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精准治理荒漠化
《基于WSN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环境监测系统研究》范文

《基于WSN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荒漠化草原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对于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SN的环境监测系统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环境下监测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WSN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其技术特点、系统架构和实际应用,为荒漠化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由大量低成本、低功耗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网络,能够实时感知、收集并传输监测区域内环境信息。
其具有低成本、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强等优点,为复杂环境下的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WSN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网络拓扑结构和数据处理等部分。
三、基于WSN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一)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节点、网关节点、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
其中,传感器节点负责实时感知和收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网关节点负责数据的汇聚和传输,将传感器节点的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并实时显示监测结果。
(二)传感器节点选择与配置传感器节点的选择与配置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
根据荒漠化草原的环境特点,我们选择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和较高测量精度的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降雨量传感器等。
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还对传感器节点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配置。
(三)数据传输与处理本系统采用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网关节点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并采用可视化技术实时显示监测结果。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荒漠化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库将全面提升扩容

科技动态依托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基础资源,内蒙古蒙 草种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 术定期采集更新植物种质资源数量、草种生产、种 质资源交换需求等信息,建立数据汇通、种业创 新、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可视化的草种 质资源共享平台。
平台以“一张图”的方式可视化 展示内蒙古土壤、温度、降雨量、土地利用类型、草原类型等基础地理数据,并将草种质资源数据统 计分析入库,实现植物信息查询与推送;平台的研 发信息管理模块汇集千粒重、发芽率、育成植物特 性、种植技术、生长特性等繁育信息,根据用户所 需植物资源数据信息,自动推荐符合用户所需的植物资源及其相应分析数据;平台搭建智能种植系 统,可实现种植田资源管理、水肥管理、农机智能 作业管理等功能;平台建立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长 势监测、气象预报预测,可为管理者提供制种草种 全生命周期生长过程的变化状况。
草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将为政府、企业及 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草种采集、品种鉴定、信息入 库、种质资源交换、良种繁育技术体系、草种收 获、草种检测和种子应用等综合服务,形成各环节 可追溯的草种业产业体系,最终推动自治区草种质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数据化、自动化、智能 化0(王玥琳)“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库将全面提升扩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 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解决种源“卡脖 子”难题,打赢种业翻身仗。
为全面贯彻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十 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将启动新一轮植物种质资源收 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工作,并对内蒙古植物 种质资源库进行全面提升扩容。
呼和浩特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 动,内蒙古蒙草种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 “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专项项目。
项目 将广泛收集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3300 份,标本13000份,同时提升扩建现有内蒙古种质资 源库,新建黄河流域河套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分库、锡林郭勒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分库及植物种质资源库D N A库。
内蒙古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12 总 计
836
婆婆纳属 Veronica 12
性。在内蒙古 128 科植物中, 其中植物种类在 44~ 248 种 的 大 科 共 15 科 ; 20~31 个 种 以 上 的 科 有 8 科; 11~18 种以上的科共 19 科; 少于 10 个种的科 共 84 科; 含 2~3 种的科 32 科; 只含 1 种植物的科 25 科。含有 7~73 种植物的主要属有 50 个, 其中菊 科 ( Compositae) 、禾 本 科 ( Gramineae) 、豆 科 ( Legu- minosae) 植物种类尤为丰富, 野生种分别为 248 种 、205 种 、144 种 , 苔 草 属 ( Carex) 和 蒿 属 ( Artemisia) 2 个 大 属 , 分 别 含 植 物 73 种 和 51 种 ( 见表 1、表 2) 。 1.2 野生牧草遗传多样性丰富: 种类繁多的野生 牧草形成丰富的基因库。如禾本科是内蒙古草原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群, 有 76 属 205 种, 多 数 为 优 良 牧 草 。 如 赖 草 属 ( Leymus Hochst.) 有 10 种, 占全国总数的 90 %以上, 赖草以草质优美、适 口性好而被牧民称为头等饲用植物, 其中羊草 ( Leymus chinensis) 最著名。赖草耐干旱、耐盐碱、 种子颗粒大而受育种学家的青睐。近年来, 内蒙古
