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的构成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
总结词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 历史见证,具有坚固的防御和豪华的居住功 能。
详细描述
欧洲城堡文化景观多为石质建筑,结构坚固 ,外观雄伟,内部装饰豪华。城堡不仅是贵 族居住之所,还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著名的城堡如英国的温莎堡、法国的凡尔赛
宫等。
堂等景观。
02
宗教文化景观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类对
于神灵的崇拜和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03
宗教文化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04
CATALOGUE
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
文化景观是历史的见证,能够反映出 特定时期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状况,为 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文化景观的构成
contents
目录
• 文化景观的定义与特性 • 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 • 文化景观的分类 • 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 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 文化景观的实例分析
01
CATALOGUE
文化景观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
01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 景观的结果,是各种文化要素如 聚落、建筑、设施、历史遗迹等 的综合体现。
02
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 建筑、古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 文化遗产,如民俗、传统工艺等 。
特性
地域性
文化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反映了特定 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
点。
多样性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 景观、人造景观、民俗文化等,这些要素 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接着回顾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特点与主要成果,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化景观的内涵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如建筑、道路、农田、工具等。
这些物质形态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物质文化景观则是指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如语言、艺术、信仰、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它们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和展现。
文化景观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特定地域、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景观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现代研究更加注重文化景观的动态性和空间性,强调文化景观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的文化景观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城市化等背景下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传统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

传统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这些景观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世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中国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故宫:中国明清皇宫建筑典范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内部有数以万计的房间,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每个建筑的命名和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封建王朝的权威和荣耀。
二、长城:壮丽的中国古代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长城千里纵横,雄伟壮观,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登上长城,可以俯瞰壮丽的山河美景,感受到古代战争的厚重氛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三、泰山:五岳之首,中国文化象征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之一。
登临泰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景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融合人文的传统观念。
泰山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四、西湖:中国南方水乡的美丽仙境西湖位于中国杭州市,是中国南方水乡的典型代表。
西湖的美景流传在千古,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四季景色各异,有苏堤春晓、白堤秋风等脍炙人口的景点,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
西湖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蕴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意和浪漫情怀。
五、布达拉宫: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布达拉宫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标志。
宫殿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融合了藏族、印度和中国汉族文化的元素,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氛围。
六、黄山:中国经典山水画的灵感之地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而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文化景观名词解释

文化景观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特殊类型景观,它可以用不同种类、地点和时期的文化元素来表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化景观在历史、建筑、城市规划、文化艺术、岩石壁画、地质景观、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覆盖,既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又能表现当地的生态璀璨景观。
源流景观是综合性的文化景观,它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并且可以深刻地影响当地人的精神世界。
源流景观可以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特点,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当地风俗民情。
文物景观是指以历史文物为基础的文化景观,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文物景观可以影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祭祀景观是一种以祭祀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景观,它可以反映当地特定的文化传统。
祭祀景观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景观,还可以保护当地文化遗产,让当地人不忘记自己的文化精髓。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和乡村结合的文化景观,它可以反映当地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乡结合部的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当地社会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当地人的文化热情。
