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学习教案.docx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何取于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
沟浍皆盈: 被动句
哲理: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名不副实,要求人们像水一样 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7、《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为:堆积 篑:装土用的竹筐 虽:即使 往:前进
• 止,吾止也: 判断句
• 进,吾往也: 判断句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了努力;譬 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但只要继续进行,我就是在向成功迈进。”
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必:通“毕”,尽,完全
成:形成
富:浩瀚
大人:君主 历心:尽心
上:君主
毒:残害
下:臣民
伏:潜伏
交:同
舍:归宿
名:名望
垂:流传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
治之至也:判断句
【译文】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 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 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 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 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 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 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 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诸子喻山水》讲义

《诸子喻山水》讲义

《诸子喻山水》译文(一)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积土成山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如果)停止,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譬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倒土,这是我自己前进。

”为仁由己。

事情成败在于个人的知与行、意志与作为。

(二)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通“毕”,尽,完全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成就)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对任何小小的助益都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成就)它的浩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君主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心胸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潜伏着的或隐藏着的怨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君主和臣民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累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韩非子·大体》)“大体”,意为整体、根本。

“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

”能体认“大体”者,就能“因道全法”,达到“治之至”。

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海不拒绝任何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山不拒绝任何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人多,所以能招徕人民;士不满足于学习,所以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一)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一)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诸子喻山水(一)
班级姓名
本课知识点:
一、初步了解诸家思想学说
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在山水中寄寓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哲理
二、练习:
1.诸子:指、、、等;
百家:指、、、等流派。

后来成为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2.检查
①、孔子,名,字,时期国人。

是我国古代的伟大的家、家、家。

《论语》是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

是一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②、老子,即,一说姓,名。

时期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又名《》。

③、《孙子》又称《》,作者,字,末期齐国人,先秦家的代表人物。

④、管仲,名,字仲,颖上人,曾使齐国成为“”之首,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含义
①虽覆一篑.()
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③知者乐.,仁者寿()
④仲尼亟.称于水()
⑤沟浍.皆盈,其涸.也()
⑥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结合课文注释,找出文中六个通假字,附例句






课后作业一、翻译1-3段。

诸子喻山水第一课时

诸子喻山水第一课时

老子与《老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即《道德经》五千言讲宇宙的形 成原出于“道”,道是一种无形无性,不 能看到、摸到的东西,“德”是得到“道” 的意思。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人称《老子》是哲理诗,常用对比和排比, 句式灵活多变,畅达自如,深得人心。
• 课本P65【思考与练习】二,做在书上, 明天早读课检查。(明天早读课默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孙子与《孙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兵书,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 家、政治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被译成 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在世 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 誉。其思想深邃,内容博大,逻辑缜密。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是先秦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 荀子,他主张改革政治,富国强兵。
•《韩非子》是韩非思想的代表作,他不 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 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 使人、以害禁制人。他善于运用大量的譬 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 生动性和说服力。
诸子喻山水
孔子与《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大力宣传 “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的朱熹把 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十四、诸子喻山水

十四、诸子喻山水

5、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 字仲,谥号敬。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 “五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托名管仲所作的 《管子》一书,包含着对管仲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今天见 到的《管子》,是在刘向所编版本的基础上,由历代 学者校订而成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 治、军事、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现存为86篇, 分为8大类,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荀子》:“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列子》: “愚公移山”的故事 《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识。 西方人也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则
《韩非子 大体》中,作者以“太山不立好恶,故 能成其高”为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君王要有宏 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 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 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 这并非是韩非的发现。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 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易经》 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 的一面。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 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翻译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 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 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 的君主不会满足他有的贤能之士(嫌弃 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百姓 ;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才能达到圣人 的境界。

最新-2018年高中语文 514诸子喻山水课件 沪教版必修3

最新-2018年高中语文 514诸子喻山水课件 沪教版必修3

关于《孟子》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是他本人和门徒 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 录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学性强,富有气势。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 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 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 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 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 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 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因 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孙子 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为孙武所著。 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的朴素的唯物 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军事、情报、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孙子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的论述,揭示了战争指导的普遍规律。“投之亡地 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对战争中各种错综复 杂的矛盾现象予以分析,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互相转化。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观诸兵书, 无出孙武。”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沟浍皆盈,其涸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必:通毕,尽,完全 厌:通“餍”,满足 知:通“智”,智慧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君子之志于道也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的境界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羞耻

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 第14课《诸子喻山水》(二)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 第14课《诸子喻山水》(二)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二)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二)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崇明区高二语文上册第14课《诸子喻山水》(二)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诸子喻山水(二)班级姓名本课知识点:一、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疏通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在山水中寄寓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哲理二、练习: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解释:辞:厌;划线句和韩非子语录中“,”的含义是一样的。