24 繁缕属 Stellaria
10
风毛菊属 Saussurea 23 紫堇属 Corydalis
10
堇菜属 Viola
20 千里光属 Senecio
10
绣线菊属 Spiraea
18 老鹳草属 Geranium 10
马先蒿属 Pedicularis 18 龙胆属 Gentiana
蒙草生态介绍

对场地周围的环境、地形、 土壤、植被、水分条件等 开展调研和科学论证,并 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
STEP2.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项目实施的首 要工作,是后续工作的基 础。
STEP3.草种搭配
根据典型草原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采用禾本科和豆科相结合,草本、 灌木和花卉相搭配的原则,特别是应用了抗旱、低碳的蒙草植物,主要包含: 蒙古冰草、羊草、赖草、新麦草、野罂粟、蒙草补血草等50多种乡土植物。
修复
前
修复
后
乌拉盖 草原生态修复中
科尔沁 沙地生态修复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总面积近9000万亩,分布在兴安盟、通 辽市和赤峰市。通辽市处于沙地的腹部,沙地面积达4086万亩,占科尔 沁沙地总面积的52.7%。通辽市针对科尔沁沙地制定了“双千万亩”治 理计划,蒙草公司通辽沙地治理与林草牧业发展研究院2015年开始,对 2万亩科尔沁沙地进行治理研究与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修复
前
修复
后
阿拉善 荒漠生态修复
基于驯化乡土植物修复本土生态的理念,蒙草在阿拉善荒漠腹地设立 荒漠植物研究院,研究荒漠植物及荒漠生态治理的集成技术体系,蒙 草阿拉善子公司与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共 同签署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十个全覆盖” 暨灾后重建工程PPP合同》,估算投资约1.35亿元,为荒漠化生态修 复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持。
沙地、沙漠生态治理关键点 1.植物多样性调研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沙地及沙 漠适合生长的植物不同。所 以修复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植 物多样性进行系统普查,以 确定未来生态修复的植物用 种和配比。
科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 尔沁沙地处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以及农业和牧业过渡带,是我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 脆弱、土壤基质不稳定、风势强劲、沙化类型复杂。蒙草通过对当地气候、植物的研究,采用了整体 飞播加局部沙障的方式对这片沙地进行了治理。 阿拉善荒漠生态修复: 阿拉善地区空气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流动性沙丘,使植物的生长和稳定 都成为极大的难题。因此,蒙草采用保护性种植的方式,一方面交替使用机械沙障和植物沙障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固沙,另一方面采用高效补水技术为植物进行水份补给,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量。
《2024年蒙古国中部草原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范文

《蒙古国中部草原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篇一蒙古国中部草原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引言蒙古国以其广阔的草原闻名于世,其中部草原是该国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也是生态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区域。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关键途径。
本研究关注于蒙古国中部草原的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草原的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本研究选定了蒙古国中部的特定草原区域进行研究。
这里的地形多样,包括平坦的草原和起伏的丘陵地带,为各种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综合方法,包括植被调查、土壤采样、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三、植被多样性分析1. 植被组成:蒙古国中部草原的植被主要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包括蒿属、针茅属等。
此外,还有少量的灌木和半灌木植物。
这些植物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植被分布:由于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草原上呈现出特定的分布模式。
例如,一些耐旱的植物在干旱地区生长,而一些在湿润地区生长的植物则在雨季时期繁殖。
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1. 土壤微生物种类:研究表明,蒙古国中部草原的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2. 微生物与植被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组成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影响。
例如,某些植物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五、结果与讨论1. 植被多样性:蒙古国中部草原的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多样。
这种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的植被组成和分布正在发生变化,这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探索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探索一、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
内蒙古草原包括森林草原、草原、沙漠草原和湿地草原四大类型,面积超过1160万公顷,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功能区草地占总面积的72%。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草原面临诸多问题。
草原生物多样性丧失,草原土地退化、沙漠化及污染严重,内蒙古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二、草原生态保护措施1. 建立生态功能区内蒙古政府于2005年初步划定了生态功能区,划定了540多万公顷的草地,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生态功能区是针对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2. 推行草原禁牧草原禁牧是指在特定期间限制或禁止牧民把牲畜放到草原上进行放牧的活动。
通过禁牧以及合理利用草场,可以使草原得到充分的恢复。
