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下肢骨折
中医骨伤科(2)(1)

名词解释:1.搭肩试验:(杜加试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
如果手能够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者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够搭于对侧肩部,均为阳性体征,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
2.清创术: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3.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4.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º~140º之间。
5.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形成一个角度,称前倾角或扭转角,正常在12º~15º之间。
6.结节关节角(跟骨骨折):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º~45º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7.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8.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等,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9.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是以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为特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
10.弹响指:指屈肌腱在狭窄的管腔内受压而变细,两端膨大呈葫芦状。
屈指时,膨大的肌腱部分通过腱鞘狭口受到阻碍,使屈伸活动受限,勉强用力伸屈患指或被动伸屈时,便出现扳机样的弹跳动作,并伴有弹响声。
简答题:1.肌力测定标准:可分为以下6级。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的阻力(接近正常)。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入院后,送到指定房间床位,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制度。
2、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发烧者按规范要求测量。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舌象、脉象、二便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4、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四肢骨折患肢抬高20°—30°,保持肢体在功能位;颈椎骨折抬高床头15°—20°,翻身时头、颈、躯干呈轴线;下肢骨折抬高床尾15°—20°。
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做好皮肤护理,详细交接班,并记录。
6、遵医嘱指导下确使用外治药或内服药,观察用药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7、手术患者按骨伤手术常规进行。
8、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注意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按时活动肢体,如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形成压迫性溃疡,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出现缺血性挛缩。
9、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0、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11、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加强情志护理,严格执行护患沟通制度,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3、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家属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
使其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
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二、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
2、术日晨护理(1)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中医骨伤科学病例分析

郭某,女性,7岁。两小时前翻单杠时摔下,右肘 伸直位手掌着地,当即发现右肘部肿胀疼痛,肘 前突起,不能自如伸屈活动,不能持物。检查: 右肘部肿胀、压痛、有骨擦音,肘前可摸到骨折 端顶在皮下。肘后呈靴形畸形,肘后三角关系正 常,桡动脉搏动可,手部活动及感觉正常。X线片 示:右侧肱骨髁上可见由前下斜向后上的骨折线, 骨折的近端向前移位,远端向后移位。
中医骨伤科学病例分析
病例二 孙某,女性,55岁,行走时不慎摔倒,左手掌着
地,腕关节呈背伸位,即致左腕部肿痛,活动受 限。经查:左腕部肿胀压痛明显,呈“餐叉样”畸 形,腕关节功能障碍。 要求:诊断、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简析、整复及 固定方法、固定时间
中医骨伤科学病例分析
诊断:左桡骨下端骨折。 辨证分型:伸直 型。
中医骨伤科学病例分析
(1)患者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2)拟定早期治 疗方案。
(1)诊断:右肱骨干中下1/3骨折并桡神经损伤。 (2)诊断依据:①右上臂外伤史;②右上臂中下段
肿胀、疼痛、畸形、异常活动;③右腕下垂,手指不 能背伸,拇指不能外展,右“虎口”区皮肤感觉迟钝; ④X片检查提示右肱骨干中下1/3处骨折,骨折断端有 重叠、侧方移位。 (3)早期治疗方案:骨折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 定。支架固定右腕于背伸位,服用神经营养药,观察 腕部、手指感觉运动恢复情况。中药内服:以活血行 气,祛瘀止痛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功能锻炼: 练习右腕、肘、手指的屈伸活动。
要求:(1)诊断;(2)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病例分析
(1)诊断:伸直型右肱骨髁上骨折 (2)整复固定法: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
