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

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

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

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以一

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译者刘文飞、刘晓旸认为,这是一本善意与傲慢并存、真相与偏见同在的书。作者显然熟习中国人的生活,也对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东方人的儒雅表示赞赏。在他眼里的中国人的性格中,绝大多数都是缺点,如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宗教精神等。能称得优点的区区几个,如节俭、勤劳、忍耐好坚韧、相互负责、遵纪守法等,而那些被作者当做优点来写的某些性格,如如注重礼节、知足常乐、孝顺、仁慈和富有生命力,最终也被当成了缺点,他觉得中国人的礼节是恼人的折磨。

平心而论,作者一百多年前举出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至今依然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神秘地环顾左右然后贴着别人的耳朵根子传话,比如为了敲诈勒索而有意指错路、甚至把路挖断,比如在交易中的相互欺骗,只要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便

不肯轻易出手等,这些揭短都可以说是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生动描绘。

在中国,面子一词是语义甚多的复合词,不单指脑袋上朝前的

那一部分,其内涵之丰富,超出西方人的描述能力和理解能力。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否则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这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受规则约束,叫人捉摸不透。送给人一个厚礼,就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这礼是个人送的,最好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很少见。犯了错却又被揭发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明恩溥熟悉中国古语,比如旁观者清,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一种自信而又虚心、坦然而又警觉的心态来看,只要批评非蓄意诽谤和恶毒中伤,无论其出于什么样的立场、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明恩溥在书中对于中国人及其文化之观察与解读,其理解的细腻、深刻和独到,至今让人感慨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性格中有些毛病,比如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真诚、喜猜忌、保守、节俭过份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明恩溥这一本成书

于百年前的名作,唤起有识之士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弱的时代,清政府

后期的无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害等,使得亿万中国人生活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恩溥所接触的中国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困、最为屈辱的一代人,书中可以使百余年前我们同胞的生活“真相”又一个非常直观具体的印象。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之后,再来盘点,明恩溥笔下的国人性格,有的依然如故,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改头换面了。比如,死要面子、商业活动中的缺乏诚信、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社会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慈善事业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等,这些上上个世纪已经为他人所指出、也为我们自己所意识到的性格弱点,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如今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人性和社会顽疾,甚至越演愈烈。

带着纵向与横向比较目光来阅读,作者所罗列的国人性格中的

一些缺点,其中不少如今已经“改正”。比如,国人的“不守时”

大有改进,“不精细”也有改观。至于“保守”,如今大到对外资和技术的开放,小到对外国文化潮流和消费风尚的追逐,则改进接轨的似乎甚至过头,反而让人担心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捍卫和延续。再比如,当年的中国人比关心儿童妇女,今天的小皇帝现象已引起社会的警觉;当年的中国人冷淡外国人,如今的外国人成为竞相接近、追逐对象;当年的勤俭节约,如今的大手大脚……。这样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来,

即对所谓“缺点”的修正,是否都一定给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民族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其中孰优孰劣,哪些该继承

哪些该扬弃,哪些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浮沉积淀,这些问题发人深省。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信任,人类就不可能共存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非常复杂的社会。明恩溥认为,在中国长期盛行猜疑之风,引起一个陌生人关注的第一个表现,便是这个帝国无处不在的城墙,“城”这个字的中文意思即环墙而围的城市。一旦出现危险信号,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复城墙,这种维修工程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可乘此向哪些官员或其他暴发户们敲一次竹杠。之所以要建造城墙,其坚实的根基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不信任。尽管皇帝在理论上是其子民的父亲,他的臣下也被称作父母官,当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纯粹是一些术语,人民与统治者的真实关系就像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城墙是猜疑特性的一个证据。人们之所以相互不信任,原因其一,是他们彼此不了解,其二是因为他们彼此了解。

明恩溥说,尽管中国人有彼此结盟的能力,这种能力时常令人

联想其化学原子的聚合,然而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对象小心提问,就很容易确知,中国人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绝对彼此信任。同一家庭中的各位成员,也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这种相互猜疑的习性如此强大,猜疑与保守的结合,使得新生事物无法得到接受。中国人认为不相信他人是合理的,而这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明恩溥眼里,作为整体的统治阶级并不是这个帝国最优秀的阶级,反而是最糟糕的阶级。中国有句俗话说:“蛇钻窟窿蛇知道”。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并不为比他们低一级的阶层即商人阶层所信任。他们知道,所谓的改良只不过是一个表层外壳,很快就会剥落。一个中国泥瓦匠用没有和好的灰泥马马虎虎地砌好了烟尘和房顶,却花大量时间来抹平其外表。他知道,只要一生火,烟囱就会四处漏烟,只要一下雨,屋顶就会漏水,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明恩溥毫不怀疑,在中国也可能有清廉正直的官员,但是为数很少。而且从他们所处环境的性质来看,他们完全没有希望去实现他们心中可能存有的美好愿望。把那些最有条件熟读中国经典的人的实际情况与这些经典教义做一个对比,就会获得一个活生生的认识,即这些教义在把社会带向其高标准方面实际上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中国官方各级官员都会发布数量极大、措辞得体、内容包罗万象的告示,其中缺少的唯一东西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堂皇的命令并没有指望得到执行。一位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充满着最高贵的情感和最卑劣的行为。

