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草药刺苋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民间中草药刺苋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

民间中草药刺苋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

民间中草药刺苋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曾恕芬;丁艳芬;杨崇仁【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2(021)014【摘要】刺苋为民间中草药,广泛应用于我国南部地区,特别是云南各地.研究发现刺苋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具有显著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介绍刺苋的民间用途,综述刺苋的化学研究,以及在镇痛抗炎、利尿、退热、免疫、保肝、降血糖、抗疟疾、抗菌、抗氧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刺苋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总页数】2页(P42-43)【作者】曾恕芬;丁艳芬;杨崇仁【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维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玉溪市维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玉溪市维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马齿苋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牛广财;朱丹2.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冯津津3.假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黄云秀;阳明福4.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朱晓宦;吴向阳;仰榴青;茆广华;范群艳5.马齿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李海涛;陈斌;赵伯涛;曹鹏;葛翎;段国梅;汪昌国;李华山;张峰伦;周谦;钱骅;黄晓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刺苋根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排石活性初探

刺苋根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排石活性初探

刺苋根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排石活性初探作者:陈兰妹唐灵芝吴雅茗林小华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3期【摘要】目的:对刺苋根分部位成分进行分析及对正丁醇提取部分进行排石活性研究。

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刺苋根提取后进行成分分析;选取正丁醇提取部位,对乙醛酸诱导的C57BL/6小鼠连续灌胃5d后,取心脏血测血浆肌酐(CRE)及血浆尿素氮(BUN)浓度;取左侧肾脏测肾组织钙含量。

结果:刺苋的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在25mg/ml及50mg/ml两个剂量水平均能明显降低肾脏组织的钙含量,确实具有明确的排石效果;同时能明显降低血浆CRE 及BUN含量,能够明显恢复肾脏排泄功能。

结论:刺苋对乙醛酸所致的小鼠草酸钙结石模型有明确的排石活性。

【关键词】刺苋根;乙醛酸;C57BL/6小鼠;排石【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06-03Abstract:Objec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maranthus spinosus Linn. extracts obtained using various solvent systems. N-butanol extract was further evaluated for the discharging effect of kidney calculus. Methods: Amaranthus spinosus Linn. extracts were obtained with solvent systems of different polarity and subject to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N-butanol extract was selected and administered daily by oral gavage to C57BL/6 mice for five continuous days. At the time mice were removed from the study, the heart blood plasma was collected for creatinine (CR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level, and the left kidney tissue was collected for Ca2+ concentration. Results: N-butanol extract of Amaranthus spinosus Linn. clearly decrease the calcium level in kidney tissue at 25mg/ml and 50mg/ml doses, demonstrating the calculus discharging effect. Meanwhile, the creatinine (CR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levels were also clearly decreased, indicating the recovery of kidney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 clearly indicates n-butanol extracts of Amaranthus spinosus Linn. demonstrate discharging effect of kidney calculus in glyoxylic acid-induced calcium oxalate calculus mice model.Keywords:Amaranthus spinosus Linn.; glyoxylic acid; C57BL/6 mice; discharging effect of urinary calculus刺苋为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陕西等地。

中医跟诊日记2第29天:治痒良药刺苋

中医跟诊日记2第29天:治痒良药刺苋

中医跟诊日记2第29天:治痒良药刺苋第29天,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阴有雨。

有人跟老师说,中医太难学了,药性太难记了。

老师告诉他,人性,才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复杂而多变,而常见的药性就四五百味,学好了可以用一辈子,没有比学药更划算的事业。

《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神农本草经》必须狂背,死磕,硬要背下来。

所以,无论学习什么技术,都必须有一样能够成为自己的专长,在这个领域里无人可及。

学习最怕认真和用心。

《药性歌括四百味》,我需要花多少时间来攻下它。

今天老师讲的这味草药,在五经富多见,老师也常给病人用上此草药,有人专门种植此草药,销售给香港人。

这味草药喜欢长在干燥荒地,杂草丛中,河边,山坡,性微温,为味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等功效,茎为绿色或带紫色,叶片菱状卵形,带刺,有刺能消肿,它的汁粘,有浆能拔毒,有孔可利水,有毛可祛风,这是众多药物药性最常见的功能分类。