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 两手分别握住远近段,相对挤压,矫正旋转和侧方移 位后,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四指重叠环 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令远端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 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即可复位。 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90º~110º位置3周,为防止肘内 翻,可在骨折近端外侧及远端内侧分别加塔形垫,夹 板固定。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应立即松 解全部外固定,置肘关节于屈曲40º位置进行观察。
正确解读中西医治疗骨折四原则

正确解读中西医治疗骨折四原则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博采各地中医骨伤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
时至今日,骨伤科针对骨折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这十六字原则始终指导着我们临床实践。
但部分西医骨科从业人员、部分个体医疗机构,对以上原则存在曲解、误解,现在我们就来正确解读一下中西医治疗骨折四原则。
笔者临床生涯中,曾遇在外个体医疗机构内就医患者,或是桡骨远端骨折、或是三踝骨折、或是肩、肘关节脱位患者,在个体医疗机构内行手法复位后来医院复查复位情况,见患者均未进行夹板或是石膏外固定,向患者指出不妥,竟遭患者指责,说进行复位的个体医疗机构医师乃是祖传数代的中医骨伤名家,向其告知骨折治疗的“动静结合”原则,即复位后以祖传中药外敷患部即可,不需要进行固定,应早期活动骨折处防止关节僵硬。
至外敷中药月余,患者均觉不对,返院复查,骨折端完全移位未愈。
以上完全是对“动静结合”原则的误解,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原则,指的是骨折复位、固定(包括内固定及外固定)后,应根据骨折恢复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包括骨折后早期、中期、后期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肢端血液循环、加强静脉回流,利于肿胀消退,同时利于肌力恢复,防止关节僵硬的发生。
说到“筋骨并重”时,曾有西医从业人员问我,什么是“筋”,说骨科学应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其中并无“筋”的概念,所以中医骨伤是不科学的。
何为“筋”?中医讲的筋主要泛指人体软组织结构,例如血管、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皮下组织都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
何为“筋骨并重”,指的就是治疗骨折、治疗软组织损伤要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例如治疗伴有动脉损伤的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仅仅是切开复位固定骨折端,对动脉损伤也应该进行妥善处理,又如治疗伴有肩锁关节脱位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除了复位、固定骨折端外,应对断裂的肩锁、喙锁韧带进行修补,诸如此类例子太多,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骨折-下肢骨折(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教材)

【治疗】
应按照骨折的时间、类型和患者的全身情况等 决定治疗方案。新鲜无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不 需复位,但患肢应制动;移位骨折应尽早给予 复位和固定;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可采用髋关节 重建术或改变下肢负重力线的截骨术,以促进 骨折愈合或改善功能。
1.整复方法
(1)屈髋屈膝法患者仰卧,助手固定骨盆,术者握其 腘窝,并使膝、股均屈曲90°,向上牵引,纠正缩短畸形。 然后内旋外展髋关节并伸直下肢,以纠正成角畸形, 并使折面紧密接触。复位后可做手掌试验,如患肢外 旋畸形消失,表示已复位(图6-69)。
第三节 下肢骨折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故需要良好的 稳定结构,两下肢要等长。当下肢发生骨折后, 对骨折整复要求高,不仅需要患肢与健肢的长 度相等,而且要求对位对线良好。若患肢成角 畸形,将会影响肢体的承重力;若患肢短缩在 2cm以上者,则会出现跛行。
Hale Waihona Puke 下肢肌肉发达,骨折整复后,单纯夹板固 定难以保持断端整复后的位置,尤其是股 骨干骨折及不稳定的胫腓骨骨折,常需配 合持续牵引,固定时间也应相对长些,以 防止过早负重而发生畸形或再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干骨折 股骨踝上骨折 股骨髁间骨折 髌骨骨折 胫骨髁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 踝部骨折 距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跖骨骨折 趾骨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 的骨折。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一个角 度称内倾角,又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 140°之间。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儿 童平均为151°,而成人男性为132°,女性为 127°。
基底部骨折因骨折线部分在关节囊外,而且一般移位 不多,除由股骨干髋腔来的滋养血管的血供断绝外, 由关节囊来的血运大多完整无损,骨折近端血液供应 良好,因此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较低。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环者,称为骨折2.脱位:关节遭受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3.石膏临界点:指石膏的硬化、定型阶段,一般需要10~20分钟。
4.骨骺损伤是小儿和青少年骨骼发育停止以前的一种特殊损伤。
5.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6.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7.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并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8. 弹性固定:脱位后,骨端位置改变,关节周围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对脱位关节作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
知识点1.小夹板最初记载在葛洪《肘后救卒方》。
