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经济治理的美国经济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威廉姆森教授是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伯克利访学时的学术导师和担保人,因此想借本文探讨一下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学术贡献。

一、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

威廉姆森昵称奥利(Olly),1932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苏比利尔市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家庭,父母的正直廉洁对其有很大影响,小时候的威廉姆森曾梦想做一名律师。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当地一家社区学院(类似于现在国内的职业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联合提供的一个项目。威廉姆森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计划,提前进入MIT攻读学士课程。

1960年,威廉姆森在斯坦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然后去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大学合并)攻读博士学位。卡内基学院虽算不上一流大学,但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聚集了一批研究企业行为理论的大师,如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 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西蒙是威廉姆森的威斯康辛同乡,曾经在伯克利工作过三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研究范围包括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并与其他人一起开创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模拟、复杂理论、决策理论、注意力经济学、组织理论等等,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在卡内基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使威廉姆森终身受益。正是在西蒙等人的启蒙下,威廉姆森开始了其学术之路。

二、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

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1963年,威廉姆森在《经济学季刊》和《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出售费用(Selling Ex—pense as Barrier to Entry)》及《管理抉择和企业行为(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从而得以通过伯克利经济系组织的考评,与产业组织创始人贝恩(Joe Bain)等成为同事。1964年,其博士论文《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管理目标(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由霍尔(Prentice Hal1)出版公司出版。1965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分别发表《创新和市场结构(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及《企业内部行为的动态理论(A Dynamic Theory of Interfirm Behavior)》,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挖去做副教授,讲授研究生的产业组织课。

1966年,威廉姆森被推荐去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期间(I1个月)认识了不少司法界人士,特别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律师,并接触了大量案例,对法律和市场管制有了进一步认识。196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层级控制与企业最优规模(Hierarchical Control and Optimum FirmSize)》;次年,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工资率(Wage Rates as a Barrier to Entry)》,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反托拉斯保护的经济:福利替换(Economies as an Antitrust Defense:The WelfareTradeOffs)》,并顺利晋升为教授。1969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配置效率和反托拉斯的局限(Alloc—ative Eficiency and the Limits of Antitrust)。1970年,霍尔出版了其第二本专著《公司控制和商业行为:组织形式对企业行为影响的探索(Corporate Control and Business Behavior:An Inquiry into the Effects ofOrganization Form on Enterprise Behavior)》。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尚未成熟,和大多数年轻学者一样,不得不为职称和生活而奋斗。其作品虽然不乏新意,刊物和出版社档次也很知名,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数情况下是用现有理论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期,威廉姆森完成了生育5个孩子的任务。最后一对双胞胎生于1967年。

三、威廉姆森学术创作的巅峰时期(1970—1988)

1969年,在伯克利认识的马格利斯(Julius Margolis)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和城市政策学院院长,威廉姆森受邀承担博士生组织理论课的讲授任务。威廉姆森把在卡内基学到的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常讨论的问题有:人的本性;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解决问题的合约方法等。从此,威廉姆森的思想渐趋成熟,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初步形成。1971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安排了一个专场:对市场不完善的回应。威廉姆森被邀请提交论文。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写了《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败的思考(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文献之一。1973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市场和层级组织:一些初步思考(Markets and Hierarchies:Some Elementary Considerations)》,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含义(Markets and Hierar.chic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的雏形。后者于1975年由美国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出版,成为跨时代的杰作。作者通过引进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之间正式架起了一座桥梁。此后,威廉姆森于197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有关市场和层级组织的退出和呼声(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Exit and Voice in Relation to Markets and Hierarchies)》;197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1981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思路(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等。1983年,威廉姆森受聘为耶鲁大学高登.B.提迪(Gordon B.Tweedy)法和组织经济学教授,并兼组织和管理学院院长。同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Credible Commit—ments: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1984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治理经济学:框架和意义(The Economics of Govemance: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进一步的结果(Credible Commitments:Further Results)》。

1985年,威廉姆森的另一部学术名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与关系合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由自由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的姊妹篇。此书综合了威廉姆森及其他学者在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也使得新制度经济学一度成为显学,接连有科斯(1991)和诺斯(1993)两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著作,

从而奠定了威廉姆森成为国际大师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臻于成熟,新的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毕,不仅提出并界定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组织理论(组织经济学)等概念及与传统理论的区别,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威廉姆森提出和使用的许多概念,如信息栓塞(information impactedness)、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 behavior)、套牢(holdup)等,既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又影响到其他学科。他的学说还是实践的产物。笔者在9O年代中期初次接触威廉姆森的东西时,即为其折服,其许多理论与笔者在企业的观察完全吻合,解除了许多困惑。

