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基本规律
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

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动物胚胎学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学科,包括探索胚胎的起源、形态变化以及分化过程等。
了解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对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受精开始,逐步探讨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
一、受精受精是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第一步。
雄性生殖细胞与雌性生殖细胞结合,在受精卵中融合成一个新的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双方的基因信息融合,确定个体的遗传特征。
受精之后,受精卵进入分裂阶段。
二、分裂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逐渐形成由多个细胞组成的胚胎。
最早形成的细胞称为胚胎干细胞,它们具有极强的分化能力,可以发展成任何细胞类型。
在分裂过程中,胚胎逐渐变得越来越小,但细胞数量却增加。
三、膜囊形成随着胚胎的发育,外层细胞开始分泌一种液体,形成一个膜囊,称为原始膜囊。
原始膜囊起到保护和滋养胚胎的作用,为胚胎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
四、胚胎分化在胚胎分化阶段,胚胎细胞开始发生特定的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通过分化,胚胎的细胞开始具备特定的功能和形态。
例如,一部分细胞会分化为神经细胞,形成神经系统;另一部分细胞会分化为肌肉细胞,形成肌肉组织。
五、器官形成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各个器官开始形成。
胚胎的细胞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结构,并逐步分化为各种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这个阶段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各个器官系统发育的基础。
六、胎儿形成当胎儿的器官形成完毕后,胚胎就进一步发育成为胎儿。
胎儿继续生长和发育,逐渐呈现出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特征和形态。
胎儿期的发育过程主要是体重的增加和器官的进一步成熟。
综上所述,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涉及受精、分裂、膜囊形成、胚胎分化、器官形成以及胎儿形成等多个阶段。
通过研究这些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动物胚胎学的发育过程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精子的获能 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 胞,透明带的能力,精子只有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 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这种作 用称为精子的获能. 原因在于精子头的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 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中运行过程中,该糖蛋白被女性生殖 管道分泌物中的酶降解,从而获得受精能力——获能 获能 (capacitation): 除上述精子膜表面精液蛋白的去除以及膜表面蛋白的重组 等,精子在获能过程中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内的受精能力一般可以维持1天.
原肠形成方式 原肠胚的细胞移动过程,称为原肠形成 (gastrulation)或原肠作用. 原肠形成的 方式各类动物不同,主要的方式有:
1,内陷(invagination) ,内陷( ) 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 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ectoderm),向内陷入的一层为 内胚层(endoderm). 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 (gastrocoele),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 2,内移(migration) ,内移( ) 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初始移入的细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调 整排列成规则的内胚层. 内移法形成的原肠胚没有原口,以后在胚体的一端开孔, 形成原口.
2,不完全卵裂(partial cleavage) ,不完全卵裂 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受阻, 卵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2.1 盘裂 (discal cleavage) 分裂局限于胚盘(blastoderm)处,如乌贼, 鸡卵;2.2 表面卵裂(peripheral cleavage) 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者,如昆虫卵.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一、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也可指 一个类群(如某个科、 属、种)的发生和发 展历史。
例如 :马的系统发生:经 历了六千万年的演变:
5
二、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受精卵 囊胚
卵裂
原肠胚
中胚层和体腔形成
神经胚
幼体
6
二、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1、卵裂期 1)卵的结构 植物极:卵黄多
囊胚
外胚层
原肠胚
内胚层
消化道的上皮
表皮及其 附属结构
(毛发、指 甲)
脑和神经系 统(感受器)
胚胎肠道 腺体(肝和脾)
其他:尿道和 呼吸道的上皮
膀胱的上皮
(气管、支气管、 肺上皮)
脊索
真皮(皮肤) 的内层
中胚层
循环系统(心脏、
血管淋巴系统等)
肌肉(骨骼肌、平滑肌)
内脏器官的外膜
排泄系统(肾、输尿管)
生殖系统(睾丸、卵巢、 输卵管、子宫)