这味草药叫刺苋,又称野苋菜,猪母刺。

身上带刺能消肿,但我们看到有人身上长了无名疔疮,只要到野外去寻找,看哪一味草药身上带刺,都可以采过来为我们所用,因为带刺的草药可把局部疔疮破开来,破开后,就需要把炎症火热消下去,苦寒清火消炎热。

然后尝一下哪味药是苦的,车前草不是很苦,白花蛇舌草貌似也不是特苦,一尝穿心莲的叶子,苦到浑身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好,就用刺苋配上穿心莲,捣烂后外敷局部疔疮,如果不怕苦,熬水喝也行,效果没有局部敷来得快,感觉敷的草药热了就换,来回几次,无名疔疮就消下去了。

老师说,用药治病和看人性有相通之理。

一个高明的领导,无虚知道员工的姓名,从员工的一个小动作就可看出这个员工适合什么岗位,有什么样的性格。

学习一味药,老师不希望我们只学到皮毛,功效,主治,归经,而是希望我们学一味药可触通到一大片的药,要学到驾驭草药的思维方式。

区别一个草药名医,不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药,就像有倚天剑的不一定是高手,而是看他用一味药能否触类旁通很多药,高手往往是以不变应万变。

竻苋菜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竻苋菜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竻苋菜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
导语: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的了解了各种中药中的详细的成分,也知道这些成分对于大家的健康的影响。

下面就为各位朋友推荐一种中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的了解了各种中药中的详细的成分,也知道这些成分对于大家的健康的影响。

下面就为各位朋友推荐一种中药竻苋菜,详细的描述一下竻苋菜的功效,希望对各位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帮助。

【英文名】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野勒苋(《广西中药志》),刺刺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苋科植物刺苋的根或全草。

夏、秋可采。

【原形态】刺苋(《台湾府志》)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地或圃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份】根含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性味】甘,寒。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肾二经。

"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痢疾,便血,浮肿,白带,胆结石,瘰疬,痔疮,疔疮,喉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注意】《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

"
【附方】①治痢疾:鲜刺苋根一两,红糖半两。

酌加水,煎取半碗,饭前服。

(《福建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溃疡病出血:新鲜竻苋菜根半斤,洗净切片,加水煎熬3~4小时,去渣浓缩成150~200毫升口服,每天1剂。

治疗。

刺苋的功能主治

刺苋的功能主治

刺苋的功能主治刺苋的简介刺苋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又称刺荠、刺锦。

它属于蔷薇科,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刺苋的草茎有刺,叶片呈倒卵形,带有锯齿状边缘,开小黄色花,果实近球形。

它生长在海拔900-3000米的草地、旷野、废弃地、路旁等地方,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

刺苋的营养价值刺苋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和钙、钾、镁等矿物质。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刺苋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皂苷类、醛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保健作用。

刺苋的功能主治刺苋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保健。

以下是刺苋的主要功能和主治:1.清热解毒:刺苋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

2.利尿通淋:刺苋含有丰富的钾元素,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肾炎等疾病。

3.治疗皮肤病:刺苋中的黄酮类、皂苷类等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疮疖、痈肿等皮肤病。

4.降血压:刺苋中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有助于血管弹性的维持,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护肝养肝:刺苋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肝损伤的作用,可用于保护肝脏健康。

6.抗疲劳:刺苋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氨基酸,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7.缓解便秘:刺苋中的膳食纤维和果胶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8.改善口腔健康:刺苋中的黄酮类和维生素C具有抗菌作用,可以预防口腔疾病如牙龈炎、口腔溃疡等。

