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篇一:《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

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历

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

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这可从《史纲》里面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例如,作者提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受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历

史,要认清事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潮流。社会在进步,旧的制度被淘汰。历史,其意义最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历史学科就是如此。我们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曾饱受欺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不能够居安思危。可是当今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仍旧不肯正视历史,却热衷于依靠对历史的意淫来寻求快感,活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回不到现实。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反思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消除偏见,才能为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对过去的事情的掌握和理性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事情圈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有高屋建瓴之意味。等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烦恼和忧虑都是如此的

渺小。从自身修为角度来讲,可以让我们能够超然世外远离目光短浅的痛苦。从处理事情来看,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全局,可以站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我一直说,学历史,不能指导你具体发财致富,但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你的人生。这个多元的世界,赚钱容易,修身难。没有好的修为,终生痛苦。内心的苦痛是物质不能弥补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最大的帮助。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

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读完《中国人史纲》真是感悟颇深,希望这本优秀的著作能被更多人发现并且阅读。

篇二:中国人史纲上

浅读《中国人史纲》

柏杨写的够详细,来龙去脉也交待清楚了,尤以东西的对比让我更加欣赏。但中间各种名号实在头晕。在叙述时,穿插对事件的评论,有的相对到位,也免不了主观,也有令我茅塞顿开之感。

通过他写的夏商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政治军事生态,攻伐结盟诸事,让我想起一战二战亦有大相似之处,巴黎和会的协定不也是一张废纸?跟诸侯和平会盟区别不大。自不强,无所依持,春秋时如此,今亦如此,不是今不出古,而是人性大抵如此。再到秦国,远交近伐,外交长袖善舞,将山东各国各个击破。而所谓合纵,也只是徒有虚名,都在坐视,绥靖政策古已有之,可观二战之前的英法。秦国各个君主的能屈能伸,决心之大,政策之熟,令人赞叹。人性不变,历史总在相似的播放。

再及诸子百家,实在扼腕叹息,灿灿文化,各自争鸣,论及民国也不能及。待罢黜百家,只留儒家,乃成一家之言,

再及程朱,国人灵性渐灭,,至明清绝矣。大分裂造就文化的大繁荣,各种流派按照自己的理论寻找拯救世界的方法。再论儒家,也不一定是先秦的儒家了,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夹杂了太多私货,每个朝代都是特色的儒家。不过,不可否认儒家为中国提供了文化上的向心力,民族同化的有力工具。如果百家一直在,中国也许是另一个欧洲大陆。历史总是带有主观性,没有绝对公平的忠实记录者,柏杨也不是。

东西方间在早年没有交流,各自发展,但早期演化的过程却惊人相似。都在纪元前后出现圣贤大爆发,学术流派熙熙攘攘。面临威胁也很相似,甚至相同时间统一被破坏的方式也类似,都是北方蛮族入侵。匈奴西迁,算是第一次把东西方连在一起,不过各自完全没有意识到,汉朝的北伐引起连锁反应,四世纪时,一连串民族入侵导致罗马亡,罗马至死都不知道真正凶手是谁。东西文明如果提前碰撞,会有什么火花呢?

如果亚历山大到达战国时的中国;凯撒征服高卢后继续北上,会是什么景象呢?谁胜谁负,还是和平交流?会不会同化掉欧洲大陆?历史不容假设。

幸有秦始皇将大一统的观念注入民族的基因中,无论大分裂还是小分裂,统一终究是人心所向。这其中也有儒家的功劳,中华民族以顽强的文化融合力不断同化来到这里的民族,无数来了又走的民族,中国还在这里,一直延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流淌着的还是先民的血液。中国终究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创造文明的先民的后代还在这里继承遗志。

以史为鉴,以一国可以及一人。柏杨说,历史已显示一个定律,处在巨变的时代,有能力彻底改变的国家强,,改变不彻底的国家乱,而拒绝改变的国家则继续没落,直到灭亡。我觉得这个定律用到人身上照样正确。巨变的时代,有能力,有勇气不断改变,顺应潮流的人会越开越强;心猿意马,瞻前顾后的

人会迷

茫,困惑;而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人会被淘汰,甚至死的很惨。读史不为记史,引以为鉴,以求明智。

史学家记录历史,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读史可不是精准的掌握历史的年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史为鉴。透过历史的长河,读懂当下的形势,此为读史上乘境界。

篇三:《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人史纲》心得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被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

