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春秋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老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老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道德经》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聃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道德经》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这句话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大自然中的至理之道之一。
这句话简短而深刻,概括了许多道德和人性的原则,它所传达的思想多维且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
首先,上善若水传达了一种柔软和谦卑的品质。
水是极为温柔和柔软的,它没有坚硬的力量,却能穿越万物并无所畏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柔软,不以强力压人,而是以包容和友善与他人相处。
只有具备柔软和谦卑的品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其次,上善若水也寓意着无私和奉献的精神。
水源源不断地给予生命力和滋养,即使在被污染或者被剥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其无私的奉献精神。
上善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祉。
只有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和共同进步的社会。
此外,上善若水也传递了守信诚信的价值观。
水是透明无色且不掩藏的,它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本质和品质。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守信诚信,永远保持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只有具备守信诚信的品质,才能建立起信任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另外,上善若水也传达了自由和创造的思想。
水具有自由流动的特性,它不受限制地走向任何低处。
善良的人也应当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受陋规俗套的羁绊,追求真理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付出。
只有具备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上善若水还传达了一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水无欲无求,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本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欲无求,不为功名利禄所迷乱,从容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具备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善良和道德人生的推崇和赞美。
它鼓励人们保持柔软和谦卑的品质,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坚守守信诚信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和创造,而又无欲无求。
这句话旨在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道德的真谛,培养善良的品质,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在这个道德引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和美好的社会。
老子《道德经》名言

老子《道德经》名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注: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守藏。
身处富贵而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成语上善若水典故

成语上善若水典故成语上善若水是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你们想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成语上善若水典故,供大家阅读!成语上善若水典故“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成语上善若水解析【成语】: 上善若水【拼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解释】: 上:至,最高;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道德经》。
一、成语原文
老子《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成语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成语寓意
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
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老子关于水的论述

老子关于水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水啊,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就像一位低调的智者,默默做着大事,却从不张扬。
咱先说说这水善利万物。
你看啊,大地上的万物,哪个离得开水呢?植物得靠水才能生长,从小小的草芽到参天大树,要是没了水,全都得枯了。
动物也一样,不管是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水都是生命之源啊。
就好比那汽车得加油才能跑,万物要是没了水,就像没了油的汽车,只能干瞪眼,动都动不了。
水滋润着大地,让庄稼能有收成,让花朵能绽放美丽,它就这么无私地奉献着,可曾向万物索取过什么?没有啊!这就像那些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你看那些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街道,把城市弄得干干净净,可他们有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劳吗?没有。
他们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为大家创造着美好的环境。
再说说水“不争”这事儿。
水啊,总是往低处流,哪儿低它就去哪儿,从不挑挑拣拣。
山谷里、沟渠中,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水就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这多像那些有涵养的人啊。
在生活里,有些人就喜欢争名夺利,什么好事都想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功劳都想占为己有。
可水就不这样,它只管自己流淌,滋润该滋润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总有那么些人,不争功劳,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家有困难的时候就帮一把,这种人就有着水一样的品质。
要是都像水这样,这个世界得多和谐啊。
大家都不争不抢,都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那还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纷争吗?还有啊,水的适应性特别强。
你把它放在圆的容器里,它就是圆的;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
这就像人在生活中的态度一样。
生活有时候会给我们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就像不同形状的容器,那我们是像水一样去适应呢,还是死脑筋地和生活对着干?如果能像水一样,不管环境怎么变,我们都能调整自己去适应,那得多好啊。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往往不是那种固执己见、不肯改变的人,而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调整,就像水适应容器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延伸阅读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2.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沈善增:《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 5.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6.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 社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上善若水》
一、教学要求
了解老子其人和《道德经》的思 想文化价值。 解读节选片段的深刻涵义和蕴涵 于其中的丰富的处世哲学思想。 朗读、品味、涵咏。
二、学习要点
1.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精神。 2.《老子·上善若水》篇所蕴涵 的丰富的人生哲学理念。 3.《老子·上善若水》中古老智 慧的当代阐释。
四、作品分析(5)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 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 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 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 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 若谷,“知其雄, 守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 盈, 敝则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 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 善若水”。
四、作品分析(2)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 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 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尘,一 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 野;水,经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 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水有许多美 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 “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 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 友好慈善的准则”。
四、作品分析(7)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 黄河之水 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 “春水碧如天, 画船听雨眠”。(韦庄)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 水是富 有灵性的, 是美的精灵, 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 绎成了美丽的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 将这一 “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
四、作品分析(8)
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仅教给我们为人 处世之道,而且明白无误的要求人类与天地为 善,“居善地”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老子 可以说是倡导环保的先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水不仅哺育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但也留下 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现代文明的开启, 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由无为走向有为,开始逐 步认识水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从远古 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库 的修建、南水北调开工、“三条黄河建设”, 都是人类有序利用水资源的象征。
《老子·上善若水》 朗 读
三、作品细读(1)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 故几于道。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 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 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 (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 (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 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
老子( 老子(BC571?—BC471?) ?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 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 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 讲学,不知所踪。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 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 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 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 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 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 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老子是“中国 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 德经》,只有5 000余字,却几乎涉及了 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前几年 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 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 寡欲” 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 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 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 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 ……邻国相望 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这种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 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 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 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 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 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 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 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 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 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五、课堂讨论(1)
※
你是如何理解蕴 涵在《上善若水》篇 中的哲学思想的?
五、课堂讨论(2)
※
结合日常生活,谈 一谈《上善若水》篇中 的处世哲学思想。
六、思考与练习
1. 进一步较为全面地了解老子 的哲学思想。 2.结合《上善若水》篇感悟老 子的哲学思想。 3.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领会 《上善若水》篇中深刻的处世 哲学思想。
四、作品分析(6)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 “道”,但却为“道”创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 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 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 的水极珍贵又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 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无坚不摧。 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 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 雄, 雄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引 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 诗句去赞美它。
四、作品分析(4)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 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象“水”来比拟抽象的 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 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川 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 易。人境虽然逼仄,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 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4)
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他还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 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 自然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 自然的思想,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 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 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 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 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 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 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 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 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2)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 天之道,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 (《七十七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和概念都 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 是互相依赖,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转化的。他提 出的“大成若缺” 大直若屈” 出的“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 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 ,“祸 拙”,“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五十八章》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五十八章》), 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 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 语言。 语言。
四、作品分析(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 为人处事要学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 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 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 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 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 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 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 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 大。
三、作品细读(3)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四、作品分析(1)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 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众,以 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 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一样, 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三、作品细读(2)
(4)居善地,(5)心善渊, (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 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 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