明恩溥断定,中国的财富足以用来开发中国帝国的各种资源,如果缺乏信心,谨慎的资金是不会从藏身之处跑出来的。中国有足以满足各种需要的学问,中国也不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但是,缺乏以诚信为基础的相互信任,所有的一切都无助于这个帝国的复兴。

明恩溥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儒学,他认为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这个民族最为突出的智慧成就。中华民族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有记载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为悠久,她也是一个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其民族性的民族,从未离开过其发祥地,现存的一切,在许多方面似乎和远古一模一样。该如何结识这个绝无仅有的事实?从历史的黎明至今一直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民众,是用什么方式被统治的呢?民族的衰落和死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什么只有中国构成了一个例外?导致这一结果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民族依赖的是物质力量,而中华民族依赖的是精神力量。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任何一个处处留心、了解人性的旅行者,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至今对民众所产生的神奇约束力,都会印象深刻,叹为观止。他还说,儒学关于人的责任的教导是出色的,令人赞赏。中国的古籍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会使读者的心灵变得庸俗的东西,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拥有如此圣洁的文献,其中完全没有一处放荡的描写,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批注,都可以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里大声诵读。

皇帝的统治好坏与否,他个人要直接对上天负责;人们奋发向上比统治者更为重要;统治者必需有德有能,必须以德施政;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关系的重要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这些观念像一座座山峰,耸立在中国人思想的一般水平之上。只有正确理解儒学体系上的这些优点,我们才有希望正确理解中华民族,这些优点使得中国人能出众地服从道德力量。

在延续了很多年的文官考试中都要求引经据典地作文,这使人

们的思想统一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使每一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稳定视为他个人成功的前提,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儒学就是基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家弟子,正如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儒家经典是中国统治者驾驶更加航船时所一句的一张航海图。这是由人所绘制就某种意义而言得到神授的最好一幅航海图。中国人在驾驶自己的航船时获得了多大的成功,他们已经驶进了什么样的水域,他们此刻又在朝哪个方向航行,——这些问题如今都是头等重要的,中国正在与如此之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在将来似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明恩溥认为,中国有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人们

天生的遵纪守法,这一素质究竟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中国人是一个守法的民族,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在介绍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美德时已提及。有人说过,使用英语的种族,其血液中流淌着某种不守法则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其难以忍受各种规则,一受到约束就躁动不安。正因为如此,个人自由和天赋人权的学说才不得不结果长久等待之后才得以确立。但是,既然这些权利现在已经稳固地确立了下来,明恩溥自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清醒一点,多少强调一下个人意志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尊严呢?在这些方面,难得我们不能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吗?

作者以他与中国人朝夕相处中的细腻观察认为,中国人懂得如

何拥有,懂得如何追求,无论是否拥有,他们都懂得如何知足。中国人的常乐是一种民族性格,这是与其精神上的知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人并不具备这种很容易心满意足的才能。中国人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就像鱼儿长出鰓来是为了在水中游动,鸟儿长出翅膀来是为了在天空中飞翔。中国人勤劳、宁静、遵守社会规则,这些都是他们所谓的天赋,他们还有着无人能比的忍耐力,以及举世无双的忍受痛苦的毅力,因为他们相信那些痛苦是他们所无法左右的。中国人通常是快活的,其神经系统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似乎就是和别人聊天,至于聊天的对象是连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没有太大区别。毫无疑问,对人际交往的重视,能够大大缓解中国人所遭受的许多痛苦。

据说,检验一个人真实性情的正确方式,就是考察他在饥寒交迫、浑身湿透情况之下的行为。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的神经与西方人的神经完全不同,没有哪一种西方文明能教人忍受突如其来的沉重负担。作者甚至看到,或许在病中,中国人性格中特有的常乐才表现的最为充分。通常,他们都带有最为乐观的态度,无论是自己有病还是别人生病,中国人似乎都希望仍然保持乐观。即便在身体虚弱、极度痛苦之时,也常常没有放弃那种开心的希望,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情绪。具备这种快乐情绪的中国人不在少数。这种能力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天赋,这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心里矛盾。纵

