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合集下载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经济治理的美国经济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威廉姆森教授是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伯克利访学时的学术导师和担保人,因此想借本文探讨一下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学术贡献。

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威廉姆森昵称奥利(Olly),1932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苏比利尔市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家庭,父母的正直廉洁对其有很大影响,小时候的威廉姆森曾梦想做一名律师。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当地一家社区学院(类似于现在国内的职业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联合提供的一个项目。

威廉姆森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计划,提前进入MIT攻读学士课程。

1960年,威廉姆森在斯坦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然后去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大学合并)攻读博士学位。

卡内基学院虽算不上一流大学,但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聚集了一批研究企业行为理论的大师,如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 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

西蒙是威廉姆森的威斯康辛同乡,曾经在伯克利工作过三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研究范围包括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并与其他人一起开创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模拟、复杂理论、决策理论、注意力经济学、组织理论等等,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卡内基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使威廉姆森终身受益。

正是在西蒙等人的启蒙下,威廉姆森开始了其学术之路。

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三种代表性观点及其比较﹡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的智力成果可以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刻画反映出来。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问题上,理论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它们分别来自新制度经济学家、旧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

由于三种代表性观点的边界刻画依据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对新制度经济学智力成果的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边界刻画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新制度经济学的智力成果。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 新制度经济学家 旧制度经济学家 经济思想史家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如果我们把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比如成一把大伞的话,那么对新制度经济学边界的研究也就是要弄清楚这把伞下聚集了和正在聚集着哪些不同类别的智力成果。

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描画。

这些描画我们即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的文献中获得,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对手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找到,还可以在经济思想史家的比较中识别。

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本文是以威廉姆森和芮切特(Rudolf Richter)的论述给出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威廉姆森和芮切特,一是因为他们是公认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二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在新制度经济学家中最具代表性。

而在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标题下,我们详述了霍奇森(Geoffrey Hodgson)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界定。

霍奇森的界定之所以被作为旧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仅是因为他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当代领军人物的地位,而且还因为霍奇森的观点基本代表 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官方”观点。

当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问题上少不了经济思想史家的观点。

而卢瑟福(Malcolm Rutherford)由于其既不隶属新制度经济学阵营,也不属于旧制度经济学派,并且,他一直从事旧制度经济学说史(1989年前)和新旧制度经济学比较(1989年后)研究,因此,在经济思想史家中, 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刻画被作为经济思想史家的观点是合适的。

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体现: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 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及主张: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 底: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 背景: 经济:工商业发达,促进了思想自由;
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促成了思想活跃,学说纷呈。
线索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对世界 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
( ( ( ( ) 把神从人的精神领域驱逐出去 ) 把神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 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 ) 把神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
材料一 当有人提出普遍性问题并试图给予超越传统神话 传说的解释时,哲学就会应运而生。在古代西方,最先提 问的是希腊人,于是便有了古希腊先哲。他们从客观实际 出发,上观宇宙,俯察人生,思考的范围几乎包括哲学史 上所有重大命题,许多解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成为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1)古希腊哲学“人文精神的光芒”是怎样体现的?代 表人物有谁?简述他们的主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3.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系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 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 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 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5.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 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 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 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 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6.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 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 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 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 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 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WR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 年来发展的反思

WR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 年来发展的反思

W.R.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 年来发展的反思W.R.斯科特李国武摘译 2006年2月6日 09:39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引言我很荣幸和组织社会学这个领域的进展一起成长。

20 世纪50 年代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个领域正处于发轫之时,经过接下来的数十年,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理论的拓宽和加深以及经验研究的广泛出现。

在我看来,组织社会学的整个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从一开始相对贫瘠的状况发展为20 世纪后半期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

在本文中我将回顾组织社会学一些主要的发展和趋势,并就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发表评论。

精心构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领域的建构:制度化的二元论在20 世纪50 年代,组织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公认领域。

从一开始这个领域就是跨学科的。

在形成这个新生学科的过程中,两个最为关键的学术中心是卡内基技术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 和哥伦比亚大学。

卡内基学派包括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

西蒙的早期工作(Simon ,1945) 集中于决策和决策者,但是后来的合作研究(March & Simon ,1958) 提高了组织分析的层次,而在默顿(Merton) 领导之下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都是社会学家。

