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发病率_死亡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_文俊儒

合集下载

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数据要点解读(全文)

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数据要点解读(全文)

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数据要点解读(全文)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三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据WHO癌症研究中心的GLOBOCAN项目估计,2018年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80万,死亡人数约为88万[1]。

结直肠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饮食方式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是其在全球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按照目前全球对结直肠癌的研究和认识,相当数量的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或者通过筛查得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获得治愈的机会。

全球肿瘤登记数据和相关生态学研究资料的积累,对认识和预防、控制结直肠癌提供了重要依据。

1.结直肠癌的流行特征和变迁(1)年龄特征: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图1)[2],各年龄别发病率差异很大。

< 30岁人群的发病率< 1/10万,> 7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190/10万),是30~44岁年龄组的36倍,是45~59岁年龄组的近6倍。

全球31%的结直肠癌发生在> 75岁老年人中。

因此,人群老龄化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全球结直肠癌发病居于最高梯队的国家(年龄标化发病率> 40/10万),大部分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非常高。

< 50岁诊断的结直肠癌称为早发性结直肠癌,大约占10%。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观察到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状况。

比如美国,过去20年中< 50岁人群的结直肠癌迅速上升,从1998年到2009年,其发病率在男性中每年增长1.61%,女性每年增长1.46%。

所有结直肠癌的诊断中位年龄已从2001-2002年的72岁下降到2015-2016年的66岁。

直肠癌的诊断中位年龄为63岁,比结肠癌(69岁)更为年轻[3]。

由于美国多年来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高,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病率下降,加上年轻人的发病率增加,出现结直肠癌患者总体上迅速年轻化的状况。

早发性结直肠癌与老年人发生的结直肠癌相比,在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和分子特征上都有所不同[4]。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2014-06-27 17:50来源:丁香园作者:波字体大小-|+本文是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于 2014 年 4 月 26 日由Hermann Brenner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 120 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

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

虽然遗传因素是结直肠癌的的危险因素,但大部分结直肠癌都是散发的,并在几年以腺瘤 - 肿瘤的形式发生。

当前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新辅助放射治疗(患者是直肠癌)以及辅助化疗(患者为 III、IV 期或高风险的 II 期结肠癌)。

在生存期方面,I 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 IV 期患者只有略大于 10% 的生存率。

镜或血液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大部分国家仍未开始实施有组织的筛查。

1、流行病学分析1.1 发病率和死亡率结直肠癌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

每年有120 万新确诊的病例,并且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在 50 岁以下年龄段较低,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

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

如图 1 所示,在 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 4.3(中非,男性)到 45.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和 3.3(中非,女性)到 3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女性)。

图 1.2008 年预计男性结直肠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原来的一些低风险国家,如西班牙、东欧及东亚的几个国家,被发现其国飞速增长的发病率与所谓的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直肠癌研究总结范文

直肠癌研究总结范文

一、研究背景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190万例,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第三位。

在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为了提高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国内外学者对直肠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二、研究进展1. 早期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粪便DNA检测、循环肿瘤DNA检测等分子诊断技术,能够提高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此外,内镜技术、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为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2. 遗传学研究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直肠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基因,如APC、KRAS、TP53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与直肠癌的家族遗传性、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有关。

3. 治疗方法研究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针对EGFR、VEGF等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针对KRAS、BRAF等基因突变的抗体药物,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4. 综合治疗策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近年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等。

三、研究展望1. 遗传学研究未来,直肠癌的遗传学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更多与直肠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基因,为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2. 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加精准。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肿瘤类型、病理分期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3. 药物研发针对直肠癌的新药研发将不断推进,有望开发出更多具有靶向性、低毒性的新型药物,提高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趋势李道娟;李倩;贺宇彤【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15(0)3【摘要】结直肠癌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2012年全世界约有136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是世界第3高发恶性肿瘤,在世界男性发病排第3位,女性排第2位;死亡约69万例,居恶性肿瘤第4位。