如何食用刺苋刺苋可以鲜食或加工制成各类菜肴,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用方式:•炒菜:将刺苋洗净切段,炒至熟烂,可以搭配蒜末、辣椒等调料,口感鲜嫩,味道清香。

•凉拌:将刺苋洗净切丝或切段,用开水焯水后过凉水,可以加入酱油、醋、蒜末等调料拌匀,凉拌刺苋清脆可口。

•煮汤:将刺苋洗净切段,与猪肉、鸡肉等一起煮汤,可增加营养且具有滋补作用。

•捣汁:将刺苋捣碎榨汁,可以加入适量的水稀释,饮用或用来制作果汁、冰淇淋等。

刺苋菜的药用和食疗价值

刺苋菜的药用和食疗价值

刺苋菜的药⽤和⾷疗价值 刺苋菜本品为苋科植物刺苋的⼲燥全草或根。

夏、秋季采收,除去泥沙,晒⼲或趁鲜切段,晒⼲。

那么刺苋菜有什么价值呢?下⾯跟着店铺⼀起来看看刺苋菜的药⽤和⾷疗价值。

刺苋菜的药⽤价值1.清热解毒。

2.收敛⽌⾎痢。

3.抗菌、消炎、消肿。

适⽤于急性肠炎,尿道炎,咽喉炎,妇⼥⼦宫颈炎以及'痈、疖、毒蛇咬伤。

尤其对细菌性痢疾有卓效。

[痢疾,急性肠炎,泄泻等症] 鲜野苋菜及根30⼀60克,凤尾草30克,⽔煎,⼀⽇2-3次分服。

[咽喉痛,扁桃体炎] 鲜苋菜30⼀60克捣汁或⽔煎,然后加⽩糖或蜂蜜调服。

[尿道炎,⾎尿] 鲜野苋根、车前草各30克,⽔煎服。

[毒蛇咬伤] 速⽤野刺苋鲜根洗净捣烂,以温开⽔冲服。

据福建资料称:本品对于五步蛇(蕲蛇)咬伤有效。

对于溶⾎性蛇毒也有效,治法是⽤鲜草根或茎叶加⽩糖捣烂,敷患处,每⽇⾄少换药3次以上。

[痈疮疖肿] 鲜叶加⽩糖捣烂敷患处,⼀⽇更换2~3次,同时⽤鲜根绞汁,以开⽔冲服。

[臁疮 (⼩腿溃疡)] 鲜菜捣烂,调和蜂蜜敷患处,包扎之,每⽇更换l次。

[对⼝疮、搭背、落头疽 (包括痈)] 苋菜叶、⽣鲫鱼适量,同捣烂,敷患处,每⽇更换2⼀3次。

I预防⿇疹] 鲜菜30~60克,⽔煎服。

刺苋菜的⾷疗价值 与苋菜同科属的草本植物。

⼜称野剌苋。

春、夏季采茎叶洗净⽤。

味⽢、微苦,性凉。

有清热解毒、利尿和凉⾎的作⽤。

适⽤于痢疾,湿热腹泻,咽喉肿痛,疮肿痒疹,热淋,尿⾎等症。

作⽤略优于苋菜,亦可通利⼤便。

煎汤、炒⾷或煮⾷。

营养分析 苋菜叶富含易被⼈体吸收的钙质,对⽛齿和⾻骼的⽣长可起到促进作⽤,并能维持正常的⼼肌活动,防⽌肌内痉挛。

同时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素K,可以促进凝⾎,增加⾎红蛋⽩含量并提⾼携氧能⼒,促进造⾎等功能。

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常⾷可以减肥轻⾝,促进排毒,防⽌便秘。

同时常吃苋菜可增强体质,苋菜中富含蛋⽩质、脂肪。

糖类及多种维⽣素和矿物质,其所含的蛋⽩质⽐⽜奶更能充分被⼈体吸收,所含胡萝⼘素⽐茄果类⾼,可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健体,提⾼机体的免疫⼒,有“长寿菜”之称。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制定刺苋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刺苋进行显微研究。

