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辨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概念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对学生答题非常关键。

笔者现将其中一部分重要概念做一比较总结,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极体和极核极体是在动物的卵巢中由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同时形成的三个较小的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与卵细胞相同,另外两个极体与卵细胞不同,三个极体不能受精,最后都退化消失;而极核是游离于被子植物胚珠内的胚囊中的两个核,每个极核的染色体组成与卵细胞是相同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

极体和极核的相同点就在于染色体数目都与卵细胞的相同。

二、胚囊和囊胚胚囊位于植物的胚珠内,成熟的胚囊内含有七个细胞八个核(近珠孔一端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助细胞,远珠孔端有三个反足细胞,胚囊中央有两个极核),这是被子植物完成双受精作用的场所。

胚囊内完成双受精作用后,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为胚和胚乳,同时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囊胚是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是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一个内部具有空腔的胚胎。

囊胚进一步发育为动物的原肠胚。

三、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细胞分裂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是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方式。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是一种渐变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但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和系统,直至发育成胚胎、幼体,最终发育成成体。

四、种群和物种(1)概念不同。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每个种群都具有特定的基因库;而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高中生物易错易混总结

高中生物易错易混总结

高中生物易错易混总结高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科目,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由于知识点繁多,有些内容容易混淆或理解错误。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生物中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遗传与进化1. 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但容易混淆。

遗传是指基因在后代之间的传递,而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遗传是进化的基础,进化是遗传的结果。

2. 基因型和表现型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合,而表现型是指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性状。

二、细胞与组织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但细胞膜和细胞壁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细胞膜是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而细胞壁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起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也是容易混淆的。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三、生物分类1. 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进行分类,但种和个体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和能够繁殖后代的个体群,而个体是指一个独立的生物体。

2.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也是容易混淆的。

动物是多细胞、异养和能够运动的生物,而植物是多细胞、自养和不能运动的生物。

四、生物能量转化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生物能量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但容易混淆。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而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

2. 基因和酶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而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五、生物生长与发育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分裂的两种方式,但容易混淆。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核分裂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而减数分裂是指细胞核分裂产生四个具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2. 受精和生殖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而生殖是指生物繁殖后代的过程。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生物学中有一些概念看起来很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列举部分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利于更进一步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一、结构类
1. 原生质、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
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命物质。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并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原生质体是去掉细胞壁的细胞,是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他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2. 细胞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其浓度决定植物细胞的渗透压。

细胞外液指人或高等动物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又叫做人体
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高中生物教材中易混淆概念的剖析

高中生物教材中易混淆概念的剖析


项目



变化规律
性原 初级性 次级性 性细胞
细 胞 母 细胞 细 胞 母
染色体 数 染 色单体数
2 N 0
2 N N N N 一2 4 2— N N 哪 0
4 a 2 a
2 — N N+ N —2 —N +N N H 4 一2 —0
实 验 的 过程 中形 成 实 验 能 力 ,并 通 过 实 验 试 题 的 训 练
( 检 测 发 散 思 维 ) 考 查 学 生 探 索性 推 理 、 可 , 分析 、 决 解 问题 能 力 的问题 ,“ 算 和 近似 处理 ”类 问 题 ,“ 估 获取 信
息 及 自学 ”类 问 题 等 。 4物 理 实 验 教 学 和 复 习-- 足 课 本 , 强 调 知 识 迁 . JA t 移 , 改造 创 新 。 要注 意 基 本 仪 器 的使 用 ,读 数 、 实 验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 与核D A 目变化的图像 比较 N数
光合作 用与 同化作用 这一 对概念 多数学 生理解。
得 不 深 不 透 ,且 常 常 混 为 一 谈 。 这 两 个 概 念 是 从 属 关 系 。 同化 作 用 的概 念 范 围 广 ,适 用 于 一 切 生 物体 。 而 光 合作 用 只 适 用 于 绿 色植 物和 光 合 细 菌 ,其 共 同点
2— 4 — 2— a a a+ a’
核 D A分子数 2 N a
创 新 思 维 能 力的 考查 。 此还 有 诸 如 “ 常 方 法无 法 处 除 正
理 ( 另 辟 蹊 径 ” ) 题 ,“ 现 多 种 可 能 性 ”类 问 题 “ 类 问 发
原 理 的理 解 ,实 验 操 作 能 力 的训 练 ,要 让 学 生 在 动 手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易混淆概念是高中生物学习中最容易犯错的问题之一。