然身陷全然无望的境地,也似乎不放弃希望。如果关于“适者”的历史教诲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中华民族就必将又一个壮丽的未来。

在明恩溥看来,中国人忍耐特性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毫无怨言地等待、处之泰然地承受这样一种能力。明恩溥评价中国是一个最讲求实际的民族,中国人有无限的忍受能力。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坚韧性格,应该是用来担当某种使命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去忍受生活中的常见的灾难和饥饿的折磨,这样的推论应该时候合理的吧?如果“适者生存”就是历史给出的教导,那么毫无疑问,一个天生具有这一品格、同时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就必定拥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不过,忍耐和坚韧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的美德,还必须考虑到其经常出现的逆境中保持的平和心态。明恩溥把这种持续的好心情称为常乐,并呼吁人们关注这些美德的存在。使用知足一词,并不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安于现状,到了对改善自己的境况都毫无兴趣的程度。不愿意去改变体制,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中国社会的这样一些观念渗透进了全体民众的内心,源远流长,有力压制着一切对于命运的既定安排表现出不满的实际行为。他们自然也会感觉到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

对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精神真理的绝对漠视,是中国人心灵中一个最为可悲的特点,他们随时准备接受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一个没有精神的灵魂,一个没有生命的精神,一个没有起因的宇宙,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据说,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活有六项指标,每一项都

意义重大;在这些指标全都得到验证的时候,它们就能提供出一个关于该社会真实特征的准确验证。这六项指标是:(一)工业状况;(二)社会习俗;(三)妇女的地位与家庭特点;(四)政府的构成和统治者品质;(五)公共教育的状况;(六)宗教崇拜遂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

任何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都可以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被揭示出来:他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他与同胞的关系如何?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三点,其性格的立体图就可以被描绘出来。明恩溥用这些测试题来测试当时的中国人所得出的答案是,中国人与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缺乏诚信的;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缺乏利他主义的;与其他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轮的和不可知的。

中国人所缺少的并不是智性也不是忍耐精神、实践能力和乐观性格,相反他们的这些品质都非常杰出。他们所缺少的是品格和良知。有些中国官员经受不住贿赂的诱惑,做了错事,还以为永远都不会被发现,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过,有多少中国人能够顶住压力,不举荐自己显然不能胜任的亲戚去担任公职呢?请想象一下这种拒绝的家庭后果,每个中国人都害怕面对这样的后果,这种依附关系和任人唯亲在中国的官场、军界和商界盛行,还会为中国的看门人和警察不忠于职守而感到惊奇吗?

传教士明恩溥这样告诉世人,中国人的性格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许多话题只能略去不谈。事实上,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互相矛盾的,无论是谁,如果他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

另一面,就一定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而且还永远都不意识不到自己出错这样一个事实。作者分析了儒学高尚的道德属性。他说,我们乐于相信,儒学造就了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这也是这样一个如此杰出的道德体系所应该给出的结果。

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人道德之真相的人,可以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帮助去进行,尽管他们随时准备掩饰自己和朋友们的缺点,可他们却时常会十分坦率地承认民族性格上的弱点。作者以自己常年生活在其中的经历观察到,中国的社会就像中国的某些风景。稍稍离开一些看,显得美丽而迷人。可是一到近处,就肯定会发现许多破败的、让人生厌的东西,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没有一张照片能公正地反映中国的风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满目皆是那种表示幸福的符号。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体验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幸福的确全都是外在的。

