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陈仓区西堡小学师生体验活动导学案

科目:六年级语文班级组名姓名编号:A20160636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Nobel, the father of explosive industry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2、篇章2:《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 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 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 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工业炸药中附加物的作用

Serial N o.414D ecem ber .2003 矿 业 快 报 EXPR ESS I N FORM A T I ON O F M I N I N G I NDU STR Y 总第414期2003年12月第12期 王 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123000辽宁省阜新市西山路10号。 工业炸药中附加物的作用 王 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摘 要:根据附加物的种类,性质及加入量的不同,可以对工业炸药的爆轰性能按照不同 的爆破目的而加以改进。 关键词:附加物;工业炸药;爆轰性能 中图分类号:TQ 5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83(2003)1220021202 Appl ica tion of Add itives i n I ndustr i a l Explosives W ang Bo (L iaon ing U n iversity of Engineering T echno logy ) Abstract :W ith righ t typ es ,P rop erties and do sages ,additives can be u sed to i m p rove the detonati on p rop erty of indu strial exp lo sives acco rding to their b last ai m s . Keywords :A dditives ;Indu strial exp lo sives ;D etonati on p rop erty 1 引言 在不同的爆破作业中,往往对所使用的工业炸药的爆轰性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改变工业炸药爆轰性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生产工艺条件的改变、配比的改变、装药条件的改变等等,都能达到改变工业炸药爆轰性能的目的。但是,根据爆破作业的要求,在工业炸药中适当的加入一定数量的附加物,却是一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改变工业炸药爆轰性能的方法。 通常人们把工业炸药中含量远比其组分含量低,但又能明显改变其爆轰性能的一类物质称为附加物。而能参与爆轰反应的附加物称为活性附加物,不参与爆轰反应的附加物则称为惰性附加物。 2 附加物对工业炸药爆轰性能的影响2.1 对爆热的影响 (1)在炸药中加入一些能和爆炸产物进行反应而放出附加能量的某些物质,如M g 、A l 粉等,可增加爆热,这是因为A l 粉等进行了如下的放热反应:2A l +1.5O 2A l 2O 3+1667.82 kJ m o l 2A l +3CO 2A l 2O 3+3CO +592.7 kJ m o l 2A l +3H 2O A l 2O 3+3H 2+943.0 kJ m o l A l +0.5N 2A l N +240.8 kJ m o l (2)在负氧平衡炸药中加入水等惰性液体, 可使爆热增加(见表1)。 表1 炸药中含水量对爆热的影响 炸药装药中的含水量 %氧平衡 %密度Θ0 g ?c m -3 Q V kJ ?kg -1 干炸药混合物热量增加 % TN T 0-740183135— TN T 35.6-7411244221.82717 34.00RDX 0-221115350.4— RDX 24.7 -22 1146 5810.2 4389 8.59 2.2 对爆速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炸药中加入惰性附加物,甚至某 些可燃物,都会降低炸药的爆速。这是因为加入附加物后,化学反应区中单位质量的炸药放热量减小,因而使爆速降低,见表2。 表2 附加物对TN T 爆速的影响 炸药成分 密度 g ?c m -3 爆速D m ?s -1 TN T 1.61685050%TN T +50%N aC l 1.85601075%TN T +25%BaSO 4 2.02654085%TN T +15%BaSO 4 1.82 6690 2.3 对感度的影响 (1)熔点的影响。附加物的熔点只有高于炸 药热点的临界温度才有敏化作用,否则使炸药钝 感。这是因为熔点较低的附加物在未形成热点之前已处于熔化状态,失去了坚硬的棱角,起不到摩擦作用,更谈不上由摩擦形成热点了。 1 2

