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第一大汉奸吴三桂
吴三桂生平简介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 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 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 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 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 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 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 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 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 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 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 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 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 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 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 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 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 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 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 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 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 暴虐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 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 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 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 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 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历史趣谈: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吴三桂谋士 不为人知的吴三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吴三桂谋士不为人知的吴三桂导语:吴三桂一生在明朝、大顺朝和清朝诸政权之间投机取巧、反复无常,堪称明末清初的大阴谋家。
然三桂极善笼络人才,身边聚集了大批谋士为其效命吴三桂一生在明朝、大顺朝和清朝诸政权之间投机取巧、反复无常,堪称明末清初的大阴谋家。
然三桂极善笼络人才,身边聚集了大批谋士为其效命,这些淹没在历史深处的阴谋家背后的阴谋家,在三桂反清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出谋划策,在滚滚东去的历史长河中搅起朵朵浪花,亦不失为一景。
1、在吴三桂的众多谋士中,方光琛、刘玄初二人堪称智囊。
方光琛是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善谋略,早年曾与吴三桂缔盟为忘形交,后亡命至云南,入吴三桂幕。
方光琛为三桂心腹,深受信赖,可谓首席谋士。
三桂谋士中最具战略眼光的当属刘玄初,刘玄初原是大西农民军蜀王刘文秀帐下幕客,刘文秀兵败后转为吴三桂谋士,此人极具大局观,眼力深邃,可惜他的很多谋略并未被三桂采纳。
2、吴三桂受封云贵后,势力恶性膨胀,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引起了清廷的极大不安。
康熙帝亲政后,鉴于历史上的藩镇之祸,更是认为吴三桂及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不可不撤。
康熙十二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尚可喜申请撤藩实际上是害怕位高权重引起朝廷怀疑,最终招来祸事,故以此保全声誉,以求善终。
康熙抓住这一难得时机,顺水推舟,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假意上疏朝廷,请求撤藩,以试探康熙帝态度。
对此,刘玄初极力进行劝阻,提醒吴三桂不要自己陷自己于被动的境地,“上久思调王,特难启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
彼二王辞者自辞,王永镇云南,胡为效之耶?不可。
”(皇上很久就想把您调离云南,生活常识分享。
吴三桂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三桂是个什么样的人吴三桂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有人认为他是平定闯贼的明朝忠臣,有人认为他带兵投靠多尔衮是为了报复李自成囚禁全家,甚至虏掠了自己的爱妾。
那么吴三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一,为子不孝。
李自成带兵杀到北京,明朝皇帝崇祯自尽于煤山的槐树上。
李自成带兵包围了吴三桂父亲吴襄,提出让吴三桂投降,许以高官厚禄。
吴三桂本来应允,但是有人说自己的爱妾被闯王手下大将刘宗敏夺取,怒不可遏,便投靠了多尔衮,带领满清的兵马攻入北京,逼得父亲被杀,全家被害。
其二,为臣不忠。
吴三桂是大明的臣子,带领多尔衮的人马并不是要为明朝皇帝复仇,而是对明的宗室全部杀戮。
史料记载,桂王朱由榔为了活命,曾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说道:“将军新朝之勋臣,亦旧朝之重镇也。
世膺爵秩,封藩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厚矣。
国家不造,闯贼肆恶,覆我京城,灭我社稷,逼我先帝,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初衷,固未泯也。
奈何遂凭大国,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名,阴作新朝之佐?逆贼既诛,而南方土宇,非复先朝有矣。
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北狩,隆武被弑,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社稷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绪,自是以来,楚地失,粤东亡,惊窜流离,不可胜数。
犹赖李定国迎我贵州,接我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
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提师入滇,覆我巢穴,由是仆渡荒漠,聊借缅人以固我圉,山遥水长,言笑谁欢,只益悲矣。
既失山河,苟全微息,亦自息矣。
乃将军不避阻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何以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犹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徼功乎?既毁我室,又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列祖列宗乎?即不念列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适成其愚,自以为厚,适成其薄,千载而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也?仆今日兵衰力弱,茕茕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骨碎身,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苟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纵有亿万之众,亦当付于将军矣。
吴三桂为什么被称乱臣贼子-被套上第一号汉奸罪名?