以下总结了一些高中生物学习中易混淆的概念,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细胞膜与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壁是细胞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区别。

细胞膜是一个薄膜,包围着细胞质,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壁是一个坚硬的结构,位于细胞外部,提供支持和保护。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最显著的区别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此外,植物细胞有一个比动物细胞更大的液泡,其中存储水和废物。

3. 叶绿体与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两种重要细胞器。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其中含有叶绿素,它负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线粒体是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它参与细胞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4. RNA与DNARNA和DNA是细胞内的两种核酸,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很大差异。

DNA是一个由四种碱基组成的长链,存储着遗传信息。

RNA则是一种在细胞内传输和转录DNA信息的分子,它根据DNA的信息合成蛋白质。

5. 在生物学内的“进化”与“适应”进化和适应是两个在生物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它们有不同的意义。

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基因组的变化。

适应则指生物通过环境选择和自然选择,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促进群体的生存和繁殖。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生物体中产生能量的重要途径。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在呼吸作用中,生物将葡萄糖和氧气转化成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7. 线性与环状DNA线性和环状DNA是两种不同形态的DNA分子。

线性DNA是指呈直线形状的DNA,如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DNA。

环状DNA则如环形、螺旋、环形或梳子形状,通常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

8.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总体。

高中生物40个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40个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40个易混淆知识点辨析生物当中有许多我们会感到陌生又熟悉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40个易混淆知识点辨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40个易混淆知识点辨析1.类脂与脂类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

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

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

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

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总结_高中生物老师工作总结1. 细胞膜与细胞壁细胞膜与细胞壁是生物学中常见的两个概念,但很多学生容易将它们混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薄膜,它决定了物质的进出,是细胞的保护膜。

而细胞壁则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它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起着支撑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我通常会通过实际的图片和动态模拟来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区别。

并结合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解释,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2. 叶绿素与叶绿体叶绿素是植物叶片中的绿色色素,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

而叶绿体则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很多学生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以为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叶绿素和叶绿体的存在和作用。

我也会通过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叶绿素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3. 同化与异化同化是生物体内外物质在代谢过程中被转化为自己物质的过程,主要是合成物质。

而异化是生物体内外物质在代谢过程中被转化为不同种物质的过程,主要是分解物质。

同化和异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生物概念,而且这两个过程又是生物体内代谢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和动物的代谢过程,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同化和异化的例子,并进行观察和实验,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4. DNA、RNA与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而RNA则是DNA的一种衍生物,它在蛋白质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各种功能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分子,很多学生容易将它们混淆。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生物化学角度对这三者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细胞内的作用和关系。

我也会利用实验和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深入理解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

高中生物 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

高中生物易混淆概念总结6篇篇1一、绪论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易混淆概念,本文将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将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为高中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易混淆概念分类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2. 细胞膜与细胞壁3. 基因与染色体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7. 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8. 酶的专一性与酶的活性9.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10.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三、易混淆概念详解1. 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是指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巨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

而生物小分子则是指相对较小的分子,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两者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2. 细胞膜与细胞壁细胞膜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而细胞壁则是植物细胞外层的坚硬结构,主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3.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则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主要负责基因的储存和传递。

两者在遗传和生物性状控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而光合作用则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两者在能量转换和物质代谢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5.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而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的总称。

两者在范围和层次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6.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遗传信息是指生物体内部储存和传递的关于遗传和性状的信息。

而遗传密码则是决定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密码子。

两者在遗传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1.遗传性、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

长期应激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从来源上看:酶、激素和抗体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所有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效应B 细胞才可合成抗体。

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可以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

抗体一定是球蛋白质。

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氨基酸、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约有20种,结构通式为: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核苷酸分子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

如脱氧核糖核苷酸:4.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

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原生质团。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和细胞壁组成。

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体: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构。