工业炸药编码系统的应用

工业炸药编码系统的应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编码系统在工业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工业炸药产品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对照国家标准,提出了实现编码系统应用的方法,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安全性可操作性可追溯性 1 引言 编码系统在工业雷管生产和销售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雷管管壳编码、箱盒条形码、系统查询、绑定关系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销售模式和管理使用模式。如今,炸药的编码系统应用已提上日程,各个厂家也在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逐步改进和完善生产线流程和相关配套设备。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炸药的编码系统会很快与雷管的编码系统接轨,使之更加完善。 2 安全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中关于“民用爆炸物品警示标识、登记标识通则”的规定:电子标识的技术性能应满足气候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射频对爆炸物品及作业场所的危险性应通过防爆安全认证。炸药生产,必须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对不同炸药、各种规格的产品进行编码,设备的安全性是首要条件。 2.1设备工作原理 电子标识一般采用自动喷码技术,又称非接触式印刷技术,按工作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喷墨列印技术和激光喷码技术。雷管生产上普遍采用激光喷码,这种技术主要通过烧灼和刻蚀来实现喷码。烧灼, 即镭射发出足够的能量将各种物体表面材料,如印刷包装表面的油墨除去。刻蚀,即运用适当的镭射能量使各种物体表面材料部分融化,形成一个凹槽。聚焦后的极细的镭射光速如同刀具,可将物体表面材料逐点去除,不会产生机械挤压或机械应力,因此不会损坏被加工物品,对金属管壳雷管的编码较为适用,在雷管生产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激光式喷码机在喷码过程中由于激光的高温烧灼和刻蚀作用,势必会产生高温,对炸药的包装方式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炸药生产上应选择喷墨式喷码。喷墨式喷码技术是依靠气压,将墨腔中的墨滴压入由程序控制的电磁阀门依次打开的通孔而喷出,从而形成相应的字符,墨滴本身不带电荷,电磁阀的工作电压也较小,对炸药安全生产有利。

拓展阅读: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研究炸药十分危险,因为炸药的脾气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有一个人却不怕这些威胁,这个人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生于瑞典,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博物学家。在父母的影响下,青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就醉心于发明创造。他曾到法国学习化学,在美国和俄国的工厂工作。1859年,二十六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他到各地去考察,发现许多采矿和筑路的地方还是用人力工作,工人们用铁镐吃力地一下一下刨着坚硬的岩石,累得汗流浃背,却只能刨下来一点点,既辛苦,进度又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为什么不用炸药炸呢?诺贝尔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原来,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传到欧洲以后,17世纪开始用于开矿和修路,但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

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治疗心脏病的药剂硝化甘油浓缩后可以发生猛烈爆炸,是一种烈性炸药,但是,人们很难把它控制住。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几十次险些落入死神的魔掌。 1864年的一天,实验室里又发生了爆炸,五位实验人员牺牲了,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实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 实验室连连爆炸,闹得四邻不安,邻居们纷纷要求诺贝尔离开这个地方。诺贝尔只得搬到一个湖边,在湖中心的一艘渡轮上继续开展他的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虽然还是连连受挫,但他毫不气馁。 有一次,一个装着硝化甘油的大坛子在搬运时破裂了,硝化甘油渗到了泥土中。诺贝尔拿了一把浸透了硝化甘油的泥土去做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第六单元科学精神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目标 1、能熟读课文,积累主要内容及字词; 2、了解文中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法 朗读-质疑-探究—感悟 学法 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具准备 资料书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第1-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自然段。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常用的工业炸药