蛙受精卵的特点: 动物半球:卵黄少、比重小、颜色深 植物半球:卵黄多、比重大、颜色浅
卵裂:辐射卵裂 原肠胚特点:从新月区的中心开始 胚的发育: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
成,形成幼体的过程 胚后发育:幼体从卵膜里孵化出来或从母体里生出
来,并发育成成体(性成熟的个体)的过程
34
二、两栖动物的胚胎发育——蛙受精卵分裂的过程
动物 半球 囊胚腔 植物 半球
外胚层
中胚层 原肠腔 内胚层
37
动物的个体发育总结
受精卵
卵裂
胚
囊胚 (具囊胚腔)
的
动物半球细胞外包
发
植物半球细胞内陷
育
原肠胚 (具原肠腔、三个胚
动物生物学-02

• 进化分类学方法: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 进化论观点为分类学提供了自然基础。 进化分类学的目的是使每一类群的分类 地位反映出它的进化历史即系统发生, 各个分类单元可以通过进化联系起来。 进化分类学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 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以及估计两个 类群中的特征之间进化差异度来分类, 分类结果以进化树来表示。进化分类学 注重的是各类群的进化水平和进化地位。
前三次卵裂图示
1. 卵细胞形成
卵 裂 过 程 图 解
2. 受精卵形成
3. 前三次卵裂
4. 囊胚形成
海胆卵裂过程
• 完全卵裂按卵裂的取向分为两种模式。 • 辐射型卵裂的分裂轴(即纺锤体轴线) 与卵轴(受精卵动、植物极连线)垂直 或平行,卵裂球呈辐射状对称排列。见 于腔肠动物和后口动物类群。 • 螺旋型卵裂从第三次分裂开始,分裂轴 与卵轴之间形成约45°倾角,卵裂球围 绕卵轴螺旋状排列。见于多数原口动物 类群。
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图解
• 端细胞法:植物极的一个细胞即中胚层 的端细胞分裂成两个原始中胚层细胞, 对称排列在胚孔两侧。这两个细胞不断 分裂,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条。 中胚层条的细胞之间出现成对空隙,就 是体腔囊。 • 由于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 的,这种方式又叫裂体腔法。原口动物 都是以这一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高等脊索动物也是由这一方式来形成中 胚层和体腔的,但具体过程更复杂。
3.1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 人类对动物界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是伴随 着生产和生活不断深入进行的。首先是 对动物的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 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各个 已知物种放在该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上, 这是分类学(taxonomy)的任务。 • 现在全世界已知大约有174万种动物,而 每年大约有15000个新种被命名和描述。
动物生物学2章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了解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对于理解和说明动物 界系统发育,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文昌鱼的胚胎发育: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属于脊索动物 门、头索动物亚门。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浅海中。形 似小鱼,但无头部的一类脊索动物。终身具备脊椎动 物的三大特征。
在我国分布于厦门、青岛等地,以厦门为最多。
三胚层多细胞动物:根据体腔的有和无、形成方式又分为三 种: 1.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2. 三胚层假体腔动物 3. 三胚层真体腔动物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涡虫)、纽形动物和颚 胃动物等。由两个胚层的辐射对称进化为三胚层的两侧 对称。 即: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充满了中胚层形成的细胞和细胞间质 (实质)。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 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
卵裂(完全等裂)——桑椹胚(实心)— —囊胚(空心)——原肠胚(内陷)— —神经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包 括脊索、肠体腔囊等)——胚层的分化 器官的形成。
假体腔比无体腔进化表现在: 1.假体腔为体内器官和系统的自由运动和发展提 供了空间。 2.体腔液较实质细胞更能有效的运输。 3.并且体腔液可以作为一种液体静力骨骼,能使 身体运动更迅速,所以,线形动物一般摆脱了 纤毛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
第二节、脊椎动物个体发育的模式动物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简单而典型,可以作为模式动物
(七)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
三个胚层继续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动 物的组织、器官都是从3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 如 1.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 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的小部分。 2.中胚层: 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 血液),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3.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各种衍生物如 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 官、消化管的两端。 三胚层动物具备了器官、系统,体型由两个胚层 的辐射对称进化为三胚层的两侧对称,使得更 好的适应于爬行及游泳。
动物进化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胎儿的进程