这两个群体的学者都接受了使他们的前辈困惑和对立的矛盾性概念。

西蒙和他在卡内基的同事们的研究建立在“有限理性”模型的基础上,这个模型巧妙地将强调目的和意图的主张与对限制这种理性行动的认知的和社会的约束的认识联系起来(Simon ,1945 ;March & Simon ,1958 ;Cyert &March ,1963) 。

哥伦比亚大学的默顿(1949) 和他年轻的同事们强调“有目的行动的非预料后果”,他们开展了对公共和私立组织的早期的权威性研究,每一个人都就组织的双重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塞尔兹尼克强调的是组织表现出来的“矛盾性”(paradox) ,它一方面是“服从于可算计操纵的正式结构”,另一方面又是“不可避免地嵌入在制度矩阵中”的社会结构( Selznick , 1948 , pp. 25 ~ 26) 。

威廉姆森和他的交易成本理论

威廉姆森和他的交易成本理论

威廉姆森和他的交易成本理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发布消息称,“我们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男人的名誉退休奥利弗·威廉姆森教授的逝世表示哀悼。

威廉姆森(Williamson)昨晚在伯克利(Berkeley)逝世,享年87岁。

”重发一篇旧文,缅怀大师。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终于戴到了奥列佛·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的头顶上。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第二代掌门人,交易成本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一切似乎有些晚。

如果从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来看,威廉姆森的地位应该高于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而这二位早在1993年已经因为将制度经济学应用于历史分析而获得了诺奖。

但该来的奖终归还是来了,这对于威廉姆森,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而且,在现在这样一个公司治理混乱的世界,以诺奖表彰威廉姆森对公司治理理论作出的贡献,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威廉姆森详解“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根据其主页上的自我介绍,目前已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研究涉及企业理论、兼并收购、公司融资、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

不过,虽然威廉姆森的理论体系十分博大,但其逻辑主线是十分清晰的:即应用“交易成本”来考察企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由于在威氏的理论体系中,“交易成本”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因此其理论在圈内也被称为“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由罗纳德·科斯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分析。

说来有些传奇,科斯在1937年写下鸿文《企业的性质》、用“交易成本”观点考察企业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本科三年级的学生。

而正是这篇原本的学生习作,在几十年后(1991年)为科斯赢得了诺贝尔奖。

从这点上看,科斯的天才可见一斑。

不过在当时,“交易成本”概念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部分是因为这个观点本身的超前性,但更多的是因为科斯对“交易成本”定义的模糊。

“交易成本”究竟是什么?是跑腿费、运输费、磨损费,抑或是讨价还价的成本?科斯没有精确定义。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 F 0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收录 日期: 2 0 1 5 年1 月1 2日

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C o a s e 首次在交易规制和交易成本问建立起联系。
K l e i n 、 C r a w f o r d 和A l c h i a n在 1 9 7 8 年 指出市场组织 、企业 组织的二分
( 二) 建立阶段( 1 9 7 0 s 一1 9 9 0 s ) 。 本阶段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
提 出并初步完成体系化工作。 Wi l l i a m s o n 在1 9 7 9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交易具有耐用交易专用性投资、 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频率等三个基本
特 征, 由此 可对不同交易特 征的交易采用市场规制 、 三方规制 、 双边 规 制 乃至 统一规 制; 专用性投资是其 中的核心概念 , 塑造着适应性 、 契约 费用、 设置成本 、 规模经济等治理体制选择的经济依据 。Wi l h a m s o n 认 为规制结构的选择应平衡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的关 系, 同一种规制结 构下两者往往是对立 的。Wi l l i a m s o n后来尝试对其提出的交易费用理
古典契约法、 新古典契约法与 申辩制度 、 克制 合约 法, 后者含义是法律
不干涉企业内的决策, 企业管理者以命令方式来协调; 一方面三种组
织形式在激励 强度、 行政控制 、 自治适应 、 合 作适应 上存在量 的区别 , 使得某一组织形式实施各类适应方式所得 到的功效也不相同; 另一方 面 资产专用性则影 响了各类适 应方式的概 率分布, 两者结合起来就 可 以得到某一组织形式在不 同资产专用 性下的治理成本, 从而实现 了体 系 的数学化表述。Wi l l i a m s o n 突 出强调 了资产专用性对于 治理成本 的 决定性 作用,认为各类规制 结构 的治理成本 随资产专用性 提高而 提 高, 由: F 三类 规制 结构的治理成本一 资产专用性 曲线的起点和增速 不 同,应分段 选择各 个资产 专用性 范围 内治理成 本最低 的规制 结构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自1969年第1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截至2010年,已有67人获得该奖项,其中不少获奖者的学术观点涉及区域经济学。

