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教育: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_71

情趣教育: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_71
情趣教育: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_71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期以来,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倾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学校实验的重点及难点之一。其间,相继有一批小学重视并发掘情感要素的教育价值,取得了较好效果,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笔者曾将其统称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1]。2002 年至今,四川省大邑县北街小学(以下简称“北街小学”)经过三任校长的接力,逐渐孕育、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情趣教育,可以认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有意义的情感教育探索。笔者认为,北街小学提出的情趣教育是有其时代针对性的,它首先是看到并且承认情感的本体价值,是对忽视情感和感性的作用、忽视“人” 的教育的审视和批判,希望彰显情感在人的学习生活以及生命成长中的价值;它肯定儿童的生性活泼、率真、多样、自由,反对呆板、僵化、单一化、标准化和过于成人意志的做法,希望追求比较真实和自然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它肯定积极、正面的情感经验对于人的生活品质、生命的意义。从关注人的情感品质、关注人内在的心灵成长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情趣教育,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的反思及进一步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趣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从教育角度看,“情趣” 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情”,具体指性情,它有性向和性状,是一种率性、率真之情,发自人的情绪情感秉性与智力性向;二是“趣”,不仅是指兴趣、乐趣,它还是趣味、口味、兴味、兴致,可以通向鉴赏力、判断力。因此,“情趣” 既与人的遗传基因、生命本能中的情感与智力有关,也离不开后天的教化、调理。具体来说,情趣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情趣是生命的情绪现象。情绪作为个体生存与适应社会的工具,是生命最早发育的部分——婴儿从种系遗传中获得的先天情绪,通过与成人的应答反应逐渐分化、发展。例如,婴儿三个月出现所谓的社会性微笑;八个月出现分离焦虑;一岁至一岁半人际联系感增强;两岁半左右出现所谓的秩序感,对整体格局特别敏感而有兴趣;等等。[2]

在情绪心理学中,快乐和兴趣被认为是人最基本的正面情感,它伴随人的感知觉,发育很早。国外曾有一项科学研究,母亲怀孕三个月后,父亲每周对胎儿说两次话,十七年后跟踪调查显示孩子的人际联系感会比较好,因为三个月胎儿的砧骨、镫骨、锤骨等基本长出,此阶段外界声音会对胎儿有听觉刺激。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当脑内分泌一种 5-羟色胺的化学介质时,人就会出现兴趣、愉悦、快乐的兴奋状态,这是一种人皆以其为美好的感觉。可见,情趣首先是生命的一种很好的情绪感觉,这种感觉伴随快乐、兴趣、舒适、惬意等情绪情感。它是人的生命成长、精神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尤其是10~11 岁以下的儿童特别需要这种具有舒适惬意感觉的情绪情感,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还很柔弱。

第二,情趣是个体的情感反应倾向。情趣作为一种趣味、旨趣、鉴赏口味,是个人的、主观的,它是人在情感喜好上的偏向,也是人的情感反应和

认同的模式,柏拉图称之为“心灵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感反应模式”,透过情趣可以窥见人的生命意趣、生命状态。人的早期情感反应模式会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方向性,这也关系到神经元活动结构是否良好。脑科学研究发现,三岁幼儿的神经突触数量已与成年人基本相当,但神经突触需要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结构性的神经网络。这个神经网络在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得以调理。由于情感反应模式与神经元及其网络构建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相互形塑的作用,人的身体、智力、情感、精神乃至个性发展都有赖于情绪情感活动的状况。因此,情趣的培育关系到儿童的情感与精神品质。从教育角度看,我们应当十分关心孩子在生命早期听什么声音、看什么图像、做什么事情使得他们发生兴趣,关心孩子与接触的人之间构成怎样的情感应答关系。

第三,情趣也是一种价值性情感。情趣涉及对象与人的关系,它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它昭示人的价值选择,显现人的价值观。从这方面说,情趣既属于情感范畴,也属于美学范畴,隐含着对现实审美属性进行情感评价的能力。情趣不仅关涉引发对象的形式,也关涉其具体内容。例如,彰显真善美的人物、事件以及美的画面、激动人心的场景等,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或温暖的记忆。由于一切文化现象及文艺作品都有美与丑、精细与粗糙、高雅和低俗之分,情趣也有价值属性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从教育立场看情趣,其有自己的价值立场、态度和一定的价值追求方向。尤其在小学阶段,引发儿童的兴趣很重要,但是用哪些内容让儿童产生兴趣,需要教育者的用心选择。总的来说,一个人在早期形成怎样的情感反应模式、认同模式对其长远的价值认同、审美意趣影响至深,它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精神发育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以及周边环境中都有可能受到美善教育的,学校需要尽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要培养不同类型的情趣