常用的工业炸药 1)TNT(三硝基甲苯) 是一种烈性炸药,呈黄色粉末或鱼鳞片状,难溶于水,可用于水下爆破。由于威力大,常用来做副起爆药。爆炸后呈负氧平衡,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故不适用于地下工程爆破。 2)胶质炸药(硝化甘油炸药) 是烈性炸药,色黄、可塑、威力大、密度大、抗水性强,可作副起爆炸药,也可用于水下和地下爆破工程。它的冻结温度高达13.2℃,结冻后,敏感度高,安全性差。随着硝铵类含水炸药的出现,该类炸药的使用日趋减少。 3)铵梯炸药 其主要成分是硝酸铵加少量的TNT和木粉混合而成。调整三种成份的百分比,可制成不同性能的铵梯炸药。这种炸药敏感度低,使用安全;缺点是吸湿性强,易结块,使爆力和敏感度降低。 国产铵梯炸药有露天铵梯炸药、岩石铵梯炸药和煤矿铵梯炸药等主要品种。工程爆破中,2号岩石铵梯炸药得到广泛运用,并作为我国药量计算的标准炸药。其爆力为320mL,猛度为12mm,殉爆距离5cm。临界直径为18~20mm,直径为32~35mm、处于最佳密度时的药卷爆速约3600m/s,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 4)铵油炸药 铵油炸药主要成分是硝酸铵和柴油。为减少结块,可加入木粉。理论与实践表明,硝酸铵、柴油、木粉的配比以92:4:4最佳;但无木粉时,含油率以6%较好。铵油炸药成本低、使用安全、易于生产,但威力和敏感度较低。热加工拌和均匀的细粉状铵油炸药,可用8号雷管起爆;冷加工颗粒较粗、拌和较差的粗粉状铵油炸药需用中继药包始能起爆。铵油炸药的有效贮存期仅为7~15天,一般在施工现场拌制。 5)浆状炸药 以氧化剂的饱和水溶液、敏化剂及胶凝剂为基本成分的抗水硝铵类炸药。含有水溶性胶凝剂的浆状炸药又叫水胶炸药。具有抗水性强、密度高、爆炸威力较大、原料来源广和使用安全等优点,在露天有水深孔爆破中应用广泛。 6)乳化炸药 是以氧化剂(主要是硝酸铵)水溶液与油类经乳化而成的油包水型乳胶体作爆炸基质,再添加少量敏化剂、稳定剂等添加剂而成的一种乳脂状炸药。乳化炸药的爆速较高,且随药柱直径增大、炸药密度增大而提高。乳化炸药有抗水性能强,爆炸性能好,原材料来源广,加工工艺简单,生产使用安全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有效贮存期为4~6个月。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较常用的工业炸药为铵梯炸药、乳化炸药和铵油炸药。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课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课文 研究炸药十分危险,因为炸药的脾气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有一个人却不怕这些威胁,这个人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生于瑞典,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博物学家。在父母的影响下,青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就醉心于发明创造。他曾到法国学习化学,在美国和俄国的工厂工作,1859年二十六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他到各地去考察,发现许多采矿和筑路的地方还是用人力工作,工人们用铁镐吃力地一下一下刨着坚硬的岩石,累得汗流浃背,却只能刨下来一点点,既辛苦,进度又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为什么不用炸药炸呢?诺贝尔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原来,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传到欧洲以后,17世纪开始用于开矿和修路,但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 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当时,人们已

经发现,治疗心脏病的药剂硝化甘油浓缩后可以发生猛烈爆炸,是一种烈性炸药,但是,人们很难把它控制住。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几十次险些落入死神的魔掌。 1864年的一天,实验室里又发生了爆炸,五位实验人员牺牲了,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他的父亲也受了重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实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 实验室连连爆炸,闹得四邻不安,邻居们纷纷要求诺贝尔离开这个地方。诺贝尔只得搬到一个湖边,在湖中心的一艘渡轮上继续开展他的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虽然还是连连受挫,但他毫不气馁。 有一次,一个装着硝化甘油的大坛子在搬运时破裂了,硝化甘油渗到了泥土中。诺贝尔拿了一把浸透了硝化甘油的泥土去做实验,发现这种泥土在不引爆时很安全,不像纯硝

工业炸药品种讲解

关于京城集团炸药选择情况的说明 一、工业炸药简介 工业炸药品种繁多,按组成特点可分为铵梯炸药、硝甘炸药(硝化甘油类炸药)、铵油炸药、含水炸药(乳化炸药、水胶炸药和浆状炸药)和特种炸药(含铝炸药、液体炸药等)。 1、炸药的发展沿革 黑火药是最早的工业炸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汉代(距今约2000多年)就开始使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作为火工武器。到了宋代,黑火药技术才逐渐经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后来黑火药在矿业开采中获得应用,大大提高了矿岩开采的效率。因此,黑火药在采矿工业中的应用被认为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工业革命的开始。黑火药作为世界上第一代工业炸药使用到19世纪中叶,延续达数百年之久。 硝化甘油发明以后,诺贝尔(Nobel)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把硝化甘油溅到包装用的硅藻土里,发现硅藻土能吸收大约三倍于自身质量的硝化甘油。于是他将75%硝化甘油和25%硅藻土混合物作为爆炸剂投放市场,这就是第一代代拿买特,后来用活性吸附剂硝化棉取代硅藻土制得爆胶,并掺入硝酸铵等氧化剂及其它添加剂,发展成一直沿用至今的胶质