四、威廉姆森研究的余热阶段(1988以后)

1988年春天,55周岁的威廉姆森回到伯克利,被聘为研究生院教授和埃德伽.F.凯瑟(Edgar F.Kaiser)商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从此,威廉姆森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站:一边享受各种接踵而至的荣耀,一边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最初几年,威廉姆森忙于编书,先后出版了产业组织教材和组织理论经典文献选编,虽然也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如1990年发表于《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的《经济组织可替代方法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但基本上是对以前成果进行整理和反思,并不时回答来自学术界的挑战。1991年后,威廉姆森重新焕发创作激情。1991年,他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比较经济组织:离散结构替代方案的分析(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matives)》,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节约与经济组织(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在他亲自创办的《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经济制度:自发的和有意的治理(Economic In—stitutions:Spontaneous and Intentional Governance)》;1992年,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发表《市场、层级组织与现代公司:一个展开的视角(Markets,Hierarchies,and the Modem Corporation:An Unfolding Per—spective)》;1993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组织的演化科学(The Evolving Science of Organi—zation)》,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计算、信任与经济组织(Calculativeness,Tru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在哈斯的杂志《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治理(Visible and In一visible Governance)》;1995年,在《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经济中的层级组织、市场与权力(Hierarchies,Markets,and Power in the Economy:An Economic Perspective)》。同年,威廉姆森当选为伯克利学术委员会主席。这一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廉洁奉公的学术权威出任。已过耳顺之年的威廉姆森继续笔耕不止,除了对过去的学说进行诠释和辩护外,还不断发表富有创意的新作。1998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治理制度(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199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公私官僚: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Public and Private Bureaucracies: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研究:治理和能力视角(Strategy Research: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2002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合约视角:私有秩序(The Lens of Contract:Private Ordering)》,在《经济展望杂志》发表《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从选择到合约(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From Choice to Contract)》。后两篇成为转载和引用较高的经典文献。2005年,威廉姆森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学年会,并在会上做了《治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的学术报告,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同年,在《斯堪的纳维亚管理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管理(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8年,在《供应链管理杂志》发表了《外包: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供应链管理(Outsourcing: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在《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理论与实践中的公司董事会(Corporate Boards of Directors: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2009年4月30日,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制度分析研讨班上,威廉姆森又宣读了自己的新作:《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概述(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with Reference to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More Generally)》。这一时期,威廉姆森的研究明显转向,即越来越多地与商务和管理联系起来。更准确地说,是用交易成本思路来分析和解决管理和治理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可能与他身在哈斯商学院有关。传统的管理学院是排除和鄙视经济学家的,认为他们不懂管理。威廉姆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技术派们的挑战,大大提高了哈斯商学院的知名度。

五、实至名归

2009年10月12日凌晨三点半(美国西部时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打到了威廉姆森在伯克利的家里。他的双胞胎儿子之一小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Jr)抓起电话叫醒了他:“爸爸,我想就是这个电话了。”早已知道自己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名单上的威廉姆森兴高采烈地抓起电话,得知了自己最终获奖的消息。获奖的原因是,基于对经济治理,特别是对企业边界的分析。自此以后,电话再也没有停过。来自新闻界和同事好友的祝福电话不断打来,奥利应接不暇。第二天,数百名师生员工涌向哈斯商学院的美银厅向威廉姆森祝酒,庆贺伯克利历史上第5位经济学家获奖。此前,已有德布鲁(Debru,1983)、海萨尼(Haisany,1994)、麦克法登(McFadden,2000)和阿克洛夫(Akerlof,2001)获奖。威廉姆森也是伯克利历史上第21位获奖者(不包括校友获奖)。“我觉得受之有愧。”这位77岁的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谦虚地说。“我觉得我是一位有着很多学生的有良知的老师,宽厚,敬业。”国际新制度学会上届主席、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马斯金(Scott E.Masten)曾说过,威廉姆森是过去三十年在经济组织和制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在进行信息完备的决策时的有限能力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我记得我在研究生院做学生时就看过奥利的书,当时被震撼了。他把市场与企业完美地整合起来,这一思想至今鼓舞着我。”新上任的哈斯商学院院长莱昂斯(Richard Lyons)在祝酒会上说。“奥利还是一个热心而善良的人,深受学生、同事和其他朋友的爱戴,无论是在个性还是在学术上。”威廉姆森在经济系的好友阿克洛夫(以研究“柠檬市场”而著称)为奥利获奖奔波了数年,这次成为第一个向威廉姆森表示祝贺的。“我非常高兴奥利获奖。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方面,奥利早于其他经济学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阿克洛夫说,威廉姆森考察了企业和组织内部的激励结构,同时也描述了企业的边界。“从一开始威廉姆森的学说就很新鲜,帮助了现代经济学的定型”。

