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阅读推荐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成语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其结构严谨,意蕴丰厚,凝结着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成语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已成为民族文化中久而弥笃的、富有活力的因子,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每个角落。成语不仅有很强的文化承载性,还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性和兼容性,历来学习成语是学生识字学文、提高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标越来越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康发展,明确指出我们在教育中要弘扬民族文化,培植深厚的民族精神,而成语恰是传统文化中的语言瑰宝,是实现新课标的契合点,藉此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对汉语成语的渗透,挖掘其独特价值,潜移默化中强化小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对成语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这两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汉语成语概述

《辞海》对成语有这样的解释:“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传,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成语是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和结构上的凝固性,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意义凝固的固定词组,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成语的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均衡对称性,成语的语音也体现出和谐对称的特点,成语的语义和它的来源密不可分。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雅成语典雅精致,辞采华美,含蓄蕴藉;俗成语(俗语、熟语等)平实质朴,言辞浅近,旨意高远,可谓各有千秋,异彩纷呈。成语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性格情趣与精神气质,语言凝练,内容看似简短平淡,实则蕴含深刻丰厚,无不渗透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索,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中华血脉真情。

二、成语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成语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流传,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植根于圆熟的、充满生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它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离开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无从谈起。当今语文教育的流弊,即过分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把语文最本质的文化承传的功能薄弱化,变成了一种应试训练。要想使语文教育获得勃勃生机,就必须溯本追源,让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血脉在语文教育中涌动、贲张,强化语文教育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

汉语成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而成的结晶体,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成语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浓缩了古代的道德操守、情感世界、智慧经验等极为丰富的内涵,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宝库。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发掘成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塑造学生人格中的民族文化精魄。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四个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成语世界中都有最精炼、最深邃的体现,如“愚公移山”,凝聚着人们克服困难的坚毅,“毛遂自荐”,使多少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因材施教”,包含着教书育人的智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着大胆尝试的胆识。对成语潜在的丰富内涵的开掘,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成语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成语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对象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的特殊教育,以达到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目的。而成语作为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结晶,其中更是折射出

了丰富多彩的美学内涵。成语世界无疑是一个充斥着真善美的五光十色的审美长廊。成语既有优美悦耳悦目的“外形式”(形、音、韵),又有真善美统一的“美”的内容。在吟咏、研习中能激起学生无限的美的遐想、陶冶、感悟。比如“云蒸霞蔚”、“月朗星稀”、“水木清华”等成语能让学生体会到绝美而无言的自然美;从“玉润冰清”、“嫣然一笑”、“顾盼神飞”中体会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的特质美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成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使学生从成语中感受到美的情感的脉搏,美的文化的律动,怡情养性,提升审美情趣。

2、成语是口语训练的辅助工具

汉语本身就具有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声音之美,而成语特有的平仄相对、错落有致的四字结构,使其读起来更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声调婉转,低吟浅唱,余韵无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总是凭借形状、色彩、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给学生“声音”之美以“感其耳”,方能以意美“感其心”。学生在涵咏吟哦中,完全融入了成语世界所展现出现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幽远的历史和无边的遐想中,文化的滋润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厚度、文学品位等全在成语诵读中全都得到了提升。

3、成语是习作活动的得力助手

写作活动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常常令学生头痛的学习活动,而成语的巧妙参与,令作文写作柳暗花明,锦上添花。言简意丰,寓意深刻的成语,对于学生来说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可浸渍、涵养起学生深邃、透彻、圆融的思维特点,使其笔端流淌出来的文章富思辨色彩。利用成语开展作文训练,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中小学语文汉语成语教学的实施

小学生在情绪、感情上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注意的转移和兴趣的弱化。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一定的母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所需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小学生心理的感性化和语文学科渐进渐深的语言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寻求既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长处的教学方法。成语在各教学环节的恰如其分的嵌入,会大大降低语文教学的抽象性,成语融历史、文化、文辞知识于一炉,凝练、和谐,富音韵美,大量的成语典故又极具故事性,所有这一些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成语在诵读教学中的运用

诵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学习手段,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清代学者沈德潜云:“诗以声为有用者也,其微妙在于抑扬顿挫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高度评价了吟诵的必要性。鲁迅在作品中写三昧书屋的老先生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表现,鲁迅称之为“读书入神”,那种诵读中认真体会文章韵味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现在读的主要是白话,诵读的办法仍然应该借鉴。做法是这样:面对一篇课文,即使意思明白了,仍不可放下不管,还是要读。起初要读慢些,出声不出声均可,但要字字咬清楚,随着词语意义的需要,有疾有徐,有高有低,口中有声,心中体会思路和语言的条理,尤其是前后的衔接。这样读两三遍,熟些了,放下,过几天,再……直到纯熟,上句没读完,下句象是冲口而出为止。象是冲口而出,这是语言的熟套已经印入脑中,到自己拿笔就不会不知如何表达了。这种做法,在基础年级显得尤为重要。

成语要“品”,要“悟”,“品”而得“味”,“悟””而畅“神”。在琅琅的品读中,学生亲身触摸到成语世界所构建的生命律动,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要情趣横生”的基本要求。

当然,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诵读技巧,正如王柏勋在《语文教学情趣论》中所言“情动于衷,感情饱满,是朗读成功的要诀,在语气的把握上,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语气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