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 1 年第 3 00 期 绝 “ X L E P不 是 L I C 的 G a gr 因” N rn e 原 的原 假 设 . 这说 明财政 支 援农 业 支 出能 显著 影 响农 民收 入 . 而
_
( 1 . 3 (7 7 ) 一 04 ) 1 . 6 0 0 (. 0 ) (. 0 ) 00 0 00 0 0 0
表 中结 果 表 明 : N L I C和 L E P均为非 平稳 序 X
列 C和 N L E P均 为 一 阶 单 整 序 列 , 即 L I C~ f 和 X N I 1 ) L E P 1 1 由于 L I C和 L E P均 为一阶单整序 X ~( 。 1 N X 列 ,我 们 可 利 用 E G两 步 法 检 验 其 协 整 关 系 . 对 L I C和 L E P进行协 整 回归 , 到协整方 程 : N X 得
财 政 支农 支 出与 农 民收 入 关 系的 实 证研 究
财政 支农 支 出与农 民收入 关 系的实证研 究
以辽 宁省为例
刘 国辉 林 娅 琪
( 东北 财 经 大 学 辽 宁 大连 市 1 6 2 ) 1 0 3
( 中央财经 大学 北京 市 1 0 8 ) 0 0 1
摘 要 : 年 来 , 家财政 支援 农 业 支 出持 续 增加 , 文 从 财 政 支农 总量 和 结 构 两 个 维度 入 手 , 近 国 本 以
度, 文件指 出按 照总量 持续增加 、 比例稳 步提高 的要
求 , 断增加 “ 不 三农 ” 入 。可见 , 投 在建设社 会主义 和
谐社 会 的今天 .三农 ” “ 问题被 摆在 了更加 突 出的位 置. 同时 .三农 ” “ 问题 的核心 是农 民 问题 。 而农 民问 题追根溯 源又是农 民收入增 长缓慢且 与城镇 居 民收 入差距 进一 步拉 大 的问题 . 民收 入 的高低 又直 接 农 与农 业生产 率 的提 高以及农村 基础设 施建设 紧密相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吴其勉【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农民的增收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农业、农村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文章选取我国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描述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长期的推动作用,但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农支出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收入增长是财政支农支出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积累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不断增大,但总体来看,这种正向冲击还是偏弱。

最后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有利益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peasant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 is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peasant. Only by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can the agriculture and countryside problems be solv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income and capital of finance support agriculture,the author se-lected the time series data 1985-2011 and applied the Co-integration Test,Granger Causality Test,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VAR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capital of finance support agriculture has a long-term role in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but in the short run,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 is not the reason of peasant income growing. And the increase of peasant income isthe reas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 The expenditure has a cumulative effect on per capita net income growth. And with the passageof time,the effect is increasing,but overall,the positive shock is weak. Finally we can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policy for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期刊名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7页(P112-118)【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农民收入;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作者】吴其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8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问题。

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渐被重视。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广东省农业占到了农村经济的很大比重。

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支农是一种重要的政策手段。

广东省在过去的几年中,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设立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等多项扶持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财政支农支出并不能直接保证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农业产业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为下一步改进财政支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认识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及构成情况是怎样的?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的是哪些方面?2.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状况如何?统计数字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3.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在财政支农政策中,哪些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研究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包括:(1)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及构成情况。

(2)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状况、收入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3)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及具体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来源、支出总量及构成、支出形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数据比较和协方差分析,总结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

(2)实证分析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实证方法,对广东省农村居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并进行数学实证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e c o n o me t ic r s ,ma ke s mu l t i p l e r e re g s s i o n o f t h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i t e ms a n d f a r me r s n e t i n c o me i n Hua i hn in f a nc i a l s u p p o r t or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T h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e s u l t s h a s b e e n ma d e t o p r o v i d e s o me r e f e r e n c e or f Hu a i h n mu n i c i — pa l Fi s c a l Ex p e nd i t u r e s u p po r t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f u t u r e. Ke y wor ds :f i n a n c i a l s u p p o t r or f a g ic r u l t ur e;Hu a i  ̄n;f a r me r s ne t i n c o me;e f f e c t
第2 2卷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V0 1 . 2 2 No . 1 F e b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y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Hu a i h n C i t y o f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h a s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n t e n s i f i e d a n d f a me r r s i n c o me h a s b e e n g r e a t l y i m—