情趣有多种多样,依循其内容方面的指向性,情趣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性情趣、认知性情趣和审美性情趣。这三种类型的情趣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社会性情趣的培养

社会性情趣主要是指向伦理、社会生活的情趣。它是儿童道德精神发育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启蒙教育等皆与社会性情趣的培养相关。在北街小学,每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关注课堂师生互动的悦纳共享、着力于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家校互动与资源共享等活动体现出学校的良苦用心,因为当儿童的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尚未发育成熟时,道德与政治启蒙主要通过影响其情感认同倾向及模式,使其生长出社会性情趣。在美国,这更多地被视为是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的问题,还关涉人的品性,这些品性需要早些从人的情趣中生长出来。

现有品德教育要求保护、培养人的同情、善良、谦恭、爱心等品质,但更要培养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信任、责任、正义、奉献等品质。社会性情趣在早期蕴含着人的同情、善良等个人品质,但其发展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建构中来完成。因此,品德教育不是持一种“教授” 的观念,不是认为教师先有道德,尔后把道德教给学生,而是将教师和学生双方视为两个生命主体,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相互确认对方的关心、同情等个人品质,在这种相互确认中,共同建构出道德的关系和道德的品质来。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启蒙教育也不是要运用抽象、空洞的说教方式,我们不可能从小就去给孩子讲政治概念,而是要从让孩子憧憬、愿望和立志做一个怎样的人开始———做人性良善的人、真善美的人,这就为后来的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为儿童那些人之初本源性的、基础性的情感以及生命早期的情感倾向和认同对于其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犹如良种和沃土,具有优先效应。所以,学校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从小对真善美的人和事物有兴趣、有感情、有敬仰,关心所在组织的规则、共同承诺和荣誉,愿意担负个人责任;之后,随着更大范围的社会关切、政治关切、公益心等逐步发育,使其积累一部分社会生活经验;再之后,让学生认识并学会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用抽象概念表达的政治价值。

(二)认知性情趣的培养

认知性情趣主要是指向认知、智力活动的情趣。在小学阶段,培养认知性情趣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对探索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它们是有浓厚动机价值的情绪,激励并维系着学生的智力学习。过去,关于创造心理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智力形态、思维方式,但现在有一种很重要的关注,即对人格、动机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认为,探索和问题解决这两种动机情绪高昂的人,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选择性的专注力等也较高。科学家把自己的探索动机称为一种美学上的冲动。美是科学活动愉悦的源泉,审美体验使他们精神饱满地、不气馁地、不知疲惫地不断做新的攀登。儿童的身心特性也带有一种趋美冲动,对美的样式具有敏感性和选择性,如果这种冲动在认知、智力活动中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对这些活动产生兴趣。在这方面,人们常有一种比较偏颇的认识,以为有创造力的人只是那些高智力活动领域里值得敬仰的人。马斯洛(A.Maslow)在研究人类的潜能时指出:创造欲望和创造力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并不是某些领域和行业(如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理论学术)的特权,也不仅指称各种有创意的成品;它既指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也指那种发自人格本身的、展现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态度,如不受压抑、比较放松、不怕嘲笑地表达,自然、幽默,不受陈规和前见的束缚,向经验开放,以问题为中心,独具慧眼的洞识,等等。后一种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被称为自现者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创造力在许多方面与快乐、好奇且有安全感的儿童所具有的创造力十分相似。[3]

(三)审美性情趣的培养审美性情趣是指向审美活动的情趣

艺术领域以外,儿童在道德实践、智力活动乃至更广泛的生活内容中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都可以归为审美性情趣的范畴。所以,审美性情趣的培

养并不局限于艺术活动,也不应该与社会性情趣、认知性情趣的培养割裂开来。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对美的形式最为敏感的时期,一方面,在儿童置身于其中的所有的教育因素,只要符合美的形式、合乎规律地镶嵌或呈现于活动之中,儿童就易于接受,容易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儿童对美的兴趣常常以本能的方式流露,它容易停留在短暂、肤浅、狭窄、零散的水平上,需要教育的引导和调理。