六、结语

总起来说,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贡献:早期的企业行为和管制理论为研究企业战略、各级政府的私有化决策和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巅峰期的企业边界学说证明了,有些产品在企业内生产比外包给其他企业更有效率,从而为企业合并和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晚年的治理和管理学说使学者们认识到,为了维持一个社会的效率,必须分析企业内和企业问的治理和激励,推动了公共治理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威廉姆森获奖是众望所归。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湖南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朱昌球 湖南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阶段。如果从1985年算起,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们,大多比较侧重于创造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而对其概念的内涵、命题的真伪、逻辑的关联等知识系统和教育的定位、办学的宗旨、文化的功能等观念系统的构建,则显得比较游离、零散和粗浅。自2000年起,我们对创造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发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脱胎于创造教育,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是在继承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创造教育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和深入,那就是一直在试图构建创新教育特有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 1、什么是创新? 简言之,“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或“发明与革新”。它可以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两大部分,而“创新精神”是重头戏,具体可包括:创造与革新的兴趣、创造与革新的意识、创造与革新的觉悟、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创造与革新的思维、创造与革新的思想等六大项。其中,兴趣、意志、觉悟是动力系统,意识、思维、思想是传导系统。 创造的兴趣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而革新的兴趣是后天生活实践和生存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创造意识是兴趣得到成功或受到鼓励而形成的,而革新意识往往是兴趣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异化出来的;创造觉悟是意识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树立起来的,而革新觉悟往往是生存受到挑战或威胁的激发下生发出来的;创造意志是觉悟得到坚持和积累并沉淀后形成的,而革新意志往往是觉悟受到锤炼、修正、补充并坚定后形成的;创造思维是意志完成过程中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的智慧结晶,而革新思维是意志衰败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和勇于改正的教训总结;创造思想是正面经验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革新思想是反面教训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 归纳一句话,创造与生活实践的胜利成功圆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是肯定自我;而革新与生存竞争的过错落后甚至失败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更多的是否

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精)

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学校发展,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更关系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值此新的形势下,学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更全面有力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成为宜宾市一流学校。学校拟出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认真阅读、分析,献言献策,共商巡中发展大计,为本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宝贵意见。 珙县巡场中学校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 珙县巡场中学校发展规划(草案 (2007──200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开展,学校特制定三年发燕尾服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办学指针。 一、现状分析 巡场中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为珙县第一初级中学校,简称珙一中;198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高完中,正式更名为珙县巡场中学校。现位于珙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巡场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占地面积14592平方米,校舍面积11838平方米,目前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85名,在编在岗教职工74人,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了51%,中级以上职称36人,占48.6%。