动物进化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胎儿的进程动物进化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而胚胎发育则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通过从受精卵到胎儿的不断发育,动物逐渐获得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本文将对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进行探讨。
1. 受精卵的形成动物的胚胎发育始于受精卵的形成。
当雄性生殖细胞与雌性生殖细胞相结合时,受精卵就诞生了。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其中蕴含着未来动物个体的全部基因信息。
2. 受精卵的分裂受精卵在形成后不久,开始经历细胞分裂的过程。
受精卵的细胞核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细胞。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数目逐渐增多,形成一个细胞团。
3. 体胚层的形成在继续分裂之后,受精卵中的细胞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这些层次将会发展成未来动物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 器官形成内胚层是胚胎形成器官的主要来源,它会发展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中胚层将会分化为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而外胚层则形成了皮肤和神经系统的部分。
5. 地位的转变随着胚胎的发育,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分化进一步进行,它们的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转变。
内胚层将形成动物的内脏器官,中胚层将形成肌肉和骨骼,而外胚层则形成了动物的皮肤和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6. 胚胎的生长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生长壮大。
胚胎内的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更加复杂的组织和器官,从而使胚胎从原始的形态逐渐变得更加完整和复杂。
7. 胚胎与胎儿的区别一般来说,胚胎指的是受精卵形成后到器官形成之前的发育过程,而胎儿则是指器官形成后到出生前的发育阶段。
胎儿相对于胚胎来说已经具备了更加成熟的器官和系统,更接近于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
总结起来,动物进化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的形成、细胞分裂、体胚层的形成、器官的分化和形成、胚胎的生长以及胚胎与胎儿的区别。
通过这一过程,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获得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动物的生长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
一、胚胎发育阶段动物的生命始于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分化事件,胚胎逐渐形成。
在这个阶段,胚胎细胞会经历胚层形成、胚胎器官的发育以及初步组织结构的建立等过程。
这个阶段的关键事件是胚胎细胞分裂速度的控制和胚胎细胞的定向分化。
二、婴幼期生长在动物出生后,它们进入婴幼期,这个阶段是动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婴幼期的动物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来支持其快速的组织增长和器官发育。
在这个阶段,动物需要摄取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来满足其生长的需求。
三、青少年期生长青少年期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动物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肌肉、骨骼和器官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青少年期的动物需要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以促进其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此外,营养摄入的平衡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对骨骼发育的重要性。
四、成年期生长当动物进入成年期后,其生长速度逐渐减缓,身体的发育也相对稳定下来。
成年期的动物需要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此外,成年期的动物还可能经历繁殖过程,数量的增长可能对其生存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五、老年期生长动物的老年期是其生长发育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动物的身体逐渐衰老,其代谢速率和免疫力也会下降。
老年期动物需要特别关注健康和营养,以保持身体的机能和功能。
此外,老年期的动物可能更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困扰,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养护。
总结起来,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从胚胎发育到老年期,动物需要适当的营养、运动和环境条件来确保其生长发育的顺利进行。
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照顾它们,促进其健康和幸福。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第2章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提纲一、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二、生物发生律三、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形式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一、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精子:雄性生殖细胞,个体小,能活动✧卵:雌性生殖细胞,个体大,含有大量卵黄动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开始卵的动物级和植物级卵黄浓度位置动物极少低上植物极多高下动物极:细胞质多的一端植物极:卵黄多的一端➢根据卵内卵黄的含量可将卵分为:多黄卵; 少黄卵; 中黄卵(一)受精与受精卵✓受精时雌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