在审美性情趣的培养方面,北街小学也已做得比较深入、精细,而不仅仅是校园环境层面的教育设计和美化。北街小学有重视科技活动的传统,这几年,学校将全员性的科创活动、内容丰富的艺体活动更加明确地作为两个重要的载体,自觉创造“兴味充沛” 的校园氛围。在定期的科技艺术节上,在日常校园的许多角落,学生可以尽情表达、展示与分享,他们追求和看重的就是让“兴味” 显现和持存。现在也有中小学热心地开展或参与一些科创、艺体活动,但有一个倾向是需要警惕和防止的:如果学生更多地是期望获奖、获得头衔、考试加分等,那么原本希望培养情趣的活动就被扭曲了。审美性情趣本身是非功利性的,科技艺体活动若要维持人的长久兴趣,发展为较稳定的情趣,深刻的源泉必定来自非功利性的吸引。朱光潜先生提出“纯正的趣味”,主张艺术趣味要广博,要多种门类、多种样式,才可能在广博的艺术鉴赏中减少偏见,使趣味纯正。宗白华先生强调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客体合而为一、物我两忘的自足世界。审美性情趣追求自然与主观生命的互渗融合,所谓天人合一,也正如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所说的,“非理性含义上的趣味概念有时说明人们对某些对象、生活方式和事业不由自主的眷念和爱好”[4]。

学校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不仅关涉审美性情趣的培养,也关涉认知性、社会性情趣的培养,都既有发现和培养科学、艺术人才的需要,更有培育科学精神、审美精神这一更为重要、深刻的目的。

总体而言,无论哪种类型情趣的培养,其表征情趣的手段、形态应是丰富的,如语言、游戏、阅读、角色扮演、制作、社会实践等。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儿童情趣的种子,懂得欣赏、呵护和支持;要善于诱发、激发情趣,运用新颖变换的方式,使儿童获得熟练感、胜任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情趣教育的挑战与可能

情趣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教育活动方式与手段上有情趣,更重要的在于追求情趣勃发、兴味盎然的过程。在不同类型情趣的培养中,情趣教育有明晰的价值追求,其核心在于如何使具有价值方向的积极情绪情感得以激发、积淀并逐渐稳固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状态。在北街小学,它被界定为“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目的,培养具有兴味充沛的精神状态的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过程”,并努力“走进师生教育教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实践路径,如“情趣管理”“情思课堂” “情趣活动” “情趣漂流” 等。为此,情趣教育必须连接儿童的生活,高度重视儿童现有的、完整的生活经验,同时又要引领儿童的精神高度,不能让渡对儿童精神发育的责任。

情趣教育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教育者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是深陷于时代的精神景况和社会生活背景之中的。从社会层面看,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发展悖论和现实矛盾,市场的金钱逻辑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消费时代的物质生活遮蔽着精神追求;社会文化与价值观趋向多样,价值相对主义、价值实用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样貌;网络时代新媒体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冲击着儿童的精神生活;等等。这些都增大了学校教育发挥文化价值的选择、过滤功能并在一定精神高度上实现教育引领的难度。第二,从教育内部看,学校很难摆脱升学率的束缚,教育评价的表面化、单一化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大范围的改变,由此所致的对显性的、逻辑性的、表面性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训练的习惯性推崇当然也就很难消除。实行情趣教育,强调保护儿童生性的活泼、多样和自由,探索践行的是由内而外地牵引儿童的心灵成长、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路径,这与上述教育弊端有明显抵牾,需要勇气和来自正义力量的支持。第三,现有教师教育在情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缺失。目前,师范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儿童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摄入不足,对教师的情感品质、情感能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关注和培养不力,职后师资培训也普遍缺乏相关的内容和方法支撑,培训者队伍在观念、知识基础和方式方法上参差不齐。

尽管如此,在学校开展情趣教育仍然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与可能。北街小学近十年的探索,将情趣教育由一所小学逐渐影响到当地几所小学所结成的教育联盟学校,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基于尊重、关怀的人文氛围

在北街小学,情趣教育从孕育、提出到逐步发展、日益成熟,前后经历了三任校长,如果没有三位校长以学生发展为重、以教育理念为重的人格品质以及在教育信念上的相互信任、相互欣赏,是不可能如此接力棒式地渐趋成熟的。学校逐渐摸索出一条既有一定的规范化要求,又从根本上基于师生情感与精神成长需要的管理方式,校长、教师、学生间的无障碍沟通、交流与积极分享成为学校管理最重要的观测指标。在这种基于尊重、关怀的人文氛围下,立足于“人” 的教育才成为可能:儿童情趣发育的生命时序与多样性差异才可能被承认、被尊重,学生个体的情趣秉性等才可能得以发现和培育;教师个体的专业潜质、潜能才可能被激发,教师由内而发的教育热情、真诚和关爱才可能感染学生的生命状态、触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自主参与的学校活动

