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养生论文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

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健康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最大的本钱;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进步,精神活动的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并遵循养生之道。
下面是食疗养生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食疗养生论文第一篇:中医理论支持下养生餐厅膳方设计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养生意识越来越强,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数在“养生”内功上还存在着较大欠缺,本文倡导基于中医理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科学的现代养生餐厅经营模式。
关键词:中医理论;养生餐厅;体质;智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意识不断增强,市场上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养生”餐厅,但大多仅是在菜单内设置了部分或系列“保健养生”菜品,供客人自主选择,由于客人养生知识参差不齐,许多客人选取菜品仅凭感觉,与个体生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起不到“养生”效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如何科学食养成为现代养生餐厅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相关食疗理论中医理论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当代居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之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食物很多就用作入药。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3个方剂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
而且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上工治未病”,通过食补“未病先治”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食疗养生的思想。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时,通过“望”“闻”“问”“切”,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开具不同药方;食养也同样,根据个体差异,所采取的食养措施、方法也不同,应综合考量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是否存在生理疾患以及个体所处的年龄阶段等开具膳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食养效果更佳。
二、基于中医理论的养生餐厅膳方设计(一)体质养生,因人施膳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体质学说,如《灵枢·五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药膳是将药物和食材结合起来,制作成有益健康的食品,具有加强体质、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药膳是一种重要的保健食品,其应用原则可总结如下:一、药膳与体质1. 体虚质:肾虚型、气虚型、脾虚型、阴虚型药膳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益肾滋阴、健脾益气等功效的食品,如当归、熟地、人参、芡实、山药等。
2. 体旺质:津液旺盛型、气血旺盛型药膳应选用具有滋阴补血、补气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枸杞、红枣、麦芽、扁豆、莲子等。
二、药膳与季节1. 春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等功效的食品,如菠菜、荠菜、苦瓜、芦笋等。
2. 夏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祛暑等功效的食品,如黄瓜、西瓜、土豆、冬瓜等。
3. 秋季:应选用具有润燥止咳、益肺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等。
4. 冬季:应选用具有温暖祛寒、滋阴润肺等功效的食品,如羊肉、狗肉、莲子、杏仁等。
三、药膳与疾病1. 消化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的食品,如山楂、薏苡仁、黄连、枸杞等。
2.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健脑益智等功效的食品,如葡萄、核桃、金银花、天麻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祛痰化痰等功效的食品,如川贝、冬瓜、山药、银耳等。
总之,药膳可以根据具体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性和营养成分,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同时,选择优质的食材、正确的烹调方法,遵循适量、均衡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药膳的养生价值。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摘要:枸杞子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中药材,在传统中药和中药药膳中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概括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理学作用及其在药膳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枸杞子富含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脂、滋补肝肾等多种药理作用。
此外,枸杞子还可以用于药膳制作,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成多种具有营养保健和美味口感的药膳,如红枣枸杞粥、枸杞鸡汤等,对身体健康有益。
关键词:枸杞子;中药药膳;药理学作用;营养保健;食疗引言枸杞子是中药中一种常用的食疗药材,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文献中已有记录,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枸杞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补益佳品,在中药中被推崇为“滋补肝肾、明目益气”的珍贵中药,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青睐。
此外,枸杞子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本文将对枸杞子的药理学作用和药膳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膳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枸杞子的化学成分1.氨基酸枸杞子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大量的谷氨酸。
经分析,枸杞子中的氨基酸含量可占总重量的16%左右,枸杞子中的谷氨酸含量约为其他氨基酸的2倍左右,且谷氨酸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糖类枸杞子中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如枸杞多糖、多糖DNA及其他多糖,其中枸杞多糖含量最为丰富,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效。
此外,枸杞子中还富含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糖类成分,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3.有机酸枸杞子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这些有机酸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等多种作用。
4.甾醇类枸杞子中含有丰富的甾醇类物质,如β-谷甾醇、蜜环菌醇、β-胡萝卜素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等。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篇一:中华药膳(文本)中华药膳目录第一篇药膳理论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第八篇消暑药膳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第一篇药膳理论一览古话药膳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
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
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
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
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
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药膳方面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学学生:摘要:中药药膳学是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学相结合,并以研究药与食的配剂规律,特殊制作工艺及在保健,预防,康复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和规律的一门交叉科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理念关键词:药膳、治疗、补益意识、阴阳五行、药膳应用原则、归经、养生、饮食。
一、前言中国药膳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中药学基础理论,诊断学基础知识为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如何配置药膳配剂,通过配剂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我国步入富裕的小康社会过程中,人民对饮食需求由开始的解决温饱问题向追求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来,保健食品市场兴盛不衰的态势,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药药膳学是以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为底蕴,集中药药学与中国传统烹饪工艺与技法于一体,并能充分体现我国独特的养身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曾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民身体保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的保健市场的兴起,其规模的逐年扩大,正说明中国药膳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饮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民以食为天”和如雷贯耳的“食、色、性也”。
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变更,食一直不变的能量来源。
人类在几千年前,食时作为一直只是生理的必须活动,谈不上“品尝”二字。
当文明发展一定程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食物就不单只是食物了,而是成了一种有养身保健功能的药膳。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食物可以起到治疗或毒害作用,或许药物就是某些人不经意或特意尝试前所未吃的食物,而偶尔发现其治疗作用或毒害作用,于是神农就是这样子炼成的。
他们起初靠口传耳授,后来靠图形文字的记录流传下来,当这些记录累积到一定程度,有好事者整理成册、指定规范就成为了某某本章、某某经之类的药学资料。
东方后人在这基础之上研究就有了中医和中药,西方后人就有了西医和西药。
中国药膳养生学论文——姜