2.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诸病源候论》对伤科学的描述,清创疗方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4.华佗的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手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骨伤科疾病之康复。
5.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火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的特点: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6.骨折的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外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7.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为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11.12.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位成角、内旋移位。
中医骨伤科骨折概论课件

七 骨折的治疗
28
骨折治疗的原则
• 动静结合: 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 筋骨并重: 骨与软组织并重。
• 内外兼治: 局部与全身兼治。
• 医患合作: 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
•
性相结合。
29
骨折的治疗
• 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 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 固定: 采用某种方法用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 练功: 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运动,
(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 外界相通
12
(二)按骨折的损伤程度
• 单纯骨折 • 复杂骨折 • 不完全骨折 • 完全骨折
13
(三)按骨折线的形态
35
切开复位
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 暴露骨折端, 在直视 下将骨折复位。
36
骨折的固定
• 外固定 • 内固定
37
外固定
• 小夹板固定 • 石膏绷带固定 • 持续牵引 • 骨外固定器 • 外展架
38
39
40
41
牵引架(布朗氏架)
42
床头牵引架
43
44
45
骨折的内固定
• 螺丝钉 • 接骨板 • 髓内钉
•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很大努力,仍未 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在此位置下愈合,对 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32
功能复位的标准
• 旋转、分离移位: 必须完全纠正 • 成角移位: 对于下肢,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可
以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侧方成 角,必须完全矫正。对于上肢,肱骨干可稍有畸 形,前臂双骨折不能有成角畸形。 • 短缩移位: 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 • 侧方移位(横形骨折): 骨干部位对位达1/3,干 骺端对位达3/4。
下肢科护理常规 胫骨平台骨折

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胫腓骨骨折常指小腿部胫腓骨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
一、护理评估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2、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全身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的观察警惕合并损伤和其他系统并发症;如足趾不能主动活动,皮肤感觉减退,观察是否保持有效固定,防止并发症。
(2)局部情况:局部肿胀程度,肢端血液循环变化骨折早起局部可进行冷敷,老年合并糖尿病或心脏病时做好内科观察和护理,观察是否保持有效固定,防止并发症。
三、给药护理1、临床一般根据骨折三期辩证用药:(1)骨折初期,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血行脉外而致气滞血瘀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治则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如:散瘀汤、逐瘀安痛汤方剂(2)骨折中期,以和迎生新、接骨续筋为治则,如:生骨汤(3)骨折后期,由于气血耗损,往往出现虚像,以补气养血及补益肝肾、续筋接骨之法为主,如:生骨汤或患局外敷膏药等。
2、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效反应,外敷应注意不要烫伤皮肤,采用温热湿敷、熏洗要注意温度。
3、疼痛时遵医嘱口服止痛药或肌注止痛剂等4、温水冲服泻叶,以预防便秘。
四、饮食护理1、损伤初期:1-2周,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饮食宜清淡,选用调理脾胃,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丝瓜、茄子、蜂蜜、鸭肉等,忌酸性、生冷寒凉、燥热、油腻之物。
2、损伤恢复期:2-4周,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宜用补益气血的食品,如:桂圆、大枣、木耳、兔肉、鸡肉、鸡蛋等。
3、伤病后期:5周以上,此期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长,如:栗子、枸杞、核桃、海参、甲鱼、猪蹄、鸡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主,尤内侧A于基底部关节
•
囊滑膜反折处入股骨头;
•
②股骨干滋养动脉;
•
③圆韧带小动脉
诊查要点
• 年龄特点: • 老年人多发 • 外伤史与症状: • 绊倒病史,外旋暴力致伤多 • 疼痛、畸形、功能障碍 • (活动受限) • 局部体征: • 患肢多见内收、外旋,短
缩畸形腹股沟处压痛、大粗隆 叩击痛、轴心叩击痛阳性;三 角底边缩短;大转子顶端在线 之上,明显突出
• 手术目的: • 降低死亡率 • 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
治疗
整复方法:屈髋屈膝法,牵引复位法 固定方法: 患肢外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足中立位(三不:不侧卧、不盘腿、不下地)穿