吴三桂为什么被称乱臣贼子?被套上第一号汉奸罪名?本文导读:这就是说,依序是明朝先亡,这个朝代活了275年又8个月;尽管气绝的帝国尸骨未寒,清兵列队进入山海关还是接下来的突变,谁都没预先设计,包括明政权辽东总兵吴三桂提督。
这也并非清兵入侵中原的序幕,其实,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的老子)的时代,清兵已打进中原伐明了,包括1621年拿下沈阳。
多尔衮的八阿哥皇太极1636年就是在沈阳称帝,建立大清国,只差还没打进山海关攻占京师,夺下明帝国的政权罢了。
事实是这样的, 侵略中原不一定非先打进山海关不可,国境超大,边界辽阔,中原政权前前后后就遭遇过北方游牧民族7次入侵。
可偏偏这一次就不可以,哈,吴三桂,你注定就是要当卖国的大汉奸。
1644年寿终正寝的明王朝后来还阴魂不散留下条尾巴,出现若干南明微政权,不过,在历史的浪澜壮阔的大场景中,只是不起眼的泡泡。
它们流窜于南方,算是由皇族成员与前朝官员凑合而成的流亡小朝廷,分别在南京、福州、广州和肇庆立过足称过帝,打反清复明游击战,既联寇抗清,也自我内讧权争杀戮。
最后一个南明流亡皇帝确是死在已经是满清政权平西王的吴三桂之弓弦。
吴三桂军队追他追到缅甸,再擒回昆明处死。
因为这样,吴三桂多少跟汉奸骂名还是勉强沾上了边。
自古至今,汉奸反正多如牛毛,不过,一路来痛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借清兵洪荒之邪力把明帝国给灭亡可就把历史给误读了。
这根本就是胡扯,因为,真正非泡沫的明朝是被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所推翻的,而紧接着,是多尔衮的清军黄雀在后,把本质上摆脱不了刁民格局,注定要夭折的大顺政权顷刻间就吞噬掉。
历史有时是挺讽刺的,几乎没多少人再跟进下去,背负灭明原罪的吴三桂1673年居然叛清、反清,以兴明讨虏、反清复明之名高举起兵造反的大旗,发动三藩之乱,还登基称帝,跟大清皇帝康熙对着干!1644年是中国历史舞台特别精彩的一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挂掉,当过牧羊童的李自成粉墨登场,不但赶上风云际会的重头戏,历史还选择了他,让他占领了北京城,把明朝给灭了。
吴三桂叛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吴三桂叛变的原因及其后果吴三桂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叛逆者,他因为在叛变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而深入人心。
那么为什么吴三桂要叛变呢?其后果又是如何的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吴三桂叛变的原因吴三桂的叛变主要是由于他对清朝皇族与外族政策的不满。
他本人是满族人,曾经效力于清朝政府,但是他看到了清朝皇族与满族人的腐败现象,而且清朝的政策也开始偏重于给外族人创造利益。
这些问题引起了吴三桂内心的不满,他认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导致清朝政府的灭亡。
吴三桂在京师投奔了明朝遗臣抗清先驱郑成功,与其领导的明军合作,企图挑起割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不顺,他没有得逞,也未能获得信任与支持。
因此,他在投奔满洲人之后,将清朝政府作为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吴三桂的叛变的原因虽然有些复杂,但关键在于,他看到了清朝的种种问题,并希望他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他认为自己的叛变能够使清朝政府在思考与修正他们的政策并更加公正。
二、吴三桂叛变的后果吴三桂的叛变引起了清朝政府很大的反感,他们视吴三桂为叛变者、反逆者,并同样如此想象能够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政府下令收回因西北之事封赏给吴三桂与其从属军队的手板,罢免其军职,命吏击毙。
而之后,吴三桂与其家族的名声也因此被毁,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叛逆的人物之一。
此外,吴三桂叛变对于清朝政府和康熙皇帝的统治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首先,将吴三桂称为反贼,使得他们的声势更加强大,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叛变的退出,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调集兵力镇压局面,如果放任不管,会给清朝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
尽管吴三桂的叛变对于清朝政府和康熙皇帝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更需要谈论的是其影响的深远性。
吴三桂的叛变让大家意识到,中国皇权的实力在衰弱,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义军可以从中渗透,逐步发展并对这个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
三、结论吴三桂叛变前从内心感到不满,他看到了清朝的问题,不仅针对政府腐败,也提出种族与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吴三桂本是忠孝之人 为何叛明成为三姓家奴-

吴三桂本是忠孝之人为何叛明成为三姓家奴?本文导读:纵观吴三桂的一生,最主要的叛变有三次,一次是在明朝覆亡后投降了李自成,没多久他就又投靠了当时实力更强的大清,在30年后,康熙皇帝的撤藩令下达之后,又一次举兵反清,在他时日无多的时候过了一把皇帝瘾,最后兵败长沙,病重而死。
可悲可叹!网络配图先说这第一次叛变,是因为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逼得崇祯景山自缢,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实力多强,主要是山海关一带局势紧张,朝廷的精锐都搁那儿了,所以李自成可谓是捡了个大便宜,长驱直入,从商洛山一直打到北京,灭了明朝。
当时许多明朝将领的家眷,高官贵人,皇亲国戚都在那儿,其中就包括吴三桂一家老小30多口,李自成以一家老小性命相要挟,迫使他投降。
吴三桂一看这形势,感觉大明也没啥希望了,在心态很复杂的情况下,他反了。
网络配图再来说他第二次背叛,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现在看来至少不完全是这样。
一方面,李自成的农民军无组织无纪律,把吴三桂的家人当亡国奴看待,趾高气昂,肆意凌辱打骂,再有就是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