3. 实行草原埋地草原埋地就是将秸秆等杂草填埋到土中,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蓄积和土层肥厚,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保肥,以提高草地质量。
这种方式通过循环利用草原资源,避免了破坏草地环境的现象。
三、草原生态利用措施1.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较为成熟,肉、毛等畜产品市场需求较大。
通过科学调控畜牧业的规模和结构,稳定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草原生态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通过旅游方式接触大自然,体验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
草原生态旅游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
四、结论内蒙古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
为了保护草原,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与草原生态利用措施。
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实行禁牧、埋地等措施,可以保护草地的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旅游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可以实现草原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王保林-蒙草大数据-参加会议

蒙草“生态+”大数据蒙草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维系生态平衡、生态与产业融合实现数据指挥“一张图”科学管理“一张网”精准服务“一平台”种质资源体系建设土壤资源体系建设生态大数据指挥中心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生态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生态保护及修复需要大数据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大数据生态扶贫需要大数据生态监测生态服务生态健康生态预警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为生态体检为产业导航精准指导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决策优化引导大众生产生活锁定经纬度上任意一点即可查询到该地区的生态大数据水资源大数据土壤大数据气候大数据生物多样性原生植物群落结构适应地情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预防生态破坏维护系统平衡锁定任何一个生态区即可查询该地区适宜发展的生态产业类型及作业体系指导用户生产生活实践动物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气候资源政府科学决策、高效管理、精准服务农牧民产、供、销资讯获取技术咨询管理服务企业农草林牧保险公司、银行公园、景区1种质资源采集与分类2种质资源信息追溯系统3种质资源库建设(4种质资源科研基地建设5种质资源管理及科研咨询123智能化设备1土壤资源采集与分类2土壤资源检化验3土壤资源信息追溯系统4土壤资源库建设5土壤资源管理及科研咨询数据组成“3S”技术物联网技术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灾害数据遥感影像社会经济信息生态修复技术与标准生态资源气象气象1961-2015(55年)逐月(12期)16气象参量降水(最高、最低、平均)温度(最高、最低、平均)积温(0度、10度)风速(最大、平均)湿度日照时数蒸散饱和空气差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地形一期3个地形参量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生态参量初级生产力植被盖度。
荒漠化治理的内蒙古实践

荒漠化治理的内蒙古实践作者:王英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第9期9 月6 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拉开帷幕,来自196 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 多人参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和应对挑战的共同努力,将成为国际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里程碑。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不仅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湖泊,同样有着大片的荒漠化土地,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的荒漠化面积逐年缩减、荒漠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其中库布其治沙成就获得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奖”。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治理荒漠化的信心,也为世界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地处我国北疆的内蒙古,既有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绿色明珠,也有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等黄色“顽疾”,是我国的“荒漠化重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确定了到2020 年50% 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绿色内蒙古”目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防沙治沙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自治区把防沙治沙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沙产业,形成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饱受荒漠化之苦的内蒙古各族儿女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守望相助,共同筑起祖国北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重大工程助力荒漠化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带动是改变内蒙古面貌的一个最主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14热点报道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开展荒漠化防治,建设绿色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防治土地荒漠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将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多元共生的荒漠生态系统。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蒙草”)作为一家以环境治理修复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型企业,依托“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完成了阿拉善荒漠化治理、乌拉盖草原沙化草地修复、科尔沁沙地治理等荒漠化治理项目,在荒漠化防治、沙化草原修复、沙地治理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精准化的防沙治沙之路。