炸药。由于胶质代拿买特容易起爆、传爆稳定和爆炸威力高等特点,它迅速取代了黑火药而获得广泛应用。 1867年瑞典工程师Ohlsson和Norrbein提出了硝酸铵和各种燃料制成的混合炸药专利,从而出现了硝铵炸药和代拿买特炸药相互竞争发展的局面。至20世纪30年代硝铵炸药就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大量生产和使用,成为最主要的工业炸药和军用炸药之一。 我国也比较早地研制和生产硝甘炸药(代拿买特)和铵 梯炸药(硝铵炸药),拥有性能优良的配方和工艺。尤其是铵梯炸药,广泛应用于露天、井下、矿岩、能源、水利、建筑及爆炸加工等各行各业。 铵油炸药(ANFO)是一种硝酸铵和燃料油组成的爆炸性 机械混合物。它于20世纪中叶,由加拿大联合矿冶公司(Consolidated Mining and Smelting Co.)研究生产了普里尔多孔粒状硝酸铵以后,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在欧美国家,很快取代了长期沿用的硝化甘油类炸药和粉粒状硝铵炸药 而居首要地位,使用量达70%~80%。 浆状炸药是1956年由Cook和Farnam发明和使用的。它是一种以胶凝剂稠化的无机氧化性盐类水溶液为连续相、燃料及敏化剂为分散相,通过交联剂形成网状结构的凝胶炸药。这种炸药打破了工业炸药不能含水的传统观点,将水引

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试行)

附件一: 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动态监控信息系统”)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露天作业现场混装车用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 4064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 GB 50058-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95-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T14048.1-2000 低压电器设备和控制设备总则 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16260-1996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使用指南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 指用于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生产数据和作业地理位置信息实时采集、存储、定时传输,采集、存储现场作业视频图像的信息化系统。

3.2 装药控制系统 指用于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生产工艺过程以及自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功能的计量和控制装置。 3.3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属于装药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可完成现场混装车生产数据及现场混装车作业地理位置信息的自动采集并自动传送至数据交换系统。 3.4 数据交换系统 指用于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生产数据、作业地理位置信息的存储、定时发送的电子系统。 3.5 车载视频监视系统 指通过车载视频摄像机、图像存储器等设备采集和存储现场混装车生产作业过程图像的电子系统。 4 技术要求 4.1 工作环境 4.1.1工作环境温度范围:-30℃~+55℃。 4.1.2 相对湿度:≤5~95% 无凝露。 4.1.3 环境大气压:55KPa~110KPa。 4.2 电源要求 4.2.1车载硬件电路采用直流电源,额定电压+24V ,电压允许波动范围+12 V~+36 V。 4.3系统设计要求 4.3.1 系统配置 4.3.1.1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1)具有生产数据采集控制器。 2)具有操作和显示的装置。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相关知识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相关知识 导读: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诺贝尔奖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年)和美国(1868年)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

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

工业炸药专业术语详解

工业炸药专用术语 一般术语 001 冲击波 shock wave 在介质中以超声速传播的并具有压力突然跃升然后缓慢下降特征的一种高强度压力波。 002 空气冲击波 air blast;air concussion 在空气中传播的冲击波。 003 空气冲击波集中 air blast focusing 由于声波从空气返回到地面的折射作用,而在地表小范围内形成的声能量的集中。这常常发生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逆温现象。 004 C-J面 C-J plane;Chapman-Jouguet plane 在C-J假设的模型中,爆轰化学反应区的末端面。 005 爆炸状态 explosion state 爆炸时爆轰区后面与压力和温度有关的物理条件。 006 爆炸效应 explosion effect 炸药爆炸施于物体荷载使之破坏的效果。包括爆炸冲击波的作用效果和爆生气体在高温下的膨胀效果。前者称为炸药的动效应;后者称为炸药的静效应。两者构成了炸药的爆炸威力。 007 爆轰压力 detonation pressure 炸药爆轰时爆轰波阵面中,C-J面中所测得的压力。 008 爆炸压力 explosion pressure;borehole pressure 又称“炮孔压力”,爆轰气体产物膨胀作用在孔壁上的压力。 009 爆速 detonation velocity 爆轰波沿炸药装药传播的速度,通常以km/s或m/s表示之。一种炸药的爆速取决于其类型、密度、粒度、直径、包装、约束条件和起爆性能。爆速可在约束或非约束条件下测出。低威力炸药的爆速介于1500~2500m/s,高威力炸药的爆速介于2500~7000m/s。 010 炸药燃烧 combustion of explosives 炸药不仅能爆炸,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绝大多数炸药都能够稳定地燃烧而不爆炸。当然,炸药燃烧,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化为爆炸的现象也是可能的。因起爆条件不良而造成的炸药燃烧,对于有大量可燃气体存在的井下煤矿是很危险的。

