志着中国渐进式改革由原先的“增量”改革阶段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阶段,相应的配套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各类生产要素,进一步赋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较大程度地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5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1(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逐步形成了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的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51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51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60年中国经济区域发展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7个经济协作区。
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
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地带包括辽宁等12个省级区域,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等9个省级区域,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等10个省级区域(1997年重庆设直辖市)。
该方案从总体上归纳了我国由沿海到内地所形成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为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制订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国家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全国经济的公平增长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中央明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势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表1 2004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1说明,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并加大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梯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崛起等一系列战略的相继实施,全国生产力布局逐渐趋向于相对均衡,但毋庸讳言,国内经济差异甚大。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60年历程回顾(1953—2013)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3 6 3 7 ( 2 0 1 5 ) 0 2— 0 1 5 3— 0 5
区域经 济 发 展 问题 是 任 何 一 个 国家 在 经 济 发 展 没有 完全 被解 放 。 因此 , 虽然 1 9 4 9年新 中 国建 立 , 但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62772881978年以后尤其是从1981年开始实施六五规划以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不仅在政策扶持力度如财政税收信贷以及投资方面向沿海地区倾斜在资源提供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对 实现 共 同 富裕 目标具 有重 要 意义 。
一
以提上 1 3 程 。第 二种 将 1 9 7 8年 作 为 中国 区 域发 展 战 略研 究起 点 的观 点也 是不 合 理 的 , 因 为我 国区 域发 展
、
区域发 展 战略 时 间起点 的确 定
在 现有 研 究 中 , 学 界对 于我 国 区域发 展 战 略 的起 战 略在 毛泽 东 同志 1 9 5 6年 提 出 的“ 十 大关 系 ” 论 断 中
这段时期 , 国内外局势复杂 , 考虑到 中国的地理
此分别进行分析 。将 1 9 4 9年作 为我 国区域发展战略 位置 可能 给沿 海地 区带 来 战争 威 胁 , 以毛泽 东为 首 的 起点 的观 点 看似 合 理 实 际上 存 在 较 大 弊端 。 首先 , 在 第一代 党 中 央 领 导集 体 从 国家 安 全 角 度 出 发 制 定 了 当时的社会 背景下 , 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新 中国 以国家安全为 目标 的“ 区域均衡 发展战略” 。毛泽东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二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建国以后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短缺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
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的商品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历史。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重点。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1978-1992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放开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等。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变为市场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进步。
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速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2001年)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放开了市场,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第四阶段: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摘要]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总结60年的经验教训,需要客观评价前30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功过,科学分析后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
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经验与实践发展的脉络看,我国在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重视发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献标识码]A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在60年的发展史中,我国经历了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后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对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识;对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需要进行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利于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继续前进;认识上的失误和教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发展。
一、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实现国家独立和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起点。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评析。
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二是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上述任务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各观必然性。
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1.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积极效应。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投资上均匀分配,投资缺乏配套而效益不佳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9年以后,国家对沿海地区增大投资份额,并配之以优惠政策,初步打破了在资金分配和政策配置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了沿海地区已有经济潜力的发挥,有利于沿海地区先行发展起来。
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其次,形成对中西部的示范效应与激励效应。
让沿海地区先行发展起来,有利于激励沿海地区探索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道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有利于增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形成对中西部地区的示范效应,激励中西部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形成经济落差,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快的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落差,促进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被禁锢封闭和沉淀的状态,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
1979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原来被封闭和禁锢的各类资源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些资源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客观上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
2.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消极效应与问题。
尽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是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的共同现象,也是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持续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局稳定的。
实际上,l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趋势。
在传统的价格体系下,落后地区输出廉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
由此造成大量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
为了防―上这种不合理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落后地区集中投资于那些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由此导致一些加工工业项目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形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
这种趋势,并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地区间产业结构在高度化基础上的趋同,而是在一种低水平重复基础上的趋同,或是在“虚高度化”基础上的趋同,即靠引进技术设备、元器件支撑起来的家电工业等。
这就背离了地区分工规律和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其直接后果是损害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其次,强化地方利益,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一方面导致地区间过度竞争,诱发资源大战,销售大战,导致区际经济秩序混乱,区际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落后地区为了保证本地企业的资源和产品市场,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市场,实施市场封锁,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和外地产品进入,这直接妨碍资源在全国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最后,影响整体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一,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尤其是地区主要产业的趋同,可能因为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动,导致各个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同步波动和同步涨落,引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震荡。
其二,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财力的制约,中西部地区缺乏扩大对农业投资的能力,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而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压力。
一旦农业生产出现波动,则其效应会迅速延递到整个国民经济。
其三,中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东部沿海地区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完全依赖于国外资源,完全实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果地区间差距过大,沿海加工工业与内地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严重脱节,两者之间出现明显断层。
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难以持续下去。
其四,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会造成投资规模过大,进而导致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总量失控。
中西部地区容易形成投资饥渴,而财力相对充裕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会放弃投资于利润率高的加工工业,因此,地区差别长期过大,必然导致整体投资过度扩张,引发需求拉动型或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长迅速,这不仅会带动当地物价上涨,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带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物价迅速上涨,进而引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控。
1992年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在经历了东部的快速发展,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
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2003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支持;2006年4月国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
于是,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到东三省、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一个个区域经济圈纷纷崛起,拉动着神州大地更为广袤的区域快速发展。
从“两个大局”出发的我国区域经济,也逐步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均衡全面发展。
(新民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