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长骨疲劳骨折的早期MRI诊断
骨骼影像诊断

骨肉瘤
M
股骨下端骨肉
瘤(成骨型)
M
,见明显肿瘤
成骨( ),并
巨大软组织肿
块形成(M)
,骨皮质破坏
变薄( )
63
骨肉瘤
股骨下端骨肉瘤 (成骨型),见肿 瘤骨均匀致密,呈 象牙质样
64
骨肉瘤并肺转移
股骨下段骨肉瘤(成骨型),并双侧肺 转移:双肺见多个高密度结节状影
65
骨肉瘤
股骨下端溶骨型骨肉瘤,可 见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并 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及 Codman三角形成( )
27
28
Colles 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29
Smith骨折(反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远折段向掌侧移位,断端间向背侧成角。
30
4. 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横过鹰嘴窝,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31
肱 骨 髁 上 骨 折
32
5. 脊柱骨折 好发部位
常见于活动度大的脊椎如颈5、6,胸11、 12,腰1、2等,以单个椎体多见
16
胫腓骨双骨折, 断端分离
17
肋 骨 骨 折 合 并 肺 创 伤
18
(六)常见创伤性骨折
1. 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
定义: 幼儿、青少年长骨的有机成分多,柔韧性大
,在轻中度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完全性骨折,形似折而 不断的柳枝 , 称为青枝骨折。
X线表现:多表现为一侧的骨皮质局部发生皱褶、凹
MR可显示脊柱骨折、出血、水肿和脊髓 损伤;是对平片和CT的重要补充,对观察 脊髓损伤及其程度非常重要。
37
骨 折
椎 体 粉 碎 骨 折
38
T1WI
胫骨不完全疲劳骨折延迟诊断致完全性疲劳骨折1例

胫骨不完全疲劳骨折延迟诊断致完全性疲劳骨折1例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林建宁;李海峰;王庆军;程实【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7(020)005【总页数】1页(P637)【关键词】胫骨疲劳骨折;胫骨完全骨折;核磁共振成像;延迟诊断【作者】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林建宁;李海峰;王庆军;程实【作者单位】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R687.3患者,男,18岁,入伍新兵,正步训练1周后出现右膝内侧疼痛,并逐渐加重,于2016年10月12日在驻地医院摄X线片未见异常,次日来我院。
查体:跛行入诊室,右胫骨近端内侧压痛,疼痛VAS评分5分,关节间隙无压痛,初步考虑鹅足滑囊炎。
给予口服止痛药及外敷膏药,建议酌情减少训练强度。
患者休息2 d后疼痛缓解。
恢复训练后,疼痛再次出现并加重;夜间亦痛,需他人搀扶行走。
5 d后复诊。
查体:右胫骨近端内外侧均压痛,内侧重于外侧,VAS评分达7分。
考虑骨挫伤或疲劳骨折,给予MRI检查(见图1A)。
MRI报告:胫骨近端大片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关节积液,考虑骨挫伤。
接诊医师读片亦无更多发现。
建议停止训练,全休2周。
患者休息数日后疼痛减轻,尝试独立行走后疼痛再现。
遂分别于11月1日及9日复诊,末次就诊VAS评分达8分。
遂摄X线片复查,发现胫骨近端完全骨折,无移位,诊断完全性疲劳骨折(见图1B)。
给予长腿石膏托固定。
同日MRI复查,发现胫骨挫伤区较首次MRI检查时缩小,但可见到清晰骨折线。
对初次MRI检查仅有骨挫伤的诊断产生疑问。
MRI早期诊断胫骨疲劳性骨折的价值

MRI早期诊断胫骨疲劳性骨折的价值
高海峰;苑亚东;孙杨;段宇龙;高俊;路彦宾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2022(33)7
【摘要】疲劳性骨折常发生于高强度训练或长时间行军以后,因此又称为行军性骨折或应力性骨折。
胫骨是疲劳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1]。
本文回顾性分析胫骨疲劳
性骨折的X线片和MRI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其早期诊断,做到提前干预、及时治疗。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12至2021-12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经临床诊断及随访证实为胫骨疲劳性骨折50例患者资料,均为军人。
男45例,女5例,
年龄18~22岁,平均(20±2)岁。
【总页数】3页(P625-626)
【作者】高海峰;苑亚东;孙杨;段宇龙;高俊;路彦宾
【作者单位】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神经外科;武警河南
总队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R683.42
【相关文献】
1.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CT和MRI的表现
2.M RI 在胫骨疲劳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3.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胫骨疲劳性骨折
4.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
台隐匿性骨折早期诊断的效果及价值5.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损伤后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早期诊断的效果及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疲劳性骨折?