工业炸药总复习重点

工业炸药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 一、炸药的分类 1 起爆药:在较弱外部激发能(如机械、热、电、光)的作用下,即发生燃烧,并能迅速转变成爆轰的敏感炸药。也称初发炸药。 2 猛炸药:猛炸药是以爆轰的形式对外界做功的一类炸药,属高能炸药。通常需要借助较强的外界作用或起爆药的作用,才能起爆,故又称为次发炸药。 3 火药:主要作用是利用其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作抛掷功,将战斗部输送到目的地。火药典型的爆炸变化形式是燃烧,常用作枪或炮弹的发射药,亦广泛应用于火工品中。 4烟火剂:是燃烧时产生光、声、烟、色、热河气体等烟火效应的混合物,也称为烟火药,常又氧化剂、可燃机、黏合剂及其他附加剂组成。 二、炸药爆炸三要素 化学反应的放热性,化学反应的快速性,反应生成气态产物(炸药爆炸化学反应特征)。 ---炸药爆炸的三要素 三、炸药化学变化形式 随反应方式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炸药的化学变化三种形式:热分解、燃烧、爆轰四、炸药的特点 (1)高能量密度(2)强自行活化物质(3)亚稳定物质(4)自供氧物质 五、什么是工业炸药 工业炸药又称民用炸药,是以氧化剂和可燃剂为主体,按照氧平衡原理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属于非理想炸药。 六、工业炸药的命名规则 1.工业炸药命名包括全称、简称和代号三部分 命名原则:以反映产品主要属性和用途为主 命名方法:工业炸药的名称一般由炸药类别、用途、特性或特征(必要时)、产品序号或安全级别组成 2.工业炸药全称表示方法 3.工业炸药简称或代号表示法(详情见下图) 七、工业炸药运用方面 工程爆破\爆炸加工\推进驱动\高压相变、信号及焰火效应、快速膨胀作功、特种起爆和传爆等。 注:乳化炸药在工业炸药中占的比重最大。 第二部分 一、原材料的概述 1、工业混合炸药至少包括一种氧化剂和一种还原剂

爆破安全手册(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爆炸场所安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物品管理条例》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11 《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民用爆炸物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则》《民用火工品储存库治安防范要求》 《民用炸药库安全规范》

第一章术语和定义 (1)爆破作业 利用炸药的爆炸能量对介质作功,以达到预定工程目标的作业。 (2)爆破作业单位 持有《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从事爆破作业的单位,分非营业性和营业性两类。非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是指为本单位的合法生产活动需要,在固定区域内自行实施爆破作业的单位;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承接爆破作业设计、施工、安全评估、安全监理项目的单位。 (3)爆破技术人员 指具有爆破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从事爆破工作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 (4)爆破作业人员 指从事爆破作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爆破员、安全员和保

管员。 (5)爆破有害效应 爆破时对爆区附近保护对象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如爆破引起的振动、个别飞散物、空气冲击波、噪声、水中冲击波、动水压力、涌浪、粉尘、有害气体等。 (6)爆破作业环境 爆破作业环境泛指爆区及周围影响爆破安全的自然条件、环境状况。 (7)岩石爆破 利用炸药爆炸能量破碎岩石的技术。 (8)露天爆破 在地表进行的岩石爆破作业。 (9)地下爆破 在地下(如地下矿山,地下硐室,隧道等)进行的岩石爆破作业。 (10)浅孔爆破 炮孔直径小于或等于50mm,深度小于或等于5m的爆破作业。 (11)深孔爆破 炮孔直径大于50mm,深度大于5m的爆破作业。 (12)复杂环境爆破 在爆区边缘100m范围内有居民集中区、大型养殖场或重要设施的环境中,采取控制有害效应的措施,实施的爆破作业。 (13)掘进爆破 井巷、隧道等掘进工程中的爆破作业。 (14)硐室爆破 采用集中或条形硐室装药药包,爆破开挖岩石的作业。 (15)定向爆破