吴三桂急怒攻心,寻思我罔顾一世英名降了你,不就是为了保全我的家人免遭战乱之苦吗?现在的情境……得了,做出这等行径,量你也不会长久,我反了你得了。
可反归反,我不能腹背受敌,于是转身跟山海关外的大清谈判,“我可以引清兵如入关,可引入关之后,咱俩以黄河为界,我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咱俩井水不犯河水;再一个你不能毁陵寝,不能祸害老百姓”,他还想再为大明争取点儿生存空间。
可多尔衮比他更会控制局面,说“可以,我都答应你,可有一点,你得有点归降的态度,换成满八旗服饰,脑后留辫子”,吴三桂见争取不成,多尔衮又有了明确态度,再加上自己也有一份锦绣前程,行吧,也没地方可去,降了吧。
网络配图自从归降大清之后,吴三桂就把投降这件事抛在脑后,南征北战的还真是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居平西王,成为汉人中的第一异姓王,他自己也算是苦尽甘来,日子过挺好。
吴三桂的历史地位研究

吴三桂的历史地位研究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清朝末年曾经在中国西南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尽管吴三桂被人们看做是叛国的罪人,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吴三桂出身于一个将军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在明朝及清朝期间为清军立下过很多功劳。
吴三桂在年轻的时候便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英勇的气概,这也使得他非常早就赢得了清朝的信任。
当时的战争形势对清朝非常不利,吴三桂便成为了皇帝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
然而,吴三桂的地位在后来开始发生改变,这发生的部分原因在于他身上的蒙古特权。
他开始收购了很多凡尔赛的士兵,这也使得他在清廷中日益强大。
同时,吴三桂的采矿事业也非常的成功,他在西藏地区发掘了大量的贵金属资源。
这使得他的家族逐渐成为了清朝中一个非常富有而有势的家族。
吴三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和满清政府所签订的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是《三藩之约》,其实就是吴三桂带领他的部队投向了满清政府,同时将他所掌控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方割让给了满清政府。
这样的行为也让他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叛国者。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吴三桂的地位其实比人们想象的要高。
首先,他是清朝最具有才华和勇气的将领之一。
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在历次战争中的表现得以证明,他曾经不止一次在危险和险境中保卫了祖国的利益。
其次,吴三桂在西南地区也做了很多事情。
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入了西式的现代化观念,还建立了很多现代化设施。
当然,吴三桂的叛国行为不能被原谅。
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出于个人利益和私欲驱动。
同时,他的行为也破坏了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造成了历史上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吴三桂的历史地位时,也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维持客观的判断标准。
最后,吴三桂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切行为都有其后果,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也取决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力,以及对历史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清史纪事本末

• “自成入京,刘宗敏系吴襄,索沅(沅,指 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三桂闻之,益 募兵七千。三月二十七日,将自成守边兵 二万尽行砍杀,止余三十二人,贼将负重 伤逃归,三桂遂居山海关。” —— 《明季北略》
与大顺政权彻底决裂
• “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 ——《平吴录》 • “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 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 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 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清世祖实录》
他在明,为明效忠;明亡,欲投农民军, 中途而返,与其势不两立;入清,则为清 尽力,功高恩厚;宠极生骄 而又反目成 仇。
苦衷?
明末悍将不殉国
吴三桂(1612-1678)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动荡年代,年纪轻 轻就当上了明朝的高级将领——总兵。1644年,李自成 的农民军攻陷北京, 当时崇祯皇帝已自杀,吴三桂入卫 京师不成,返回山海关屯驻。吴三桂要靠这只孤军复兴明 朝自然没有可能,而且当时他的父亲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 口尚在北京,生死未明吉凶未卜。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不 会想到死,不会以身殉国。要知道他才三十三岁正是人生 的黄金时代。他还是一军的统帅,掌握四万人的强大武装 力量,其中有三千余人还是他吴氏的子弟兵。凭借这个资 本,他自信还会有所作为的。
•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 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 ——《清世祖实录》 • “贼兵已迫,朝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 救!”
