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高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10.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
【释义】: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固 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就 叫作用兵如神。
‚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你 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情和无穷的乐 趣:
读‚蓝天‛,我们可以读出她的纯美、天真、浪漫, 读出她的博大、深邃,蓝天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调整人的 心灵,使人脱俗净念;读‚白云‛,我们可以读出她那份 自由,那份悠闲,读出人生超脱的野趣,读出游子飘忽的 行踪,读出生命的流动,读出淡泊的情怀;读‚时雨‛, 我们可以读出春的缠绵,读出夏的潇洒,读出秋的苍凉, 读出冬的静穆,可以读出羁旅愁思,可以读出国势飘 摇……世间万事万物均有其特有的物态,都有不同的变化, 都启人联想,发人深省,令人感奋,给人教益。
7.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 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释义】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 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 了。……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释义】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 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 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 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 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 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 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现代诠释】君王 要有宏大的气魄, 宽广的心胸,才能 使民富国强,才能 建立功业且德泽后 世,才能达到国家 大治。

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课件华东师大版

高二语文上册《诸子喻山水》课件华东师大版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 生活于战国末期。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 来到秦国。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 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韩非子》,是 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 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 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 驱使人、以害禁制人。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 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一部 《韩非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 方法和理论,但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守株待兔”、“郑人买 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 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动善时 ( 行动 )
7. 下
以其善下之
( 处……下游 )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 低处 )
8. 厌
明主不厌人 ( 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 ( 厌倦 )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作动词:
1. 知者乐 ( 感到快乐 )
2. 仁者寿 ( 延年益寿 )
3. 动善时 ( 把握时机 )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 成王 )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
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今义:科学。
古义:坎、再往前流,
14.放乎四海 义:开放。
古义:到达,今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现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摸索和感悟,包蕴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诸子喻山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诸子喻山水》教案一教学目标领会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课文探究第一则孔子所强调是一种发奋图强、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

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

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斗争。

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

可见发奋图强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鸣。

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

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爱好看重结果。

第二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

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觉。

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

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

《管子》中最着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论述得很明白,仍旧给本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旧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发。

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

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行,实在是不小。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2、学过的山水诗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文研读第一则1、了解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诸子喻山水教案

诸子喻山水教案

诸子喻山川教课设计教课目的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川为喻所论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真理。

学习本文以山川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谈论的技法。

累积文中常有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本文选用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谈论资料,这些资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变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川的物态、物性为依靠,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究形象地体现出来,这类灵巧的思想形式,无疑组成了教材教课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资料拥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课过程中,假如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课,既能够化繁为简,防止交错内容的重复教课,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取“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达成人文性教课目的。

诸子,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旧是一大阻碍。

频频朗读,借助工具书,达成本文常有实词虚词的累积,仍旧是教课中不行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领悟各则资猜中寓含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谈论的方法。

说明:本文节选诸子,拥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课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色和高二学生的实质认知水平,环绕教课目的,抓住要点,打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八面玲珑,对诸子资猜中的真理商讨,能够鼓舞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作掩饰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想空间,关于难点的打破,力争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添讲堂的思想容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导入新激发兴趣 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部分同学都有旅行的经历,请大家沟通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觉?大自然中的山川,不单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日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川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讲话,教师作适合点拨。

要求:既要有详细的旅行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觉。

假如感觉仅逗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合的指引,最好是从山川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

《诸子喻山水》高二

《诸子喻山水》高二

当堂练习答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一说老聃, 伯阳。 老子:一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代表作《老子》 又称《道德经》 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约公元前369-),名 子休,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时期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是我国古代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学过的高中课文 秋水》 是《秋水》 。
Hale Waihona Puke 【中心3】治国、 中心 】治国、 治学上也应有兼 治学上也应有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 容并包的宏大气 这样, 度,这样,明主 才能聚集更多的 百姓, 百姓,士人才能 达到圣人的境界。 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4】子曰:“知者乐水,仁 原文4 子曰: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 释义】孔子说: 喜欢水 (“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 长寿。 长寿。”
【1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从 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 否持之以恒。 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高二】诸子喻山水教案

【高二】诸子喻山水教案

【高二】诸子喻山水教案目标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自学本文以山水设喻用笔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表明: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

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难点:自学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本文摘录诸子文章,具备多样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必须考量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心智水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勿谋广求浅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启程而又能够自圆其说的多元阐释,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努力做到教师“握一”而学生“抵三”,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唤起兴趣1、同学们,坚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存有旅游的经历,恳请大家交流一下,至过哪些名山大川,存有什么体会?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建议:既要存有具体内容的旅游景点,又必须阐释自己的体会。

14 诸子喻山水

14 诸子喻山水
四、迁移拓展: 1、水的特性以及与水相关联的事物还有很多, 请你用水来说明一些人生哲理。 例: 一池浅水,临照了夕阳,便成了金海。 一丛小草,凭借着韧性,装点了世界。
分析:“浅水”变成了“金海”,“夕阳”起 到了重要作用;“小草”为什么能“装点世界”,依 靠的是自身的韧性。两者之间的共性是都有从“渺小” 到“博大”的变化;其不同点是前者依托的是外在的 因素,后者则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一个人从“平凡” 到“伟大”也离不开外在的环境与自身的努力。
比 喻
循序而渐进 厚积而薄发
诸 子 说 水
三、作业: 熟悉课文注释、翻译;
背诵这四则。
诸 子 说 水
一、背诵检测: 二、课文分析:
老子简介:姓李名耳,一说老子即老聃。道教 创始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孔子同 时代,出生略早于孔子,著有《道德经》(又名《老 子》)。其中“道”的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死后,他的思想被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 (著有《南华经》又名《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 和庄子的思想成为后来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对中国 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诸 子 说 水
四、迁移拓展: 2、自然是一部能启人心智的奥妙无穷的大书。只要
你用心去读,就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无 穷的乐趣。 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雨雷电、鸟售 虫鱼、世间万物有其特有的物态,令人深思、教益。
练笔:请运用设喻说理的表现方式选取一 种事物谈感悟。 提示:须抓住物象特征合理展开联想、想 象,揭示出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感悟。
诸子喻山水
2007.9.12
诸子喻山水
一、导入:
水的自然物性和现象具有怎样的 象征意义?
①水滴石穿的坚韧毅志; ②甘居下游的谦下精神; ③纯洁透明的高洁品质; ④随流赋形的适应能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喻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

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

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读,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