什么是疲劳性骨折?疲劳性骨折也叫做应力性骨折,主要是因为骨骼系统长期受到了非理性应力所造成的现象。
桡骨、跖骨和颈骨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的部位。
比如说当出现轻微损伤以后,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调理和治疗,如果继续受到外力的伤害,就可能会引发疲劳性骨折。
对于疲劳性骨折患者来说,一定要及时治疗,加强调理。
★病因局部长期受反复集中的轻微损伤后,首先发生骨小梁骨折并随即修复,如在修复过程中继续受外力作用,可使修复障碍,骨吸收增加,反复这一过程,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性骨折。
★分级0级(正常重建):有细小的骨膜新生骨形成,X线片无异常改变,无临床症状,但骨扫描可见细小的线性吸收增加;1级(轻度应力反应):亦表现为皮质骨的重建,患者可出现运动后局部疼痛,无压痛,X光片阴性,但骨扫描为阳性;2级(中度应力反应):皮质骨吸收稍强于骨膜反应,可出现疼痛和压痛,X光片骨外形完整,可见模糊的征象,骨扫描阳性;3级(严重应力反应):骨膜反应及皮质骨吸收范围均扩大,疼痛持续存在,休息时也出现,X光片可见皮质骨增厚,骨扫描阳性;4级(疲劳性骨折):骨活检可见有骨坏死、骨小梁微骨折及肉芽组织形成,由于疼痛,负重几乎不可能,X光片可见骨折及早期骨痂形成,骨扫描阳性。
根据MRI(核磁共振)表现对疲劳性骨折提出的分级0级:T1,T2 及STIR像均正常;1级:T2 及STIR像可见中度骨膜水肿;2级:T2 及STIR 像可见明显的骨膜及骨髓水肿;3级:T1像为骨髓水肿,T2及STIR像表现为骨膜与骨髓严重水肿;4级:T1像可见骨髓水肿,伴有低密度信号影(骨折线),T2及STIR像有严重的骨髓水肿。
★治疗★治疗方法与暴力骨折基本相同。
骨折没移位或轻度移位,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制动等方法治疗,后期再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症状较重,断端出现骨化现象或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较为困难,需手术切开复位或石膏外固定治疗。
疲劳性骨折发生后,如得不到及时休息,作用力持续存在,骨小梁断裂将导致完全性骨折,故患者应及时休息,纠正错误动作、姿势,避免应力反复作用于伤处造成再伤。
骨折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2干骺端及二次骨化中心骨 折: T1WI—线形低信号影。 T2WI—高信号影。
3骺板纤维桥和骨桥:连接 干骺端源自骨骺T1WI、 T2WI低信号区。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胫骨骨骺III型骨折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 1.I、II型损伤以手法复位外固 定为主。 2.V型损伤必须延期负重。 3.I、IV型损伤要求恢复对位及 关节面平整,以手法为主,亦可 手术,以避免形成骨桥及骨性关 节炎。
治疗 治疗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 似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 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 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 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治疗
1、复位标准:
疲劳性/应力性骨折