如1971年的获奖者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布的观点,1974年的获奖者缪尔达尔关于区域发展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观点,1979年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后发地区的发展思想等。

尤其是2008年的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分析这些经济学家的相关学术思想,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涉及区域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和观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的分析和解释上。

具体来讲,有30余位获奖者的学术思想涉及这些内容。

1.区域差异与贸易截至目前,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涉及区际贸易和区域差异(表1)。

这些学者的思想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或经济地理学科内容体系的一部分(孙久文等,2010;李小建等,2010;安虎森,2008;魏后凯等,2006),并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和进一步验证、挖掘的参照。

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在《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Kuznets,1955)一文中提出的“倒U”型曲线假说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有重要启迪。

库氏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57),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人均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总结并提出了收入不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演化规律,即“倒U型曲线”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并趋于稳定,当经济进一步增长时,收入差距又逐渐缩小。

库氏的研究并非基于某一地区的时序数据,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多个地区数据,但已经暗含了收入的区域差异思想。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 哲学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 哲学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陈波导语:应该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工作?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威廉姆森也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榜样,那就是:坚持独立且深入地思考,力求做出原创性贡献。

在《模糊性》(1994)一书中,他提出一种初看起来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本身的存在状况的无知。

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于模糊性的认知主义”。

在《知识及其限度》(2000)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

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语词和概念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

威廉姆森的许多观点初听起来非常大胆甚至称得上怪异,但在仔细检视之下,却难以反驳,其中有些观点逐渐被接受为相关论题上的主流观点。

哲学号称“爱智慧”之学,我们中国哲学家如何在其工作中体现出“爱智慧”的特点,力求做出一些原创性贡献,从而使读者从其作品中感受到“智慧”的闪光和“智慧”的魅力,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和竭力追求吗?!威廉姆森教授简介: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英国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

其专著有《同一和分辨》(Identity and Discrimination, Blackwell 1990),《模糊性》(Vagueness,Routledge 1994),《知识及其限度》(Knowledge and its Limits,Oxford 2000),和《哲学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Blackwell 2007);已发表120多篇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经济治理的美国经济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

威廉姆森教授是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伯克利访学时的学术导师和担保人,因此想借本文探讨一下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学术贡献。

一、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威廉姆森昵称奥利(Olly),1932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苏比利尔市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家庭,父母的正直廉洁对其有很大影响,小时候的威廉姆森曾梦想做一名律师。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当地一家社区学院(类似于现在国内的职业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联合提供的一个项目。

威廉姆森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计划,提前进入MIT攻读学士课程。

1960年,威廉姆森在斯坦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然后去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大学合并)攻读博士学位。

卡内基学院虽算不上一流大学,但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聚集了一批研究企业行为理论的大师,如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 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

西蒙是威廉姆森的威斯康辛同乡,曾经在伯克利工作过三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研究范围包括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并与其他人一起开创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模拟、复杂理论、决策理论、注意力经济学、组织理论等等,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卡内基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使威廉姆森终身受益。

正是在西蒙等人的启蒙下,威廉姆森开始了其学术之路。

二、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1963年,威廉姆森在《经济学季刊》和《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出售费用(Selling Ex—pense as Barrier to Entry)》及《管理抉择和企业行为(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从而得以通过伯克利经济系组织的考评,与产业组织创始人贝恩(Joe Bain)等成为同事。

1964年,其博士论文《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管理目标(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由霍尔(Prentice Hal1)出版公司出版。

1965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分别发表《创新和市场结构(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及《企业内部行为的动态理论(A Dynamic Theory of Interfirm Behavior)》,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挖去做副教授,讲授研究生的产业组织课。

1966年,威廉姆森被推荐去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期间(I1个月)认识了不少司法界人士,特别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律师,并接触了大量案例,对法律和市场管制有了进一步认识。

196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层级控制与企业最优规模(Hierarchical Control and Optimum FirmSize)》;次年,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作为进入障碍的工资率(Wage Rates as a Barrier to Entry)》,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作为反托拉斯保护的经济:福利替换(Economies as an Antitrust Defense:The WelfareTradeOffs)》,并顺利晋升为教授。