血战山海关
• “桂念腹背受敌,势不得全,乃与清帅约云: ‘从吾言,并力击贼,吾取北京归汝。不 从吾言,等死耳,请决一战。’问所欲? 曰:‘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 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 好。’清帅许之,攥刀说誓,而以兵若干, 助桂击贼。” ——《谀闻续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第一大汉奸吴三桂
汉奸一词出现的比较早,来源处于也很广泛,但实际意义都大同小异,原指出卖汉族王朝的国家利益的人,而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引申为出卖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败类。
倘若一个人被摊上“汉奸”的骂名,即使时有翻案,但是这辈子下辈子,所有的辈子都无法翻身了。
崇祯朝的大太监曹化淳品性贤良、精通诗画,后来因为谣传而被诬告“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虽然得到清廷官方的澄清,可是仍然被汉人不耻,临终前忿恨不已,留下多篇诗赋明志。
而明末重臣吴三桂却主动投身于这混乱泥淖中,不顾身后名节,留下明末第一汉奸的恶名。
吴三桂为人狡诈多变、心计深沉,出生于军事世家又极富政治斗争经验,常使自己处于明末清初大量历史事件的紧要关头,并在其中扮演着胜负手的角色。
从崇祯十七年京师被围由山海关逡巡不入间接导致明亡,到转变政治立场投靠清军击溃大顺政权,又接着对抗南明、绞死永历帝,彻底灭亡明朝,最后拥兵自重、起兵反清,吴三桂几个人生节点的所为一步步推动并见证着历史的发展。
而随着吴三桂丑陋一生的覆灭,历时数十年动荡不安的中华地区才最终走向安定。
崇祯十七年初,农民军李自成宣布东征北京。
三月五日,形势恶化,朱由检立即下令命吴三桂火速率军入卫京师。
吴三桂徘徊推阻多日,三月十九才抵达山海关,而庄烈帝已于此日凌晨在煤山自缢赴国。
吴三桂自幼从军就一直在辽东守御国门,历经明金之间多次大战。
崇祯十五年的松锦之战彻底失败后,明朝已没有任何能力再组派大军援助辽东,唯独吴三桂一军较为完整,明廷只能依赖他来主镇辽东。
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不再是一个懵懂单纯的热血青年,战局国难的纷扰迅速增长了他的政治敏感度和手腕。
吴三桂左右逢源,从大明要钱要粮维持边线稳定,但又联系此前投靠清军的舅舅祖大寿与大清暧昧不已。
朱由检下令勤王之时,吴想拖延以待更大的政治筹码,却没想到明军守将除周遇吉以外几无抵抗,农民军进展十分顺利,吴三桂裹步不前最后只能坐视全家与大明一起覆亡。
而后吴三桂又开始新一轮政治投机,既请满洲兵入关为其报国仇家恨,又与农民军虚与委蛇伺机投靠。
史书以及野史常提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事实并非如此。
农民军进入京城后迅速腐化,李自成又无力约束部下,吴三桂看不到大顺政权丝毫朝气所在,无非张角、黄巢之辈,根本不值得依附,而其妻妾被夺不过是一导火索以及掩盖其降清的遮羞布。
吴三桂仍然打算继续左右逢源,可大清睿亲王多尔衮更是“太极”高手,以极其高明的手腕迫使他彻底降清。
吴三桂投降清军之后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博取了汉族的广泛同情,与南明政权藕断丝连,甚至曾言“不忍一矢相加遗”,这番举动为其洗刷勤王不利的罪名和拉拢大明遗老遗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倘若此时就以“汉奸”之名冠于吴三桂,恐怕后世会将其描述为继洪承畴之后的又一悲剧人物。
然而吴三桂终究还是吴三桂,他接下来的态度行为转变也坐实了“汉奸”一名。
满清自入关定都北京以后,清廷对吴三桂外示优宠,内存猜疑,常常利用其对于农民军的怨恨来攻击农民军政权,虽然让其保留了一支部队,可每次都是随军征伐,相互钳制,很少能够独领一军。
吴三桂见此便见风使舵,称朱由检为故主,表明心意“矢志新朝”。
顺治十四年,即庄烈帝殉国十三年后,清朝封吴三桂为平南大将军,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永历政权。
吴三桂攻伐永历政权的行为也使汉人意识到他的真正面目,吴三桂的心中已彻底将大明抛之脑后。
吴三桂少年得志,驻守边关参与了多次大战,其军事作战能力得到一致认可。
清廷派遣吴三桂、洪承畴等攻打南明,一方面想利用他们的汉族身份得到南方汉人的拥戴和认可,此为先导,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他们的军事才能,此为良犬。
而吴三桂也需要这样的机会来打消清廷的猜忌,以此可以为自己获得更大的政治主动权,因此吴三桂调转枪头后不留一点情谊,历时三年连番攻伐,打得永历帝朱由榔只身进入缅甸请求援助。
顺治十七年,清廷决议裁撤绿营兵五分之二,吴三桂此时就已经怀有二心,羽翼渐满不想长期依附满清,手下副都统杨珅看出吴三桂想拥兵自立的心思,就劝说其“除由榔绝人望”,于是吴三桂就以云贵未平为由拒绝裁军。
自清军入关后铲灭大顺政权,紧接着消灭张献忠后,农民军意识到此时只能联手南明抗清,朱由榔也就成为汉人名义上的皇帝。
