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姓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一、姓氏概况
姓氏文化概说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 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 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 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 到后来共有1000个左右。 中国姓氏中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 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中国姓氏中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 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 梁、叶,占华人人口10%。
动祭乱常曰幽;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名与实爽曰缪。
3、怜悯类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在国遭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谥法》的内容,大致如上。看来并不复杂,但如具 体到某一个人身上,是否能恰如其分,能否做到‚大行 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却也并不容易。
(三)谥号的演变
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给我们传递出下面的信息: 正是这时(中唐,具体而言是中宗、武后乃至玄宗一 朝)华夏文明发生了一场非常深刻的变革。中唐以前 的贵族性社会结束了,此后是漫长的庶族社会时期。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再是贵族集团的一员,而是成了高 高在上,手握绝对权力——至少在理论上如此——的 人间之神。像魏晋时期那样能够强有力地钳制皇权的 门阀制度一去不复返,再也不会有谁会为了避免贵族 集团的反对呼声,而举行一幕幕‚禅让‛的仪式了。 谁拥有了帝位,谁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谁就成了人 间的神,成了世俗社会的最高主宰。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 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 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 ‘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 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 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 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 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 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 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 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之土而命之 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 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 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古代谥号、姓氏文化
第一节 谥号文化概说
一、谥号
(一)谥号的性质
谥号是周代才有的。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 卿大夫等死后起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逸周书· 谥法 解》: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秦始皇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了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便迫不及待地下诏书说: ‚朕闻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 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被推翻之后,汉王朝又恢复了谥法,从此谥法一直延续到 清。下面分几个问题加以介绍。
(二)谥号的类释 1、褒扬类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
谮(zèn)诉不行曰明;经天纬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2、贬斥类
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
古代祭祀,皇帝都有祖庙,一般是七庙。两汉时代, 并不是每代皇帝都有庙号的,原则上是有功者称祖,有 德者称宗。如两个开国之君,自然功德无量,都称祖, 所以刘邦是汉高祖(通常称呼,实际是太祖),刘秀是汉世 祖光武皇帝。又有几个皇帝由于‛政绩‚突出,算是有 德者,故加了‛宗‚的称呼,如‛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全称应该是汉太宗孝文皇帝,‛武功非凡‚的汉武帝全 称是汉世宗孝武皇帝,等等。唐朝就是无帝不宗了,一 直到了清,只能用庙号称呼。 对于臣子谥号的给予,历 代也有不同限制。宋元时期,臣子谥号以‚文正‛二字 连用为最荣耀,如宋代的司马光、范仲淹。至清代,谥 ‚文‛字只能给予翰林出生的臣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在历史实践中,这种谥法是并行于朝野的。皇帝是 至高无上的人,所以他的谥号一般是在继承者的参与下, 由礼官议定,然后在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上宣布。尽管 谥号有褒贬区分,但历代皇帝多得美谥,只有被篡位或 亡国废杀之君,才有可能得到恶谥。 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 所加的谥号。例如东汉时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 陈寔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 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号靖节徵士;宋代张 载死后,门人谥号明诚夫子。
定谥号是依据传说是周公旦制定的《谥法》进行的。这部 《谥法》就是《逸周书》中的《谥法解》。唐代张守节作《史记 正义》时,把它抄录下来,附在了后边,仍袭用《逸周书》中的 名称。现附于《史记》的后边。 自东汉刘熙以来,注解《谥法》的有六家。因为各家所据的 本子不同,加上历代传抄讹错,条目、文字、次序都互有出入。 宋代苏洵奉皇帝之命,重新编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 取刘熙等六家《谥法》,删定考证,除其糅杂,凡所取者一 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新改者二十三谥,新补者十七条,又有 七法八类,于旧文多所刊正。 这部《谥法》就是历代定谥号的‚宪法‛。其内容大致可以 概括为三类:褒扬,贬斥,怜悯。我们各举数例如下(据《史记》 所附者):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 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 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 并不可信。据调查发现,事实上,一个大姓可能有多个来源, 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 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 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中国这一套成体系的谥法。一般认为,谥法从西 周开始,由周公制定。夏商时代,帝号或许就是帝名, 如禹,启等。商从上甲微开始,一直到帝辛(纣), 后人认为这可能是商王的庙号。 关于周公是否是谥 号的制定者,自然有所争议。据认为周初的几代国王, 他们的谥号并不是死后才有的,可能生前就这样称呼 了。
周汉时代,谥号都是一字到两字,谥文不加武,谥 武不加文,如周文王,周武王,晋文公等。到了秦朝, 秦始皇认为以臣议君,以子议父大逆不道,所以废除了 谥法,用世代来计数。汉朝,也是如此,如汉文帝,汉 武帝,但汉朝实际上每代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 可能是以‛孝‚治天下的意思。所以每代汉帝的谥号实 际是两个字所以汉文帝是汉孝文帝,汉武帝是汉孝武帝。 两汉除了两个开国之君(高皇帝,光武皇帝)都是‛孝 ‚什么皇帝。 一直到隋朝,中国历史上称呼一个皇帝都 是叫他的谥号,那时的谥号短,到了唐就变了,如李世 民: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初谥),文武圣皇帝 (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 广孝皇帝(754年加谥)。由于歌功颂德,皇帝的谥号越 来越长。十几个字很普通了,只能用庙号来称呼。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是 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 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 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 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 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 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 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 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 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 的姓氏含义。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 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 ‚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 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 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 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 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 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 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 《国语· 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 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 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 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 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
追加谥号,也叫追尊。古时,做皇帝的经常给祖 宗以及功臣追加谥号,特别是明代,有时候给皇帝炼 丹的方士、哺乳的奶妈等,由于平时接触皇帝的机会 比较多,他们的家人、长辈也受到此项‚殊荣‛。不 少人连自己的爷爷、曾祖父的名讳也不知道,可有了 皇上赐给的谥号后,也像模像样地供起了牌位。这种 风气流传到社会,于是一些砍柴的樵夫、种田的庄户, 也有了‚安穆‛、‚庄简‛等死后的名称。
二、发展历程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 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 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 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汉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 《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 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这就是说,人是母 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氏早期可能与氏族的图腾有关。
与追谥相对应的是夺谥或改谥。 夺谥体现了对死者的追加惩罚。如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内阁首辅张居正,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万历十年(1582)卒, 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 僚所攻讦,籍其家,谥号亦被朝廷收回。从此,非但 朝中不闻张文忠,连张先生也加以避讳。一直到天启 时方恢复名誉。 改谥则有不同情况,如岳飞冤死无谥,到宋孝宗 时才彻底平反,追谥‚武穆‛,这就是‚岳武穆‛之 名的由来。后来又改谥‚忠武‛,谥号越改越美。反 之,秦桧死后谥‚忠献‛,到宋宁宗时,改谥‚丑 谬‛,以示遗臭万年。
三、形成原因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申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 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 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明朝航海家郑和本姓马,是阿拉伯血统 的元代功臣赡思丁的后裔,后被明军掳掠入宫为太监而赐姓郑。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 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