201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已超过27万,死亡病例13万以上。

世界结直肠癌发病死亡比例均随时间而增加,且整体趋势为男性高于女性,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在发达国家,90%以上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但在发展中国家,患者发病年龄较小。

本文以最新数据就世界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结直肠癌的防治策略提供病因依据和理论支持。

【总页数】6页(P305-310)【关键词】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作者】李道娟;李倩;贺宇彤【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4【相关文献】1.清远市佛冈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J], 王智慧;邝文超;周海飞;胡锦金;沈观蓉;范月秀2.黔南地区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探究 [J], 罗锦斌;龙瑞银;郑娟;张丹丹;张人泓;张军3.27年间77978例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变化趋势 [J], 林泳; 何媛; 赵晶; 聂玉强; 周永健; 李瑜元4.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回顾性研究 [J], 武雪亮; 王立坤; 黄先涛; 韩磊; 孙光源; 史永兴; 杨东东; 薛军5.炎症性肠病合并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和防治进展 [J], 鲍淑梅;张亚杰;田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结直肠癌,又称为大肠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本文旨在对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结直肠癌的基本概念、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阐述研究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慢性疾病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还将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

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有关结直肠癌的全面、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结直肠癌概述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显著。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性别、种族、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数患者在50岁以上。

男性患者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在种族方面,一些研究显示,非洲裔美国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在地理位置方面,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

例如,西方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普遍较高,而一些亚洲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吕梦月,闫俊民,范大光【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方式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式,回忆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阻碍。

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别离为%和%,中位生存时刻为1807天。

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分型、侵袭程度、转移情形、品级分化、病理分期和癌性肠阻塞均有相关性。

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期是阻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结论病理分期是阻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一项指标(P<),关于指导手术医治、术后辅助医治和判定预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病理学;预后回归分析【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rate of 698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surgicaltreatment were univariately and multivariately The overall 3-and-5 year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were % and % with a median survival of 1807 factors of gross findings,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Duke s stage and ceroplastic interstinal obstruction influenced the prognosis by univariate factors of gross tumor configuration,differentiation degree, intramural spread and Duke s stage were effect independent survival rate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through multivariate Pathological stage, as the most important availabl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P<, is able to assess the postoperative survival.【Key words】 colorectal neoplasm;pathology;progno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结直肠癌在我国为第4~6位常见恶性肿瘤。

2021中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

2021中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

2021中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全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GLOBOCAN 2018 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2018 年发生超过180 万例新发结直肠癌(CRC) 病例和881,000 例结直肠癌相关死亡,将其归类为第三位(10.2%) ) 和第二(9.2%) 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所有癌症类型中( 1 , 2 )。

具体而言,欧洲(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荷兰和挪威)、北美和东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家发病率最高。

介绍根据包括国家癌症中心收集的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数据的2018 年中国癌症登记报告,2015 年中国发生387,600 例CRC 新发病例和187,100 例CRC 相关死亡,位居第四(9.87%)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排名第五(8.01%) ( 3 )。

尽管与世界平均水平(发病率,17.81/100,000 人;死亡率,8.12/100,000 人)相比,中国的发病率较低( 3 , 4 ),但中国的CRC 新发病例和CRC 相关死亡人数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其相对大量人口(5)。

此外,该国面临着与西化生活方式相关的CRC 病例增加的严峻挑战,这威胁到个人的健康,并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6 , 7 )。

流行病学特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差异,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阿诺德等人。

据报道,在过去十年中,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CRC 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而美国、日本和法国的这些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 8 )。

此外,中国结直肠癌病例的区域分布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低。

从城乡分布来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

总体而言,CRC 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中国,这种发病率在50 岁以上的人群中迅速增加,在80 岁以后达到高峰( 2 , 3 )。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结直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结直肠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

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

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将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家族史等;主要保护因素包括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合理体育锻炼等。

二、高风险人群(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原则如下:1.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