第四章常用工业炸药

第三章工业炸药 第一节混合炸药的组分 本节掌握重点与考核要点: 1.我国在唐朝就出现黑药配方,用硫磺、硝石和木炭三种组分配制。 2.民用黑火药的一般配比是硝酸钾:硫磺:木炭=75:10:15。 3.黑火药大约是在11~12世纪传入非洲国家的。 4.人类对爆破的研究与应用起源于我国黑火药的发明和发展。 5. 根据史料记载,黑火药传人欧洲后,匈牙利人首先将黑火药用于开采矿石。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1865年发明了以硝化甘油为主要组分的达纳迈特炸药。 7. 混合炸药的组分一般含有以下三种:氧化剂、可燃物和附加物。 8.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 9.工业炸药、工业雷管、工业索类火工品属于原国防科工委、公安部公布的《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中的民爆物品。 10.起爆器、欧姆表不是民用爆炸物品。 一、工业炸药的历史 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 人类对爆炸的研究与应用,渊源于我国黑火药的发明和发展。早在公元808年以前,我国炼丹家就发明了以硫磺、销石和木炭3种组分配制的黑火药(民用黑火药的一般配比是硝酸钾:硫磺:木炭=75∶10∶15)。13世纪黑火药经印度、阿拉伯传入欧洲,直到1627年,匈牙利将黑火药用于采掘工程,从而开拓了工程爆破。黑火药作为独一无二的炸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一直到1865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以硝化甘油为组要组分的达纳迈特炸药之后,工业炸药才步入了多品种时代。 我国从1959年开始研制浆状炸药,60年代中期在矿山爆破作业中获得应用,70年代初期,我国浆状炸药发展十分迅速。 二、混合炸药的组分 混合炸药是目前工程爆破中应用最广、品种最多的一类炸药。混合炸药大多是针对用途而涉及到,它们的物理、化学和爆炸性能是多种多样的,原料、配方和工艺过程也不相同。但混合炸药的组分一般含有氧化剂、可燃物和附加物。在此仅介绍混合炸药中的主要成分:硝酸铵。 1、硝酸铵的生产工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炸 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诺贝尔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他的辉煌业绩。 四、教学过程: (一)分享资料,导入课题。 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诺贝尔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可分为几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疑惑。 3.指名回答本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段(1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第二段(2——8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9自然段)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4.学生质疑,梳理学生的问题。 如: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诺贝尔为什么被称为“炸药工业之父”? 5.过渡: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同学们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带上这些问题用心读2——8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用心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 (三)品读2——8自然段里划出的相关语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各自划出的语句。 1.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学生读相关语句。 (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二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不安全,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理解并积累“坚硬、汗流浃背、移山填海……”等词语) 2.探究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研读学生划出的语句,体会诺贝尔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教师点拨以下语句?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落入死神的魔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 为什么失去亲人的痛苦核试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诺贝尔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他的辉煌业绩。 教学过程: 一、分享资料,导入课题。 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诺贝尔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可分为几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2.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疑惑。 3.指名回答本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段(1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第二段(2——9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10自然段)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4.学生质疑,梳理学生的问题。 如: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5.过渡: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同学们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带上这些问题用心读2——9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用心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 三、品读2——9自然段里划出的相关语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各自划出的语句。 1.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学生读相关语句。 (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二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不安全,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理解并积累“坚硬、汗流浃背、移山填海……”等词语) 2.探究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研读学生划出的语句,体会诺贝尔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教师点拨以下语句? 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落入死神的魔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失去亲人的痛苦和试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补充1864年诺贝尔工厂实验室爆炸的详细经过,体会诺贝尔经历的痛苦,抓住“多次”体会你诺贝尔的毅力。) 人们都失声惊呼:“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为诺贝尔的生命担心的时候,他从浓烟中冲了出来,满脸是血,一边跑,一边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体会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中达

