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导言1.1 引言1.2 目的和重要性1.3 教学目标二、课程简介2.1 理论概述2.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由来2.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研究领域2.2 教学特点2.3 课程设置2.3.1 课程名称和编号2.3.2 学时安排2.3.3 教学方法三、教学内容3.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1.1 矛盾的普遍性3.1.2 矛盾的特殊性3.1.3 矛盾的斗争性3.1.4 矛盾的质量互变性3.1.5 矛盾的否定之否定3.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2.1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3.2.2 要素的内在联系3.2.3 过程和发展3.2.4 运动和静止3.2.5 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3.3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3.3.1 形式和实质的辨析3.3.2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3.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3.3.4 必要和自由的结合3.3.5 变革和持续的统一3.4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3.4.1 科学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3.4.2 工程实践中的自然辩证法3.4.3 生产与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3.4.4 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中的自然辩证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讲授法4.2 讨论与互动4.3 实践与案例分析4.4 小组合作学习4.5 自主学习与评价五、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5.1 作业要求5.2 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5.3 评价体系与权重分配六、参考文献七、附录7.1 课程大纲修改记录7.2 课程教材列表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和全面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框架。
本大纲包含了导言、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在导言部分,引言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由来和教学目标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紧接着,课程简介展示了本课程的理论概述、教学特点和课程设置。
理论概述包含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发展,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教学特点部分说明了本课程的独特之处和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通过观察、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教学目标2.1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与运动、矛盾与发展等。
2.2 理解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
2.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解决自然问题时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法。
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 教学内容3.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3.1.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1.2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1.3 矛盾与发展的辩证法3.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3.2.1 观察和实验方法3.2.2 比较和分析方法3.2.3 综合和创新方法3.3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3.1 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3.3.2 解释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3.3.3 引导科学创新和技术发展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
4.4 教育游戏:通过设计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5. 教学评估5.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思考与提问、讨论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5.2 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估。
5.3 作业提交:布置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交解答。
5.4 考试评分:通过对学生的自然辩证法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来评估其掌握程度。
6. 教学资源6.1 教材和参考书籍: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探讨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培养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认知能力;4.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a.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c.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a. 古代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b. 科学革命对自然辩证法的推动c. 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对立统一规律b. 能量转化和守恒c. 含量质变规律d. 循环往复和渐进性规律4.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 辩证分析方法b. 逆向思维方法c. 系统综合方法5. 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a.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b.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c.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3.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内容涵盖课堂所学知识及其应用。
六、参考教材1. 《自然辩证法导论》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第二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第四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第五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周:复习总结八、教学资源支持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门科学。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提供指导,并介绍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自然辩证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4.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古代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思考与贡献- 近现代科学发展对自然辩证法的影响和推动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与地位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实证研究方法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应用4.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资源利用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
3.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4.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姚智敏,《自然辩证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参考资料:陈俊生,《现代科学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
王大勇,《生态学与自然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六、教学评估和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学习笔记: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的学习笔记。
3.小组讨论报告:学生根据自主分组进行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
4.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2013年修订版)

目录绪论 (1)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2)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8)思考题 (1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2)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12)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1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8)思考题 (21)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22)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22)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24)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26)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9)思考题 (33)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33)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33)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7)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40)思考题 (43)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44)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44)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48)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 (52)思考题 (53)I自然辨证法概论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编号:21000001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三、教学目的:《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研究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广阔的人文和科学技术视野。
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一门集知识、研究和教育于一体、贯穿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课程,必须能够担当起——培养具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创新意识浓厚、思维缜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一艰巨任务。