北街小学的情趣教育最初萌芽于学校为实践素质教育而开展的科技创造、艺术活动,这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是有广泛基础的。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北街小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将活动开展停留于表面的、形式性的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关注学生有多大的自由度与可选择性,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否得到锻炼。从这方面看,北街小学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形成的“三全一自主” 的

科创活动模式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全员参观、全员考察、全员制作、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可以给予每个学生尽可能开阔的探索视野、尽可能多的兴趣吸引以及尽可能自由、多样的体验和尝试。

第三,课程与课堂的改造

这是情趣教育最终得以落实的重要方面,北街小学将课程与课堂根本追求回到了“人” 本身,而不是停留于书本、知识、分数的表面,“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师生都在课堂中获得愉悦和幸福” 被明确为课堂教学目标。“情” 与“思” 成为课堂的两个核心要素,情趣教育的课堂更为关注“教室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并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创境自学引思入情” “互动交流深思激情” “拓展测评融思表情” 的课堂流程,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其中,“创境自学引思入情” 重点关注学生自然生发的情绪情感体验、本性表达的兴趣和情感倾向;“互动交流深思激情” 重点关注是否形成具有情感交往关系的情感场;“拓展测评融思表情” 则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生成、积累等。在评价和反思方面,学校以此总结了情趣课堂的“合格” “优质” “魅力” 三重境界,一方面承认、尊重课堂教学的不同样态以及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又为可能的课堂改造搭建阶梯。

第四,用心、细腻的文化设计

开展情趣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要以情涵趣、以情载趣、移情化性,充分发挥潜在的、缄默的、具有弥散效应的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校园的陈设布置还是活动的开发设计、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等,其都不应是随意的,而需要非常清醒的文化自觉、教育自觉。学校的文化设计不在于吸引眼球、追赶时髦,在北街小学,它显得很沉静、很朴素却又很细致,蕴含丰富的教育韵味。这需要用心灵去触碰心灵,着力于师生都可以在文化元素中获得个体化的意义连接。在北街小学的一所联盟校,“书香漂流” 活动把阅读的教育意义极大地挖掘出来,它不仅是现在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还有全班共同阅读。此外,学生还可以有空间享受自由阅读。在如此设计中,儿童与书的对话、儿童与自我的对话、儿童之间的对话、儿童与成人的对话等,都可能在更广泛的时空里交互,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经验可能得以更广泛表达、分享交流。在这些经验探索中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只要立足于“人” 的成长和发展,其文化设计方面的用心和细腻是全然可为、永无止境的。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223652) 江苏省沐阳县扎下乡中心小学荣峨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在感受、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因素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与情感反馈,从而形成个性品质,具有革命情操,提高道德素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少教师把它忽视了,遗忘了。为此,在目前,有必要强调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六种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以情动情法。 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在课文中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握住课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富有感情的讲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绚丽画面,去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情,爱同爱,恨同恨,喜同喜,悲同悲,忧同忧,怒同怒,从而把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成一片,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有人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者首先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讲析五壮士的壮行、壮举、壮言、壮心等思想内容,以情动情,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热爱五壮士,痛恨敌人,既为五壮士的跳崖牺牲而悲痛,又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自豪,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同时流泪的场面,由此可见以教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感情的效果。 二、创造气氛法。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创造一种十分浓厚的群体情感气氛,如欢乐、兴奋、哀怨、忧愁、抑郁、恼怒、气愤等等,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产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反馈,让一股股感情的潮流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创造情感气氛,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等。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视纪录片,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坐深深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深深体味到人民群众为失去周总理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并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讲析,让学生“心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悼念之情,这样创设一种强烈的群体情感气氛,有利于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对比类比法。 对比或类比,是许多课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或类比,抒发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固有的对比或类比内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作对比或类比,或把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的课文作对比或类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有位教师教学《粜米》,引导学生把戴旧毡帽的农民与万盛米行的先生作对比,把农民去万盛米行前后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产生憎恨旧社会的感情。这样运用对比类比法进行感情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取得良好的情感反馈。 四、想象联想法。 想象和联想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和充实课文中的情境,可以扩展课文中情感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掀起情感波澜。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凡卡》,在讲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凡卡三个月的痛