宗教景观是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景观,它可以反映当地的宗教信仰、宗教礼仪、宗教美德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
宗教景观不仅是一种文化实践,更是一种文化观念,是宗教信仰、礼仪和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可以给当地社会带来重要的精神影响。
总之,文化景观,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特定景观,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从而构成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景观。
它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社会精神影响作用,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化景观概述

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 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 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理由。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必须分别符合前文 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的1项或几项。
4)结构:聚落、街巷、建筑群、山体、水系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整体格局和秩序,不 仅反映了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更印刻着一定地理、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行 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融合的痕迹。
5)环境:指文化景观中的山川、农田、果园、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景观生成和发 展的背景和基础,并且融入景观的整体构成之中。
文化景观的演进
• • • • • • •
•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2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公约对于文件遗产的定义中,已经出现了“与环境景色结合”、 “自然与人联合工程”这样的文化景观概念的雏形。 1984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 1992年 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6届会议上,正式将文化景观纳入《世 界遗产名录》,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 1992年10月世界遗产中心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法国的拉贝尔召开关于将“文化景 观纳入《世界遗产》”专题研讨会。 1996年庐山获得国内首个“世界文化景观”称号。 近年来,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中,都有景观与文化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AAG第90届年会上有“文化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神话、景观、通讯”专题报告会; 1995年IALE 大会上对景观类型与人类活动特征、景观建设的量化因子、21世纪的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与文化景观等命题 都有涉及。 在中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景观的研究才日益受到地理学者们的关注。近些年来,赵荣、李占昌、李 玲琴、孔翔、肖笃宁等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特性都进行了研究;刘黎民、张仁开还分别对乡村景观和小城镇文 化景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二、立体主义绘画的构成要素分 析
1、拼贴和集合:立体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拼贴和集合的手法。艺 术家们将报纸、杂志、海报、玻璃片、木片、金属片等各类材料拼贴在一起, 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这些材料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但是当 它们被组合在一起时,却能产生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深层次的含义。
1、自然资源景观: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如海滩、海岛、珊瑚礁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休闲、观光和探险等多种旅游活动。同时,海洋自然资 源也是其他海洋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2、历史文化景观:中国的海洋历史文化景观数量众多,分布在从南到北的各 个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些景观记录了中国与海洋互动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地 区的海洋文化和风俗。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多样且构成要素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 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工 作,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 界的。本次演示将从中国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和系统构成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 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海洋历史文化景观:指与海洋相关的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景观等,如 海防遗址、海洋古战场、古代航海路线等。这些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历 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3、海洋民俗文化景观:包括沿海地区的民间艺术、海洋节庆活动、海洋信仰 等,如渔民画、海鲜节、妈祖信仰等。这些景观是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3、民俗文化景观:包括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如福建土楼、傣族泼水节等。 这些民俗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体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 情。
高中地理《文化景观》概念及规律

高中地理《文化景观》概念及规律一、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即使同类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也不同。
(2)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性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二、文化景观的判别和区分1.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洪、泰山日出、高山流水等。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的文化活动留在地球表现上的印迹,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园林建筑、泰山上的各种石刻等。
2.文化事物与文化景观的区分具有文化景观两个基本特性(空间性、时代性)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才是文化景观,特别是看其空间位置是否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而不一定具有物质形态。
如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火车因无位置的固定性而不是文化景观。
三、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主要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对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紧密的农业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2)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②由于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反之则带来不利的影响。
