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暑-11-虚词的灵活运用-徐炽喜
语文高考抢分系列--特殊句式与词类活用共28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

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文言文翻译是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文言语句理解能力集中体现。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晓以“信”“达”“雅”为主的标准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条标准。
“信”,即准确,就是要明确无误地表这出原文的意思,不望文生义,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文意。
“达”,即通达,就是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表达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优美,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中学阶段,文言句子的翻译对“雅”可以不作要求,只要做到“信”和“达”即可。
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文言文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即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将原文中的词句全部落实到译文或对句子意思的表述中去,体现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句式上也保持一致。
“意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三.掌握“留、换、删、补、调、贯”等方法(一)保留法“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名、年号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等。
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二)替换法“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翻译时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2025年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2025年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在 2025 年的语文学习中,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知识点总结。
一、“之”1、作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昂首观之”(《童趣》)中的“之”代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之”,意思是“这”。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
(5)补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久之”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而”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
2、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然后、接着”等。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而”表示先“温故”,然后“知新”。
3、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而”表示“人不知”,但是“不愠”。
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笑而止之”中的“而”,连接“笑”和“止之”,表示修饰关系。
三、“以”1、作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按照”等。
高二语文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详解(2)

高二语文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详解(2)高二的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介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言积累与运用:12类易混淆的成语解释+加正误例句

导航
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谷里听到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 言论。
例句:失散多年,突然知道了他的下落,确如空谷足音使人兴奋 不已。
善刀而藏:善:擦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 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例句:在完成这个项目后,他决定善刀而藏,暂时退出这个行业, 去寻找新的挑战。
暴虎冯河:冯(pínɡ)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蛮 干。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声”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 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例句:这事间不容发,明天就去办理。
导航
罪不容诛:即使处死也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 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误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 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例句: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 都是罪不容诛的头号战犯。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 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例句:叔叔通过自学,终于成了大方之家。
例句:敌众我寡还要硬拼,简直是暴虎冯河。
导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喝,什么也不会干的人。用以讥讽无能 的人。
例句:虽说他是酒囊饭袋,但却没做违法之事,比那些横行不 法的阿飞,还强一些。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 事一致颂扬,人人称赞。
例句:孔繁森的事迹,在西藏是有口皆碑。
导航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 迎等盛况。
例句:今年的元宵节灯盏盛况空前,万人空巷,市民纷纷前去观 赏。
光怪陆离:陆离:色彩繁杂。形容五光十色,形象奇异。 例句:光怪陆离的南京路使初到上海的游客兴奋不已。 不刊之论:刊:修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 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 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 简直是不刊之论。
《徐文长传》精细全面注释及全文翻译(103处注释)

徐文长传袁宏道1徐渭2,字文长,为山阴3诸生4,声名籍甚5。
薛公蕙6校7越8时,奇9其才,有国士之目10。
然数奇11,屡试12辄蹶13。
中丞14胡公宗宪15闻之16,客诸幕17。
文长每见,则18葛衣乌巾19,纵20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21时公督22数23边兵24,威镇东南,介胄25之26士,膝语蛇行27,不敢举头,而28文长以部下29一诸生傲30之31,议者32方33之34刘真长、杜少陵35云。
会36得白鹿37,属38文长作表39,表上,永陵40喜。
公以41是42益奇43之44,一切疏计45,皆出其46手。
文长自负47才略48,好49奇计,谈兵多中50。
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51,然竟不偶52。
1.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公安(今属湖北)人,他和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
2.徐渭:wèi (1521-1593),是晚明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奇才,在诗文、戏剧和书画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3.山阴:地名,今浙江绍兴。
4.诸生: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
5.籍甚:盛大,多盛。
亦作“藉甚”。
6.薛公蕙:人名,即薛蕙。
7.校越:考官,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做考官”。
8.越:地名,春秋末期的国名,此处代指地方(今浙省江东部地区)。
9.奇:惊奇,奇异。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奇。
10.目:称,叫。
11.数奇:shù jī命运不好。
古代人认为奇数不好,交厄运,下文中的“不偶”也是此意。
12.试:参加乡试。
13.蹶:jué失败。
14.中丞:汉代为御史大夫的属官,明代时其职位与都察院的副都御使相当。
15.胡公宗宪:胡宗宪,字汝贞,明嘉靖年间浙江巡抚,因抗倭(wō)有功,后加右都御史衔。
16.之:<代>作动词宾语,指代上文徐渭的遭遇。
2024届新高考语文冲刺精准复习:文言文虚词