可以认为原生质体包括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

5.细胞板、赤道板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一个平面。

因为这个平面的位置比较类似于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

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它只是一个垂直于纺锤体纵轴的平面,是一个位置名称,在动、植物细胞都适用。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

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周围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最后将细胞质完全分隔开。

可见,细胞板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板状结构,且只有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才出现,决定着细胞质分裂的方向。

6.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1)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只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

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下图中,A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B是经过复制的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完全相同,它们通过一个共同的着丝点相连。

B的着丝点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C)。

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A的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B的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

C中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计算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 = 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 =染色体数。

7.细胞分裂、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产生许多相同的细胞,使单细胞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使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稳定性的差异。

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进而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一般说来,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分裂的能力越低。

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增殖,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8.无丝分裂和二分裂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无丝分裂则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而且不仅在体细胞中,甚至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

由于其核分裂的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胞质分裂后的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够平均分配给子细胞,与有丝分裂有很大区别,故称无丝分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无丝分裂和二分裂有着本质的区别,二分裂指的是原核生物进行的一种最原始的细胞增殖方式,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独特的细胞增殖方式,通过这种分裂,可同时形成多个核;且分裂时细胞核仍可执行其生理功能。

9.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②遗传物质是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环状(DNA)丝,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③以简单二分裂方式繁殖;④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⑤细胞内的单位膜系统一般都由细胞膜内褶而成,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结构独特的细胞壁(支原体、立克次体没有细胞壁)等等。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等。

原生生物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

原生生物是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份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

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一类生物。

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

营养方式繁多,有些似真菌,吸收外界营养;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进食有机食物,例如裸藻。

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于水中。

10.硝化作用、消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化细菌从铵或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用以固定二氧化碳。

自然界中,除自养硝化细菌外,还有些异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能将铵盐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消化作用是指将食物分解成足够小的分子使身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过程。

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1.回茬轮作、套种和间作回茬:一年内一茬农作物收获后复种的那一茬,回茬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轮作:在一块田地上依次轮换栽种多种作物。

轮作可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

也称为轮栽、轮种、倒茬、调茬。

套种:在某一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

也称套作,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间作:在同一栽培季节、同一地块中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式。

可充分利用光照,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12.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强度、光合生产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能利用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照射到此地的光能总量的比值。

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照射到此地被植物吸收了的光能总量的比值。

从计算公式比较,两者的分子是完全相同的,而分母不同。

光能利用率的分母要远大于光合作用效率的分母,因为照射到某地的光能有的根本没有照在植物体上,而是照在裸地上,就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光能而言,也不会完全被植物所吸收,有的被叶片反射掉了。

从农业生产上看,我们要提高粮食产量就要设法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其方法是:总之,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之一,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植物在光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同化二氧化碳的量,常用单位为毫克二氧化碳/平方分米/小时(请自己转换为通用代号,下同,答者注)。

真正的光合作用强度是植物在光下实际同化二氧化碳的量,但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进行呼吸作用,会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因此所测得的一般为表面光合作用或净光合作用,就是真正光合作用所同化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去因呼吸作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一般所说的光合作用强度,就是指净光合率。

光合生产率:指较长时间(如一昼夜或一周)的净光合率,也称净同化率,其单位一般为每平方米叶面积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干物质的重量,如克数干物质/平方米/天。

光合生产率可看作光合作用强度的一种表示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合生产率同时覆盖昼夜,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针对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光合作用量;光合生产率强调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物质的积累量。

1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细胞液: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即细胞液一般指的是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分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称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和细胞外液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外延相同。

细胞外液是相对于细胞内液而言的,是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的;而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环境来说的,是从人体的角度来看的。

人体内的呼吸道、肺、消化道等的空腔,都属于外环境,其内的所有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4.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蛋白质,起着运输氧气的作用,属于细胞内的成分。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15.丙酮、丙酮酸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不同(丙酮的化学式是C3H6O,丙酮酸的化学式是C3H4O3),分类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丙酮往往在实验中作为有机溶剂来提取内容物(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在生物体内不存在。

丙酮酸是细胞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形成的产物,也是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枢纽物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