结果根部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茎木质部导管常见内涵韧皮部;叶主脉维管束5~7个;粉末中可见散孔状花粉粒、腺毛、非腺毛和草酸钙晶体。

结论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可为其进一步开发、制订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刺苋显微鉴定刺苋为广西常用的中草药,曾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1],异名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野簕苋、刺刺草、野簕苋菜、酸酸苋、刺苋菜。

其味甘,性微寒,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的功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2]。

其成分含黄酮苷、氨基酸、有机酸、糖类、α-菠菜甾醇、混合皂苷、生物碱、强心苷等。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刺苋根的正丁醇提取物有明显镇痛、止血、抗炎作用[3],进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皂苷部分[4]。

临床研究观察其制剂对多种痔疮效果良好[5,6]。

目前未见对其显微特征方面的报道,本文对其显微结构进行研究,为鉴别刺苋及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1.1 药材2005 03采自广西南宁郊区,经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蔡毅副教授鉴定为苋科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全草。

1.2 仪器与试剂Motic成像显微系统;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石蜡切片法;表面制片法;粉末制片法。

3 结果3.1 根横切面呈类圆形。

①木栓细胞数列。

②皮层较薄;薄壁细胞多呈扁平不规则形,大小不一。

③外韧型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内轮维管束较小;导管周围多聚集木化的纤维;最外层异常维管束韧皮部外侧可见纤维束。

④皮层和射线处的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砂晶或小方晶。

见图1。

3.2 茎横切面呈类圆形。

①类方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下为数列厚角组织。

②皮层狭窄,由3~5列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较大。

苋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苋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苋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玄永浩;金银哲;刘旭;金英善【摘要】对苋菜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综述了其在抗氧化作用、抗茵作用、抗癌作用、肝保护作用、抗糖尿病及抗高血压等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0(000)02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苋菜;药理作用;营养价值【作者】玄永浩;金银哲;刘旭;金英善【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127;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苋菜是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中以嫩茎叶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苋属全世界约有40种,我国有20余种,分布较广,原产于中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中国也是苋属植物的原产地之一。

苋菜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叶子作为蔬菜食用的蔬菜苋,另一类则主要是收获种子的籽粒苋,起源于中美洲或南美洲[1]。

蔬菜苋的主要品种是Amaranthus tricolor,起源于南亚或东南亚,并逐渐扩展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种蔬菜在中国寻常人家餐桌上很常见。

目前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栽培较多,是一种营养型绿色蔬菜[2]。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在满足蔬菜产品数量的同时,开始讲究花色品种和风味,并追求产品的内在营养、保健食疗,要求无污染,食用安全、方便等。

苋菜是一种十分优良的菜、粮、药兼用作物。

研究其药物活性是实现苋菜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本文就国内外苋菜的药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苋菜营养丰富[3],在氨基酸、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的组成和含量方面是一种难得的优质功能食品资源[4]。

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了提取叶蛋白的工厂,将苋菜叶蛋白列入各种营养食谱;苋菜耐旱耐瘠、抗病虫害能力强,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5]。