2.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

3.吸烟史:无(0分),有(1分)。

4.BMI:<23kg/m2(0分),≥23kg/m2(1分)。

5.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4分)。

以上各项累计评分≥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1.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之间。

其中,有1个一级亲属小于60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1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年3月第22卷第3期Chin J Bases Clin General Surg,V ol. 22, No. 3, Mar. 2015• 273 •
2001, 154(6): 1209-1223.
9Shen L, Turner JR. Actin depolymerization disrupts tight junctions via 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 Mol Biol Cell, 2005, 16(9): 3919-3936.
10Czupalla CJ, Liebner S, Devraj K. In vitro models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Methods Mol Biol, 2014, 1135: 415-437.
11Hayakawa K, Pham LD, Arai K, et al. Reactive astrocytes promote adhe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endothelium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via HMGB1 and beta-2 integrin signaling. Stem Cell Res, 2014, 12(2): 531-538.
12Xiaolu D, Jing P, Fang H, et al. Role of p115RhoGEF i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ouse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 Brain Res, 2011, 1387: 1-7.
13Shivanna M, Rajashekhar G, Srinivas SP. Barrier dysfunction of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in response to TNF-alpha: role of p38 MAP kinas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0, 51(3): 1575-1582.
14Giusti B, Margheri F, Rossi L, et al. D esmoglein-2-integrin beta-8 interaction regulates actin assembly in endothelial cells: deregulation in systemic sclerosis. PLoS One, 2013, 8(7): e68117. 15Li L, Wang L, Song P, et al. Critical role of histone demethylase RBP2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angiogenesis. Mol Cancer, 2014, 13: 81.
16Sánchez FA, Rana R, González FG, et al.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cytosolic 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eNOS): regulation of hyperpermeability. J Biol Chem, 2011, 286(35): 30409-30414.
17Stagg HW, Bowen KA, Sawant DA, 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promotes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yperpermeability through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athway. Am J Surg, 2013, 205(4): 419-425.18Ochoa CD, Stevens T. Studies on the cell biology of interendothelial cell gaps.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12, 302(3): L275-L286.
19Tiruppathi C, Shimizu J, Miyawaki-Shimizu K, et al. Role of NF-kappaB-dependent caveolin-1 expression in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ed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J Biol Chem, 2008, 283(7): 4210-4218.
20Dubrovskyi O, Birukova AA, Birukov KG. Measurement of local permeability at subcellular level in cell models of agonist- and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Lab Invest, 2013, 93(2): 254-263. 21Kumar P, Shen Q, Pivetti CD,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ndothelial hyperpermeability: implications in inflammation.
Expert Rev Mol Med, 2009, 11: e19.
22Desclozeaux M, Venturato J, Wylie FG, et al. Active Rab11 and functional recycling endosome are required for E-cadherin traffic-king and lumen formation during epithelial morphogenesis.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8, 295(2): C545-C556.
23D’Souza-Schorey C. Disassembling adherens junctions: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Trends Cell Biol, 2005, 15(1): 19-26.
24Palacios F, Tushir JS, Fujita Y, et al. Lysosomal targeting of E-cadherin: a unique mechanism for the down-regulation of cell-cell adhesion during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s. Mol Cell Biol, 2005, 25(1): 389-402.
25Sounni NE, Paye A, Host L, et al. MT-MMPS as regulators of vessel 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ngiogenesis. Front Pharmacol, 2011, 2: 111.
收稿:2015-03-02 修回:2015-03-04
本文编辑:罗云梅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Clauer等通过对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持续研究和前瞻性数据收集,探索了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本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6%,发病率为42.7%,有4.3%的患者因吻合口漏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为(65.39±1.722)个月;尽管开展了快速流程,但仍有10%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麻痹时间延长;结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直肠癌患者中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SA评分、心血管疾病、转移性淋巴结数量、淋巴结比率、年龄、肿瘤残留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Chirurg,2014,Epub ahead of print.〕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文俊儒摘译
供稿:2014-10-18
本文编辑:罗云梅
· 医海集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