情感因素在小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小学教育重要性 摘要: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情感因素在教育小学生过程中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要求,传统教育发掘潜力也逐渐在缩小。同时,在我们不少教师片面地只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育目的;至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却被排除在教学目的之外。其结果,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情感培养、情感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对情感因素在教育小学生过程中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名言: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地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

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快乐。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做了深深地反思:我认为在学校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情感因素,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为较好地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创造条件。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们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玩具等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我们学校对孩子负责的话,显然,孩子来到学校,就不仅仅是上课、作业、考试。 情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情感教育,决定一个人重要的少年儿童时期。情感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当下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等等:而且一个人的情感发育程度将长久的影响其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度。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情感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建构,重在我们的操作模式。目前,我们个学校都在“课改”,无论我们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多少“三维”教学目标,不论我们在黑板上、在教室里辛苦的“种庄稼”,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研究 ——基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思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观认为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形成式、固化式的问题源于缺乏情感教育。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怎样进行家庭情感教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家庭情感教育家庭教育重要性建议 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一生的。一个孩子在他刚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家庭对他而言就是整个世界,所以影响大小可想而知。在这一时期内,教育往往就是通过家庭情感来教育。 一、对家庭情感教育的理解 孩子从出生起接触最密切,最广泛的就是父母,而父母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孩子潜移默化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上。孩子出生时本来是一张白纸,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才给了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外界的可能,家庭是连接孩子接触外界的纽带。父母通过他们对孩子情感上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家庭情感教育在孩子出生到入学前是最主要的教育,它起到一个使孩子适应学校教育的过渡作用。情感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它不是以文字为承载做具体的描述,而是通过日常中的各种情感培育手段潜移默化,使之内化于儿童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晏阳初说过:“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的发展,更是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的教育是无限制的。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于子女者甚大;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于学生者甚小。” [1] 二、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教师的话。他所能了解的,知识他听到的和读到的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这是学校、家庭教育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往往学校生活开始已有几天,儿童对教师的好话还没有完全没有反应?为什么教师不得不大声吆喝和用拳头敲打桌子?学习开始一个月以后,儿童已面对墙角罚站,受到处分,但为什么这样做也无济于事呢?祸根就在于缺乏情感教育。”[2]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孩子也绝不会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家庭情感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情感为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孩子在家庭情感教育中受到了溺爱,被父母,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性,使孩子永远把家庭当做他逃避责任的堡垒,在这个壁垒中尽情任性;另一个是,重知识轻情感。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抛弃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情感的一部分,走向了对孩子严苛的教育,为使孩子适应我国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过度机械的开垦孩子的脑力,导致出现“虎爸”“虎妈”这样的家庭教育形式。 情感为重和重知识轻情感的家庭情感教育代表的是我国教育转型时期的一个时代困惑,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它使不同的家庭走向了不同的探索。一些家长误以为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无限制的满足他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进入学校教育时,孩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仍旧把自己放在中心点,没有形成和其他学生的平等的观念,也无法用心灵接受世界和来自教师的教育。身体的舒服往往会带来精神的败坏。另一些家长则是完全极端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以及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影响下,家长把孩子的智育放在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了所谓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强行灌输和影响罢了。孩子在他们最需要家人关爱的时候生硬的让他们投入知识学习中,忽视了父母情感教育。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水平?”后 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不过,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个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合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理解到形成水平、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个人的积极情感是构成稳定人格和独特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情感世界丰富复杂,情感体验迅速强烈,情绪状态情境性较大,一旦激发,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受挫,马上消沉低落,悲观失望。所以,健康的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缺乏充足的理解。一般的,积极稳定的情感,能提升人的身心活动能量,从而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抑制人身心活动能量的发挥,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果我们教学工作者注意对学生实行健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成倍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就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教育不但能够促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促动其智力发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宽容等心理品质。所以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1、端正理解,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理解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准确理解会产生准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错误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态度和消极的情感。正如洗星海所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会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感到乐观自信。”如果理解了上述真理就能自觉的抑制消极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提升水平,以能育情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万丈深渊。”对待苦难,适合水平强的人能以乐观态度坦然处之,理智对待,因而能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战而胜之。相反,适合水平差的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所以,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水平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锻炼意志,以意育情 意志和情感是相互制约的,意志是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的,反过来又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情感持续下去,越能克服消极情感,所以,要重视锻炼意志,要有吃苦、受挫的心理准备。在生活中,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达到人生美好的境界。正如马卡连柯