工程爆破名词解释

1、爆炸: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某些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其内部的能量瞬间释放,并借助系统内原有气体或爆炸后生成气体的迅速膨胀,对系统周围介质做功,使之发生冲击破坏效应的现象。 2、炸药:在一定能量作用下,无需外界供氧时,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的物质。 3、感度:炸药在外界起爆能作用下发生爆炸反应的难易程度。 4、爆轰波:指在炸药中伴随化学反应稳定传播的冲击波。 5径向间隙效应指混合炸药细长连续药柱,如果药柱与炮眼孔壁间存在间隙,常常会发生爆轰中断或爆轰转变为燃烧的现象。 6、工业炸药又称民用炸药,是以氧化剂和可燃剂为主体,按照氧平衡原理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属于非理想炸药。 7、猛性炸药指敏感度较高、爆炸威力大、使用量少且较为安全的炸药。 8、硝铵类炸药指以硝酸铵为主要成分(一般达80%以上)的炸药。 9、乳化炸药指借助乳化剂的作用,使氧化剂盐类水溶液的微滴,均匀分散在含有分散气泡或空心玻璃微珠等多孔物质的油相连续介质中,形成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 10、导爆索指以猛炸药为药芯,外覆包覆层和防潮层(或外覆塑料管),能传递爆轰波的索类起爆材料。 11、导爆管指内壁附着猛炸药、以低速传递爆轰波的塑料细管。 12、自由面指被爆破的岩石或介质与空气接触的表面。 13、最小抵抗线指从装药重心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需要根据不同爆破形式来进行确定。 14、爆破漏斗:装药在介质内爆破后于自由面处形成的漏斗形爆坑。 15、爆破作用指数:爆破漏斗半径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 16、利文斯顿原理是一套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爆破漏斗理论。他认为炸药在岩体内爆破时,传给岩石能量的多少和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岩石性质、炸药性能、药包重量、炸药埋放位置的深度和起爆方式等因素。在岩石性质一定条件下,爆破能量的多少取决于炸药重量的多少,爆炸能量的释放速度与炸药起爆的炸药速度密切相关。若将炸药埋于地表下某一深处爆炸,它所释放的绝大部分能量被岩石所吸收。如果将该定量药包从地下深处逐渐移向地表(自由面),则越接近地表爆破时,传给岩石的能量比例相对减少,而传给空气的能量比例相对增加。利氏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爆破漏斗几何形状的确定,着重于爆破最大、最小体积时爆破漏斗的有关参数(临界深度、最佳深度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定量关系式,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7、(爆落的土石方)体积公式指炸药单耗与爆破漏斗体积的乘积。 18、浅孔爆破指岩矿等开挖、二次破碎大块时采用的炮孔直径小于50mm、深度小于5m的爆破作业。 19、装药指装在炮眼或待爆硐室内,包括起爆药卷的炸药。 20、堵塞指将炮孔内装药后的空间用一定材料充填起来。 21、爆破参数指爆破工作中的主要技术参数,它包括炸药消耗量、炮眼直径、炮眼深度、炮眼数目、炮眼利用率、最小抵抗线等。 22、掏槽眼指掏槽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型式的炮眼。 23、辅助眼指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钻凿的炮眼。 24、周边眼是指布置于井巷四周靠近岩壁的炮眼。 25、地下深孔爆破指在地下钻孔直径大于75mm、孔深大于5m的炮孔爆破技术。 26、扇形孔指深孔中排列成扇形的炮孔。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相关知识_1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相关知识 导读:9世纪初或更早时间,由中国练丹师们发明了黑火药。一般由75%硝酸钾、10%硫黄和15%木炭研成极细的粉末,均匀混合而成。 1771年,由英国的P·沃尔夫首先合成苦味酸。它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黄色炸药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1779年,由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雷汞。雷汞是一种起爆药,它用于配制火帽击发药和针刺药,也可用于装填爆破用的雷管。 1838年,T·J·佩卢兹首先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 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因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液,发明出硝化纤维。硝化纤维很不安定,曾多次发生火药库爆炸事故。 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两份浓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制得硝化甘油。 1859年~1862年,瑞典的A·B·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及弟弟用“温热法”降服了硝化甘油,使之能够比较安全地成批生产。 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梯恩梯(TNT)。梯恩梯的化学成份为三硝基甲苯,是一种威力强而又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 1866年,由A·B·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一次试验中,诺贝尔发现,硝化甘油与硅土混合物不仅使炸药威力不减,而且生产、使用和搬运更加安全。后来,他用木浆代替了奎土,制成了新的烈性炸药

──达纳炸药, “达纳”一词源于希腊文“威力”。 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P·维埃利发明无烟火药。维埃利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加入适量安定剂,使之成为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便制成了第一种无烟火药。无烟火药燃烧后没有残渣,不发或只发少量烟雾,却可使发射弹丸的射程,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均有提高。马克沁发明的重机枪,正是由于使用了无烟火药,才得以具备实用价值。 1887年,诺贝尔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也制成了类似的无烟火药。他还将将硝酸铵加入达纳炸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而廉价的“特种达纳炸药”,又称“特强黄色火药”。 1899年,德国人亨宁发明黑索今。在原子弹出现以前,它是威力最大的炸药,又被称为“旋风炸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取代了梯恩梯的“炸药之王”的宝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