一百多年前的明恩溥以他在中国几十年的观察断定,中国的需要是很少的,需要的只是品格和良知。更确切地说,这两样东西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品格就是良知。要改革中国,就必须在品格方面追根溯源,良知就必须得到实际上的推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和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及时处置重大疫情。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落实"菜篮子"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贝卡利亚留下的宝藏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1404000126 刘美青法1401 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在写出《论犯 罪与刑罚》这本书时,贝卡利亚还只是一名26岁的意大利青年,当这本书中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被广泛传播时,整个欧洲都为之惊叹。 不以任何实在法为基础是贝卡利亚刑法学说的特点,它不是根据任何现存的刑法体系和原则去探求它的精神并解释其条文的,他的学说跳出了当时存在的刑法所限定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犯罪与刑罚。 他在第47章中总结出了一个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我们从最后的总结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文章的发展脉络。 刑罚起源于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1而惩罚权则起源于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交出的最少一部分自由,这也决定了一切除了保护人们自由 1参见《论犯罪与刑罚》【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P173 “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的惩罚都是擅权而非公正。这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需要一个能做出终极判决的司法官员对具体事实做出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且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所以不应使用酷刑。 他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法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2贝卡利亚并不认同“法律的精神需要探询”这一观点,他认为一旦采纳了这一公理将使法律的堤坝让位给汹涌的岐见。因为一旦法律被任意解释,稳定性将荡然无存,法律的威严扫地,与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但他并不是片面地反对解释法律,法律的含混性使得法律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这样会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而无法掌握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贝卡利亚认为法律应该是公开的原因。 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所以贝卡利亚将犯罪分为叛逆罪、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和扰乱公共秩序和公民安宁的犯罪。虽然一切犯罪包括对私人的犯罪都是在侵犯社会,但是由于侵犯私人的犯罪并非试图直接地毁灭社会,所以他将它们做了区分。贝卡利亚通过日常生活、几何学等更易理解的对象说明他的逻辑推理思路,进而得出结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着,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所以刑罚应该和实施刑罚的方式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和持久地达到刑罚的目的。 有的国家将秘密控告合法化,并将其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贝卡 2参见《论犯罪与刑罚》P226“第四个结论是: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1982—2011)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 (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2、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3、意义:文件影响深远。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改进农村生产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合作经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商品流通,广辟流通渠道,农业技术改造,广辟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文件指出,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特点: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这就把农村从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3、意义:联产承包制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心得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心得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文化的升华,就要建立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二是薪酬分配向奋斗者倾斜,让奋斗者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以奋斗者为本文化的首倡者:华为公司25年快速发展的生动案列,让奋斗者留下,让不奋斗者离开, 文化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不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好的文化能激励人、鼓舞人,能够凝聚员工的人心,能够激发员工的干劲,能够让大家知道前进的方向。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文化的升华,它倡导员工敬业勤业、不停进取、不能懈怠,反对员工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偷奸耍滑,它也是对员工价值评判的标准,它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企业发展的一般经历:一是初创阶段,二是发展阶段,三是成熟阶段。在初创阶段,一般采用权威管理;在发展阶段,一般采取制度管理;在成熟阶段,则必须采取文化管理。但对企业文化而言,它会伴随