文化景观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文化景观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嘿,你知道啥是文化景观不?文化景观啊,在人文地理学里那可是
个超重要的概念哟!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独特的风俗习惯,还有特别的语言文字啥的,这些统统都可以被
叫做文化景观。
比如说吧,你去了丽江古城,那古色古香的街道、充满民族特色的
服饰,不就是文化景观嘛!再想想,北京的胡同,那也是一种文化景
观呀,承载着老北京的韵味和故事呢!这就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
文化景观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哦!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
造和积累下来的。
就像农民伯伯种庄稼,一点点地耕耘,才会有丰收
的果实一样。
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和传统,慢慢塑造出了独特
的文化景观。
而且呀,文化景观还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呢!你看那些
古老的遗迹,不就是过去岁月的见证吗?这就好像是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文化景观还会变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也会不断地
演变和更新。
就好像我们人会长大、会改变一样。
也许以前的风俗习
惯慢慢就消失了,新的文化元素又加入进来了。
哎呀,文化景观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觉得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里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呢,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太多太多有趣的东西啦,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探索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的历史、人的传承
• • • •
城规研 城规研 景观研 景观研
吕律扬 吴彦强 田恩铭 温宁
关注文化景观的背景
近1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
所谓“热点”,即在学科主要期刊近10年研究论文题录关键词统计中,选择在不同期刊里反复 出现频率10次以上的10个中文关键词和5个英文关键词作进一步研究,即可了解其发展动态。 通过文献研究,近10年来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热点是: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遗产、 历史街区、地域文化、国家公园、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城市绿地、绿道、植物园、 GIS地理信 息系统、Remote sensing遥感、Wetlands湿地、Ecosystem services 生态系统设施. 由此可见,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我们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 践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文化景观的意义,概述国际发展动向,从而尝试为同学们了解文化景观提供 参考框架。
2)建筑: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遗址,它反映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社会职能 或与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是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形式。
3)空间:由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或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要素所围合或限定的物质 空间,具有材料、形状、质感和色彩等性状。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而且是关于环境 特征的一个具体表达。
③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与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宗教、艺 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 而不以不突出或缺失的文化物证为特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将文化景观分成四大类: ①历史遗址: 一处与某一历史事件、活动或人物有重要关系的景观。
② 历史设计的景观: 一处由景观设计师、造园师、建筑师或园艺师依据设计原则有意识 设计或规划的景观; 或者是由一位业余造园师以一种已被认定的风格所造之景观。美学 价值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例包括有公园、校园与豪宅庄园。 ③历史乡土景观: 一处由于人类活动或占有演化而形成的景观。他们可以是像农庄一样 的单栋建筑, 或者是像沿着河谷边的历史农场区。实例包括了农村、工业复合建筑与农 业景观。 ④人种史景观: 包含与人类有关可以被定义为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实例是当代 聚落、宗教圣地与大型地质结构。
文化景观的渊源
文化景观起源于人类的农业生产,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它也在自身发展规律的调配下不断地发 展变化。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六大研究领域之一,始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其《人类地理学》、 《民族学》等著作中, 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概念,但他更多的是倾向于历史景观。1906年, 施吕特尔提出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加以研究。 1906年,施吕特尔提出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 并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加以 研究。 最早给文化景观定义的是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他在《文化地理学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提出了 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一定义, 他进一步指出: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是媒介,而文化景观 则是结果。在某一特定文化的作用影响下,由于文化本身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化景观所经历的 发展变化则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许最终将达到其发展循环的终点。但随着某种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 , 开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进行某一新的文化附加在原有景观残余之上的演化过程。 Whittlesey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实例研究中首创“相继占据”一词,认为文化景观的变化是个阶段 序列过程,阶段演化是内因作用的结果, 类似于一个活细胞的发展和死亡。随后,Dodge、Thomas、 James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Meyer做了最详细、最复杂的描述,丰富完善了“相继占据”理论, 成为文化景观及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苏尔之后,一系列文化景观研究随之出现,如社会地形、 经济景观、神权宗教景观、军事景观和经济面等。Thomas编辑的论文集《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方面的 作用》进一步把文化景观研究推向高潮。
价值系统构成要素
除可见的物质形式之外,文化景观还包括载体中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可以将这部分内容 称为价值系统。按照所反映出的不同人地文化关系,价值系统可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 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 1)人居文化:指受山川地理、气候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人居理念和生活文化,在文化景观中的 地方习俗、乡土建筑、聚落空间等物质要素中得以体现。我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就 反映了人们因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禀赋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生活理念。