据唐业昌[6]分析,野苋菜每100 g鲜物含有218 kJ的热量,其他营养也相当丰富。

每100 g刺苋含胡萝卜素1.23 mg、维生素B20.36 mg、VC 52 mg,还含甜菜碱、草酸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豳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药 物 研 究
Th d c n t d e me i i e su y
42 ・
C ieejunlo tnm dc e ad e np am c hns o ra feho e in n t o hz ay i h
民 间 中草 药 刺 苋 的化 学 与药 理 研 究 进 展
咸 ,性微温 。白者 祛肺 中痰积 ,赤 者破 肠 胃 中血 积 ,赤 白
同用” 。并能 “ 虫 积 ,杀 寸 白虫 ,下 气 消胀 。洗皮 肤 瘙 消
植物 ,又称苋菜、土苋 菜、野 苋菜 ( 《 滇南 本草 》 、野 勒 ) 苋 ( 广西 中药志》 、勒苋菜 ( 广西 中药志》 、绿苋 、猪 《 ) 《 ) 母菜 (《 福建 民间草药》 、 苋菜 、 刺草 (《 建 中草 ) 艿 刺 福 药》 )等 。分布于华东 、中南 、西南及陕西等地 。野生 于荒
l a d a t ia t t t s 1 e p o i e t a i o t rr s a c e eo me to hs h r . a n n ixd n ci i e . h w 1 b rv d e b ssf rf r e e e r h a d d v lp n ft i e b o a vi i h u h n
利用价值。本文介绍刺苋的民间用途 ,综述刺苋的化学研究 ,以及在镇痛抗炎 、利尿 、退热 、免 疫 、保肝 、降血 糖、抗 疟疾 、抗菌 、抗 氧
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为刺苋 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 关键词 】 刺苋 ;生理活性 ;研究进展 【 中豳分类号 】1 8. 1 55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7 (02 4 04 0 07 81 21 )1 — 02— 2
Ke r s Ama a t u p n s sL. y wo d : r h s s i o u ;Bilgc Aci i ;Re e r h P o rs n oo i t t vy sac rges
刺苋 ( ma nh s pnss . A r t i u )(《 a us o L 台湾府 志》 为苋科 )
曾恕芬
1 .云南省玉溪市维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云南 玉溪
丁艳芬 杨崇仁 。 。
玉溪 6 30 ; 5 10 玉溪 6 3 0 51 0
6 30 ;2 国家 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西南分中心 ,云南 5 10 .
3 .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
【 要 】 刺苋 为民间 中草药 ,广泛应用于我 国南部地区 ,特别是云南各地 。研究发 现刺苋有 多方面的生 理活性 ,具有 显著 的开 发 摘
2 S uh s ia B a c . o twetChn rn h,Nain lE gn eiga g Re ac ne o d r iain o CM ,Yu i 5 0 t a n i ern s rhCe trfrMo enzt fT o n e o x 31 0, Chn 6 ia;
c ,t l sso i h r aeb e n ou e gt rw isa hpors, l h f kue f hs ebhv enit d cdt e e il e eo t r o h Ia f ei f e ia a hr oo clt er r es e c ln ma i  ̄ c g
3 Yu n n En i e r g Re e r h Ce tr o l n x r c ,Yu i6 3 0 . n a gn i s a c n e P a tE t  ̄ n f a x 5 1 0, C i hn a
Ab t a t sr c :As o e o l d cn l eb,A rn h ss i o u n ff k me ii a r o h ma a t u p n s sL.i  ̄ ey u e o t h n e p c al n a rv n e t sw d l s d i s uh C ia, s e i yYu n n p o i c .I n l i f d n a h sp a ts o d v ro s p a ma oo ia cii e i e r a l au o e eo me ta d u l a o . I h s at s i i g t t i ln h we a iu h r c lg c la t t s w t r ma k b e v e frd v l p n n t i t n n ti ri n h t vi h l i zi —
s c s a t —if mmaoy a d a ag sc ir t u h a i n a n l t r l e i ,du ei n t y ei i n n c,a i r t p c, mmu i ,h p tp e t e p e gy e c n t l ai ,a t a t r nt y e ao mte i ,h y r lc m ,a i v i ma ra n i ce i l b -
Me iia r d cn lHeb
Ree r h P o rs fP  ̄ c e sr n a ma oo y0 sa c r g e s0 h . aa tya d Ph r c lg fAma a t m p h r nh s  ̄m u .A 眦 s
Z ENG h S u—fn, DI e NG Ya —f n, YANG o g—t n n e Ch n e 1 Yu iweh i te a o a o y Yu i 5 1 0, C i a; . x i e b o e h lb r tr , x 3 0 6 h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