情感_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_李吉林

2011年第7期(总第378期) No.7,2011 General,No.378 EDUCATIONAL RESEARCH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李吉林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育;五要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江苏南通226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 儿童本人却不知其间的重要,因此,作为他们的教师,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50多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内心世界这一核心决定了我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倾注着炽热的、始终不渝的情感。可以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种纯真的不可淡化的情感,使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时时、事事围绕着儿童去思量。其过程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着内驱力和追求的方向。 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从目标到途径,从途径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是为了儿童。基于这朴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驱动着我不懈地去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历经30年之久,我终于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贯穿其中、渗透其间,成为情境教育理论建构的命脉。 一、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30多年前,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化浩劫后,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但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封闭的,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必然是僵死的。 这使我终日沉浸在求索解决的方案、对策的思考中。困惑中,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 反复琢磨、思量后,我毅然带班上的孩子走出禁锢的课堂,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挣脱了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观察中,儿童表现出的兴奋的情绪,激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生动的即兴描述的现实场景,让我感到在美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的热烈。 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同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0-11T11:39:1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魏海连 [导读]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魏海连 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魏海连,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要素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化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情感教育。 一、抓住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增强学科情感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挖掘学科教材德育素材,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情感的学科语言,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化学教学课例分析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1)微笑:微笑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每天笑眯眯的上课,我们被您看得不好意思走神”。微笑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上轻松了,思维上就敏捷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习任务圆满完成。(2)目光:在教学过程中目光的接触也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组织教学,虽与学生目光接触,但不过多凝视,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视线重点在教室的后排,既可弥补因空间距离形成的与后排学生的沟通障碍,有利于统摄全班。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在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等。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大大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不断产生温暖感、亲切感。充分发挥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特殊魅力,让“无声胜有声”。 (3)手势:手势既能进行直观教学,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酸、碱的通性有五点时,教师可以伸出五个手指;当教师讲到某重点知识时,可以用手握拳,表示强调。

手势的灵活运用,不但能增强语言活动的感染作用,而且使学生心领神会、兴趣大增,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贴近了,学生课堂‘插嘴’现象增多了,有时遇上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说:“你真会动脑筋,提了个问题把老师也给难倒了。”从心理上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觉得教师也和他们一样需要不断学习,然后教师请学生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一个学生的质疑就激发了全班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被调动了积极性,教师也适时加入进去共同学习。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变成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不仅让学生增知识,长智慧,学会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唤醒、激励。再把这样的情感延伸到课外,与学生一起聊他们喜欢的话题,比如兴趣、爱好、交友、学习及家庭情况。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知道学生上课之前,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哪些预备知识需要加强。这样课堂才会比较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等才不会变成问题。 我们组织教学并不是每堂课都要刻意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快乐体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看你的学生有没有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不断地设问自己:“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所谓情感教学法

浅析新课标下英语的情感教学 关塘中学李翠兰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总是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而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极强的游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却常常以情感影响理智。老师应该用情感去调动学生的上进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是情感教育教学法的核心。 所谓的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愿望、体验、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 传统英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

法,学生只要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独立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并未入心,久而久之,就把学习看作了一种负担 新课改的实行更加体现了英语是一门技能语言,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运用它去表达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学好。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目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状,根本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在教学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人才素质和整体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模式。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互相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把情感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和个性以及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而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故在每一堂英语课上,教师都要营造浓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表现出高尚的教学爱心,用微笑对待每个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探索共4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常有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课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信息与行为信息的传递,忽视了情感信息这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如果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将变得沉闷、机械、乏味和程序化,缺少活力和乐趣,缺乏对知识的探求和求知欲的刺激。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呢?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材,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体现主体功能。同时,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应是情感的传递者,而应做到情感的促进者,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反应。 1.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思品教师进行情感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以人教版为例,主要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使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崇高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热爱和平。这些内容都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思想品德课是与其它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如《灿烂的中华文化》,介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渗透着激发学生“爱我中华”的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内容。 3.教材中的情感并不直接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以显性和隐性的文字呈现。所谓显性情感,是指通过阅读文字、浏览图片,让人能直接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因此,感受的情感,学生就能把握住文中所渲染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能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情感,教学就会很顺利,但遇到隐形情感的文章时,整个教学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因在于不能把隐性情感发掘出来。所谓隐形情感,是指文章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这类文章中情感是隐性的,需要去感悟和体会。所以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分辨好显性和隐性情感,将隐性情感发掘出来,将显性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二、创设具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充满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1.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积极、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当教师带面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轻松,情绪饱满,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