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合集下载

分析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产生的影响

分析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产生的影响

分析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产生的影响交叠影响是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三个主要场所,同时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时产生的交叠效用。

而能够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三个场所,无疑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和成长场所,和以家庭和社区为辅的生活成长场所。

三个环境都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深入研究交叠影响理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协同育人的策略和方式。

一、以家园共育为中心,构建家园双向沟通机制协同育人模式是要求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协调一致,发挥教育职能的一种多方位教育模式。

这是在当下的社会教育水平和要求下,做出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联合教育模式。

而在这个体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家长和班主任了。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交叠影响的积极部分,小学班主任应该和家长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二者能够实现高效的沟通,分享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日常的行为表现等等。

同时,班主任和家长在这个高效的沟通机制内,还可以及时交流双方的意见。

比如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见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和成长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全覆盖,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

二、鼓励家长带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社区作为具有志愿性质的服务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重要[1]。

因此,在小学班主任促进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构建时,也要注意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虽然,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小学阶段也还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但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之中的,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正是因为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还是心智、性格、兴趣爱好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才更应该把握住现在这个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时期,促进学生融入社会。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并不是类似于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独立生活、独立工作那样的融入社会,而是融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融入的社会。

“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

“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

2024年第1期(总第373期)The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理论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高敏宋光辉摘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

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

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家校社” 协同育人 问题前瞻作者简介:高敏/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师,贵州省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贵阳 550025)宋光辉/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25)“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有效回应,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与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双减”政策,从教育实践层面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对培育未成年人的家庭责任、法律责任、社会协同、国家支持做出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从现代化人才培养层面再次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多项政策法令的出台,都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新时收稿日期:2024-01-14*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2021XJG05),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家校社协同治理路径研究”(2022C036),贵州省妇联2022年家庭教育、儿童关爱课题“家庭教育中五育的核心要义及其实施策略研究”(22FLY15)阶段性成果。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社会子系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在指导家校合作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理论应用,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回顾国内外关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家校合作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家校合作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本框架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OSI)作为一种新兴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其基本框架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且交叠的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域如何交叠、互补和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影响域”,指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中,对青少年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这些影响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重叠的。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OSI框架中,家庭、学校和社区被视为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主要影响域。

家庭影响域主要关注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情感、社会和行为发展。

学校影响域则侧重于学校教育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等因素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术成就和个人成长。

社区影响域则关注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和社区活动等因素如何为学生的社会融入和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支持。

OSI框架进一步指出,这些影响域之间存在着交叠和互动。

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桥梁,可以为家校合作提供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教 育方 面 ,家庭 、学校 以及社 区 的地 位是 同等重 要
重叠影 响 阈理论将 儿童置于 家庭 、学校 和社 区关 的。因此不应存在谁 主导谁 ,或是谁 忽略谁 。在平等 系模 式的 中心 ,三 者对于儿童 的成 长来说有着共 同的 基础上 ,应开展实质 性的参与 。二 是强调求 同存 异 。 目的和责任 。正 因为 目标的一致性 ,三个机构应 形成 “ 同”是 指合作双方 的共 同 目标 和利 益 , “ 异 ”是指 6 无论 是特殊 儿童 家长 合 力 ,以便让 儿 童在 不 同机 构 中接 受 相 同的信 息 概 合作 双方本 身的 优势和特 色 。【 念 ,感受到 同等 的关怀 。 还是专 业的特殊学校 ,甚至是 服务性 的社 区 ,在促进 特 殊儿 童 由于 自身 的 障碍 ,其发 展 更依 赖 于家 特殊儿 童成长方面都 有各 自的经验 ,但是不能一 味地 庭 、学校 和社 区。但 目前特殊儿童 家校合作 中存 在一 要求谁 服从 谁 ,或是要求 对方按 自己的思路走 ,而是
【 摘要 】 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儿童以及三者的状况
之 间的关 系发 生了重叠影 响。 以儿童 为 中心 ,加 强 家庭— — 学校—— 社 区的联 结和互动 ,有助 于
儿童 学 习以及社会适应等 多方 面能力 的提 高。将 重叠影响 阎理论 引入特殊 儿童 家校合作 ,可以充
K I N D E R G A R T E N , F A M I L Y A N D C O M M U N I T Y I 幼儿园 、家扈 与社 区 I
重 叠影 响阈理论在特殊 儿童家校合作 中 的应 用
万 谊
( 南京特殊 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 1 0 0 3 8)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王媛媛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爱普斯坦教授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

该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协同育人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
沟通、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将交叠影响域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审视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
进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6页(P332-337)
【作者】王媛媛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生命教育:基于交叠影响域的视角
2.家校社协同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3.体育思政“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基于
交叠影响域理论4.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试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5.家校社协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路径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作者:万谊来源:《早期教育·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儿童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叠影响。

以儿童为中心,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结和互动,有助于儿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将重叠影响阈理论引入特殊儿童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重叠影响机制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重叠影响;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45-03【作者简介】万谊(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

美国学者乔伊斯·L·爱波斯坦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了重叠影响阈理论。

爱波斯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叠影响,[1]而且这三个背景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至于彼此重叠的范围大小与深浅程度,则取决于时间发展与个体行为特质两个因素。