丁字鞋或轻重量皮肤牵引6~8 W也可用多根钢针或螺纹钉内固定 手术治疗: 根据情况选用转子间移位截骨术、转子下外展截骨术、股骨头切除、人工股 骨头置换等 药物治疗:三期辩证用药 练功活动: 加强股四头肌舒缩训练,以及踝关节和足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 萎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根据X线情况决定是否弃拐行走 辩证调护:改善全身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或加重
伤口流血且可见骨折断端
胫腓骨干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 X线表现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表现与诊断
• 预后: 开放骨折:软组织缺损、感染、骨外露 闭合骨折: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可伴血管、神经伤 胫骨下 1/3 愈合较慢
胫腓骨干骨折——治疗
• 手法复位外固定
•
——闭合性骨折,移位少者尤长螺旋、斜形
X线表现:明确诊断与分型
骨折线: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前二者囊内骨骨折) 角:内收型 > 50度、外展型 < 30度;
Ⅰ型 < 30度、Ⅱ型 30~70 、Ⅲ型 > 70度
• 分型:Ⅰ型:不完全骨折 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治疗
• 原则:新鲜无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不需复位,但患肢要制动;移位骨折要及早复 位和固定;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可采用髋关节重建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或改善功 能。
股骨干骨折 ()
病因病机
• 直接暴力致伤多
• 上1/3骨折: • 近段屈曲、外旋、
外展 • 远段向上、后、
内 • 向外成角、短缩 • 中1/3骨折: • 远段向外成角
诊查要点
• 外伤史与症状:剧痛、畸形、髋膝不能活动 • 局部体征:肿胀、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 • X线表现:可确诊 • 下1/3骨折:可伤及坐骨神经、腘动静脉
顺序 分 类
缩写 足的位置 距骨移动方向
1 旋后/外旋
内翻
外旋
2 旋前/外展 3 旋前/外旋 4 旋后/内收 5 旋前/背屈
外翻 外翻 内翻 外翻
外展 外旋 内收 背屈
常用术语
外旋损伤 无下胫腓分离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以青壮年 多见,髌骨骨折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 横断、粉碎、纵型和撕脱型,而横断型占 髌骨骨折的2/3。
常规治疗方法及优缺点
手法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但只适应于移位轻或无异位骨折,而且, 固定时间长,易导致膝关节强直。 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 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
——开放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伤者
• 清创、外固定架固定
•
——软组织广泛损伤的开放性骨折
• 皮瓣(带蒂、游离)移植对消灭创面的作用
石膏外固定
石膏切楔
石膏靴
开放性骨分类 Ⅰ型:开放性骨折,伤口小于1,清洁 Ⅱ型:开放性骨折,伤口长于1,无广泛软组织
损伤、撕脱或撕脱的皮瓣
踝部骨折 ()
第六章 骨 折 第二节 下肢骨折
股骨颈骨折 ()
股骨上端解剖概要
• 髋关节组成:股骨头(颈、转子)—— 髋臼 • 颈干角:正常值在110 ~ 140 °之间,平均男性
132°、女性 127°、小儿151 ° • 前倾角:12~15 ° ,儿童较大
股骨上端解剖概要
• 股骨头血供:①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升支供血
药物治疗:三期辩证用药
•
练功活动: 加强股四头肌舒缩训练,以及踝关节和足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
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6个月根据X线情况决定是否弃拐行
走
•
辩证调护:改善全身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或加重
( , 动力加压髋部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病因病机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 顺转子间骨折 反转子间骨折 转子下骨折 根据股骨矩的完整性 稳定型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治疗
• 急救时临时夹板固定
• 持续牵引及局部固定
• 切开复位内固定:移位骨折、多段骨折,并血管神经 伤者
•
方法:接骨板,加压负重钢板,髓内钉
•
新进展: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
定
• 新生儿骨折:伤肢用绷带固定于胸腹部
• 幼儿骨折(3、4岁以下):垂牵直引悬吊牵引
牵引
牵引
髓内钉内固定
股骨髁上骨折
• 整复方法:屈髋屈膝法,牵引复位法
•
固定方法: 患肢外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足中立位(三不:不侧卧、不盘腿、
不下地)穿丁字鞋或轻重量皮肤牵引6~8 W也可用多根钢针或螺纹钉内固定
手术治疗: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者可根据情况选用转子间移位截骨术、
转子下外展截骨术、股骨头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等
•
分型
• 单纯骨折无移位 • 合并有小转子的撕脱骨折,股骨矩完整 • 合并有小转子的撕脱骨折,累及股骨矩 • 伴有大小转子的粉碎骨折 • 为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下外下,
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矩破坏
诊查要点
• 症状:肿胀明显,常有皮下瘀斑 • 体征:压痛点在大转子,内收、外旋、短
缩畸形
治疗(手术治疗)
踝部骨折——分类与移位机理
• 分类法(1950):是一个较完善、较能被广泛接 受的踝部骨折分类法。
• 每一型包括两个名称,第一个是损伤时足所处的 位置;第二个是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外力作用后的 移动方向。
• 主要分为五个骨折类型(按发生的多少依次排列 如下表,表内并包括该型损伤的简称)
分类法(1950)
固定牢固、骨折对位好,但需二次手 术,有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胫腓骨骨折 ( &)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表现与诊断
外伤史: 直接暴力——横、短斜、粉碎,由外向内开放 性骨折,多
间接暴力——长斜、螺旋(腓高于胫),由 内向外开放骨折 症状:疼痛、功能障碍、畸形、伤口流血 体征:肿胀、压痛、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