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并非到了成熟阶段才谈文化问题。 企业文化,不是几句漂亮的口号,不是贴在橱窗、挂在墙上的标语,它体现在全体员工日常工作和各种行为之中,体现为绝大多数员工的普遍认同,并能够自觉实践。不仅仅是工作态度,还有具体的行动。良好的文化一定是以制度为保障的。没有先进的制度,就不会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制度,文化就如同贴在墙上的美人画像,只能吸引眼球,但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所以,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建立了,必须坚定不移抓好落实,用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让遵守制度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要保证制度落实到位,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检查与考核,通过强制来促进习惯的养成,习惯成自然,好的文化也就形成了。当前,快递行业的生存空间看似很大,其实所处领域已经完全处于竞争的白热化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赢得继续发展机会,就必须眼睛向内,把内部管理搞好。我们没有一些资深企业的资源优势、人才优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论犯罪与刑罚》一书,长期以来被人们尊奉为刑法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罪行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在学习刑法之时,我便深受此书的启发;如今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再次品读,更是另有一番收获。 本书包含的刑事诉讼法思想主要体现在第六至十三章以及第二十二章的内 容中。其所包含的无罪推定、逮捕羁押法定、陪审制度、审判公开、证人作证、公开控告、反对刑讯逼供等刑事诉讼思想,对当时以至后世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挑选自己最有感触的几个要点来进行重点阐述,并且结合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一.犯罪嫌疑与证据 作者将证据分为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据,并分别说明了不同证据的证明能力。对于完全证据,作者这样阐述:“那些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证据,我称之为完全的。这种证据,只要有一个,就足以定罪”。①此处完全证据类似于现在证据分类中的直接证据,是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其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方法简单,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过程。 对于不完全证据,作者认为:“不能排除无罪可能性的证据,则是不完全证据。这种证据要变成完全的,需要有足够的数量”。②即不完全的证据不仅在质上要求“确实”,而且在量上要求“充分”。确实而充分的证据一旦对犯罪事实的证明达到“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程度,则犯罪事实就是确实的。不完全证据类似于现在的间接证据,即不能单独直接证明,需要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如果仅有一些不完全证据时,怎么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可靠性呢?贝卡里亚给出了用不完全证据衡量犯罪嫌疑可靠性的公式,概括而言,如果多个不完全证据只能相互印证,那么该事件的或然性就减小,由此形成的证据链条便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因为此时所有证据有依赖于一个关键证据的价值,这一证据如果出现缺陷,会导致所有证据出现缺陷;相反的,如果多个不完全证据相互独立,那么这种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大,因此可以排除对该事件的合理怀疑。因为此时一个证据的错误并不会影响其他证据,还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 同时,贝卡里亚对其所使用的“或然性”“确实性”做出了一定解释,认为“伦理的确实性,严格说,只不过是一种被称为确实性的或然性”,判断某一事件具有确定性,所依据的是朴实的良知和普遍的伦理认识。虽然刑事诉讼是一种回溯性的、重构已然事件的过程和步骤,需要通过寻找证据去发现是谁实施了该已然事件,但是人为的对过去的重建本身就具有或然性。 对于案件事实的“或然性”还是“确实性”,学界也有着争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一)款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可见,立法规定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此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① 【意】贝卡里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②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学习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在不经意间翻看了《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当我只看了第一章的时候,就已然被深深吸引,便坐下来认认真真的拿起笔做着笔记,生怕遗漏了书里的精华。花了几天时间,我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一般拜膜了整本书。我已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是一本一气呵成的书,而是华为二十年来摸着石头过河摸索总结出来的企业管理的经典,需要我们反复品味和咀嚼。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回过头来仔细回味话里的深意,时常有拨云见日之感。 作为中行的员工我还很年轻,有一定的冲劲,由于工作经验不是太多,工作思路也比较单一,在工作中会常走弯路,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困难或有些小的不适应而困惑。其实现在看来这些都再正常不过,说明我们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而这些小困难也就成为我们在奋斗路上的小插曲了。我想中行的"奋斗者"应该是那种有工作激情,并不断接受挑战,通过不断地挑战去重新打造自己,进而继续向前赶,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的人。 通过学习,我初步总结出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六大基本要点:第一,企业人力资源和干部管理制度、政策是以奋斗者来定位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和聚集在奋斗者群体上。第二,只有奋斗者才是企业的真正财富,华为推崇的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体系。第三,员工奋斗的动力是为了他和家人过体面的生活,主观上是为自己,客观上是为国家、人民。第四,以奋斗者为本一定要有制度保障,必须用“不让雷锋吃亏”的观念夯实企业文化基石。第五,以奋斗者为本在激励上要向奋斗者倾斜,提倡拉大差距,奖励无上限。第六,干部提拔要向奋斗者倾斜,突出贡献者可以破格晋升。 那么,作为中行的奋斗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中行的"奋斗者"首先应该是对中行事业的绝对认同与忠诚;必须对工作充满激情,并对于中行的发展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应该将本职岗位价值最大化,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事风格;应该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并在工作中持续改进;应该具有钻研、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中行人要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以主人公的心态为中行的利益着想,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 《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所体现的核心是管理,阐述了如何管理的问题,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人。 说管理还要从人开始,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更高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 【总方针+总抓手】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2.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①巩固: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②增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③提升: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④畅通: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3. 【一个推开】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4. 【三个坚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个坚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5. 【三大脱贫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重点】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7. 【四个优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①【干部配备优先】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 ②【要素配置优先】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③【资金投入优先】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④【公共服务优先】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和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前,整个欧洲笼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残酷的刑罚使人们饱受野蛮、残忍的封建专制折磨之苦,随着启蒙思想不断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对旧的刑事制度产生了厌恶、怀疑和不满,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日益成熟。 1764年,26岁的意大利青年切萨雷·贝卡里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立刻引起了轰动。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中以巨无畏的勇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旧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将启蒙运动所创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引入刑事政策领域,使人类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论犯罪与刑罚》共四十二节,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刑法思想,包括刑罚权的根据,犯罪的概念、分类,刑罚的目的、种类,适用刑罚的原则,刑罚的确定性、必定性、及时性,预防犯罪以及刑事诉讼中的反对通供、诱供等。这里,仅按通常的刑法总论的纲目体系中的一些主要思想作一阐述。 一、贝卡利亚的犯罪观: 1、犯罪是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 关于犯罪的原因,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利亚未作专门的论述,而是分散于各节的论述中。综合这些论述,贝卡利亚是从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竭力说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和条件与犯罪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认为犯罪是在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

贝卡利亚将犯罪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们的政治、经济等地位的不平等,这在他当时所处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其仅以一种被动的反映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这种特定政治、经济等环境下出于趋利避害目的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说的不足。客观环境作用与人的犯罪选择,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趋利也只是促使人步人犯罪的因素之一。人之所以犯罪有一个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不是简单地以特定情境下趋利避害所能概括的。 2、犯罪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 贝卡利亚提出人类社会调整原则的三个源泉是神明启迪、自然法、社会的拟定契约。神明启迪是指神学教义;自然法实质上是指道德;社会的拟定契约是指人定的世俗法。宗教和道德的任务是根据行为内在的善或恶来确定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而人定法的任务则是确定政治上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即“行为对社会的利弊关系”,“它的力量足以在不肩负上天特别使命的情况下,正当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贝卡利亚运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理论说明犯罪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犯罪是社会契约即法律的产物,它属于人定法 的管辖范围,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所谓合法与非法之分的,唯有在社会 状态下,随着国家和公共权利的出现,才产生了判断合法与非法的法 律标准。罪刑只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不服从而已。这一结论被意大利的思想家菲兰杰里概括为一句话,即“犯罪只不过是对契约的违