✓受精卵通过连续的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细胞迁移、聚集、分化,共同构建新生命的基本结构。
原肠胚卵裂受精胚层分化器官形成(二)卵裂从受精卵经过多次的重复分裂,形成多个分裂球的过程。
包括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移位。
特点:分列的次数愈多,形成的分裂球愈小。
很多分裂球组成的实心球状体称桑椹胚。
(哺乳动物)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等裂:海胆、文昌鱼,卵黄较少,分布均匀。
不等裂:海绵动物、蛙类,卵黄分布不均。
海胆不完全卵裂:见于多黄卵。
由于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分裂。
盘裂:乌贼、鱼、爬行类、鸟表面卵裂:昆虫鸟(三)囊胚的形成卵裂进行到一定程度,形成中空的球状胚,即囊胚。
囊胚腔等裂不等裂蛙海胆囊胚进一步发育而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一个原肠腔(将来的消化腔)。
原肠原肠胚胚孔(四)原肠胚的形成海胆原肠胚完全卵裂、囊胚、原肠胚形成•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而形成二层细胞和原肠腔,腔孔称为原口或胚孔。
•内移: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腔内形成内胚层。
•分层: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成为外胚层。
•外包:端黄卵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由于卵黄多而分极慢,结果动物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子的类型
由于初级卵母细胞中积累的各种物质数量和分布的不同 ——卵内发生了物质的重新排列,因而产生了卵的极性:
口动物,它们在整个动物进化中组成一个大的分支。
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
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 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后口动物的胚胎发育
是辐射不定型卵裂。在原肠期的后期,与原口相反一端的内外两胚层相
互贴紧,最后穿成一孔,成为幼虫的口,后口动物因此得名。这些动物 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体腔囊,体腔囊和内 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这种形成方法称 为肠体腔法(见体腔动物)。半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动物均为后口动物,它们是动物进化的主干。
腔囊(coelomic sac)。 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 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为体腔。 由于体腔囊来源于原肠,故又称肠体腔。
五、神经胚的形成与器官建成
动物机体的一切组织和器官都是由胚胎的三个胚层分化而来: 外胚层:全部的神经组织和部分上皮组织 中胚层:全部的结缔组织、循环组织和肌肉组织,大部分排泄系统和生 殖系统的上皮组织。
2.精卵结合时发生的变化
(1)顶体反应
(2)卵子的激活
(3)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
人类精子结构示意图
(1)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 海 胆 受 精 过 程
精子头部与卵膜成分接 触诱发顶体反应。
1.顶体破开,释放水解酶;
2.精子前端与受体结合;3.入卵,卵黄膜膨胀
哺乳动物精子的顶体反应
(3)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
精子进入卵细胞后,核膜破裂,染色质变得松散,破碎的核膜 与松散的染色泡重新聚集,形成雄原核; 卵细胞核在完成第二次 减数分裂之后,形成的细胞核即雌原核;之后核膜互融,形成受 精卵称为合子,受精过程到此结束,紧接着第一次卵裂开始。
雌雄原核的融合
二、卵裂
1.卵裂的概念、特点
⑤外包(epiboly)
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较慢, 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成外胚层,被包围 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 一些软体动物与两栖动物蛙的原肠形成就是外包。
以上原肠形成的几
种形式往往不是单
一进行,常常二种 或二种以上同时进
行,最常见的是内
陷与外包同时进行, 分层和内移相伴进
动物极(animal pole) : 通常细胞核位于卵细胞质较多、
营养物质较少的一极,这就是动物极。 植物极(vegetative pole):动物极相对的一极,营养物 质集中。 卵轴(egg axis):一条从动物极到植物极假设的直线。 卵黄和其他物质如核糖体、线粒体等沿卵轴形成梯度分布。
卵裂期卵的结构 植物极:卵黄多 动物极:细胞质多
盘裂
表面卵裂
–完全卵裂
••辐射卵裂(棘皮、两栖)
••螺旋卵裂(软体、环节、 扁形动物、线形等)
–不完全卵裂 ••盘状卵裂(爬行、鱼、鸟) ••表面卵裂(节肢) ••两侧卵裂(头足、扁形)
••辐射卵裂(棘皮、两栖)
三、囊胚的形成
胚盘
囊胚腔
海胆
青蛙
卵子类型不同,分裂的类型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囊胚类型
1.腔囊胚 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状的囊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 腔,这种囊胚叫腔囊胚。凡全裂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 2.实心囊胚 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有腔,或者分裂初期尚有 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而消失成为实心球体,这种囊胚称为实心 囊胚。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囊胚属此类型。 3.表面囊胚 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 面,没有囊胚腔。如昆虫的囊胚。 4.盘状囊胚 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等典型的端黄卵进行盘状卵裂,形成盘状 的囊胚,盖于卵黄上,称为盘状囊胚。