驯化适地种质资源阿拉善荒漠汇聚绿色生机
内蒙古东西横跨2400公里,东部沙化与西部荒漠化各有所属区域的特性和成因。
为研究与改善荒漠化环境问题,蒙草在阿拉善成立了荒漠生态综合治理研究机构。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沙地及沙漠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也不同。
蒙草团队深入阿拉善荒漠腹地,收集该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及地理构造等生态本底数据,共采集到阿拉善及乌海区域土样10788份、水样72份、植物种子30种、植物样本265份,共计11155份样本。
海量的生态本底数据源源不断地输进蒙草的生态大数据平台,为该地荒漠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生态大数据平台的科学分析,蒙草得以精
蒙草“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
精准治理荒漠化
高俊刚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热点报道
准选择耐旱、抗风沙、抗逆性较强的荒漠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并将其应用到阿拉善荒漠化治理中。
经过5年的时间,蒙草共采集收录了阿拉善地区的沙生植物种质资源300余种,针对该地区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组培的方式,实现植物种苗快速扩繁,其中,实现规模化繁育和应用30种,为乡土植物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适地性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蒙草将阿拉善荒漠治理的科研成果广泛地应用推广到全国的生态修复实践中。
在待修复、待利用形势比较严峻的青海、西藏、云南、陕西等地区,蒙草建立了清草、藏草、滇草、秦草等若干子公司和种质资源体系,从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角度出发,为精准治理荒漠化培育适地种质资源。
生态大数据引导下
乌拉盖草原重现绿洲美景
乌拉盖草原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是内蒙古自治区原生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天边草原乌拉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2015年,蒙草科研团队深入乌拉盖草原腹地,
通过对该地2010年和2014年TM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判读,分析其草原退化成因。
结合地面调查和数据收集,蒙草团队建立起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为乌拉盖草原系统修复与科学保护进行精准指导。
该平台通过对乌拉盖草原的土壤类型、退化情况和利用现状进行数据系统分析,发出过量载畜预警,指导牧民生产,实现草畜平衡管理。
生态大数据技术可为退化草原提供适地适情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草畜平衡管理、植被长势监测预警、鼠害动态监测等功能,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保护。
如今的乌拉盖草原重新披上了一层浓浓的绿装。
治理后,该地植被生长的高度、盖度、密度比以前分别增长了154%、386%、1414%,植物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
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指导性的综合服务型平台,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全域,可追溯到近50年间水资源、土壤、气候、植物、动物、微生物的30多个维度的生态指标变化。
作为本底数据积累,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集成,对草原基础生态数据及各类草原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平衡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为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草
原生态环境。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16热点报道
对症开方
科尔沁沙地飞播治理显成效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沙地。
据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监测,上世纪50年代末期,科尔沁草原沙化面积为20%,80年代末期发展到77.6%,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
由于面积较广、沙化类型复杂,用简单的人工修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蒙草充分利用生态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对当地气候、植被、土壤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飞播的形式对退化沙地进行大面积生态修复。
蒙草选用沙蒿、沙打旺、沙米等耐干旱、抗风蚀沙埋、生长快和自繁力强的几种乡土植物配比组合后进行飞播治理,以“适地种质资源+生态大数据”为主导思想,通过生态修复和植物重建技术措施,提高草地生产力、草地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修复2年后,植被盖度显著提高,建设区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广袤浩瀚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同样打造出
潜力巨大的沙产业。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沙产业的发展最终要依托于企业。
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生态修复用种、牧草用种、草地草坪用种90%以上依赖进口,蒙草秉承“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理念,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系统。
蒙草拥有数据和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生态修复种苗产品自动化“植物工厂”,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优质育种基地25万亩。
蒙草将修复后的草原、沙地、矿山等区域,变成进行生态修复科研的采种区、制种区、研究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蒙草还研究培育兼具药用功能、经济价值的生态修复用种,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带动种植业发展,在内蒙古阿拉善、通辽,以及西藏、云南等地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一片片绿洲,中国在荒漠化治理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截至目前,蒙草已经累计治理轻、中、重度荒漠化土地近400万亩。
蒙草将继续探索“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下的荒漠化精准治理路径,
为荒漠化防治贡献蒙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