自然辩证法,现在通用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技术演化历程,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本体论,探讨人类认知自然的思想史、自然观,尤其是各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部分所包含的自然观思想;二是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方法;三是科学制度;四是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五是技术哲学思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自己硕士专业方向一致的名著阅读,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同时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一)方法论特色,高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动力研究;(二)文化特色,强调对科学发现、理论创新的文化传统研究;(三)案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科学史、技术史案例研究,并以此启迪研究生灵感和创新思路。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编号:21000001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三、教学目的:《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研究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广阔的人文和科学技术视野。
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一门集知识、研究和教育于一体、贯穿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课程,必须能够担当起——培养具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创新意识浓厚、思维缜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一艰巨任务。
自然辩证法,现在通用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技术演化历程,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本体论,探讨人类认知自然的思想史、自然观,尤其是各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部分所包含的自然观思想;二是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方法;三是科学制度;四是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五是技术哲学思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自己硕士专业方向一致的名著阅读,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同时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一)方法论特色,高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动力研究;(二)文化特色,强调对科学发现、理论创新的文化传统研究;(三)案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科学史、技术史案例研究,并以此启迪研究生灵感和创新思路。
四、教学内容:导论第一节、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反思与中国科学的困惑第二节、科学技术哲学的论域第三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物质与实在第一节、物质第二节、实在及其类别第三节、实在论、物质论、唯物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地位第四节、何为客观性第二章、科学认识何以可能第一节、自然物象与描述第二节、从差异比较到分类理念第三节、逻辑在先的认识论第四节、数学、实验与测量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第三章、因果关系、归纳与演绎第一节、因果关系第二节、归纳第三节、演绎第四节、超越归纳与演绎第四章、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复杂性第一节、万物相生相克第二节、系统论与复杂性第五章、科学的边界第一节、人类智慧的特质第二节、科学划界的标准第六章、怀疑论、科学与形而上学第一节、怀疑论第二节、科学的特质第三节、科学与形而上学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一节、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第二节、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第三节、伊姆雷·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观第四节、拉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第五节、多元研究传统与多元理论竞争第八章、科学与文化第一节、古希腊文化的起源第二节、古希腊文化与近代科学第三节、科学与文化第九章、科学制度第一节、科学制度第二节、科学研究制度第十章、技术哲学导论第一节、西方技术哲学视角述评第二节、技术动力学探微第十一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第一节、科学伦理第二节、技术伦理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五、课时分配: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邓周平著,《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待出)1.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诺里塔·克瑞杰(Noretta Koretge)主编,保罗.A.玻古西安著,“索卡尔诈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有害结论”,《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Ullica Segerstrale)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赵玉娇译,蔡仲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S·温伯格著,《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5.埃德加·莫兰,《自觉的科学》,陈一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台湾学者张灏所著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第25-72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英]阿克顿(John Acton)勋爵,《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8.《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著,《科学的唯物主义》,张相轮、郑毓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11.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张华夏著,《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德]W.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7.[德]W.海森伯著,《物理学家的自然观》,吴忠译,范岱年校,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8.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J],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9.罗嘉昌著,《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舒伟光、卓如飞、周柏乔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B·C·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郑福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2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著,《感觉的分析》,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胡世襄等校,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6.《公孙龙子悬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27.索尔·克里普克(Soul Kripke)著,《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8.《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克拉底鲁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昂利·彭加勒著,《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版。
30.[法]列维-斯特劳斯著,《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1.[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M],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2.[法]皮埃尔·迪昂著,《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3.[德]康德,“导言”,《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杨一之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4.[德]康德,“前言”,《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5.[英]伯特兰·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M],陈启伟译,上海译者文出版社,1990年版。
36.[英]J.F.斯科特(J. F. ScoTT),《数学史》[M],侯德润、张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李珩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9.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
40.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1.伊萨克.牛顿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袁江洋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42.大卫·休谟著,《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43.[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M],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4.[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5.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M],张华夏,李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 M.W.瓦托夫斯基(Marx W·Wartofsky),《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吴忠、林夏水、金吾伦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47.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8.[法]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导言,《最后的沉思》。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8月第1版。
49.[英]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50.洪谦主编,H.赖欣巴哈,概率概念的逻辑基础,《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1.[美]卡尔·G·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M],张华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匈]拉卡托斯,《数学、科学和认识论》[M],林夏水、薛迪群、范建年译,范岱年、赵立中校,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53.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法]彭加勒,“导言”,《科学与假设》[M],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