(见图1)[2]在这样的模式下,家庭、学校、社区都应注意其对儿童的教育责任,同时更应重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启示,对特殊儿童家校合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特殊儿童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合力(一)尊重特殊儿童差异性,扬长避短重叠影响阈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爱”,即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建立关爱的团体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该理论将儿童放在了中心地位,一切的运作都是以“爱”儿童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儿童教育所需,促进儿童的成长。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更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特殊儿童所依存的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应尊重其差异性,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要正确地看待儿童的障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同时家长要减少对儿童的特殊关照。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作者:姜尚京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第4期姜尚京【摘要】交叠影响阈理论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带来了很多启发,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要始终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以关怀为核心,提高协同领导力,均衡地发挥自己在各个场域中的作用,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交叠影响;班主任;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1-0013-03【作者简介】姜尚京,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129)教师,二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小学组)一等奖。

交叠影响阈理论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等学者创立,是一种以关怀为核心,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实践机制。

其外部模型展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叠或相互分离的关系,内部模型解释了这三者间人际关系和影响模式的建立。

该理论在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启示之时,也让班主任思考,如何针对自己与家长的交叠、自身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交叠开展协同教育。

一、小学班主任所面临的交叠现状(一)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环绕型交叠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不能仅靠学校,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也不只在家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立领域,也有需要协同之处。

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环绕型交叠(图1),其实是交叠影响阈理论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叠的缩影。

因家庭背景的不同,班主任与不同家长之间的交叠域的大小和呈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图2)。

环绕型交叠的核心是“关怀”,是对学生的持续性关注,是班主任对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帮助、成长中的鼓励和支持,是家长评判学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也是家长愿意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所在。

(二)班主任不同社会角色之间:三角型交叠小学班主任既承担着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科教师、学生的重要他人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小学班主任三个主要的社会角色,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作用,也存在着三角型交叠(图3),各场域的大小也处于变化中。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而家校合作则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实施家校合作一直是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在实施家校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交叠影响域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

一、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理论依据交叠影响域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发展起来的。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了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交叠影响,通过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本原理1. 互动性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

家庭和学校在过程中不仅会互相传递信息,而且会通过互动来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情感连结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情感连结,即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对孩子的共同关怀。

3. 协作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校合作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要求家庭和学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制定家庭作业和课程计划,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三、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应用前景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实施家校合作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前景:1. 指导家校共同关注孩子综合发展。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学业发展。

在实施家校合作时,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措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机制
尽管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公立学校建立之初,一些学者就主张家长应该参与到 学校教育中来,美国“家长教师协会(PTA)”则于1900年就宣告成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 国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学生或被边缘化学生)的低成就率和高辍学率使教育工作者最直接地 意识到,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经过对美国家庭、学校与社 区关系的长期调查研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做好和家庭、 社区进行有效合作的准备。“如果不能引导家庭和社区与之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势必会剥夺
那么,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结构或存在样态?在实践中又如何去有效 地设计、建构和推动展开?经过多年研究,受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 和科尔曼(James S. Coleman )的社会资本理论启发,爱普斯坦在1987年提出了以“关怀(caring)” 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内部模型和 外部模型)□其核心观点旨在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 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高质量的、频繁的交流和去动,学生更有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得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理论;协同育人;主体关系;平等协作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4-0102-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0I) : 10.16456/ki. 1001-5973.2019.04.010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影响源的协同合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 协同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 :“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②在某种意义上,协同育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大 写”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是,这三者到底应该建立何种协同关系 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教授提出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新型 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理论为审视当前我国的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参照 。
②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1日。
102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孩子受完整教育的权利”①。这种伙伴关系的特质之一就是各方都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 区对儿童成长同样负有责任和利益关切,并且能够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遇。爱普斯坦 认为,“在三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教学,形成良好氛围,而且能够为家庭提 供服务和支持,提高家长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将家庭与学校、社区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和帮助教师 工作,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在学校与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 ”②。
*收稿日期:2019-06-02 作者简介:唐汉卫( 1975-),男,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①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国社会科课程百年嫂变研究” (BEA180108)的阶段性成果。
到关于学校、努力学习、创造性思维以及互助的重要性一致认知 ”③,进而增进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1995年,爱普斯坦又在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和完善了六种家庭、学校和社 区的参与模式,在其理论成果中不仅“新增了一些中小学合作项目实例”,而且“更加注重将家庭、社 区参与行为与预期目标连接在一起,进而推动学生取得成功”④;2019年,《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伙 伴:行动手册》(第4版)出版。在这一版中,爱普斯坦及其团队提供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材料:一方 面,在扩增“来自美国各州中小学为六种家庭、学校与社区参与模式提供的最佳实践的新实例的同 时,也将幼儿园的合作实例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更新清单、模板和评估方式,计划与目标相关的伙 伴关系项目并评估进展”⑤,从而使该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美国已有近2000所学校加入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联盟(NNPS)中,形成了 研究指导机构、州、学区和学校4个层面的立体网络”⑥。受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启发,“美国和其他 国家的一些学校正积极关注家长在学校理事会中的代表权,或者将自主择校作为家庭和学生参与 决策的一种形式;有的学校则在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家庭理解孩子的课程和科目;还有一些人致力于 更广泛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⑦。
唐汉卫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
摘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 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 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 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4卷第4期(总第285期) 2019 Vol.64 No. 4 (Serial No.人的启示心
(一)理论模型 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分为外部模型与内部模型两部分 。外部模型(见图1)旨在阐述 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叠一离关系,三者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 ,既可以相互合作,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