1969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配置效率和反托拉斯的局限(Alloc—ative Eficiency and the Limits of Antitrust)。

1970年,霍尔出版了其第二本专著《公司控制和商业行为:组织形式对企业行为影响的探索(Corporate Control and Business Behavior:An Inquiry into the Effects ofOrganization Form on Enterprise Behavior)》。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尚未成熟,和大多数年轻学者一样,不得不为职称和生活而奋斗。

其作品虽然不乏新意,刊物和出版社档次也很知名,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多数情况下是用现有理论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期,威廉姆森完成了生育5个孩子的任务。

最后一对双胞胎生于1967年。

三、威廉姆森学术创作的巅峰时期(1970—1988)1969年,在伯克利认识的马格利斯(Julius Margolis)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和城市政策学院院长,威廉姆森受邀承担博士生组织理论课的讲授任务。

威廉姆森把在卡内基学到的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常讨论的问题有:人的本性;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解决问题的合约方法等。

从此,威廉姆森的思想渐趋成熟,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初步形成。

1971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安排了一个专场:对市场不完善的回应。

威廉姆森被邀请提交论文。

他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写了《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败的思考(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随后发表在5月份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文献之一。

1973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市场和层级组织:一些初步思考(Markets and Hierarchies:Some Elementary Considerations)》,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分析和反托拉斯含义(Markets and Hierar.chic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的雏形。

后者于1975年由美国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出版,成为跨时代的杰作。

作者通过引进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理论之间正式架起了一座桥梁。

此后,威廉姆森于197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有关市场和层级组织的退出和呼声(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Exit and Voice in Relation to Markets and Hierarchies)》;1979年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1981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思路(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等。

1983年,威廉姆森受聘为耶鲁大学高登.B.提迪(Gordon B.Tweedy)法和组织经济学教授,并兼组织和管理学院院长。

同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Credible Commit—ments: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1984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治理经济学:框架和意义(The Economics of Govemance: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可信的承诺:进一步的结果(Credible Commitments:Further Results)》。

1985年,威廉姆森的另一部学术名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与关系合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由自由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市场与层级组织》的姊妹篇。

此书综合了威廉姆森及其他学者在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也使得新制度经济学一度成为显学,接连有科斯(1991)和诺斯(1993)两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从而奠定了威廉姆森成为国际大师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威廉姆森,思想臻于成熟,新的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毕,不仅提出并界定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组织理论(组织经济学)等概念及与传统理论的区别,建立了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法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威廉姆森提出和使用的许多概念,如信息栓塞(information impactedness)、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 behavior)、套牢(holdup)等,既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又影响到其他学科。

他的学说还是实践的产物。

笔者在9O年代中期初次接触威廉姆森的东西时,即为其折服,其许多理论与笔者在企业的观察完全吻合,解除了许多困惑。

四、威廉姆森研究的余热阶段(1988以后)1988年春天,55周岁的威廉姆森回到伯克利,被聘为研究生院教授和埃德伽.F.凯瑟(Edgar F.Kaiser)商学、经济学和法学教授。

从此,威廉姆森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站:一边享受各种接踵而至的荣耀,一边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

最初几年,威廉姆森忙于编书,先后出版了产业组织教材和组织理论经典文献选编,虽然也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如1990年发表于《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的《经济组织可替代方法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但基本上是对以前成果进行整理和反思,并不时回答来自学术界的挑战。

1991年后,威廉姆森重新焕发创作激情。

1991年,他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比较经济组织:离散结构替代方案的分析(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matives)》,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战略、节约与经济组织(Strategizing,Economizing,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在他亲自创办的《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发表《经济制度:自发的和有意的治理(Economic In—stitutions:Spontaneous and Intentional Governance)》;1992年,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发表《市场、层级组织与现代公司:一个展开的视角(Markets,Hierarchies,and the Modem Corporation:An Unfolding Per—spective)》;1993年,在《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发表《组织的演化科学(The Evolving Science of Organi—zation)》,在《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计算、信任与经济组织(Calculativeness,Tru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在哈斯的杂志《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治理(Visible and In一visible Governance)》;1995年,在《产业与公司变革》发表《经济中的层级组织、市场与权力(Hierarchies,Markets,and Power in the Economy:An Economic Perspec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