最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精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9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明确了什么是"奋斗者"之后,我们会想要成为易流的一个"奋斗者",然而,如何成为"奋斗者"呢?是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够么?还是只是努力工作就能够呢?下面是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读了张总写的《以奋斗者为本》后,我感受颇多,作为易流新员工的一员。我想我的路还有很长很远,但要想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为我个人职场生活添彩,就务必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 作为新员工的我们都很年轻,有必须的冲劲,由于工作经验不是太多,工作思路也比较单一,在工作中会常走弯路,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困难或有些小的不适应,而困惑。其实这在我看来再正常但是,说明我们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而这些小困难也就成为我们在奋斗路上的小插曲了。我想易流的"奋斗者"就应是那种有工作激情,并不断理解挑战,透过不断地挑战去重新打造自己,进而继续向前赶,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 易流的"奋斗者"首先就应是对易流事业的绝对认同与忠诚,并践行易流的七条价值观;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务必对工作充满激情,并对于易流的发展富有职责感、使命感;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就应将本职岗位价值最大化,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事风格;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就应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并在工作中持续改善;易流事业的"

奋斗者"就应具有钻研、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是张总对易流"奋斗者"的要求,这五条要求即全面又精辟,话不多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易流人要有职责感、有使命感,以主人公的心态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 用心用智慧,给力给机会。我想我们每个人对"奋斗者"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小不同吧,但是有了张总给我们提出的方向性要求,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风向标,它指使着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向前迈进。易流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肯奋斗肯挑战,相信定会有更宽广的舞台去等着你。 最后,我们务必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转变、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的经营方针做为我们奋斗前进的指导思想。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团结奋斗!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在认真的阅读了张总关于"以奋斗者为本"的文章之后,我又忍不住反复的读了几遍,并对"奋斗者"思想的定义及其实现和好处进行了思考,对于什么是"奋斗者"、什么是"以奋斗者为本"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奋斗者并实现自己作为奋斗者的价值有了必须程度的认识,在此进行了一些学习心得的总结。 什么是奋斗者? 首先,我们都会问:什么是"奋斗者"这个问题张总在文章的最开始部分就给出了答案: "奋斗者"是能够为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做出必须贡献的,同样,也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报告材料文档

《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称、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成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他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的犯罪论、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和实现刑罚有效的刑罚及时性、公开性、确定性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死刑废除论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贝卡里亚的犯罪观 (一) 经济上的不平等是犯罪的原因。贝卡里亚认为犯罪的根源是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们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行为人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必然犯罪。从贝卡里亚对盗贼和杀人犯及其行为的推论的描述中可得到充分说明。“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呀!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条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找借口让我尝受他所没有尝过的痛苦。这是谁定的法律?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于穷的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饥饿中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了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些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的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不平等的根源开战!……” (二) 犯罪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贝卡里亚接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犯罪”是社会契约即法律的产物,罪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

不服从。贝卡里亚指出:“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忧的享受剩下的那一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这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者和管理者,但是,实行这种保管还不够,还必须保护它不受每个私人的侵犯,这些个人不但试图从中夺回自己的那份自由,还极力想霸占别人的那份自由,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规定的刑罚。”又指出:“法律只是社会契约的复仇者,而不是行为内在恶意的复仇者。” (三) 衡量犯罪的标准是它对社会的客观危害性。贝卡里亚指出:“我们已经看到,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同时,主张量刑也应根据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来决定。刑罚的轻重应以行为对社会危害的大小标准来确定。首先,贝卡里亚批判了以犯罪时所怀意图作为衡量犯罪标准的观点,他说:“这种标尺所依据的只是对客观现象的以使印象和头脑中的事先意念,而这些东西随着思想、欲望和环境的迅速发展,在大家和每个人身上都各不相同。”其次,贝卡里亚批判用被害人的身份来衡量犯罪严重性的观点。最后,贝卡里亚认为罪孽的轻重程度也不是衡量犯罪的标准。 二、贝卡里亚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主张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试题及答案.doc