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一
经济工作 ・C N M C P A TC E O O I R C IE
“ 三农 问题” 是我 国当前 以至今后 一段 时期的社会热点 问
题 。0 8年 , 20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出台了 《 关于切 实加强农业 基础
建设 、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 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 这是 2 0 。 0 4年
决农 民生产生活最迫切 的实 际问题 。 加大农业投入 , 确保新农村
农业基 本建设支出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农村救济费 ( 亿元 )
6 7l 6.
754 .9 8 5
其他 ( 亿元 )
用于农业 支出占财 政支出的 比重 ( ) %
9.8 6 9 31 9
1 .6 o 02 3 4 1 .4 0 0 81
农村居 民家庭平均 每人纯收入 ( ) 元
6 6 31 8.
7 85 0 .5 7 39 8 .9
( 亿元 )
3 1l .
293 . 3
( 亿元 )
1 2 6.6
2 6 5. l . 898
3 78 0 .4
3 75 4 .7 3 6O 7 .2
19 93
19 9 4 l 95 9 1 96 9 1 97 9
6 6O 2 .2 6 74 7 .6
7 68 6 .9 91 . 6 79 1 0 . 1 27 1 3 _6 l 48
4 07 6 . 37 5
4 44 1 .6 4 08 8 .1 4 38 2 . 5 7 2 36
91 .4 9 1 .3
97 .8 1 .8 02 98 .8 1 .3 24
持 统筹 城 乡发 展 ,不 断 加 大 工 业 反 哺农 业 、城 市 支 持农 村 的 力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财政支农支出作为国家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前人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提供农业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通过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财政支农支出还能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全国范围内的农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官方发布的数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分析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如农田水利、农机具购置等,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能吸引农业企业投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补贴农民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

例如,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都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农村产业发展财政支农支出还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如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措施可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等资源回流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实证研究结果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效率等指标均有所提高。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78-2007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扩展的C-D函数得到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对增加农民相应收入的有效性结论。

关键词:财政支农政策农民增收农民消费实证分析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为了稳定国民经济,我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计划。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特别是在前段时间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需求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而由凯恩斯的经典消费函数可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实证分析方面, 罗佳(2007)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基础建立模型可知,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

魏昭钢、施海峰(2006) 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农业信贷政策以及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并不显著。

笔者归纳发现相当多的文献主要是从支农政策对农民人均总收入进行研究,但是将支农政策分解来对农民各收入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讨论还没有涉及;同时也注意到有许多文章对农业税收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回归结果是减税,由此会减少农民收入,本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税收数据没有进行处理,税收政策应该通过税收占农民经营收入的百分比来核算才会得到正确结果。

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及结构对提高农民各项收入的影响。

模型的设定按照我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按收入的性质可将农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四部分:工资性收入(WR),即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BR),即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PR),即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TR),即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TR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围绕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

首先分析了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影响程度。

然后探讨了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相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最后从结构调整与政策建议的角度提出建议,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农民收入、影响机制、实证分析、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结构调整、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财政支农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支持和扶持,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其实证分析仍存在较多的争议和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探讨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深入探讨政府财政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

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效果。

探讨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相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财政支农对于增加中国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中国1990—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滞后性,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应当将有限的支农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收入;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01-03 引言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财政支持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更是通过增加对农业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手段,使中国财政对农业的绝对投入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同期,中国的农民增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

但是,对于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多少应归因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农民增收效果等这一系列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章拟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绩效,并为如何最大化发挥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国内一些学者曾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

何先平等(2009)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选1983—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数据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确有影响。

邢文妍(2010)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国家现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投入比重由高到低的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与其对农民增收贡献度的排序正好相反。

刘振彪(2011)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对农民增收的效应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正效应,并提出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的对策建议。

何海(2012)根据1978—2006年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得到了计量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利作用,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则阻碍了农民收入增加。