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
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为中 胚层。端细胞法又称为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均以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高等脊索 动物也由这一方式形成中胚层、体腔,但具体的形成过 程更复杂
(2)体腔囊法(coelesac method)
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
物归纳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两大类。原口动物的胚胎发育为螺旋定型 卵裂,中胚层形成是在原口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
为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原口动物这
种形成中胚层的方法称为端细胞法(又称裂体腔法)。扁形动物门、纽 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均属原
四、原肠胚的形成
继囊胚期之后,胚胎开始形成原肠腔,即将来 的消化腔。这一阶段的胚胎称为原肠胚,胚胎发 育期为原肠期。
1.原肠形成方式 原肠胚的细胞移动过程,称为原肠形成(gastrulation)或原肠作用。 原肠形成的方式各类动物不同,主要有5种方式。
①内陷(invagination) 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 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 ②内移(migration) 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初始移入的细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调整排列成 规则的内胚层。
内胚层:大部分消化管上皮、消化腺和呼吸上皮、内分泌腺。
胚层的分化和器官形成
从 三 原 始 胚 层 发 生 各 器 官 组 织 的 途 径 ( 哺 乳 动 物 )
原口动物 原口动物(Protostomia)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
的动物。1908年,格罗本根据胚孔在胚胎中发育的不同,把两侧对称动
内移
原口形成方式不同
③分层(delamination) 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而形成内外两胚层。 腔囊胚向内分出内胚层——某些水母属的水母; 实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层——某些水螅水母。 ④内转(involution)
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一面边缘向内转,再伸展成为内胚层。
分层
顶体反应的作用
1)释放顶体内的酶类,使精子膜成分重新分配、暴露
或被修饰。
2)精子细胞头部的顶体小泡开放并释放出一些水解酶 (例如蛋白酶和糖苷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膜的 胶状层和卵黄膜,形成通道。
(2)卵子的激活(activation)
未受精的卵 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
状态。精子一旦与卵子接触卵子本身就开始发生一系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卵皮层的变化,即皮层反应(cortical reaction)。
2.卵裂类型
卵裂方式由两个因素决定: 卵黄的量、分布决定卵裂发生的位置和 分裂球的大小。
①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
整个卵参加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a 均等分裂(equal cleavage)
卵黄分布均匀的均黄卵,形成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海胆、
文昌鱼。 b 不等分裂(unequal cleavage) 卵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软体动物、 蛙类等。 cleavage)
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受阻,卵裂只在不含卵黄 的部位进行。 a 盘裂(discal cleavage)
卵裂只限于动物极的细胞质部分,如乌贼、鸡卵;
b表面卵裂(peripheral cleavage) 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者,如昆虫卵。
行。
原肠形成方式
2.中胚层的形成
三胚层动物在内、外两胚层形成之后继续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 胚层(mesoderm)。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体腔(coelom)——真体腔。
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的出现有两种方式: (1)端细胞法 (2)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
(1)端细胞法(telocells method)
第二章 海绵动物
一、受精
——指精子和卵子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相融合形成二 倍体合子的过程,是新生命的开始。
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1.精卵的接近
精卵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相 互识别,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雌性分泌的
物质才具备受精的能力,此过程称为精子获能。
种间生殖隔离或者后代不育 驴染色体数目为 2n =62 马染色体数目为2n=64
哺乳动物的皮层反应
受精过程中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
1)快速阻断机制
一旦有精子进入卵子,卵子上的精子结合受体随即
失活,从而阻止更多精子附着。 2)永久阻断多精进入的机制 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来实现的。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 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 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