的写作。作者在监狱里度过了9年多的时光,但作者面对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

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将历史写得精彩生

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

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读完这本书,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平时写材料,过于平铺直叙,或是照搬照抄,缺少创新,缺少新意,更多的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就形成不了体系,构成不了自己特有的逻辑。

“一部优秀史书,其意义不只在于发掘出多少历史真相,更在于阅读时能给读者提供多少思考和启示。”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书记的讲话,不一定是通篇的总结和安排,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思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

二是最大限度的充实自己。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叙述

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历史都是相似的,但是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书,充实了很多历史书上未曾见过的内容,柏杨先生的阅读量可见一斑。这些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才能展现自己。通过阅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让我对此前接触过的一句名言体会更深。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会很大,读书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实现一种虚拟的跨界。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高考作文《海龟与老鹰》

08年高考作文《海龟与老鹰》.txt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这篇文章出来,争议很大。本来刚开始一一回复的,但后来回复太多,忙不过来了。看到一位替我说好话的网友,觉得她说到我心里了。把他的回复贴出来,算是对各位网友的疑问做一个集体的回应。 饼干拌不动 零零落落看到了很多声音,但是还是只想说一句,楼主是实战高手。 高考中,我就是语文发挥失常,尤其是作文,最后没有填报理想的大学。当时就是太想出彩,太想拿高分,最后语文成绩比较烂。考场上那种压力下,有一些小状况出现的话人是会崩溃的。理想与现实就在笔下,怎么选择?不管是八股还是什么,既然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你来参加了这个游戏,那么考生就应该这样做,稳定就是一切。(2008-06-15 20:27:07) 这正是我多年考试最大的心得。我从小考到大,从小学到博士,从来没有享受过加分或者保送的待遇,都是一次一次硬考过来的。但从未失手过,都是一次考上。发挥的好的时候,比如高考,可以考得很高。发挥不好,成绩普通,但也肯定能上线。说到底我的秘诀就是两个字“稳定”。不管题目怎么千变万化,只按照最简单最保守的方式回答,从不冒险,反正肯定能拿到自己需要的分数。至于是不是高分,是不是状元,那个只能看运气,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此外还有网友希望我也写一写其它省市的高考作文,我其实也有此打算,这么多年没写过“作文”了,写着玩玩也挺有意思的。只是最近实在太忙,过几天稍微空闲下来再写吧,争取多写几篇,把作文的构思方法彻底说清楚。谢谢关注 考场上的时间有限,作文的从构思到完成的时间大约在45分钟左右。如何才能快速理出作文思路,写出一篇得分较高的作文? 前几天收到一位读者来信,说我的《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上面的思维导图都是用电脑画的,想看一看用手画的是什么样子。正好高考刚刚结束,高考作文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我在《宝刀》中也专门将过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写作文。于是就用手画一下在高考场上用思维导图快速理清命题思路,写出一篇好作文的过程。首先我给自己规定了时间,画图很快很潦草,关键在于理出思路。作文的写作也是半个小时完成的,写完之后改了一些标点和错别字,但没有增减内容。文章水平不算高,我八年没写过定时限定字数和题目的作文了,这些年写的书和文章都是说理型的,讲究清楚明了,不注重文学性,所以谈不上什么文采,只是给大家看看思路和文章框架。 现在也有很多名作家写今年的高考作文,我写的没他们好。不过希望能够详细说明我的整个写作过程,不仅让大家看到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希望让大家能看到它是如何写出来的——掌握这个写作的过程比阅读一篇范文更重要。文章中的内容也都力求在高中生所可能具备的知识范围以内,不涉及大学甚至更高学历的内容。 分为三步:读题、理出思路、写作。跟高考场上考生的路数一样。全国高考卷一的试题是关于地震,这个题目很普遍,类似的文章随处可见,而且我前面正好还写过一篇《致地震灾区的同学们》的文章。所以我先选择了全国高考卷二的作文题《海龟与老鹰》。将来如果有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达赖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达赖 和班禅两位徒弟。他宣称达赖和班禅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达赖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达赖喇嘛,达赖则要班禅到后藏传播黄教。达赖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达赖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达赖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

中国人史纲上(读书笔记)