学校现有班子成员9人,其中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人,副校长2人,正校级教研员1人,教导主任1人,政教主任1人,后勤主任1人,办公室主任1人,体卫主任1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岁,老中青结合,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大局意识。 长期以来,学校把以科技艺术教育见长,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力争第一,形成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活,社会声誉良好,受家长欢迎的学校作为发展目标。在“文明、和谐、务实、创新” ─2─ 的校风;“踏踏实实教学,认认真真育人”的教风;“善思、乐学、力行”的学风指引下来科学规范办学,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关爱他人,文明守纪、诚实守信,乐学善思、身心健康的合格生,努力使学生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学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可技续发展打下基础。学校被先后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宜宾市“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绿色学校”、“校风示范学校”、“青少年科技示范校”、“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全国初中化学能力竞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等,共有25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6人次获省级奖励,50多人次获市级奖励,100多人次获县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2005年“迎奥运”征文比赛,有1人获国家级一等奖,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2人获国家级三等奖。三年中,我校教师有30多篇文章、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得相应级别的奖励,有70多篇获县级奖。我校有8名教师先后参加市、县说课、讲课比赛,分获市、县一、二等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学校始终不敢懈怠,不固步自封,继续开拓创新,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积极进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探究。学校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用健全的制度规范人,用创新的方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孔德:1、实证主义; 2、《实证哲学教程》首次提出社会学之一概念; 3、社会学之父; 4、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 5、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6、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秩序”和“进步”; 7、实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康有为:群学。 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力图用他创造的统计手段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列宁: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雷文斯坦: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规律” 林德夫妇:1、社区全貌研究; 2、《中镇》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的学者进行一系列类 似的研究。 马克思: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 和社会学巨著; 2、社会学主要奠基人; 3、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4、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5、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默顿:1、《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2、显功能、潜功能。 帕森斯:1、《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2、维持社会系统的必要功能条件:适应(经济子系统)、达鹄(政治子系统)、 整合(社会共同体子系统)、维模(文化子系统); 3、社会行动三要素:目标、情景、制度。 斯宾塞:1、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2、《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3、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4、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5、社会进化论: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斯莫尔: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上海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05.9~2008.8)----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上海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地区,已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上海教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教育发展新路,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松江区是上海市“十五”发展计划中市郊“一城九镇”建设的示范新城,然而松江又是历史名城,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聚集。百年新学,资源丰富,传统优良。松江大学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上海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并为提升松江教育能级创造优越的条件。这也为进一步发挥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知识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松江教育历来是松江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委区府非常重视本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松江区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抓手。所有这些都为松江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内部背景 1、学校概况 二中初级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位于松江中心城区东首,毗邻百年名校、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松江二中,于2001年3月加入松江二中教育集团。学校占地9970㎡,建筑面积11592㎡。现有32个教学班,近1600名学生,教职工146人,专职教师11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73人,区学科名师3人,青年教师60%,教师平均年龄38岁。 加入二中教育集团后,学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名校的管理模式、师资优势,探索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校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打好基础,缩小差距,抓好过程,提高质量”为教学目标,形成了“上课不早,放学不晚,负担不重,质量不低,后劲充沛”的传统特色;认真贯彻“低重心、分层次、重参与、求实效”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形成了“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在平等中竞争、在关爱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孔德和斯宾塞都是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孔德是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享有社会学之父的美称;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被称为是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他们都将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孔德持有强烈的整体倾向,并批判了当时主要从个体主义角度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和经济学。他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斯宾塞将孔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并明确指出,社会可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整合趋势等几个方面。 孔德和斯宾塞都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可以看做个人一样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的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孔德认为社会是有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转变的,社会在曲折中发展。斯宾塞倾向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受进化规律支配。 孔德和斯宾塞都强调情感的重要性,都将情感看做是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他们都是乐观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孔德希望重建政治开明、道德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的社会秩序。斯宾塞严重的社会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很美好很强大。 他们还都有市政的科学统一观,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孔德将社会学看做是一门市政的科学,将之与神学和形而上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探索人的理性极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晚上起来的科学。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企图吧一切知识纳入他的进化论之中,他认为社会学这门最复杂的科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各门相对简单的具体科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它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格外密切、十分接近。 孔德重视主管,斯宾塞重视客观,前者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后者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孔德希望通过倡导实证的科学来统一人们的认识,重建社会秩序。他认为由于受到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时还处于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证主义精神的优越性也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他强烈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并积极地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成立实证主义教育自由协会,热情地堆普通百姓进行实证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奠定基础,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松散的整体,组成他的个体是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的程度不那么牢固。斯宾塞认为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变化,社会单位规模的增大必然引起社会活动的进步与分化。斯宾塞总是劝告人们从结构的进化阶段以及在此阶段上发挥的功能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机构。 孔德提倡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整体;斯宾塞则宣扬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服务于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及阶段目标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及阶段目标 岳实庄小学刘国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语文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语文教学任务,我运用专业发展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个人专业三年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自我定位及总目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更新知识,提高体育教育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学,从传统技能传授课转到研究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运动处方课。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力争达到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具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结构齐全、专项特长突出、教学训练能力水平高、能够适应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水平。 二、思想方面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三、业务方面: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发挥个人兴趣特长,将理论联系实际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继续探索"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认真撰写教学反思、论文。 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使计算机能与科学课程整合。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教案及教学课件。 四、具体规划 第一年 1、了解和熟悉二期课改的精神,使自己尽快适应新教材,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一原始社会 教学目标 识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平等的氏族制度;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 理解:什么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含义;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关系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关系;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重点难点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 私有制的产生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再来完成 教学内容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有女娲造人,西方有上帝造人之说;对与否?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了。 问题: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以什么为标志把存在和动物区别开来的? 问题:看小字部分回答,海狸和黑猿是不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特征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含义 下面再来了解原始社会里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如何?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要素:各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原始人——生产劳动简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生产经验贫乏,劳动技能比较差 生产工具——火、弓箭、石器(主要的劳动工具) ——原始人长期使用石器工具说明了什么? 劳动对象——采集和渔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极为有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极端低下的。 再来了解原始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叫生产关系。具体内容:基础: 问题原始社会的生产是怎样的状况?为什么要这样劳动? 在这样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地位和相互关系怎样?产品如何分配? 分析共同劳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在集体成员中平均分配。这些特点表明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 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原始社会中为什么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原始社会劳动产品是平均分配,这是有时由什么决定的?存在这种分配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下,就有了平等的`氏族制度,不存在私有观念。 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时期,带来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土崩瓦解,下面我们就来看原始社会的瓦解。 问一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金属工具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实证”一词的含义 ●“三阶段论”的主要思想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学分类和三阶段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1798年孔德出身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的一座古城蒙贝利埃,父亲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母亲原为流亡贵族小姐,两人均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幼年的孔德体弱多病、身长腿短、眼斜个小、其貌不扬,但极聪慧好学。9岁寄宿于蒙贝利埃中学,文理两科的成绩均名列前茅,且显示出一定的反叛精神。1812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因年龄太小,两年后才被正式录取。他并不安于数理科学的学习,还热情关心时事政治,广泛涉猎政治和社会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道德的叛逆精神在这里又有所发展,他和一些同学故意蔑视校纪校规,因而经常受到校方的申斥,多次被关禁闭。1816年,他终于被校方永久地开除了。 1817年孔德经人介绍,当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的秘书。起初,孔德非常尊敬比他大30多岁的圣西门,将其视为良师益友。但7年后,两人终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其间,孔德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给人讲授数学维持生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孔德决定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即实证主义哲学(简称实证哲学),这是一种源于实证科学并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的哲学体系。1826年,孔德在自己的住所开办“实证哲学讲座”,应邀前来听讲的有不少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名流。然而只讲了三讲,孔德便因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其后又投河自杀被人救起。1829年孔德恢复了实证哲学讲座。讲座每周两次,几乎持续了两年。孔德接着将讲稿整理成书,以“实证哲学教程”的书名从1830年起陆续出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诸多领域,到1842年一共出齐6卷。该书是孔德最重要的著作,被视为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式的文献,而且,正是在这部巨著中他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提出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思想。 孔德一直希望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的教职,但未能如愿。他一生只在大学有过短暂的兼职,和学术界缺乏密切的联系,成为学术边际人,这在后期愈发明显。1844年,有过不幸婚姻生活经历的孔德,结识了遭丈夫遗弃的年轻女子克洛蒂尔德,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维持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子不幸病故。与克洛蒂尔德的恋情对孔德的影响很大,他的观念也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晚期的孔德在“实证”概念中加进了“感情”要素,并开始推崇早年极力反对的宗教。他后来甚至创立了一个旨在强词人类之爱的“人