1.(单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 A.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B.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C.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D.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19日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年聚焦三农工作。 A.15 B.16 C.17 D.18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A.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D.三农提质增效 参考答案:C 4.(多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和()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A.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B.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C.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D.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AB 5.(多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四个优先”是指() A.干部配备优先 B.要素配置优先 C.资金投入优先 D.公共服务优先 E.政策支持有限 参考答案:ABCD 6.(多选题)农村三变改革是指() A.资产变资金 B.资源变资产 C.资金变股金 D.农民变股东 参考答案:BCD 7.(单选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10篇(优秀版)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一): 读了张总写的《以奋斗者为本》后,我感受颇多,作为易流新员工的一员。我想我的路还有很长很远,但要想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为我个人职场生活添彩,就务必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 作为新员工的我们都很年轻,有必须的冲劲,由于工作经验不是太多,工作思路也比较单一,在工作中会常走弯路,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困难或有些小的不适应,而困惑。其实这在我看来再正常但是,说明我们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而这些小困难也就成为我们在奋斗路上的小插曲了。我想易流的奋斗者就应是那种有工作激情,并不断理解挑战,透过不断地挑战去重新打造自己,进而继续向前赶,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 易流的奋斗者首先就应是对易流事业的绝对认同与忠诚,并践行易流的七条价值观;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务必对工作充满激情,并对于易流的发展富有职责感、使命感;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就应将本职岗位价值最大化,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事风格;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就应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并在工作中持续改善;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就应具有钻研、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是张总对易流奋斗者的要求,这五条要求即全面又精辟,话不多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易流人要有职责感、有使命感,以主人公的心态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 用心用智慧,给力给机会。我想我们每个人对奋斗者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小不同吧,但是有了张总给我们提出的方向性要求,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风向标,它指使着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向前迈进。易流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肯奋斗肯挑战,相信定会有更宽广的舞台去等着你。 最后,我们务必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转变、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的经营方针做为我们奋斗前进的指导思想。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团结奋斗!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二): 在认真的阅读了张总关于以奋斗者为本的文章之后,我又忍不住反复的读了几遍,并对奋斗者思想的定义及其实现和好处进行了思考,对于什么是奋斗者、什么是以奋斗者为本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奋斗者并实现自己作为奋斗者的价值有了必须程度的认识,在此进行了一些学习心得的总结。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决胜全面小康攻坚冲刺阶段的一号文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农村改革再出发的一号文件。 2019年“三农”工作的五项硬任务将助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守住底线,不搞私有化。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具体来说,包括土地承包关系、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和创新经营方式3大重要方面。 1.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这叫颁铁证、吃定心丸。同时,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 2.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 就是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已经实行了四年,要总结好试点经验,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农村有很多“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调查,摸清全国宅基地基本情况,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3.创新经营方式 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落实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大事,必须稳慎推进。一号文件也强调,改革要守住底线,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也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读了《论犯罪与刑罚》,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勇敢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并且从《论犯罪与刑罚》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贝卡里亚为代表的刑事古典学派的影子。这一派概括起来有3个基本点:(1)罪刑法定主义。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基本内容是:法无明文规定的不为罪,也不处罚;法律条文的解释应当严格,不能适用类推和扩张解释;禁止法律溯及既往;刑法对罪和刑要有明确规定,不能规定不定期刑。(2)罪刑相适应。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基本内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身份等级差别,犯同样罪受同样处刑;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3)刑罚人道主义。这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博爱”思想,基本内容是:废除或限制死刑;废除残废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适用轻刑;改良监狱。 书中提出了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此外,贝卡里亚在书中否认了法官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利。时至今日,书中的许多论点仍有现实意义。接下来,我将对书中的一些部分诉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罪刑法定 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本书明确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第三篇写道:“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

这一权威”“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此外,在逮捕一篇中作者提到:只有法律才能确定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受刑罚。因而,法律应指出:应根据哪些嫌疑. 而羁押罪犯,强制他接受审查和刑罚。并且证明嫌疑的证据也应该由法律来确定,而不是由法官来确定。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他麻烦。 2. 对法律的解释 要使抽象的法律规范正确地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法官在此过程中担任着判决的角色,那么其是否有权对法律进行解释呢?贝卡里亚对此的回答是: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利,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者刑罚。由此可见,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而无权进行法律 解释。否则,法律的精神可能会取决于一个法官的逻辑推理是否良好,对法律的领会如何;取决于他感情的冲动;取决于被告人的软弱程度;取决于法官与被害者间的关系;取决于一切足以使事物的面目在人们波动的心中改变的、细微的因素。倘若如此,人们得到的将不是持久稳定的而是飘忽不定的法律解释。 3.刑罚的公开性、明确性 明确性原则要求立法者必须具体地并且明确地规定刑罚法规,以便预先告知人们成为可罚对象的行为,使国民能够预测自己的行动,并限制法官适

读2019中央一号文件有感5篇(可供参考)