吴三桂想取明代之,前提就是除掉朱由榔这一阻碍,然后再蓄意挑起满汉民族矛盾,汉人若反只能选择吴三桂这股最大的汉族力量。
此时的吴三桂早就不再是一方将帅,更是一个薄情寡义、阴冷自私的政治家。
顺治十八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
康熙元年四月,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父子,永历母妻自杀,至此大明朝彻底灭亡,清廷完成中华地区的统一。
此后吴三桂“假濬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籓本’”,挑选农民军中建勇士卒,选拔将帅世子作为储蓄军官,收租纳税,开藩设府,声望达到极点,事实上已经形成军阀割据之势。
康熙十二年春,清廷下令削藩,吴三桂趁此起兵反清。
吴三桂初期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妄图激起汉人的民族情绪,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可事与愿违。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之事历历在目,汉人早已将其设为大汉奸。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从转乱到安宁已久,清廷又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来缓和民族矛盾,汉人早已不愿意再生动乱,因此长江以北没有汉人响应吴三桂。
最终吴三桂被清军击破,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仓皇称帝,“窃号自娱”,五个月后便势穷病死,手下部将随后也都被清军剿灭。
倘若吴三桂真能反清成功,足登大宝,说不定还能篡改史籍,但随着他的彻底失败,其汉奸之名也就彻底“名垂青史”了。
吴三桂的军事能力十分显著,军事生涯极其可观。
少时便学文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取武举人功名,松锦之战前期数攻第一,战败后能够全师而归,后来守卫山海关独当一面,京师被攻破后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随清军征伐农明军和铲灭南明之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拥兵造反前期也打的清军颇为狼狈。
倘若吴三桂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能够迅速救援,或许后来历史又会走向不同的轨迹,明史必定会记载吴三桂为明季第一良将或者第一名帅,也就没有曹文诏等人的事了,他的第一汉奸之名也就不会存在。
但是吴三桂毕竟不是能够捐躯死国的曹文诏,他性格孤僻残忍无情,极端的政治投机主义者,也是一个薄情寡义、阴冷自私的政治家。
可以先弃君父妻妾不救,后为反清自保弃子不顾,像这种可为一件事而放弃所有的人是极端的可怕。
吴三桂能够不在乎自己亲近之人的生死,更不会在乎国家大义、身后名节了。
明末官员政治之害就在于这里,每个人都以私信自重,排挤他们,导致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受到迫害,崇祯帝却也不能明察,最终寒天下志士之心,陷于泥淖中的官员不坏也被染坏了。
如今很多人为吴三桂汉奸之名翻案,从各方面去诉说他反复多次为不得之举,妄图以惊世之言而博一时之名。
现代人的思维更加注重于自身利益,常常谈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站在这种角度来看吴三桂是为了个人利益四处投机
而无可厚非。
可是看待历史问题时,要从中立的视角站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形势下去分析,我们不能因为如今的满汉一家中华一统,而说岳飞不是爱国英雄,仅仅是民族内战将军,站在当时的角度,那时的宋金就是两个国家。
我们可以站在中立的角度,但是必须要切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中去,更不能将古代农民造反简单的论述为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完全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待古代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只会闹出极大的笑话。
只要今后整个社会的三观不至于被彻底颠覆,吴三桂、汪精卫等不论在何时都是彻头彻尾的汉奸,根本不应该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一二二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
主打人文历史军事时事,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