到临床诊断时,骨痂 已形成。
好发部位: 跖骨、胫腓骨、肋骨、 股骨干、股骨颈。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一侧骨皮质横形的骨折线。 骨折线周围明显不规则硬化。
有时需要高电压摄影或CT才能发现骨 折线。
根据病史和X线表现可作诊断。
影像学表现
三、病理性骨折
概念:骨髓炎、骨肿 瘤、骨质疏松等所致 骨质破坏,微外力即 发生的骨折,称为病 理性骨折。
解剖
骨骺损伤 Salter-Harris分型:
I型:骨骺分离 II型:骨骺分离伴干骺端骨折 III型:骨骺骨折 IV型:骨骺和干骺端骨折
V型:骨骺板挤压性损伤
骨骺损伤
从干骺端至骨骺跨过骺板的断 裂,其内血肿机化则形成纤维桥。 纤维桥可进一步骨化形成骨桥。
疲劳性骨折的早期诊断

股骨 4 ( 例 股骨 中下段 2例, 股骨 下段 2例 ) 胫 , 骨9 ( 例 胫骨 中上段 6例 , 骨 中下段 3例 ) 腓 骨 2 胫 , 例, 骨 5 , 跖 例 肋骨 1例 , 颈椎 1 。 例 2 2 疲劳性 骨折 X线平 片 C . T及 MRI 现 表 x线平 片 : 期 x线平 片多 阴性 , 早 病程 2 ~4周 后患者 x线平 片可表 现为 : ①连 续 性平 行状 骨膜 反 应( 见图 1 , ) 此像 与 一 般 骨折 后 的骨 膜 增 生 走 向不 同。② 骨皮质 局 限性 增厚 , 劳性 骨 折 后患 者继 续 疲 活动刺 激骨膜 新骨 生 长 , 见后 内侧 出现 不 同程 度 可 的骨皮质 增 厚 。③ 丘 状 骨痂 ( 见图 2 , 折 处骨 痂 )骨 局 限性大量 生长 , 形成外缘 光滑 的丘状堆集 , 可 仔细 观察 可见其 中隐约 的骨折线 。④与骨 折线走 行一致 的横 行致密 阴影 。
1 1 病历 资料 .
对 于骨折一 般可 作 出 明确诊 断 , 现为 骨 皮质 的连 表 续 性 中断 , 对 于 疲 劳 性 骨 折 早 期 X 线 平 片 多 阴 但 性, 易发 生漏 诊 , C MR 对 疲 劳性 骨 折 早 期诊 而 T、 I 断有重要 意义 , 清 楚 地显 示骨 折 线及 髓 腔和 周 围 能 软组织水 肿 、 出血 情况 。
伴邻 近组织肿胀 , 晚期 出现骨膜 反应 , 内外 膜增生 骨 成骨 , 局部密度增 高 , 见骨质破 坏( 未 见图 3 。 ) MRITwI 清 晰 见到 边 缘 锐 利 线 样 低 信 号 可 骨折 线及上下邻 近髓腔 内和周 围软组 织 内边 界模糊 不清 的低信号水 肿 区( 见图 4 。T 加 权 S R像显 ) 2 TI 示骨 折线及邻近 髓腔 内高信号 水肿 区( 图 5 。华肝脏病杂志, 0 08 6 :2 . J. 2 0 , ( )3 4 【 ] 戴炜 , 3 禹弘, 胡敏冬 , , 等 分子 吸附再 循环系统及血浆置 换在重 型肝炎治疗中的疗 效 比较 [ ] 实用肝脏病 杂志, 0 4 7 4 : J. 20 , ( )
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

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相关性损伤,特别常见于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和军人。
胫骨是下肢的重要骨骼之一,负责支撑身体重量和承受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
在持续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胫骨可能出现疲劳性骨折,主要是由于骨骼受到过度的应力和负荷导致骨组织损伤和微裂纹,进而发展为骨折。
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可能表现为局部疼痛、轻微肿胀和运动时的不适感。