4、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
【考考你】
• 1、皆以美于徐公: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5、舜发于畎亩之中: • 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考考你】
• 1、皆以美于徐公: 比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 • 3、相与步于中庭:在 •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 5、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 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比
思考:各属于何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忌不自信。 3:何陋之有? 4:何以战?
思考:各属于何种宾语前置? 特点总结: 1、4属于介词宾语前置; 2、3属于动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动词、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句子,注意划线 部分的语序,体会宾语前置的特点。
以致 因为
⑷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相当于“而”,可不译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⑹不以木为之者:
凭
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来
用
根据
三、“而”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或者不译。 【例】黑质而白章
2、表示承接关系,一般连接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动词, 可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或”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可译为“有人”、“有的”、“有的人”。 如: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表示时间,可译为“有时”。 如:或王命急宣
3、表示猜测,可译为“或许”。 如:或异二者之为
4、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 如: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020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很多同学都会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虚词用法感到头疼,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非常棒!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
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暑假班教案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课型专题课题虚词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重难点掌握常见虚词用法和意义,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教学安排版块建议时长1 知识梳理10分钟2 经典阅读40分钟3 对比阅读35分钟4 考题链接35分钟5 作业30分钟虚词的灵活运用知识梳理“之”的基本用法与意义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②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④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我)2.指示代词:这,此,这个(种)……。
①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③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②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③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周敦颐《陋室铭》)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②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前赤壁赋》)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带宾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扣舷而歌之。
(苏轼《前赤壁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④顷之,烟炎张天。
(司马光《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往。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③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其”的基本用法与意义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杜牧《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非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可翻译为“他(们)”“它(们)”,不能加“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择其一二扣之。
(苏轼《石钟山记》)5.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以作定语或小主语,翻译为“我们”“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二.副词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左传·秦晋崤之战》)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3.加强反问、感叹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笃志为名儒。
后仕本郡吏。
归,恢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行。
②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交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
弟子衰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耿,除子己为郎中。
(选自《后汉书·乐恢传》)(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知识卡片】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 ( ) (2)诸公多.其行 ( ) (3)其极.不测 ()(4)除.子己为郎中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A .事博士..焦永B .恢谢不与交通..C .帝始亲事..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痛苦。
通过研究史事,范晔打开了眼界,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一腔热情,范晔终于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又有所创新。
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个类传。
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首创的《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
经典阅读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诸公多其.行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乃.称疾乞骸骨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①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D.①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5分)(★★★)(1)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2)弟子衰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5.根据文意,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分为两部分,请用“∕”断开。
(2分)(★★)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6.本文表现了乐恢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答案】1.(1)拘禁(2)称赞(3)结果(4)任命;赐与(4分)2.D(2分)3.C(3)4.(1)(乐恢)推选、举荐(他人)从不偏袒,对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
(关键点:补主语、阿、固定格式“无所”)(2分)(2)(乐恢死后,为他)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为他感到十分悲痛。
(关键点:定语后置、庶众、痛伤)(3分)(6分)5.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提示:从前提和结果的关联分析)(2分)6.刚直不阿;忠心耿耿;勤奋好学。
(答对一个要点给1分)(2分)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并思考:1.归纳两文中的词语“以、为”的用法和意义。
2.按照要求准确运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归纳描述人物形象的词语。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钟离意传①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督邮。
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
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①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
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②远县细微之愆。
”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③,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诏部徒④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
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还,以病免。
③后除暇丘令。
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
”遂令建进药而死。
二十五年,迁堂邑令。
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
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遂遣之。
广敛母讫,果还入狱。
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④显宗即位,征为尚书。
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⑤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闾,恶其名也。
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转为尚书仆射。
【注释】①刑:通“型”,典范、榜样。
②阔略:宽恕;宽容。
③隐亲:亲自抚恤。
④徒:囚徒。
⑤坐臧:因贪赃。
(静安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卷)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太守甚贤.之()(2)所部多蒙全.济()(3)意屏.人问状()(4)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明政化之.本②建父闻之.B.①民防广为.父报仇②显宗即位,征为.尚书C.①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②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D.①遂任以.县事②意亦具以.闻悉3.与“此臧秽之宝”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A.诚良吏也B.吏有檀建者C.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D.清乎尚书之言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2)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5.用“/”给第(3)段划线部分断句。
(2分)(★★)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6.文章着重展现钟离意□□和□□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