论文得分评阅人《中国药膳养生学》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药膳养生学之姜的价值与使用姓名学号院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09电气工程与自动化(3)班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0年12 月23 日中国药膳养生学之姜的价值与使用姓名:陈健豪学号:2009364324院系: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09电气工程与自动化(3)班在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药膳养生学》后,我觉得《中国药膳养生学》这门课真的是博大精深啊,然而我便对它产生了深深地敬意。
还有的是我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美食,而且又要健康的。
因此一个学期的学习真的是让我意犹未尽啊,所以我就在老师的公共邮箱里下了很多的资料下来,自己学习自己看。
然而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姜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不但是因为我对它的喜爱,还因为我们之间有这一段故事,还有的是我对它的了解也比较多。
所以就选择了谈论一下我对姜的价值与使用的认识。
姜,首先说一下我与姜的故事吧。
最初认识姜时,还是很小的时候,而那时对姜是比较讨厌的,因为每次与它亲密的接触,都会给我带来一种不舒服的辛辣的感觉,因此在小的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点姜不沾的。
到了后来,因为我特别特别的钟爱鱼,或许比猫还更加喜欢吃鱼。
因为做鱼要加姜会更好吃,我便开始接受姜,并且慢慢的喜欢上了它。
然而对姜的了解也随着对它的喜爱的增加而增加。
但对姜更为全面的了解,还是通过学过《中国药膳养生学》这门课程以及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后,才更为全面的了解到姜各方面的价值和用途的。
下面就说说我在这门课程里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姜的有关认识吧。
姜,姜科姜属植物,也称“生姜”开有黄绿色花,其根茎肉质肥厚扁平并有芳香和辛辣味。
姜一般在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且存放时间不能过长。
姜的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阴湿而温暖,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地区较为广栽培,然而山东莱芜、山东平度大泽山出产的大姜尤为知名。
中药药膳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前言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药膳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而设。
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是根据中医理论与饮食保健实践经验,用药物和食品配伍,通过烹饪加工而成。
它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且有增进食欲,保健强身,防疾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由中医学和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药膳学”。
一、药膳的应用原则药膳不能够乱吃,它有五条应用原则:1、平衡阴阳;2、调理脏腑;3、扶正祛邪;4、三时制宜;5、勿犯禁忌。
(一)平衡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证(即为热证)一般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
中医药膳与保健论文

针对中老年人中医药膳发展论述班级:10药学2班姓名:游江辉学号:201001010113摘要: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尤其是对于当代中老年群体来说,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老年人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如何使老年人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防病抗衰,延年益寿,这已是一个人人关心的重要的社会问题。
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药膳、中老年、季节气候正文: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我觉得良好的膳食可以决定你的寿命的长短,也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老祖宗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仔细想想,还满有科学性的呢。
所以,我认为“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科学三餐”,这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三大法宝。
如果我们能明了“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的原理,合理膳食,科学三餐,就能获取均衡的营养,享受美好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药膳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历史典故以及文书记载,对药膳养生的历史进行初步介绍,然后概
述如何通过药食结合,用以辅助治疗疾病,或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养生保健事业的需要,由此而来的中医药膳之需求大大增加。
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养生将逐渐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膳历史养生治病发展
药膳是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而形成的饮食。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可以说,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通过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学习,我学会了很多,深深体会到:对普通大众而言,营养认识上的误区和营养摄取上的失衡,不仅无缩小的迹象,相反,在科技发达,物质空前丰富的今天,却有不断生产并逐步扩大的的趋势,因此产生的种种营养相关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怎样吃才健康,怎样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一系列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药膳养生历史久远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自然界觅食,那时候药物和食物是无法分开的。
有研究称,最早关于“药膳”这个词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列女传》。
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
《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
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直到如今都是公认的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外,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多种剂型出现。
二、药膳治病也养生
归纳药膳的作用,主要有两点:治病和养生,这是它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药膳正是在这种
以阴阳平衡为核心的整体观学说指导下,采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调现象复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历代均有成例。
所谓“损其有余”主要针对阴或阳偏盛有余的病症而言。
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药膳以“热者寒之”为法,选用芦根粥、石膏粥等清泻其阳;阴寒内盛的寒实证,药膳则以“寒者热之”为治,选用椒面粥、干姜粥等温散其阴。
如此根据阴阳的盛衰确定药膳的运用,维系阴阳平衡而配制膳食,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中医药膳重要的应用原则之一。
在养生方面,药膳更是成为近代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基础。
比如滋补膳食,《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食鉴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具有补肺清肺作用,等等。
另外,还有多种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以及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
三、药膳养生发展迅速
日常饮食中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肴深受群众欢迎。
由于药膳食品具有东方特色,富有饮食文化艺术内涵,可在家居、休息、饮宴、娱乐交际、接待宾客、旅游、疗养活动中,丰富饮食保健内容、改进烹调技术、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
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等,不胜枚举。
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等。
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
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
都是因为现代药膳养生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