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 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 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理由。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必须分别符合前文 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的1项或几项。
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文化景观既是一种实体对象,又具有相应的人文内涵。在此,根据文化景观的特点,用演 绎的方法从其所呈现出的物质形式和表达的文化内涵2 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其构成要素划分 为“物质”和“价值”2 个系统。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都由这2 大系统所构成。
物质系统构成要素
文化景观的意涵是以物质载体为媒介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传承的,即使相同的文化内涵 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景观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特点和空间规模可具体分为5 种。 1)行为:指地方原住民语言、礼俗、仪容、动作形态的表现,它可被视作地域心理文化的 直接显示和书面文化的外在形态。在文化景观中,行为模式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 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外在形式,包括日常行为、节庆仪式和传统技艺等。
文化景观的定义
美国的苏尔(Sauer) :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 人文因素的复合体.苏尔认为, 景观因人类的作用而不断变化, 因此, 文化景观 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 的复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主张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 关系。 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任务是探讨一个地理环境在“过去”和“现在”之间 发展演变的规律。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 共同作品”。“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或 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 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
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操作指南》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 它们经常 ( 但并不总是) 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② 有机进化的景观, 反映了组成要素和形式上的进化石) 景观, 反映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二是持续性景观, 它在 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当代社会中仍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其自身进化过程仍在进行, 同 时又展示了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
4)结构:聚落、街巷、建筑群、山体、水系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整体格局和秩序,不 仅反映了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更印刻着一定地理、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行 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融合的痕迹。
5)环境:指文化景观中的山川、农田、果园、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景观生成和发 展的背景和基础,并且融入景观的整体构成之中。
•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Mixed
•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
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 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 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化景观的演进
• • • • • • •
•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2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公约对于文件遗产的定义中,已经出现了“与环境景色结合”、 “自然与人联合工程”这样的文化景观概念的雏形。 1984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 1992年 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6届会议上,正式将文化景观纳入《世 界遗产名录》,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 1992年10月世界遗产中心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法国的拉贝尔召开关于将“文化景 观纳入《世界遗产》”专题研讨会。 1996年庐山获得国内首个“世界文化景观”称号。 近年来,在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中,都有景观与文化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AAG第90届年会上有“文化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神话、景观、通讯”专题报告会; 1995年IALE 大会上对景观类型与人类活动特征、景观建设的量化因子、21世纪的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与文化景观等命题 都有涉及。 在中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景观的研究才日益受到地理学者们的关注。近些年来,赵荣、李占昌、李 玲琴、孔翔、肖笃宁等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特性都进行了研究;刘黎民、张仁开还分别对乡村景观和小城镇文 化景观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国际动向
在过去15年中,文化景观作为特殊文化遗产类别的创立,作为架构自然和文化遗产之间 的桥梁, 具有历史性的哲学、政治和文化意义。2004年的《奈克提西宣言》指出世界遗产 中人和自然的分离关系极大地阻碍了遗产景观的观念, 已经给遗产的实践工作造成了极大 的困扰。2005 年ICOMOS 的《西安宣言》提出遗产整体环境的概念和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 观的视野是一致的。遗产, 包括景观遗产都不能被孤立地、物质地看待, 而必须纳入到整 体的非物质的, 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环境中来加以定位和解读。这里, 文化景观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个类别, 而是被当作上升到具有整体观的方法论加以运用。 2006 ,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决定推出文化景观清查卡, 开放文化景观的定义, 广泛征 集全世界各地区的, 加强全球文化交流, 以确立文化景观的地方含义, 体现文化多样性。 对于这种推进的迫切性和意义,ICOMOS- IFLA 主席路易奇·扎赫日在《文化景观与自然纪 念地》一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晰。IFLA亦于2006 年成立了文化景观地区委员会,2007 年成立 了亚太文化景观指导委员会来重点推进亚太的文化景观清查卡工作。欧洲理事会更是超前 行动, 积极发展出具有欧洲特点的《欧洲风景公约》, 麦琪·罗( Maggie Roe) 在《〈欧 洲风景公约〉: 关于“ 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一文中对其作了很好的诠释。《欧洲 风景公约》对国际的重要贡献是探索了适合欧洲文脉和地脉的景观保护模式, 为探索地方 或区域景观保护做出了示范作用。它完全不同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模式, 甚至有些针锋相对。 它把欧洲的所有景观都列入到体系之中, 包括演变的、退化的、历史的, 把景观看作一个 有机进化体的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有机部分, 而不是像世界遗产那样把某 些景观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对待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