读《2019中央一号文件》有感5篇 【篇一】 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份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一文件为2019年、2020年“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四个优先”政策导向,谋划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地重要路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四个优先”政策导向,即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笔者认为,“四个优先”抓住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地的“牛鼻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地提

供了重要路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干部是关键,优秀干部决定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将优秀的精锐干部充实到第一线,农业农村有了好的带头人,必将激发农业农村内在活力。“三农”发展要素配置是动力,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实质是为“三农”提供强大的动力。任何好的政策没有资金支持都是“水中月”,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农村公共服务一直是农业农村的短板,城乡公共服务并轨是农民的热切期盼,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既是补短板,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四个优先”抓得准,对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地具有“定盘星”作用。 在职在位的同志们,只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事求是结合实际认真落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话,将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添砖加瓦再立新功是不言而喻的。真诚期待在职在位的同志们,为落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奋斗再立新功。 【篇二】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个人感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在十一假期期间,我认真阅读了《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这本书。这本书是对华为公司近三十年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对华为公司核心思想文化的总结,它用朴实无华的言语阐述了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精髓。读完之后,令我感触很深。 作为一个企业什么最重要?那就是活下去,长期的活下去。为了能活下去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华为公司能在过去近三十年里不断地成长,来源于它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源自其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一个企业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要有利润,而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因此客户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客户需求就是企业发展之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我们是一个以农用机械生产、销售为主的公司,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都是我们的客户,他们可能文化水平低,可能知识储备少,但他们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都要以为他们提供高效、便捷、高质量的服务为奋斗目标,将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在农闲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客户开展培训,教导用户对农机具进行保养、维护,在农忙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服务人员,让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客户解决各类农机具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平时我们可以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定期提醒客户对农机具进行保养、自检等。总之,我们要从客户购买我们产品的那一刻开始就为客户服务或准备好为客户服务,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奋斗是指完全专注的做事,以完成理想、政治理念或目标,而奋斗者就是指完全专注的做事,以完成理想、政治理念或目标的人。奋斗者专注于他所从事的职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为他所服务的企业、客户创造价值。作为一名员工,奋斗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而做,奋斗有无创造价值、提高自我等。那么要怎么让自己成为一名奋斗者呢?我认为成为一名奋斗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自己具有“狼性”。狼具有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和群体奋斗。一个人具有了“狼性”就会嗅觉敏锐,团结作战,为了自己目标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奋斗者。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我只是完成了一部分的阅读。然而我已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是一本一气呵成的书,而是华为二十年来摸着石头过河摸索总结出来的企业管理经典,需要我们反复品味和咀嚼,里面讲到的很多方面,回想在自身工作以前碰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都能深深体会到里面所讲的深意,看看现在的工作,顿时豁然开朗。 这本书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篇,二是干部篇。首先谈价值篇。我们作为一个200多人的小电厂,我们最低的目标是什么?显然,是活下去,而且是更好的、健康的长期的活下去,我们就要去积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所以公司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创造价值展开,因为只有活下来,才能创造价值,才能谈盈利,才能谈薪资、福利等。当前,公司已面临生死关头,通源已经进入到本地供热市场,市场竞争加剧,我们之所以倾全厂人力,物力搞“汽改水”工程建设,就是为了我们能够活下去,避免被淘汰,被改革掉。同时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抓管理效能提升,是为了形成科学的管理、高效的运营体系以及员工素质的优化提升,从而打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更好的创造价值,活下去提供有力条件。 第二点谈一下干部篇,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企业

间的竞争,说穿了就是管理的竞争。技术进步比较容易,而管理进步比较难,难就难在管理的变革,触及的都是人的利益。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断的改进管理,而我们不改进的话,就必定衰亡。管理的改进和变革靠的就是干部。干部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践行和传承公司文化和价值观,以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管理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带领员工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作为一个干部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清晰的工作方向,善于在纷繁的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把握实现目标的合理节奏与灰度。所谓干部要有全局意识,就是要有全局观,要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上看清楚。目前公司处在管理变革的关键阶段,每个干部不要患得患失,所谓改革,就是改利益原则,大家在利益面前不能斤斤计较,一定要用宽广的胸怀来对待公司现在推行的改革。作为我们每个干部要有使命感,要谋事担当,在管理上增强创新意识,增强纪律作风和纪律观念,向职工传递正能量,带领职工形成合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华为将干部的经营行为形象的比喻为“狼性”,认为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的特性就是敏锐、奋斗、团结,现在我们的干部包括我自己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下一步,我们的干部要增加团结,要开放心胸,拓展事业,换位思考,团结有意愿、有能力,能干成事的员工,带动全体员工一起前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