这则语录其实是告诉人们。

2.知者为什么乐水?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舍"解释为 ,这句话告诉人们4、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解释:盈:苟:耻:孟子借回答弟子徐辟的提问,以水来喻 ,要求人们像水一样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找出本段中的活用及文言句式这则语录的含义是:课后作业一、翻译4—8段。

诸子喻山水 课件

诸子喻山水 课件

族。
大成者
管子
名管仲,春秋时期齐国 政治家﹑思想家以及管仲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前372
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 车、子居。战国时期鲁 国人,汉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亚圣” 之称。
老子(前600
年—前470年之 后)
物。”
避其锐气,击其 《孙子兵法》
惰归
链接:诸子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
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儒:孔、孟、荀 道:老、庄、列 阴阳:邹衍 法:韩非子 名:惠施 墨:墨子 纵横:苏秦 杂:吕不韦
预习点击: 作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孔子侧重于“为山”之“为”,突出人的主观意愿。堆山几乎成功, 因不能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反之,哪怕只在地上到下一筐土,只要坚持 不懈,就一定能堆山成功。
韩非子侧重于“不立好恶”,“不择小助”,突出太山之所以高,江 海之所以富的原因。由此阐述了国君应具有恢弘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才 能不偏不倚,公众无私,上下同心,功成名就。
名李耳,字伯阳(后人 称其为, 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孙子(约前
名孙武,字长卿(后人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535—约前470) 尊称为孙子)齐国人
孔子 韩非子 管子 孟子 老子 孙子
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 待人以仁
以法为教 反对复古
名言
留有著作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其弟
管子侧重于不辞细流,不辞土石,突出海之所以大,山之所以高的原 因。由此阐述了量的积累,既是明主广聚百姓之道,也是士修身成圣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喻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
哲理。

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
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
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
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
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
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
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
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
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

人”、“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
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
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
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
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
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
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
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
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
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

激发兴趣 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
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
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
事的道理。 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
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
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
解读铺垫。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
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
理性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

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
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
简要介绍。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

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积
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 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

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 2、指定学生对句子
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

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闻;通假字:必、厌、
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
活用词:圣、乐、耻、小等。

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
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
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寓意,是一条不错
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 ?雍也》作为切入
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孔子 “知者 水”;智者 什么 水?指 学生品 文本,分三个
次 行:

水有怎 的物 物性? 些物 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 想?
智者 什么 水? 2、子曰:“仁者 山”,指 学生整体品 文本,
分三个 次 行: 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 ? 系生活 你会有哪些思
考?

“仁者” 何“ 山”? 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 上来探 些 :

水的常 是 “ ” ,“不舍昼夜” 的 力来自于有 “本”,方式是“避高
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 ”;秉性 “利物不争”、“柔之克 ” ; 水的 极
目 是海,能成海是因 “善下”“不 小助”等等。

生活 想: 光易逝,往事不再; “ 事”要 本求 ,循序而 ,随机 ;
人 心胸 ,名 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 ⋯⋯

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 ”与水的物 物性相
通,因而 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 上来探 些 :

子以“ 山”、“成其高” 。“ 山”的成 在“吾往”、“吾止”;
“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 ”、“不辞土石”。
系生活的思考: “ 事” 成 任在己, 要 持不懈、自 不息;“ 人”
要反省自己 容 人⋯⋯

仁者安于 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
因而 山 寿。 的教学 涉及的本文内容 然并不周全,但是从
各自独立的章 中,找到它 之 的内在 系来 教学,也 更符合
者的意愿。同 也有利于学生 思 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
的 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 行多元化思 德 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 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
完成寓意的呈 的? 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 提供两个
方向:
子“ 人、 事”的思想 后世的影响。
子“ 人、 事”的 意 。 1、主要 取了“ 山”止、 , 君治国, 士
治学, 兵形 等特 情境,

来完成“ 人、 事”的道理呈 ,启示我 “ 人”要省察自己, 容
人,有 而不争;“ 事”要 本求 ,循序而 , 持不懈,适 通⋯⋯
思路参考:
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 人、 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
据。

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 、价 角度去 判其意 。
教材只不 是个例子, 了 好例子的效果,必 作适当
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
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

布置作业 1、节选诸子,让学生课外阅读。

写一篇 500 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 重点写出感悟。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章节,

从山的形象、 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从语言、
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
查阅相关资料 , 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
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称作
哲理山水、诗情山水等。请任选几篇诗情山水的作品进行阅
读, 并与《诸子喻山水》比较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