(完整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乐清英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0年9月-2013年8月) 乐清市英华学校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全日制民办寄宿学校,创办于2002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学校董事会的精心运作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已成为乐清市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学校。为了增添学校发展后劲,促使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在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乐清英华学校2010—2012学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地域环境: 学校地处乐清市柳市镇,东临柳黄公路,北靠乐清中心大道,西濒柳江规划路,柳市镇环城南路从学校南大门通过。每十分钟有一班从柳市车站去黄华、七里港码头的班车从学校东大门通过,距离柳市车站及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东方良港的七里港都不到五分钟的车距。与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七里港镇、黄华镇、象阳镇、北白象镇几乎是等距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学校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117亩,建筑面积56100平方米,绿化面积31566平方米,绿地率38.36%,总投资已超过1.5亿元。 学校规划合理,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安排井然有序,校园东侧为活动区,拥有400米8跑道的塑胶运动场和建筑面积达3902平方米的三层体育馆以及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校园中间为教学区,拥有建筑面积达17354平方米的前后两幢教学楼和建筑面积达3602平方米的一幢科技楼;校园西侧为师生生活区,拥有建筑面积共16380平方米A、B、C三幢学生公寓,一幢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一幢建筑面积达8184平方米的下三层为食堂、餐厅,上三层为教职员工宿舍的生活大楼,并拥有发电房、洗衣房、水泵房、锅炉房生活配套设施。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配备了三个分别容纳120人、320人、360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四个计算机教室;八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四个仪器室;一个面积为280平方米的图书馆,四个师生阅览室;一个面积为115平方米的校园音响中心以及体操房、医疗保健中心、美术书法室、劳技室等等。实验器材已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教学重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学时安排:9学时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xx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 2008-01-17 20:47:58 xx整理 紫金网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主要作品: 《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主要学术思想: 孔德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他认为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宗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他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他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四种方法即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