随着病情加重,症状可能会加重,患者出现行走困难、疼痛加剧等症状。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症状、临床检查与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诊断分析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
通过对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深入了解该疾病的症状特征、临床检查与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我们着重讨论对于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准确诊断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症状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通常由过度使用或重复压力引起的骨骼应力超载造成。
该病症的症状可以包括:1. 疼痛:双侧胫骨区域会出现刺痛或隐痛,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2. 肿胀:患处可能会有轻度的肿胀或肿胀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运动后。
3. 触痛:当按压胫骨区域时,可能会感到局部的疼痛或不适。
4.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不适,患者可能会在运动或活动时感到不舒服或难以进行正常的活动。
低场强MRI在下肢骨疲劳骨折早期诊断和鉴别中的应用

低 场 强 MR I 在 下 肢 骨 疲 劳 骨 折 早 期诊 断 和 鉴 别 中的应 用
何建平 。 , 张伟 强 , 白 毓‘ , 罗荣芳 , 王 彩云 ( 1 .陕西 省宝鸡市 人民医 院 MR I 室, 陕西 C T室 , 陕西 宝鸡 7 2 1 0 0 0 ) 宝鸡 7 2 1 0 0 0; 2 .陕西 省凤翔 县 医院
吉林 医 学 2 0 1 3年 8月 第 3 4卷 第 2 3期
・
4 7 6 3・
肉芽 和瘢 痕组织增生情况观察 。
1 . 4 统计学 方法 : 采用 S P S S 1 6 . 0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 , 两组成 功率 、 肉芽 和瘢 痕组 织增 生 的 情 况 比较 采取 检 验 。P<
C T检查 , 无法对骨折线 进行 充分 显示 , MR I 现 阶段 已成为 评 价早期疲 劳损伤的最 佳选择 “。笔 者 回顾 性分 析 2 l例下 肢
正侧位片 ; C T检查采用 G E B i r g h t s p e e d e l i t e 1 6排螺旋 r T , 扫
敏感发现下肢长骨疲劳骨折 , 有助 于早期诊 断和判 断愈合情况 。 [ 关键 词】 疲劳骨折 ; 磁共振成像 ; 下肢 骨折 疲 劳骨折的发生常常 没有 明确 的外伤史 , 早 期行 x线 和
时行 C T检 查 。x线 检 查 使 用 G E飞 天 D e i f n i u m 6 0 0 0 D R 机 摄
孑 L 术[ J ] . 应用医学 , 2 0 0 8 , 1 ( 1 0 ) : 7 5 . [ 3 ] 肖满意 , 黄溥倪 , 张子 曙. 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前数字减影 泪道造影的意义 [ J ] . 湖南 医科大学学报 , 2 0 1 0 , 2 5 ( 4 ) : 4 1 6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0 2 编校 : 徐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25 !