浅读《中国人史纲》 柏杨写的够详细,来龙去脉也交待清楚了,尤以东西的对比让我更加欣赏。但中间各种名号实在头晕。在叙述时,穿插对事件的评论,有的相对到位,也免不了主观,也有令我茅塞顿开之感。 通过他写的夏商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政治军事生态,攻伐结盟诸事,让我想起一战二战亦有大相似之处,巴黎和会的协定不也是一张废纸?跟诸侯和平会盟区别不大。自不强,无所依持,春秋时如此,今亦如此,不是今不出古,而是人性大抵如此。再到秦国,远交近伐,外交长袖善舞,将山东各国各个击破。而所谓合纵,也只是徒有虚名,都在坐视,绥靖政策古已有之,可观二战之前的英法。秦国各个君主的能屈能伸,决心之大,政策之熟,令人赞叹。人性不变,历史总在相似的播放。 再及诸子百家,实在扼腕叹息,灿灿文化,各自争鸣,论及民国也不能及。待罢黜百家,只留儒家,乃成一家之言,再及程朱,国人灵性渐灭,,至明清绝矣。大分裂造就文化的大繁荣,各种流派按照自己的理论寻找拯救世界的方法。再论儒家,也不一定是先秦的儒家了,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夹杂了太多私货,每个朝代都是特色的儒家。不过,不可否认儒家为中国提供了文化上的向心力,民族同化的有力工具。如果百家一直在,中国也许是另一个欧洲大陆。历史总是带有主观性,没有绝对公平的忠实记录者,柏杨也不是。 东西方间在早年没有交流,各自发展,但早期演化的过程却惊人相似。都在纪元前后出现圣贤大爆发,学术流派熙熙攘攘。面临威胁也很相似,甚至相同时间统一被破坏的方式也类似,都是北方蛮族入侵。匈奴西迁,算是第一次把东西方连在一起,不过各自完全没有意识到,汉朝的北伐引起连锁反应,四世纪时,一连串民族入侵导致罗马亡,罗马至死都不知道真正凶手是谁。东西文明如果提前碰撞,会有什么火花呢?如果亚历山大到达战国时的中国;凯撒征服高卢后继续北上,会是什么景象呢?谁胜谁负,还是和平交流?会不会同化掉欧洲大陆?历史不容假设。 幸有秦始皇将大一统的观念注入民族的基因中,无论大分裂还是小分裂,统一终究是人心所向。这其中也有儒家的功劳,中华民族以顽强的文化融合力不断同化来到这里的民族,无数来了又走的民族,中国还在这里,一直延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流淌着的还是先民的血液。中国终究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创造文明的先民的后代还在这里继承遗志。 以史为鉴,以一国可以及一人。柏杨说,历史已显示一个定律,处在巨变的时代,有能力彻底改变的国家强,,改变不彻底的国家乱,而拒绝改变的国家则继续没落,直到灭亡。我觉得这个定律用到人身上照样正确。巨变的时代,有能力,有勇气不断改变,顺应潮流的人会越开越强;心猿意马,瞻前顾后的人会迷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

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

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 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

读后感结尾写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结尾写读后感范文 写好了开头,却不知如何结尾,这是不少写读后感的朋友都遇到的问题,那么读后感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的读后感结尾怎么写_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读后感结尾写法 读后感结尾写法一 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读后感结尾写法二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读后感结尾写法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后感结尾写法四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宁德核电项目部--黄亚平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所说:“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也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便是一部以“中国人”的活动为特定对象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作。有人在评价这部书时说:史学界大多推崇这部书的文学价值,而文学界则对这部书的历史观很是称赞。的确,相对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来说,《中国人史纲》观点新颖个性,语言活泼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很多方面,柏杨的突破和创新让我们对于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角度的看法,这相对传统史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通过《中国人史纲》,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 历史是残酷的,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众生在历史重重迷雾之中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我惊觉,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赞歌,也许我们看到的,却未必是真实的。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上所描述的朱元璋是恩泽天下的圣主,其实也许他只是个热爱杀人的混蛋。就像人们赋予项羽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但也许他只是个徒有武力的莽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都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其实也许那只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柏杨说,焚书的原因是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因而有觉,相对于项羽,赢政倒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文:梓和。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读后感.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

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 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 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 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 海外扩张。全球通史读后感2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

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 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 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 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 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 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 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 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 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 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袁浩杰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等芸芸众生,逢此盛世,乃是我们的造化,我们应抛弃成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营造生活,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静静想想:小孩是我们晚辈,领导是我们的尊长,同事是我们的手足,我们本为一家,彼此共处于一个屋檐下,同一个时代造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