然后对变量间的脉冲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纯收入有正的冲击,并且从第二年开始冲击越来越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民纯收入的脉冲响应开始为正,持续到将近第三年发生波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开始为负,并持续了大约5个时期,然后才转为正的冲击。

最后结合中国财政支农的特征,得出了中国财政支农规模、比重以及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结论。

谭蓉(2013)从支农总量和结构视角出发,采用扩展的双对数模型分析测定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户增收的贡献度,提出了优化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由于模型和验证方法相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变量因素的滞后性,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1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和农民收入数据为支撑,探索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

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

为了研究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性,本文选取1990—2010年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财政对农业支出这5个变量来分析其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一)总量分析1.变量选取。

在此选取中国1990—2010年的农民纯收入(Y)和财政对农业支出(X)两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上述两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Y和LX表示。

2.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Y和LX均为非平稳序列,而ΔLY和ΔLX 均为平稳序列,所以LY和LX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Y~I(1),LX~I(1)。

由于LY和LX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可以利用“Engle- Granger 两步法”检验其协整关系。

对LY和LX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LY=3.297317+0.607028LXt=(12.06696)(16.15959)R2=0.932175 F=261.1325然后对残差序列e1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从而认为残差是平稳的,即e1~I(0),因此认为LY和LX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的回归系数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增加可以促进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中国财政对农业支出每变动1%,农民纯收入就同方向变动60.7028%,说明中国财政对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结构分析以上从总量上分析了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了更深入、细致的考察它们的关系,下面从结构角度进行研究。

1.变量选取。

在此选取中国1990—2010年的农民纯收入(Y)和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X1)、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2)、农业科技三项费用(X3)、农村救济费(X4)5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

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对上述5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Y和LX1,LX2,LX3,LX4表示。

2.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Y和LX1,LX2,LX3,LX4均为非平稳序列,而ΔLY和ΔLX1,ΔLX2,ΔLX3,ΔLX4均为平稳序列,所以LY和LX1,LX2,LX3,LX4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Y~I(1),LX1~I(1),LX2~I (1),LX3~I(1),LX4~I(1)。

由于LY和LX1,LX2,LX3,LX4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可以利用“Engle- Granger 两步法”检验其协整关系。

对LY和LX1,LX2,LX3,LX4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LY=2.325197+0.460796LX1+0.344172LX2-0.290154LX3+0.225751LX4t=(3.890686)(2.794070)(2.894408)(-2.515100)(1.990393)R2=0.962855 F=103.6852然后对残差序列e2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从而认为残差是平稳的,即e2~I(0),因此认为LY和LX1,LX2,LX3,LX4存在协整关系。

从统计结果看,R2=0.962855,表明回归方程在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回归方程表明,从财政支农的资金结构来看,除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外,其他各项系数均为正,说明从长期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村救济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又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系数为负,说明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应增加,这可能是因为科技投入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才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即农业科技投入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为研究是不是由于科技投入发挥作用的滞后性使得LX3的系数为负,对上述模型中的变量LX3取一定的滞后期进行回归分析。

随着所取滞后期逐渐增大,LX3系数为负且逐渐增大,当所取滞后期为7时,LX3的系数变为正数。

此时回归方程为:LY=5.496689+0.111244LX1+0.071473LX2+0.058383LX3+0.259110LX4t=(12.89087)(1.134401)(0.966885)(0.763915)(3.424045)R2=0.976060 F=91.73360由回归方程可知,农业科技三项费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滞后性。

所以,虽然短期内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没有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其对农民增收具有滞后性,现在仍然需要增加对它的投入。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一)结论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财政支农投入中的3个子项目(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村救济费)均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调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

从系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长期而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是影响农民纯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次之,农村救济费位居第三。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系数为负,主要是由于其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滞后性,科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二)政策建议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投入规模。

各级财政应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两个反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目前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财政支农投入“无所不包”与“无一能包”并存,支出项目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财力分散,未能达到最好的支农效果;支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比重过高,导致真正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多。

这种状况与中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效果,必须通过建立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加以改革。

要求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把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自主增收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出。

在实证分析中农业科研三项费用对农民增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投入具有滞后性,正因为这样,现在才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费用的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巨大收益。

此外,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

基础教育事关农民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关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