图 1 T1WI, 胫骨中段斜形骨折并邻近髓腔内低信号水 肿区
图2
T1WI, 股 骨下段横 断形骨 折及髓 腔内局 部水肿
图3
同图 2
病例 ,T2 加权 ST IR 像 , 显示骨折线及其邻近上、 下 方髓腔内高信号水肿区。前、 后侧软 组织内斑 片状高信号 影像 粉碎性骨折 ,T 2 加权 ST IR 像 , 显示髓腔内及其周围软组织内广泛的水肿信号 , 前部软组织稍肿胀 清晰锐利
参考文献 :
[ 1] 黄昌林 . 军事训练伤诊 断分类 标准的 拟定 与应用 [ J] . 人民军 医 , 1996, ( 11) : 7- 8. [ 2] St erling JC, Edelstein DW, Calvo RD, et al . Stress fract ures in the athlet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 Sport s Med, 1992, 14( 5) : 336- 346. [ 3] 权 毅 , 潘显明 , 廖冬发 , 等. 胫骨疲劳骨折的力学基础与预防 [ J] . 骨与关节创伤杂志 , 2002, 17( 3) : 213- 214. [ 4] [ 5] 赵钟岳 , 译 . 骨科生物力学 [ M ]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93. 49 51. John H, Burckhardt A, Gachter A. Fatigue fracture: a frequent ly over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 , 多为隐 性骨裂。临床上 常见 于新 兵训练 的初 期阶 段 ( 2~ 7 周) 或从事体育运动、 舞蹈、 杂技等高强度、 超负荷、 高 频率重复运动的人员。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 , 发生率可高达 20% ~ 30% 。自 1998~ 2002 年, 经我 科检查 , 后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疲劳性骨折患者 11 例 总结报告如下。 1 1.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11 例中, 男 10 例 , 女 1 例。最大年 龄 27
探讨下肢长骨疲劳骨折早期 的 MRI 诊断价值。 方法
对 11 例 经临床随 访或病理证 实的早期 疲劳骨折 MRI 影 像
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MRI 能早期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周围软组织、 髓腔内的水肿和出血 , 尤其 T2 加权 STIR 像 对诊断最有 价 值。 结论 MRI 对疲劳骨折能作出早期诊断 , 对临床早期治疗 意义重大。 关键词 : 疲劳骨折 ; 下肢 ; 长骨 ;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 R683. 42; R44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1671( 2003) 07- 0624- 03
tary recruits. An Overview[ J] . Orthopade, 1995, 24( 4) : 457- 666. Walker RN , Green NE, Spindler KP. Stress fractures in skelet ally immature patients[ J] . J Pediatr, Orthop, 1996, 16( 6) : 578- 584. [ 10] Tyrrell PN , Davies AM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earances of fa tigue fractures of the long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J] . Br J Radial, 1994, 67( 5) : 332- 338.
[ 1]
股骨中下段交界部骨折 4 例 , 下段 3 例; 胫骨中段 4 例。MRI 所见 : T1WI 可清晰见到边缘锐利线样低信 号的骨折线及上、 下邻近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内边界 模糊不清的低信号水肿区 ( 图 1, 2) 。T2WI: 骨折线上、 下邻近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内呈弥散分布的高信号水 肿区, 皮肤软组织稍示肿胀 , 在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更清 晰 ( 图 3, 4) 。 PDWI: 显示骨折线更清晰 ( 图 5) 。 11 例病人在做 MRI 检查前行 X 线检查 , 均无明显 阳性发现。 3 讨论 骨骼是一个动力性组织 , 它随应力改变而增强和 改造[ 2] 。疲劳性骨折是一种累积性应力性损伤, 是由 有节律地反复阈下刺激所引起的骨连续性破坏 , 因此, 其多见于长距离急行军、 长跑的战士和从事体育运动 或舞蹈基础训练的人群。其病理特征是骨的破坏与重 建同时进行。本组 11 例病人检查前未遭受直接暴力, 均是在频繁长跑训练、 足球训练及舞蹈基础训练中出 现患肢疼痛、 压痛、 肿胀、 活动不适就诊。 从生物力学及动态力学的观点看[ 3] , 长骨对压力 和牵伸力都有相当大的载荷能力 , 而对折弯力的抵抗 较弱。任何偏心和远离管状骨中心的负荷都会产生另
! 626 !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年 7 月第 19 卷第 7 期
J Pract Radiol, Jul 2003, Vol 19, No. 7
looked injury? [ J] . Helv Chir Acta, 1994, 60( 9) : 551- 555. [ 6] 周维江 , 朱 诚 . 应力 骨折 [ J] . 国外 医学 军事 医学分 册 , 1996, 13 [ 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RI feature of fatigue fracture. Methods MRI of 11 cases of fatigue fracture was retrospectively ana lyzed and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clinical diagnosis. Results The fracture line, swelling of marrow cavity and soft tissue were well demon strated using MRI, especially T 2WI ST IR images. Conclusion MRI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ng of fatigue fracture for early treatment. Key words: fatigue fracture; lower limb; long bone; MRI
[ 8, 10]
。因
认为发生疲劳骨折与足部病变有关。此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组有 7 例发生于股骨的中下段或下段 , 这可能 与局部的解剖特征有关。大腿的中下段肌肉较上段薄 弱, 对股骨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差。而大腿下段的肌肉 更加薄弱 , 多为肌肉的腱性部分, 其保护作用更差, 且 该段有较多的肌肉附着点 , 当膝关节运动, 肌肉强力收 缩时 , 其附着点处产生较大的牵拉力, 因而受损的机会 较多。此外, 在股骨干的中下段, 股四头肌逐渐移行为 腱性结构 , 在髌上囊处股四头肌腱离开股骨干并与股 骨干之间形成一个约 15 ∃的夹角, 当下肢运动时 , 股四 头肌的强力收缩和膝关节的伸屈运动, 将对上述夹角 顶点处骨膜及骨质产生牵拉, 长期不良刺激的积累 , 导 致骨折易发生于此。 胫骨也存在有解剖学上的薄弱区, 由于胫骨中上
Early Diagnosis of Fatigue Fracture of the Long Bone of the Lower Limb Using MRI ZHAO T ian - ping , YANG Lei - zhen, DUHong , ZHANG Wei ( Department of MRI , Jiaozuo People s Hospital , Jiaozuo 454002, Henan Province, China)
! 624 !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年 7 月第 19 卷第 7 期
J Pract Radiol, Jul 2003, Vol 19, No. 7
下肢长骨疲劳骨折的早期 MRI 诊断
赵天平, 杨雷振, 杜 红, 张 伟
焦作 454002) (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 河南
摘要 : 目的
图4
胫骨中 段
图 5 同图 2 病 例 , PDWI, 骨折线
一侧的张应力, 而张应力有使骨骼弯曲的倾向。另一 方面 , 下肢的肌肉就象一组减震装置, 客观上起着减速 并吸收能量的作用, 以缓冲外来动能, 使骨骼受到较小 的冲击力及张力。同时, 肌肉又象一根拉杆天线, 对骨 骼有∀ 肌肉夹板# 保护作用 , 可以防止骨骼弯曲 此, 通常情况下疲劳骨折是不易发生的。 反复超负荷的 训练, 可引起下肢肌肉 的疲劳、 损 伤, 不协调收缩和对骨骼的失保护作用 , 当肌肉疲劳至 丧失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时 , 应力即直接作用于骨骼 , 同 时, 由于肌肉过度疲劳或出现损伤时, 将引起肌肉的不 协调收缩 , 使骨骼受到不对称性应力的刺激。另外 , 肌 肉的反复强力收缩, 也可出现其附着点处的骨膜牵拉 性损伤, 甚至可引起骨膜撕裂及骨膜下积血而破坏血 运, 最终导致骨骼的整体性破坏最小年龄 7 岁 , 平均 19. 8 岁。其中新兵战士 7 例 , 体育运动员 3 例, 舞蹈训练 1 例。就诊检查时间分别 从有自觉症状, 如局部疼痛、 肿胀, 活动时加重、 休息时 减轻等的 1~ 4 周不等。 1. 2 方法 采用 GE 公司的 Signa 1. 0T MR 成像装置。 采用 SE 、 FSE、 GR 加 脂肪抑 制序 列。行 T 1WI( TR/ TE 300~ 450 ms/ 9 ms) 、 T2WI ( TR/ TE 3000~ 3900 ms/ 87~ 102 ms) 、 PDWI ( TR/ TE 2000~ 3000 ms/ 24~ 31. 2 ms) 、 GR ( TR/ TE 500 ms/ 20 ms, 角 度 20 ) 矢 状、 冠 状及 横 断位 多方 位成 像 , 层厚 3~ 4mm, 间隔 1~ 2 mm, FOV 24 24。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